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

專欄文章

80篇)
  • 「不是把鴿子趕盡殺絕,而是請他們搬家」博威鳥控用生態知識和管理工具,讓人類與野鴿和平共處

    「不是把鴿子趕盡殺絕,而是請他們搬家」博威鳥控用生態知識和管理工具,讓人類與野鴿和平共處

    社企流/文:林冠吟(2025.10.24 更新)
    隨著杜昆盈的腳步,我們走進台中一間民宅,在裝潢新穎而氣氛明亮的大樓公寓中,卻有一個角落被野鴿糞便覆蓋著。公寓的主人向我們說明,以往他都是請清潔公司來,用水沖洗打掃此角落,但是這回他想嘗試不同的解決辦法。
    「其實要做防治,最好是從預防開始。因為等到鴿子築巢後,要處理的就會更加複雜了。」來自「博威鳥控」的杜昆盈說,在環視周遭一圈後,他便從箱子裡拿出清潔工具,擦拭陽台,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野鴿防治。

    從看蝸牛的小孩到創業者

    這位有著黝黑皮膚,出場時總是穿著大地色系的衣服,腳踩運動鞋,一副隨時可以入山去進行生態調查的大男孩,是自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的杜昆盈。他因為在校時期參與過孫元勳教授帶領的「鳥類生態研究室」,而開始接觸動物管理和野鴿防治,畢業後在教授的建議下創立博威鳥控,目前是團隊的執行長。而杜昆盈每次出任務時,在一旁與客戶溝通的是工業設計背景出身的林靖淇,目前負責博威鳥控的產品設計。
    從沒想過要創業的杜昆盈,在接受採訪,談起組織營運面和未來展望時,語氣仍略顯生澀,時不時發出「唉,我不太知道如何表達,」然而一旦提到生態和鳥類知識,他就彷彿立刻變了一個人,侃侃而談各類猛禽和其生活習性的知識。
    「我從小就很喜歡動物,我媽說我幼稚園時,其他同學都已經去排隊了,我還在看蝸牛,」杜昆盈說,從小就著迷於動物世界的他,自高中到研究所,皆以學習野生動物的知識為目標。從前想做的都是動物保育工作,接觸到動物管理後,他才發覺解決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其實更為重要,同時這項工作可以運用他以前所學的各種專長,因此決定踏入野生動物防治的領域。(同場加映:用害蟲,制害蟲?蒼蠅竟成美國畜牧業救星

    用生態知識,為都市的鳥類尋找一條生路

    博威鳥控原本的英文名稱是 Bird Away Bird Yield,「Bird Away 意思就是鳥走開。」杜昆盈言簡意賅地說。他進一步說明,以廣場上常見的野鴿為例,「全世界許多城市都有野鴿管理的問題。」
    回頭看台灣的野鴿來源,其實與早年的賽鴿歷史相關。賽鴿在競賽時,必須飛行遙遠路程才能返回鴿舍,一場比賽下來總會有約 1/3 沒有順利返回的鴿子流落在外,成為城市或鄉村裡的野鴿。再者,「鴿子的原始生活環境是懸崖峭壁,因此都市大樓就是牠們很好的棲息空間。」杜昆盈補充。
    雖然鴿子素有和平的美好象徵,但另一方面也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一些困擾。比如說,鴿群糞便中含有的新型隱球菌,會有造成相關傳染疾病的疑慮。「比起其他鳥類,鴿子的排泄量很大。」他曾接過一個板橋區大樓的案子,住戶家裡的冷氣機長年遭受野鴿糞便的襲擊,當住戶開窗通風時,空氣中總帶著排遺異味和鴿子的羽絨,嚴重影響到住戶的居住品質。
    「除此之外,鳥禽身上帶來的禽蟎可能會造成人類的過敏現象,」杜昆盈回憶道,團隊曾接過一個小家庭的案子,因為有八哥在臥室裡冷氣機和建築物的縫隙中築巢,而禽蟎藉由冷氣風力散佈臥室中,導致小孩子陸續長出紅疹的過敏現象。
    城市裡的鳥類面臨的不僅與人類搶生存空間的棲地衝突,也包含著建築環境的潛在危險,例如最常見的「窗殺」問題。「窗殺」是指鳥類撞擊建築物玻璃而受傷或死亡的情形。隨著城市高樓與透明外牆的普及,這樣的事件在全球頻繁發生。根據加拿大環境及氣候變化部(ECCC)說明,大多數鳥類會在地面和樹梢之間的距離活動,多數窗殺事故也發生於這個高度。此外,由於建物大片玻璃反射天空與樹景,讓鳥類誤以為前方是可以穿越的開放空間,而增加碰撞風險。
    台灣目前尚無明確的窗殺統計資料,但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5 年 5 月發布《2024 調查報告》顯示,預估全台有 18% 鳥類為窗殺死亡。但已有許多地區開始重視都市環境與其他生物之間共存的關係,以加拿大為例,每年約有 4200 萬隻鳥類遭窗殺,使法院於 2019 年通過法案,規定新建築需在規定範圍內使用「鳥類友善」的設計。
    無論是造成傳染病或是環境衛生品質低落,甚至是鄉村地區的農業損失等,杜昆盈提及,過去台灣社會在處理這種動物與人類間的衝突時,因為追求執行率高,多半以防疫的心態來「滅除」。
    他舉例說明,像是農損方面的防治處理,過去相關單位會用毒餌來滅除老鼠和禽鳥,間接影響到其他非目標動物。「但是這種做法是無效的,因為個體被殺死,還是會有其他個體來取代。」杜昆盈以過去所學的生態知識回應道。由於知道過去激烈的方法行不通,他與團隊提出一種和緩的管理辦法:
    「不是把鴿子趕盡殺絕,而是請他們搬家。」
    團隊使用國外常見的防鳥刺和防鳥網等動物管理工具,因地制宜地鋪設在鳥禽常出沒的區域,「不是用打或殺,而是物理性的隔絕,讓鴿子明白這不是適合牠生存的地方」杜昆盈說。
    至於防治效果的程度,則分成短中長期三種。短期是解決客戶眼前可見的問題,比方說把鳥巢移除和裝設防鳥刺;中期則是預先解決問題的潛在發生地區;長期的作法則是對未來的鳥群移動做預先的規劃管理,例如藉由野鴿節育,讓族群的數量下降。(同場加映:護鳥不用農藥 「老鷹紅豆」開賣

