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2 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SDG 2 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每逢農曆新年,大家會與親友團圓,享受豐盛的菜餚;但是與此同時,世界上仍有人處於飢餓狀態、難以溫飽。2021 年 2 月專題,社企流回應「SDG 2 消除飢餓」目標,盼能與讀者一同從認識議題到採取更好的飲食行動,讓人人都能吃一頓永續年夜飯。

專欄文章

7篇)
  • 亞洲第一個「植物性雞蛋」!這間新創在疫情下找到新商機,讓食品供應不斷鏈

    亞洲第一個「植物性雞蛋」!這間新創在疫情下找到新商機,讓食品供應不斷鏈


    社企流/文:陳星穎
    正當新冠肺炎為大多數企業帶來劇烈衝擊,新加坡食品科技新創 Float Foods 從中找到了嶄新的商機。
    Float Foods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Vinita Choolani 曾參與新加坡女性保健公司的設立,也是女性賦能計畫 Project Smile 的共同創辦人。致力於設立社會創新組織的她,在 2020 年疫情剛爆發時,親眼見證了恐慌的民眾將超市食品搶購一空的景象,她回憶:「當時我親身經歷了 COVID-19 對新加坡食品供應鏈的不利影響。」看著雞蛋、牛奶販售區裡空空如也的層架,Vinita 決定為重要的糧食議題付出行動,於是在 2020 年 6 月成立了 Float Foods。

    應用食品科學,發展具永續性的食物替代品

    Float Foods 的創始團隊由 5 位食品科學家、研究人員及業務專員組成,其使命為發展新加坡植物性食品供應生態系。
    為何特別關注植物性食品?「我們認為發展植物性食品是最乾淨、最直接的方法。」Vinita 解釋。隨著禽流感等動物疾病的傳播案例日益增加,Float Foods 希望透過植物性食品的創新,找到具永續性的健康食品。
    此外,食品供應的穩定性也是新加坡潛在的挑戰。根據團隊研究,新加坡每年消耗近 20 億顆雞蛋,其中 70% 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依照現狀,新加坡的食品供應極易受到全球貿易狀況影響,一旦遭逢如疫情的劇變,整個國家的人口將面臨糧食匱乏的窘境。
    面對這樣的危機,Vinita 認為植物性食品是確保糧食供應穩定的關鍵技術,「作為一家以植物為食品發展基礎的新創公司,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製造原料都保存在新加坡境內,這使得我們能夠為新加坡的食品供應做出穩定貢獻。」

    亞洲第一個植物性全蛋替代品,相似度逼近真實雞蛋

    創立不到半年, Float Foods 就宣布加入替代性蛋白質的生產行列,並計劃推出首款植物性蛋白質產品——OnlyEg。
    OnlyEg 是亞洲第一個可望商業化的植物性全蛋替代品,它使用豆類製品代替蛋黃和蛋清,其與真實雞蛋的相似度之高,一點也不輸其他同類產品。
    根據 Float Foods 的說法,目前市場上最接近的全蛋替代品是雞蛋替代品的液體混合物,而這樣的混合物能生成的料理僅限於煎蛋和炒蛋。然而,OnlyEg 能透過多種料理方式做成太陽蛋、雙面半熟蛋或半熟水煮蛋等菜餚。
    OnlyEg 能因應亞洲美食中不同風格的雞蛋享用方式,Vinita 介紹,「在新加坡,我們最喜歡在早晨獨自享用土司搭配半熟水煮蛋,或者將太陽蛋放在炒飯上方。」Float Foods 的目標,就是希望應用食品科學的創新技術,奠基在新加坡的飲食文化之上,發展出具永續性的食品供應生態系。
    在新加坡研究機構的支持下,Float Foods 預計將 OnlyEg 在 2022 年投入商業應用,而在上市之前,團隊仍致力於提升 OnlyEg 的營養成分。「匹配營養成分僅僅是我們想要實現目標的開始,」Vinita 說明,「我們希望能夠創造出具有營養價值的植物性食品,進而幫助具有不同飲食需求的消費者改善他們的生活。」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消除飢餓,從飯桌上開始——5 件實踐 SDG 2 的日常行動 ,讓全世界年年有飯吃

