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你是否也曾買了過量的食物,最後來不及吃完、食物又過了保存期限,只好忍痛丟棄;又或是為了追逐時下流行裝扮,而購買平常不曾穿的衣服,結果因為不適合只能拿去回收。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皆浪費近 10 億噸的食物,約為過去的兩倍。在台灣,每年的食物浪費量約為 384 萬噸,相當於 1 萬 3500 座 101 大樓;舊衣回收量則約 7.8 萬公噸,創下 10 年來新高。由此可知,每個人看似每天一點點的浪費,積累起來的數字其實相當驚人。
4 月,正逢世界地球日,邀請大家透過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2: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認識國內外的議題現況,並透過生活中的飲食、服飾、用品等面向,思考該如何採取更好的消費行動,與地球和平共處。以下是 SDG 12 的 8 個細項目標:
SDG 12.1 實施永續消費與生產的 10 年計畫
聯合國呼籲,所有國家都需實施永續消費與生產的 10 年計畫架構,由已開發國家擔任領導角色。
為了實踐永續消費與生產,台灣推廣「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的設計理念,鼓勵企業生產綠色低碳產品,並積極推動具污染性的工廠遷移至產業園區。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意指,建立一個在生物循環或工業循環上對人類、環境與生態均安全無害、且具有高價值的可回收性與再生循環性的供應鏈設計,以達到永續經營的循環經濟概念。(延伸閱讀:循環經濟 走向「零浪費」時代)
SDG 12.2 永續管理與有效利用自然資源
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人均材料足跡從 2000 年至 2017 年,增加了近 40%,意即為了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需耗費的原物料總量越來越多。同時,這也意味著自然資源消耗與日俱增。該如何實踐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與有效利用,是每一個國家都需思考的課題。
我們的日常飲食,也需消耗許多原物料,尤其動物性食物更是如此。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統計,生產牛肉、豬肉、起司等動物性食物的原物料使用量,是生產雜糧、蔬果類食物的 2 至 10 倍。為了平衡飲食與環境,台灣餐廳 Plants 堅持製作純素餐點,並以永續與健康為理念,透過選用生態平衡的永續食材,讓人們在品嚐美味食物的同時,也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SDG 12.3 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
全球正面臨嚴重的食物浪費問題,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浪費 10 億噸的食物。在台灣,根據食物銀行統計,每年的食物浪費量高達 384 萬噸,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 1 萬 3500 座 101 大樓。
我們該如何改善食物浪費問題?國內外新創公司透過「分配共享」與「加值重生」兩個方法,解決從生產至消費的過程中產生的浪費。(延伸閱讀:剩食變佳餚!兩大解方延續蔬果的第二生命,解決從生產到消費的浪費問題)
SDG 12.4 妥善管理化學品與廢棄物
各國需根據國際協議的框架,以對環境無害的方式妥善管理化學品與廢棄物,並大幅減少其進入大氣、滲入水與土壤中的機率,保障人體與環境的健康。
一次性塑膠製品是我們日常中最常見的人造化學製品之一。關注環境議題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er)表示,全球人造化學製品與塑膠廢棄物已大幅超越人類或地球能承受的安全限度,目前市面上存在約 35 萬種不同的人造化學製品,其中一大部分最終留在環境中、對地球影響不小。
知名跨國企業可口可樂每年使用約 300 萬公噸塑膠包材,多數無法確實回收。不過,它與丹麥新創「Paboco(Paper Bottle Company)」正測試一種全新包裝方式——使用紙製瓶身,這樣的包材可完全回收、再生利用,不但減少塑膠廢棄物的污染,還能降低使用化石燃料製造塑膠的碳足跡。(延伸閱讀:丹麥新創設計永續紙瓶,攜手可口可樂、嘉士伯啤酒加入減塑行列)
SDG 12.5 大幅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廢棄物為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因此聯合國希望各國在 2030 年前,透過預防、減量、回收與再利用的方式,大幅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除了一次性塑膠、電子垃圾外,二手衣物佔相當大的比例。根據非營利組織報導者報導,2020 年台灣的舊衣回收量創下近 10 年新高、達 7.8 萬公噸,有高達 3 成 5 的回收衣物,最終只能送進焚化爐焚燒掉。
面對龐大的紡織廢棄物,台灣新創二拾衫、CHU’S 和 Story Wear,分別透過二手衣販售、衣服租借、舊衣再製的方式,延續二手衣物的壽命,進而減輕紡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SDG 12.6 鼓勵企業採取永續作法
聯合國鼓勵各國企業(尤其是大公司與跨國企業),應採取可永續發展的作法,並將永續相關資訊納入企業定期的報告中。