    生態人的創業挑戰

    團隊成立 5 年來,目前的業務仍有 9 成是處理野鴿防治,「因為民眾的需求其實很大,但台灣做這種較友善動物防治的公司很少。」杜昆盈說。博威鳥控的客戶不僅是大樓住戶,現在連大型的公司也找上門,例如高雄的台鋁生活廣場就曾經請博威鳥控協助執行野鴿防治,團隊也協助民間航空公司處理機棚的鳥禽問題。
    業務的規模越來越龐大,但杜昆盈認為團隊目前依舊人手不足,需要同業及相關跨領域的人才投入參與。再者是,鳥類防治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種材料或是工程施作的專業能力,都是過去在生態領域的他所陌生的,因此他認為「如何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請教專家,又把工程執行完善」都是挑戰。
    「因為過去沒想過要創業,所以在接手後必須重頭摸索『何謂創業?』」杜昆盈說,為了獲得更多的創業經驗與資源,他參加了第二屆的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雖然目前坊間創業課程很多,但是內容幾乎大同小異,「像我這類必須短時間內學習如何營運公司的人,其實需要更直接的經驗傳遞。」杜昆盈表示,進到 iLab 的課程後,像是財務和行銷方面,都有更多講者面對面的經驗分享,讓他受益良多。
    除此之外,杜昆盈坦言自己過去經營公司時,多半獲得的資訊是財務報告和營運資料,加入 iLab 後才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到社會企業的資訊圈,以及認識到社會影響力評估。這個經驗讓他感受到,「社會企業不僅是簡單的名號,」而是可以用謹慎的數據計算出影響力,並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

    從「鳥走開」到「鳥的道路」

    提到博威鳥控接下來的發展,杜昆盈說短期會以野鴿防治和產品服務為主,未來會逐漸專注在規劃和研發,將勞務性的安裝工作與其他廠商分工合作。在產品研發方面,2022 年博威鳥控研發鳥糞蟲汙清除劑,協助改善鳥類救傷照養人員清理龍舍的時間,並與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合作推出公益合作案,捐贈給各地救傷中心,如: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台灣猛禽研究會。他期待藉此讓更多跨領域的工作者,例如水電師傅和室內設計師等,都能對友善的動物防治方法有所認識,如此一來便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博威鳥控原本的英文名稱是 Bird Away Bird Yield,意思就是鳥走開。之後,我希望能變成 Birdway,鳥的道路。」杜昆盈認為,生態工作者應該要有更寬廣的思維,來解決動物與人之間的衝突,以打造一個共生的環境。這或許是他不同於大多數的生態系學生,畢業後到政府相關單位或是動物保育的非營利組織工作,反而選擇了創業這條路的原因。
    特別企畫:社企創業者的一日都在做什麼呢?
    核稿編輯:金靖恩
    圖表製作:郭潔鈴、黃思敏
    閱讀文章
  • SDGs 是什麼?認識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了解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如何實踐永續行動

    SDGs 是什麼?認識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了解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如何實踐永續行動

    社企流/文:李沂霖(2025.09 更新)
    「永續」(Sustainability)可說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單詞之一: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世界都在談永續,SDGs 已成全球共通的語言,究竟 SDGs 是什麼?與你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性?
    本文重點摘要:
    •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 SDGs 台灣案例有哪些?
    • SDGs 國際案例有哪些?
    • SDGs 個人可以怎麼做?
    • SDGs 企業可以怎麼做?
    • SDGs 政府可以怎麼做?
    • SDGs 全球目前執行的進度
    • SDGs 永續發展目標常見疑問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共有 17 項涵蓋環境、社會、經濟的目標。這些目標預計於 2030 年前達成,揭示了未來將是全球性的關鍵 10 年。如今,約 140 個發展中國家,都正以 SDGs 為途徑,確保當代發展不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SDGs 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掌握各項目標與指標的細項內容、國際與台灣案例、以及個人、組織可採取的行動建議。

    SDG 1 消除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一項「消除貧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No Poverty),簡稱 SDG 1。核心目標是終結世界各地的極端貧窮,確保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社會保護,並且能減少面對氣候變遷與經濟衝擊時的脆弱性,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過上安全、有尊嚴的生活。

    用案例認識 SDG 1:

    SDG 2 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並促進永續農業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二項「消除飢餓」(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2:Zero Hunger),簡稱 SDG 2。旨在終結一切形式的饑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並促進永續農業的發展,確保後代擁有永續的糧食生產系統。

    用案例認識 SDG 2: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與福祉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3: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簡稱 SDG 3。致力於保障各年齡層的健康,確保人人都能獲得醫療服務、藥物與疫苗,並降低非傳染性疾病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等,以提升整體人類的福祉。

    用案例認識 SDG 3: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公平及良好的教育,並提倡終身學習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優質教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Quality Education),簡稱 SDG 4。核心是確保所有兒童、青年與成年人都能獲得包容、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並鼓勵終身學習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具備知識與技能來改善生活。

    用案例認識 SDG 4:

    SDG 5 性別平等:實現性別平等、賦予婦女權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五項「性別平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5:Gender Equality),簡稱 SDG 5。旨在消除所有對婦女與女童的歧視和暴力,確保她們在經濟、政治與公共生活各層面享有平等的參與權與機會,共同創造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

    用案例認識 SDG 5:

    SDG 6 潔淨水與衛生:確保人人都能便利地使用安全、可負擔的水與衛生資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六項「潔淨水與衛生」(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6: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簡稱 SDG 6。核心是保障全球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且可負擔的飲用水與衛生設施,並透過有效的水資源管理,保護與恢復與水相關的生態系統,實現水的永續利用。

    用案例認識 SDG 6: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確保人人都享有可負擔、可靠安全、並具永續性的能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七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7: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簡稱 SDG 7。致力於推廣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與效率,確保全球家庭、企業與社會都能以可負擔的價格,使用穩定、現代且永續的能源,以應對氣候變遷並促進經濟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7:

    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人人都有好工作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八項「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8: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簡稱 SDG 8。旨在推動永續且包容的經濟成長,創造充足的生產性就業與尊嚴工作機會,並保障勞工權益,以減少失業與非正式就業。

    用案例認識 SDG 8: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九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9: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簡稱 SDG 9。旨在透過投資於具備韌性的基礎設施,推動包容且永續的工業化,並鼓勵創新與技術發展,以支持經濟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

    用案例認識 SDG 9:

    SDG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打造人人擁有公平競爭機會的環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項「減少不平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0:Reduced Inequalities),簡稱 SDG 10。核心是減少各國之內的貧富差距與不平等現象,同時也致力於降低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以促進社會、經濟與政治機會的公平性。

    用案例認識 SDG 10:

    SDG 11 永續城鄉:打造具包容、安全、韌性的永續城市與鄉村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1: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簡稱 SDG 11。致力於讓城市與人類居住地變得更具包容性、安全、韌性與永續性,確保人人都能獲得適當、安全且可負擔的住宅、交通與公共服務。

    用案例認識 SDG 11: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確保對環境、社會有益,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2: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簡稱 SDG 12。旨在推廣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透過減少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和污染,來確保經濟活動能對環境與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用案例認識 SDG 12:

    SDG 13 氣候行動:促進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行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Climate Action),簡稱 SDG 13。意指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包括加強對氣候變遷相關的教育、提高意識,並建立有效的應變與調適能力。

    用案例認識 SDG 13:

    SDG 14 水下生命: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守護海洋環境以確保永續發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四項「水下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4:Life Below Water),簡稱 SDG 14。致力於保護海洋與海洋資源,預防和減少海洋污染,並管理與保護海洋與沿海生態系統,以實現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14:

    SDG 15 陸域生命:保護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改善土地劣化的狀況,並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五項「陸域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Life on Land),簡稱 SDG 15。旨在保護、恢復並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透過永續管理森林、應對荒漠化、遏止土地劣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來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用案例認識 SDG 15: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促進和平兼容的社會,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司法管道,並建立有效、負責的制度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六項「和平正義與制度」(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簡稱 SDG 16。核心目標是建立和平與包容的社會,提供人人獲得司法的機會,並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各級機構,以促進永續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16:

    SDG 17 夥伴關係: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夥伴關係」(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7: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簡稱 SDG 17。旨在強化執行永續發展目標的手段,並活化全球永續發展夥伴關係,鼓勵各國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合作,以實現所有 SDGs。

    用案例認識 SDG 17:

    SDGs 台灣案例有哪些?

    在國際調研報告、以及政策制定者、企業執行長和財務長進行的閉門圓桌會議上,社會創新組織被視為「實踐 SDGs 的關鍵催化劑」,能兼顧商業利益與人類和地球福祉。以下精選 3 個台灣社會創新組織,展現他們如何透過創新模式,回應環境、社會、經濟目標,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環境|直接跟農夫買

    • 亮點影響力:透過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讓消費者能直接支持友善環境、不使用農藥的農法,從而保護土地與生態。同時,也提升農民的收入,並教育大眾認識當令食材與永續農耕的重要性。(了解更多直接跟農夫買
    • 關鍵 SDGs:SDG 2 消除飢餓、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5 陸域生命

    社會|One-Forty

    • 亮點影響力:致力於為東南亞移工提供教育機會,打破他們在台灣面對的資訊與文化隔閡。他們透過開設中文、理財、數位技能等課程,賦予移工學習的力量,幫助他們在工作結束後能有更好的發展,進而改善自己與家鄉的生活,實踐教育平權與社會包容。(了解更多 One-Forty
    • 關鍵 SDGs:SDG 10 減少不平等、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經濟|甘樂文創

    • 亮點影響力:以新北市三峽為基地,將傳統工藝與在地文化結合,發展出獨特的文創產業,為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他們透過「小草書屋」和「青草職能學苑」等計畫,長期陪伴弱勢兒少,提供課後輔導與才藝學習,成功將商業利潤回饋地方,形成一個永續的社區經濟循環。(了解更多甘樂文創
    • 關鍵 SDGs:SDG 1 消除貧窮、SDG 4 優質教育、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s 國際案例有哪些?

    全球都在積極實踐 SDGs,以下精選 3 個具啟發性的國際社會創新案例:

    環境|The Ocean Cleanup

    • 亮點影響力:國際非營利組織 The Ocean Cleanup 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開發出能在海洋中自動收集塑膠垃圾的系統,目標是在 2040 年前清除 90% 的海洋漂浮塑膠。他們同時也在河川部署攔截系統,從源頭阻斷垃圾流入海洋。(了解更多 The Ocean Cleanup
    • 關鍵 SDGs:SDG 6 潔淨水與衛生、SDG 14 水下生命

    社會|Tony’s Chocolonely

    • 亮點影響力: 來自荷蘭的 Tony’s Chocolonely,致力生產「100% 無奴隸及童工的巧克力」。他們以高於市場的價格直接和農民購買可可豆,確保農民能獲得足以養家餬口的合理收入,並鼓勵消費者可以透過購買有道德、負責任的商品,共同推動一個更公平、沒有奴役的產業環境。(了解更多 Tony’s Chocolonely
    • 關鍵 SDGs:SDG 1 消除貧窮、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0 減少不平等

    經濟|Grover

    • 亮點影響力:德國 Grover 是一家倡導「以租代買」理念的科技產品租賃平台。他們提供消費者按月租用筆記型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產品歸還後會經過專業翻新,再重新出租。此模式不僅讓消費者能以更彈性、更負擔得起的方式使用科技產品,更透過延長產品壽命與減少電子垃圾,將經濟發展與負責任的消費緊密結合,為電子產品產業創造了嶄新的循環經濟模式。(了解更多 Grover
    • 關鍵 SDGs: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3 氣候行動

    SDGs 個人可以怎麼做?