    消除飢餓,從飯桌上開始——5 件實踐 SDG 2 的日常行動 ,讓全世界年年有飯吃

    社企流/文:蘇郁晴
    兩面煎成金黃色的鱸魚、香味撲鼻的佛跳牆······,一道道美味佳餚佈滿整張餐桌,這是每逢農曆新年常見的家戶風景。然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仍有許多人正處於飢餓、營養不良的狀態。
    如何確保全世界人人有飯吃並獲取均衡營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二項「消除飢餓」(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2:Zero Hunger,以下簡稱 SDG 2),聚焦於改善營養問題,確保糧食安全並促進永續農業。
    以下透過 5 個案例,與大家一起認識 SDG 2 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2.1 確保所有人獲得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

    為了達到消除飢餓的目標,首要之務是讓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都能取得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
    致力消除飢餓、培力弱勢的美國非營利組織「Food Shift」,每年都會收集近 12 萬磅將被丟掉的食物,重新料理給超過一萬名弱勢族群享用,讓生活困苦者得以溫飽,同時也減少食物浪費。(延伸閱讀:讓醜蔬果在廚藝教室重生!「Food Shift」 走入貧窮社區,以烹飪課程培育居民一技之長

    ​SDG 2.2 解決所有營養不良的問題

    在較貧窮的地區,有許多人正因營養不良而引發健康問題,尤其要確保孩童、青少年、孕婦、哺乳婦女及銀髮族的營養需求。
    在台灣,透過收集組織或個人捐贈物資,以提供給飢餓者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於 2017 年展開「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專案,募集牛奶、堅果、綜合全穀物等,送往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學校,以提供兒童於發育階段中最需要的營養,並攜手營養科系師生,傳授健康飲食知識,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延伸閱讀:孩子的肚子不能等!台灣「食物銀行」將營養補充包送往偏鄉學校,為學童帶來營養均衡的美味

    ​SDG 2.3 讓糧食生產者的生產力與收入加倍

    全球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生產力與收入普遍較低,尤其是婦女、原住民、家庭農民(family farmers)、畜牧者與漁夫的處境最為嚴重。為解決此問題,聯合國訂下目標,要讓他們有安全及公平的土地、生產資源、相關知識、財務服務、市場、增值機會及非農業就業機會的管道。
    致力改善水蜜桃果農低收入困境的社會企業「卡維蘭」,利用網路協助拉拉山水蜜桃果農自產自銷,使合作的果農收入比往年增加 2 到 3 倍;此外也收購次級水蜜桃製成高附加價值的副產品,一方面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減少作物浪費。(延伸閱讀:零經驗踏入農業領域!他為果農覓得新商機,創造小農收益與醜果再利用雙贏

    ​SDG 2.4 維護生態系統、打造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

    面對自然資源持續消耗、人口持續成長的未來,到 2050 年時,全世界農業產量必須達到現在的兩倍。農業必須找到強化土地、水源等資源利用效益的方式,而非無止境地消耗自然資源。
    聯合國呼籲應維護生態系統,提升土地適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乾旱、洪水等災害的能力,提高產能與生產力,打造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
    墨西哥 B 型企業「Sistema.bio」打造生物分解器(biodigester),將動物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肥和沼氣,作為農具器械的生物燃料,協助肯亞、印度等地的小農降低耕種成本、更達零碳循環的正向效益。(延伸閱讀:老技術帶來新價值!「生物分解科技」在印度重振旗鼓,提升小農耕種與婦女烹飪效益

    ​SDG 2.5 維持糧食生產中,種子、植物、家畜及相關野生品種之基因多樣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基因和物種,為人類健康生活的基礎——不同物種能適應不同的氣候變化,如有些稻米品種特別能適應水患、有些牲畜種類更能抗旱;此外,多樣化的糧食種類,可提供更充足多元的營養。
    據聯合國統計,有超過 90% 的糧食作物品種已經消失、且半數的家畜品種已不存在,影響糧食系統。
    在屏東德文部落,居民積極復育消失多年的作物「台灣油芒」,該作物具抗旱抗濕抗鹽化的特性,且營養含量十分可觀,有望成為回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的「超級未來食物」。(延伸閱讀:面臨糧食危機 Taiwan can help!屏東德文部落復育曾失落的「台灣油芒」,發揚耐旱抗濕的傳統作物
    根據最新的 2020 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成了糧食系統的新興威脅。面對疫情對食品供應鏈的重擊,新加坡食品科學家與研究人員創立食品科技公司「Float Foods」,以豆類製品研發首款植物性蛋白質產品,解決原先仰賴進口的雞蛋因疫情中斷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製造原料都在新加坡境內,使得我們能為國內的食品供應做出穩定貢獻。」Float Foods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Vinita Choolani 說道。(延伸閱讀:亞洲第一個「植物性雞蛋」!這間新創在疫情下找到新商機,讓食品供應不斷鏈