隨著近年永續意識蓬勃發展,SDGs、ESG 早已成為全球企業共通的語言。麥肯錫指出,實踐 ESG 對企業利潤影響高達 60%,不作為將造成更大的成本;我國金管會也於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與 ESG 評鑑制度,欲促進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
作為台灣耕耘永續領域多年的中介組織,社企流觀察到,不少企業領導者或永續相關部門從業者,時常苦惱於該如何回應企業目標、串連社會創新、放大永續價值。社企流盼將累積 10 年的經驗、作為企業實踐永續的助力,協助企業回應目標、連結社會議題,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多可能。(同場加映:【社企流十週年】社會創新X企業合作:讓社企流做你實踐永續的最佳盟友 )
SDG 12.7 促進可永續發展的公共採購流程
聯合國希望各國能根據國家政策與優先要務,促進可永續發展的公共採購流程。
台灣透過「推動公司部門增加綠色採購」,作為鼓勵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方法之一。在政府的推動下,政府機關 2020 年綠色採購金額超過一億元,擴大友善環境的產品市場規模、鼓勵企業推動綠色生產;民間團體及企業的綠色採購金額則達 461 億元,足見眾人對於綠色採購的認同度越來越高。
此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 2017 年開始推動「Buying Power 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鼓勵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國營事業、民營企業等優先採購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或服務,不但能協助社會創新組織拓展行銷通路,還有助市場認識有理念、有動能的社會創新組織。截至 2021 年,已有超過 400 家組織參與計畫,累計的採購金額更達 18 億。
SDG 12.8 促進大眾對永續生活的普遍認知與實踐
欲實踐 SDG 12,聯合國鼓勵各國透過全球公民教育、國家教育制度、學校課程、教師教育等方式,確保所有人皆具備永續發展相關的認知,並了解如何實踐永續生活。(同場加映:7 項免費學習資源,助全民輕鬆認識永續)
針對準備選擇大學志願的高中生,社企流製作「你的填志願靈感庫已上線!認識 SDGs,成為不可或缺的永續人才」專題,有助青年認識 SDGs 與科系之間的關係,以及該如何從自己關注的議題中,選擇喜歡的科系等。
面對大眾,社企流也推出「甜甜圈星球:永續新生活的 100 個行動」專題,邀請大家從各個永續生活家、企業、政府等案例中,找尋開啟永續生活的靈感,共同思考未來的生活樣貌。
不僅如此,國內外也有許多幫助人們認識、並參與 SDGs 的學習資源與活動,讓 SDGs 在 2030 年前成為人人皆能實踐的生活。
從不同的消費階段,實踐 SDG 12
身為消費者,該如何從日常中實踐 SDG 12?以下提供不同消費階段的建議給大家參考:
購物前
- 審慎評估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降低廢棄物的產生
- 思考是否能以租代買、或選購二手物品,以延長舊物的生命
購物時
- 選購在地生產的食品與物品,降低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
- 支持具公平交易精神的商品,確保生產者的權益
購物後
- 確實處理舊物——透過正確丟棄、回收或捐贈,以降低環境污染
- 重新改造用不到的舊物、為它創造第二生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2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2|Ensu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 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搶救斷裂人生
- SDG 2 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新的一年,虎哩健康!
- SDG 4 優質教育/機智的學習生活:7 項創新方案,普及高品質教育
- SDG 5 性別平等/最好的母親節禮物:許下平權未來,讓全天下的女性都開心
- SDG 6 潔淨水與衛生/水力全開!了解 6 項重要目標,響應世界水資源日
-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走向明日之城:智慧X便利X永續
- SDG 10 減少不平等/從 4 大議題,看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少數
- SDG 11 永續城鄉/重整家園進行式:打造永續社區的 N 個行動
-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地球日真心話:我的選擇,可以減少多少浪費
- SDG 13 氣候行動/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生活,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 SDG 14 水下生命/海差你一個!5 項行動讓海持續湛藍
- SDG 15 陸域生命/當人類都待在家,野外生命過得好嗎?
-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疫年回顧,我們的社會更加包容平等了嗎?
- 你的填志願靈感庫已上線!認識 SDGs,成為不可或缺的永續人才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