    永續發展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目標,而是可以從你我日常生活中逐步實踐的行動。無論是在日常生活、職涯發展、或是校系選擇上,每個人都能發揮關鍵影響力,共同推動 SDGs 的實現。以下提供不同面向實踐 SDGs 的指南,給大家多元的行動靈感!

    生活中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工作中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選校系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企業可以怎麼做?

    企業在推動永續發展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調整經營策略、打造具包容性的職場文化,到深化與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連結,企業的每個決策都能為 SDGs 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
    ► 歡迎鎖定「全民必備 ESG」專欄,看更多企業永續實踐趨勢與案例 ► 歡迎追蹤「企業永續神助攻」最新消息,掌握更多企業永續實踐心法

    SDGs 政府可以怎麼做?

    政府是推動 SDGs 最重要的領頭羊。除了透過政策制定與法規引導外,政府部門也能在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議題上發揮主導作用,為社會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發展基礎。
    作為企業永續領導者、從業者,想回應 SDGs 不知道從何下手?想找到強化企業永續實踐的創新方法?讓社企流「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做你的永續神助攻!

    SDGs 全球目前執行的進度

    距離 2030 年實踐 SDGs 目標時限只剩 5 年,檢視整體永續發展目標進度,雖然在消除貧窮、社會保障覆蓋率提升、教育普及、醫療健保改善,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險這成就,但多數 SDGs 目標距離 2030 年預期達成目標仍有顯著差異。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 137 個永續目標中,有 35% 目標正處於往目標邁進的進度上,47% 目標進展不盡理想,有 18% 目標進度則在以 2015 年為基準線來說,呈現倒退狀態。這意味著有超過 2/3 的 SDGs 目標無法達成,特別是透過推動糧食系統、能源普及、數位連結、教育、就業與社會保護以及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等 6 大轉型領域的變革,並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和持續的多邊合作,以加速實現 2030 年議程的承諾。

    SDGs 永續發展目標常見疑問

    🁢 SDGs 中文是什麼?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所提出。常見的中文全名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SDGs 是誰提出的?

    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目標在 2030 年達成。

    🁢 SDGs 目標有哪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

    🁢 SDGs、ESG、CSR 差異是什麼?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閱讀文章
  • 揭秘企業X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觀點——雙方合作能帶來什麼益處?彼此期待有哪些落差?

    揭秘企業X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觀點——雙方合作能帶來什麼益處?彼此期待有哪些落差?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個部門是局外人。
    在公部門,可以看到台灣政府因為串聯社會創新組織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而得到國際非營利組織 Catalyst 2030 促進者獎的肯定;在私部門,金管會於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與 ESG 評鑑制度,希望帶動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
    而在社會創新領域,這幾年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都不約而同觀察到,企業對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合作需求越來越高——在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下,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除了獲利,也開始關注永續議題、重視 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他們紛紛尋找原本就已深耕永續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盼能共創永續新願景。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有哪些益處?
    第一,由於社會企業做為新創,持續不斷地測試,進而擴展創新商業模式,能夠作為一般企業永續專案執行困境的關鍵解方。
    第二,社會企業長期經營特定群體,例如高齡者、地方社區團體等,擁有相關資源及接觸管道能與企業互補。
    第三,社會企業若成為企業供應商,能夠促進更合乎道德且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看見這樣的趨勢,為了解目前台灣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合作的狀況,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發起「企業X社創合作觀點調查」,參考由公益創投基金 Acumen 與大型企業 IKEA 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以 4 個面向、13 項指標(註一)評估一間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上的預備程度——理想上,當社會創新組織符合哪些指標描述時,最可能促成與企業的合作?回到現況,社會創新組織自認符合哪些指標、這些指標是否與企業期待的狀態一致?
    此調查共吸引近 80 間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填寫,其中包括內部有明確 ESG 策略的企業、以及有與企業深度合作意願或經驗的社會創新組織等。 

    認知一致——過半數認為「契合的價值理念、優良的產品服務」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符合「產品服務品質優良、具備社會影響力與成效」,對此,也有 6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標準。
    此外,在「社創組織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指標上,有近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有符合;同時亦有約 7 成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指標。
    根據上述成果,足見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與影響力、以及其找到理想企業合作夥伴的能力,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亦是目前企業認為社會創新組織普遍表現不錯的部分。
    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與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副總裁 Rachael,鼓勵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時,可思考如何用淺顯易懂、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且最重要的是要秉持自己的創業初衷、慎選合作的企業,才能有效放大影響力。

    ​認知落差——6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可滿足企業需求,然僅不到 4 成企業認同

    問及「社會創新組織的商業模式是否經市場驗證、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約 7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達成標準,但不到 4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過的社會創新組織有符合指標。
    而在「社會創新組織是否能快速且即時地滿足企業需求、提升客戶價值」的指標上,也是約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符合標準,約 4 成企業表示認同。
    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的認知落差。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與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分享,在與企業合作前期,就應該先落實良好的溝通,包括費用、風險、解方等資訊都需要透明,才能盡量避免後續的期待落差、並提高做事效率。

    ​社會創新組織較缺乏的兩大能力:有效獲取穩定的營運資金、核心業務能力攜手企業採購部門

    在此調查中,過半數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身缺乏有效獲取穩定營運資金的能力、以及與企業採購部門合作的業務能力。而近 8 成企業也同樣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在上述能力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社會創新組織若要吸引企業共同合作、擴展影響力,還需發展更完善的商業模式、即時滿足企業需求的方法、以及補足在資金取得與業務發展等面向的能力。如此,方有機會在永續趨勢的浪潮下,與企業攜手達成友善社會與環境的願景。
    關於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情形,社企流 iLab 在 Demo Day #4 的活動中,也邀請企業代表與組織代表,共同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歡迎閱讀活動報導、或觀看精華影片了解更多細節!
    註一(參考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的架構,並依照台灣市場的現況調整部分語意):
    4 大面向:
    • 產品服務
    • 供需管理
    • 資源取得
    • 核心營運
    13 項指標:
    1. 產品/服務品質優良,且具備驗證過的社會影響力與成效
    2. 具備強而有力且完善的營運管理和領導能力
    3. 具備經市場驗證且能發揮社會影響力之營運策略、計畫或商業模式
    4. 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
    5. 能快速且即時的滿足企業需求,並增加企業客戶之價值
    6. 具備穩健的產品/服務供應與擴展能力
    7. 清楚掌握「單位經濟」概念與組織現況,例如每位顧客帶來多少營收
    8. 具備有效的物流、分銷和出口產品/服務的能力
    9. 有效獲得財務資本、現金流和營運資金,以滿足產品/服務擴大需求
    10. 能很有效地獲得建立關係與人脈網絡的機會,以拓展組織知名度
    11. 具備核心業務能力,尤其是與企業採購部門的合作
    12. 能不斷進行產品/服務創新與客製化
    13.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人才、營運流程和相關技術 
    核稿編輯:李沂霖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發揮永續影響力的成功方程式——企業X社會創新團隊揭秘有效合作的關鍵

    發揮永續影響力的成功方程式——企業X社會創新團隊揭秘有效合作的關鍵

    社企流/文:蘇郁晴
    全台第一個以社會創業為主軸的育成服務「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於 2022 年 1 月 21 日舉辦 Demo Day #4,共計 6 組加速器成長團隊、10 組孵化器新創團隊登台發表,吸引超過 150 位關注社會創新創業的企業、政府單位、產學業界代表與社創團隊出席。
    啟動自 2014 年,iLab 育成計畫截至 2021 年底,已支持 207 組團隊走過創業的第一哩路、創造超過 400 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上百萬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超過 1 億台幣。
    2019 年,第三屆 iLab 計畫擴大範疇,以「孵化器」和「加速器」兩大服務分別支持「創革之初的早期團隊」以及「創革之後的成長期團隊」,其中加速器由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攜手首開濫觴,為全台第一個針對成長期影響力組織設計的育成機制。
    近年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企業逐漸重視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 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口號,同時,許多社會創新組織在邁向永續經營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 iLab Demo Day #4 以「CONVERGE 永續匯流」為主題,除了聆聽不同發展階段的社創團隊如何持續突破成⻑,此次活動也特別安排兩場座談會,邀請企業代表與團隊代表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一同探討如何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共融的願景。

    企業視角看社創合作:創立初衷、營運模式、可量化影響力是衡量關鍵

    首場座談邀請到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副總裁 Rachael Fang、與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從企業視角出發,分享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目的、過程與建議。
    「ESG 的崛起,讓企業與社會創新團隊有了共通的語言。」蘇小真分享,越來越多企業除了在乎賺不賺錢外,還著重社會影響力;而社會創新團隊除了追求影響力外,也重視營運面。這樣的變化,使企業紛紛與社會創新團隊展開合作計畫。
    企業通常喜歡與什麼樣的社會創新團隊合作?蘇小真表示,團隊的成立理念、商品的穩定性等都是家樂福的評估要素;Rachael 補充,星展銀行(台灣)也相當重視團隊營運模式的可行度以及影響力是否能夠量化。
    Rachael 與蘇小真建議,在與企業合作時,團隊需思考該如何用淺顯易懂、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商品若要進入一般通路,也需要研究什麼樣的包裝可以吸引消費者、以及該如何與大眾闡述自己的理念。「可以把商場當作實習場域,在通路觀察消費者會受到什麼樣的產品吸引,以此作為參考。」蘇小真表示。
    最後,兩人也鼓勵團隊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要秉持自己的創業初衷、慎選合作的企業,放大自己的影響力。

    ​社創角度談企業合作:落實良好溝通、讓資訊透明,才能避免合作落差

    第二場座談則從社創團隊的視角,由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與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分享與企業客戶合作時,在產品提供與業務開發上的眉角與建議。
    創立於 2014 年的直接跟農夫買,年均營收約 3 千萬-5 千萬(企業客戶佔 15%),提供企業客戶客製永續農食禮盒、電子禮卷、 ESG 企劃與活動等服務,期待創造農友永續生產、企業永續採購、氣候變遷因應等社會影響力。而島內散步成立於 2012 年,年均營收約 2 千萬-3 千萬,其中 7、8 成來自與企業客戶合作員工照顧、教育訓練、品牌溝通等永續旅行,為客戶實踐員工終身學習、員工永續消費、支持兼容經濟等 ESG 價值。
    被問及企業客戶與一般客戶對於產品的要求有何不同?金欣儀表示,企業通常較重視社會創新團隊的理念與產品的獨特性;邱翊補充,部分企業會依照企業文化、以及今年欲達成的目標,客製化合作的項目。
    但為企業高度客製化產品或服務,同時也可能有難以預測的風險。「雖然我們通常以客戶的目標設計客製化的服務,但若碰到難以掌握的企業需求,我們會選擇拒絕合作。」邱翊表示,對島內散步來說,能同時兼顧服務品質與客戶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事。
    要吸引企業合作,如何具體展現合作效益與組織的影響力也是社會創新團隊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年都會製作影響力報告書,內含影響的田地面積與人數等,今年也開始做碳盤查,預計揭露組織減少的碳排量。」金欣儀説。
    邱翊與金欣儀也分享,在企業合作前期,就應該先落實良好的溝通,包括費用、風險、解方等資訊都需要透明,才能盡量避免後續不必要的誤會。
    作為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前兩屆的加速器參與者,金欣儀與邱翊認為,參與加速器讓他們釐清自己為何要創業、欲解決的問題為何、更帶著他們逐步成長。「過去我是一位不擅溝通的人,但在加速器導師的課程中,我學會了溝通的技巧,這有助於公司內部文化的改進。」邱翊説。而兩位也分享,在 iLab 育成計畫社群中,也讓他們認識並接觸到不同的企業,進而開啟合作的機會。

    與企業合作,放大加速器團隊的社會影響力

    第三、四梯次加速器共 6 組團隊加入,包括推動創新教育的「玩轉學校」、推廣海洋保育的「台灣潛水」、致力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的「甘樂文創」、推廣傳統醬油文化與食農教育的「御鼎興」、支持友善耕作農民的「三小文創」、以及帶領青年探索使命與熱情的「城市浪人」。
    玩轉學校透過設計議題式遊戲等活動,啟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希望能創造出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分享,他們的組織規模不大,但至今已吸引 27 間企業與基金會與他們合作,且有 11 間企業穩定合作 3 年以上。今年,他們將成立據點,目的是要成為台灣社會創新教育的典範,讓對教育有興趣者,不必再跨海前往河濱學校與綠色學校取經。玩轉學校歡迎對教育有興趣的企業,長期贊助他們的共玩聚落,讓孩子能在此快樂自在的學習。(延伸閱讀: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將知識化為行動!玩轉學校將打造以孩子為本的學習基地
    台灣潛水的使命是「將海洋帶進每個人的生活」(Bring Ocean Into Your Life),致力透過潛水活動與課程、海洋保育的推廣等,讓大眾可以從親海、知海、到愛海,重新看見大海的美麗與珍貴。
    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分享,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一千人因為參加台灣潛水的活動,而開始展開友善海洋的行動,預計在 2023 年,他們將可再影響約 800 人。在企業合作面,台灣潛水歡迎企業客戶邀請他們前往公司,分享與海洋議題相關的內訓,希望大家能一同加入守護大海的行列。(延伸閱讀:這裡不只教潛水,還教你認識大海!台灣潛水發展度假村、恆春慢遊,要將海洋帶進大眾生活
    甘樂文創透過改造百年古厝和閒置空間,在三峽老街旁經營甘樂食堂、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合習聚落、小草書屋、以及青草職能學苑,欲透過 5 大核心主軸:弱勢兒少教育、青年培力育成、在地產業發展、文化扎根行銷、環境永續,將社區中的孩子、職人、居民等利害關係人串連在一起,進而減少社區問題。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表示,成立至今,甘樂文創已陪伴超過 250 位弱勢兒少,與他們一同找尋夢想、創造多元機會。種種創新行動,讓甘樂文創在 2021 年獲得英國商會社會企業獎、新北市文化局新北文化獎等的肯定。未來他們將持續投入地方創生、青少培力行動,期待與企業客戶透過通路合作、食材選用、員工旅遊、公益捐贈等方式,成為他們永續成長的最佳夥伴。(延伸閱讀:創生之路走了 10 年,下一步往哪去?甘樂文創林峻丞:盼讓全台社區都能永續經營
    御鼎興 60 年來堅持以手工柴燒的方式釀製醬油,除了醬油的研發,他們也著眼於醬油文化與食農教育的推廣,期許以文化為基底,希望醬油未來也能成為品味生活的一環。
    御鼎興第三代製醬人謝宜哲分享,2021 年,御鼎興聯合新和春、萬豐、美東、日新 4 間傳統醬廠,推出一款吃得到台灣風土的「島國純釀聯名禮盒」,希望能藉此讓大眾體會到台灣風土的價值。歡迎企業進行採購。現在,他們正在建構醬油的品評系統,希望未來醬油能像歐洲的橄欖油一樣,只要人們看到不同的品項,就能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料理方式。(延伸閱讀:以自然農法黑豆製醬油、邀飲食專家品評風味——御鼎興:醬油也能成精品,發揚在地產業價值
    三小文創透過與生產者合作舉辦農夫市集、食農活動等,讓更多人認識食材背後的故事,期許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農業創生模式,促進顧客成為友善耕作的支持者。
    三小文創執行長李宜倩分享,組織目前正推動企業好田計畫,透過媒合好田、物產開發、產地體驗、製作好田履歷 4 模式,鼓勵企業認購土地,支持從事友善耕作的農民。計畫至今已協助企業認購 4 位生產者的農地、並與超過 10 位加工生產者合作。此外,三小市集也提供客製化禮盒、食材採購等服務,邀請企業成為品牌成長夥伴,一同推動友善耕作。(延伸閱讀:從學生作業變成 10 年事業——三小市集發起友善耕作革命,帶大眾看見產地故事
    城市浪人透過啟發性的探索體驗與任務設計,鼓勵年輕人勇敢跨出舒適圈、探索自我,並在實踐自我價值的行動中,讓世界變得更好。
    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表示,流浪挑戰賽是城市浪人最具代表性的體驗活動之一,8 年來共有約 1 萬 2 千名青年參與、且有超過 7 成的青年認為挑戰賽使他們有勇氣嘗試陌生事物、願意試著改變在乎的社會議題等。為了持續深化、並擴散影響力,城市浪人目前正計劃建立校友會員社群,提升互動與影響的深度;同時也開辦演講工作坊、與企業合作活動,讓更多青年了解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延伸閱讀:流浪,是找回自己的途徑——城市浪人開辦挑戰賽,帶青年探索生活熱忱所在

    從飲食到生活,孵化器團隊關注多元議題

    本屆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除了 6 組加速器團隊的分享外,也有 10 組孵化器團隊上台發表,包括直覺職掘、自備客、Hibāng、wowAfrica 阿非卡、蘆葦女力、牙驛通、HMT 你好明天、玩艸植造、Miss Eco 和二拾衫,他們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在兼顧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改善所發現的社會問題。
    直覺職掘致力賦予國中生自主探索的動能,透過多元實作課、探索知能課、親職同樂會,期待能替國中生的家長,解決孩子「從學習中逃走、缺乏未來意識」的問題。
    自備客平台提供知識、工具與社群,分享「外出減塑」、「居家減塑」、「經期減塑」、「育兒減塑」 4 種生活提案,讓減塑生活不再是難事,進而使更多人能享受減塑生活的美好。(延伸閱讀:阻止垃圾流入海!自備客林詩懷:從生活小習慣做起,都是創造改變的關鍵
    Hibāng 推動更全面的廢棄漁網回收,並將它們再製成兼具環保與美觀的眼鏡,減少漁網成為海洋廢棄物的機會。(延伸閱讀:廢棄漁網變眼鏡!台灣設計師創立「Hibāng」為海洋找希望
    wowAfrica 阿非卡是全方位的華文非洲資訊媒體,致力促進華文世界對非洲的瞭解。他們藉由網路傳播多元資訊,協助讀者重新認識非洲,同時深耕在台非洲人社群,搭建共同合作的機會。
    蘆葦女力致力推動以女力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及社會福利服務。他們結合設計團隊及社區婦女,將廢棄咖啡麻布袋,再製成新的質感商品。(延伸閱讀:廢棄咖啡豆袋在她們手中再生!「蘆葦女力」結合循環經濟與手作文創,打造培力女性的共融社區
    牙驛通打造牙醫到府服務平台,透過串聯從事居家醫療服務的醫護人員、並強化居家醫療服務生態系,協助不便出門就醫的民眾申請牙醫到府診療。
    HMT 你好明天以南投信義鄉為起點,透過舉辦營隊與社區活動等方式,期望帶動家庭互動、活絡社區關係,同時培力偏鄉孩童、帶他們進行職涯探索。
    玩艸植造研發、並量產低環境負擔且符合環境永續目標的產品,透過從源頭契作原物料創造合理採購價、優先聘僱弱勢族群員工,到研製 100% 自然分解的各式產品,持續推動農業與經濟的平衡。(延伸閱讀:無痛放棄塑膠吸管!台灣青年在蒲草田中找到最佳替代方案
    Miss Eco 一口覓食堅持與秉持環境友善、健康永續精神的餐飲業者合作,他們透過循環餐具派送餐點,減少外送製造的一次性垃圾問題。(延伸閱讀:台灣青年創環保版Uber Eats,在家點外送也能零廢棄) 
    二拾衫透過「收衣、消毒、上架、販售、循環處理」5 步驟,大幅提升民眾閒置衣物的循環使用率,期望能降低衣物生產與購買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孵化器計畫中共有 145 組社會創新團隊,2021 年 7 月加入的第六梯次團隊中,有 8 成為成立 3 年內的初創團隊,多處於驗證商業模式、發展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階段。孵化器團隊投入之議題領域涵蓋 10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反映出台灣早期社創團隊的議題多元性,其中最多團隊投入的熱門領域為「永續消費及生產」與「公平教育與終身學習」。

    攜手政府與企業,打造社會創業生態圈

    近年來,產官學界逐漸凝聚了一股共同關注、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如獨家贊助第三屆育成計畫的星展銀行(台灣),自 2014 年與社企流合作推動 iLab 育成計畫,除了提供社企專屬帳戶、高階經理人擔任社企導師等企業資源,也擴大影響圈,邀請集團員工與客戶共同支持社會企業。
    星展銀行(台灣)透過金融專業與集團資源,全力扶持社會企業迄今已 10 年,2020 年也以「零剩食」為倡議主題,不僅在社群上推出多篇圖文策展、剩食食譜募集活動等,號召大眾關注議題、了解減少剩食的重要性。
    此外,星展基金會每年舉辦「社會企業獎勵計畫」支持亞洲區的社會企業發展,每家社會企業提供最高 550 萬元新台幣的獎助金,齊心協力加速擴大影響力,計畫中更特別設立「零食物浪費獎助金」,加強推動致力改善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發展。
    除民間企業的參與,政府亦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臺北市產業發展局以指導夥伴身份支持第三屆社企流 iLab 計畫,並與社企中介組織合作,推出最低 1.6% 利率的「社企啟動貸款」,為有志透過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之組織掃除資金取得障礙。其他公私部門貴賓如研華科技、建弘文教基金會等也都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 2021 年 iLab 計畫的學習與展望。
    未來,iLab 將持續為社創團隊打造資源豐富的社群網絡,也歡迎有心支持、投入資源的企業與個人共襄盛舉,一同成為推動台灣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永續匯流:企業與社創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願景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永續匯流:企業與社創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願景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全台第一個以社會創業為主軸的育成服務「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於今(21)日舉辦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共計 6 組加速器成長團隊、10 組孵化器新創團隊登台發表,吸引超過逾百名關注社會創新創業的企業、政府單位、產學業界代表與社創團隊出席。
    啟動自 2014 年,iLab 育成計畫截至 2021 年底已支持 207 組團隊走過創業的第一哩路、創造超過 400 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上百萬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超過 1 億台幣。2019 年,第三屆 iLab 計畫擴大範疇,以「孵化器」和「加速器」兩大服務分別支持「創革之初的早期團隊」以及「創革之後的成長期團隊」,其中加速器由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攜手首開濫觴,為全台第一個針對成長期影響力組織設計的育成機制。
    近年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企業逐漸重視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口號,同時,許多社會創新組織在邁向永續經營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因此,iLab Demo Day #4 以「CONVERGE 永續匯流」為主題,除了聆聽不同發展階段的社創團隊如何持續突破成⻑,此次活動也特別安排兩場座談會,分別邀請企業代表與團隊代表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一同探討如何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共融的願景。

    社企流 iLab 加速器,協助創業者成為企業家,加速擴張商業藍圖與社會影響力

    iLab 加速器集結眾多業界資深經理人擔任導師,鎖定年收 500 萬以上、正處於成長階段的使命型組織,透過成長課程、3 對 1 導師輔導、資源媒合等服務,協助團隊發展成長策略。
    第三屆加速器計畫共培育 12 組成長期團隊,第三梯次與第四梯次加速器團隊分別於 2020 年 12 月、2021 年 8 月正式開啟合作,包含聚焦兒童社會創新教育的「玩轉學校」、遠在恆春並致力深化海洋保育的「台灣潛水」、深耕三峽的地方創生先驅「甘樂文創」、帶領青少年探索自我的「城市浪人」、從產地出發的食農交流平台「三小文創」、純手工柴燒黑豆醬油品牌「御鼎興」,6 組團隊在參與加速器的半年期間密集與導師互動學習,在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上皆各有所斬獲。
    參與第三梯次 iLab 加速器的甘樂文創,在 6 個月計畫期間與 3 位導師以「下一個 10 年」為主軸,討論了含括品牌、組織、營運、影響力等各大面向的挑戰及優化方案,期待在未來能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成為國際社會學習的典範。創辦人林峻丞表示:「成長課程讓我們收穫良多,領導力課程後我們也請講師協助安排,進一步帶領甘樂團隊進行使命願景工作坊。」
    致力於啟發年輕人探索自我價值的「城市浪人」,開辦的流浪挑戰賽總能吸引許多青年參與,但面對活動花費大量成本,使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組織服務更有效率、更加放大影響力。因此加入了社企流 iLab 第四梯次的加速器計畫,在半年內,透過聚焦組織影響力與商業發展的增能課程、與每月一次的 3 對 1 導師諮詢會議,優化與調整流浪挑戰賽的內容與進行方式。城市浪人於社企流專訪分享:「導師陪伴我們聚焦想法、提供寶貴建議,現在我們新的流浪挑戰賽模式已接近完成,也將開始執行。」

    社企流 iLab 孵化器,做你的創革引擎,社會創業第一哩路不孤單

    iLab 孵化器提供早期創業團隊包括主題課程、諮詢輔導、Startup Night 等核心服務。同時,奠基於過往在社創生態圈的耕耘累積,孵化器持續為團隊有效對接資源、促進經驗交流,讓團隊在創業旅程中,能持續以穩健有序的步伐跨越挑戰。
    目前孵化器計畫中共有 145 組社會創新團隊,2021 年 7 月加入的第六梯次團隊中,有 8 成為成立 3 年內的初創團隊,處於驗證商業模式、發展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階段。孵化器團隊投入之議題領域涵蓋 10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反映出台灣早期社創團隊的議題多元性,其中最多團隊投入的熱門領域為「永續消費及生產」與「公平教育與終身學習」。
    iLab 育成計畫以成為社會創業者的最佳盟友為目標,致力於協助創業者梳理千頭萬緒、擬定發展策略、制定並落實行動方案,使更多好點子有機會一路成長,擴大影響力規模。推廣友善飲食的康普茶專門釀造廠「腴釀」創辦人潘萱提到:「孵化器的專業課程給予許多啟發,了解組織在不同階段要明確設立階段性策略與目標後再一一達成」。提供系統化戶外學習課程的「FUN 電星球」創辦人徐雅娟也分享在參與 iLab 課程中,除了學習到初創團隊所需的知識外,更能實踐出來:「課程中具體了解智慧財產權的定義,並與講師討論後發展出新的運用方式。」    

    政府支持、企業協力,社企流攜手串聯社會創業生態圈

    近年來,產官學界逐漸凝聚了一股共同關注、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如獨家贊助第三屆育成計畫的星展銀行(台灣),便自 2014 年與社企流合作推動 iLab 育成計畫,除了提供社企專屬帳戶、高階經理人擔任社企導師等企業資源,也擴大影響圈,邀請集團員工與客戶共同支持社會企業。 星展銀行(台灣)透過金融專業與集團資源,全力扶持社會企業迄今已超過十年,2020 年起也以積極倡議「食物零浪費」,在社群上推出多篇圖文策展、剩食食譜募集活動等,號召大眾關注議題、了解減少剩食的重要性。此外,星展基金會每年舉辦「社會企業獎勵計畫」支持亞洲區的社會企業發展,每家社會企業提供最高 550 萬元新台幣的獎助金,齊心協力加速擴大影響力,計畫中更設立「食物零浪費」特別獎,加強推動致力改善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發展。其他貴賓如研華文教基金會、建弘文教基金會等也都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 2021 年 iLab 計畫的學習與展望。
    除民間企業的參與,政府亦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臺北市產業發展局以指導夥伴身份支持第三屆社企流 iLab 計畫,並與社企中介組織合作,推出最低 1.6% 利率的「社企啟動貸款」,為有志透過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之組織掃除資金取得障礙。
    未來,iLab 將持續為社創團隊打造資源豐富的社群網絡,也歡迎有心支持、投入資源的企業與個人共襄盛舉,一同成為推動台灣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閱讀文章
  • 向消費者買回舊書櫃!IKEA 新推「回購服務」,讓淘汰家具獲第二生命

    向消費者買回舊書櫃!IKEA 新推「回購服務」,讓淘汰家具獲第二生命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IKEA 最近在美國推行一項「回購」服務(buy back service):向顧客買回將要淘汰的 IKEA 產品,經過重新整理後,再販售給有需求的買家。這是此公司訂定「未來 10 年內要實現循環經濟及減碳正效益」的目標後,所踏出的第一步。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提供顧客一個機會和服務,讓他們在不需要 IKEA 的產品時,可以選擇別的方式延長二手物的壽命,而不是直接丟進垃圾場。」美國 IKEA 零售店的永續發展部經理 Jennifer Keesson 表示。截至目前,IKEA 已在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推行這項服務。

    ​根據產品狀況,向顧客回購產品

    想使用這項服務非常簡單,卻不是所有產品皆適用。顧客可以先前往 IKEA 的官網填寫相關表單,讓 IKEA 能初步評估產品狀況、提供估算價格,雙方達成協議後,顧客就可以將欲淘汰的家具帶到 IKEA,門市員工會負責確認產品狀況,並提供最後的預付信用額(store credit),意即商家願意支付的價格。
    但若是顧客將產品帶到門市後,品質沒有通過 IKEA 的回購標準,「顧客可以選擇將它取回,或是請 IKEA 代為處理。我們會評估該地的基礎設施,並以最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產品。」Keesson 說。
    此外,這些服務目前僅提供特定的家具使用,包括書櫃、書桌、沒有經他人改造過的椅子、及少數其他類別的產品。
    當產品成功回購後,IKEA 會為它「體檢」,再重新上架。公司的維修部門員工會全面檢查與修復二手物,確保產品是安全的,但 IKEA 並不會針對外觀的損壞進行修補,而是直接送往門市專賣二手產品的「as-is 部門」,並特別標示產品狀況,使買家不會將它們與展示品和退貨品搞混。

    IKEA 回購服務,將能減少垃圾產生

    雖然當今購買二手家具的管道多元,但 IKEA 的回購服務仍有其優勢。透過其他的管道購買二手家具,如 Facebook 平台等,買家通常要前往陌生賣家中自取產品,這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因此當 IKEA 能提供買家前往商店取貨的服務,將能避免更多二手物直接被丟棄的命運、讓產品的生命延長。
    「這對零售業者、顧客和政府來說,都將是一個轉捩點。」Keesson 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Ikea is launching a furniture buyback program(Fast Company)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