    5 個日常行動,一起成為消除飢餓的 Change Maker

    回應 SDG 2 消除飢餓的目標,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以下 5 個行動:
    1. 購買自己所需的食物,並全部吃光,避免造成食物浪費 2. 購買品質仍良好的醜蔬果,不讓它們因為外觀不佳而被遺棄 3. 盡量選購當季盛產、在地種植、符合公平交易的蔬果,以維持糧食生產者的生計 4. 將品質良好,但自己不需要的食物送至食物銀行等食物共享機構,讓貧窮者與弱勢族群不再飢餓 5. 捐款支持致力解決飢餓問題的組織,或投入相關志工活動,以自身行動為議題盡一份心力。如參與非營利組織「人生百味」的志工計畫「石頭湯」,為無家者烹煮一頓熱騰騰的晚餐
    還想更深入了解 SDG 2 嗎?社企流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飢餓問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2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2 | End hunger,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improved nutri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讓醜蔬果在廚藝教室重生!「Food Shift」 走入貧窮社區,以烹飪課程培育居民一技之長

    讓醜蔬果在廚藝教室重生!「Food Shift」 走入貧窮社區,以烹飪課程培育居民一技之長

    社企流/編譯:張方毓
    每年,位於美國加州的非營利組織「Food Shift」,收集將近 12 萬磅本來會被丟掉的食物,用來餵飽 1 萬 2 千人,同時,亦發起「廚藝訓練計畫」,培力當地的低收入戶,將剩食烹煮成健康的餐點。
    Food Shift 創辦人兼執行總監 Dana Frasz 表示,組織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結合公共健康、經濟平等和環境永續的模式,而且可擴張、可複製到其他地方施行。
    在美國,有 40% 的食物被浪費,卻有 5 千萬名美國人過著吃不飽的日子。Frasz 表示,社會中有一些人資源豐富,卻有許多人掙扎過活,Food Shift 想要做的就是解決這種不平衡現象。
    在 Food Shift 所在的加州舊金山灣區,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特別明顯。雖然加州繁榮的科技產業加速經濟成長、大幅提升生活成本,當地仍有 150 萬居民生活在貧窮之中。原因在於,許多「窮忙族」需要花更多收入在付房租等成本上,剩下的錢不夠他們吃飽,但他們的薪水又往往太「高」,不符合申請加州糧食券計畫的資格。
    為了解決問題,Food Shift 和在地農產品市場合作,收取賣剩、或是因外觀不佳不被販售的農產品。收集來的食物中,80% 捐贈給社區慈善團體,分發給需要的人。另外 20% 則用於 Food Shift 自己開設的廚藝訓練計畫。
    Food Shift 也營運外燴生意,收費標準依客戶規模而定,例如 Google 這種大公司付全額,而資源較少的公司付較少,讓整個社區都能受惠於外燴服務。
    Food Shift 的廚藝訓練導師是 Suzy Medios,在她的教導下,16 名學徒學習如何用手頭容易取得的食物準備健康的餐點。許多學徒參加 Food Shift 廚藝訓練前,完全沒有工作過;全部學徒都來自「Alameda Point Collaborative」——一個為無家者提供住處的社區,其中 99% 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Medios 表示:「我們不只是餵飽他們,更提供他們工具,讓他們在未來可以自力更生、不須依賴我們就可以自己前進。」
    在訓練中學到顧客服務和團隊合作等技能後,許多學徒找到了在長照機構工作的機會,或是回到學校就學;甚至有一人進入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工作。
    Food Shift 也協助在地政府研究如何減緩糧食不安全。2015 年,聖塔克拉拉郡委託該組織撰寫相關報告,Food Shift 在報告中指出:「食物本身不能解決飢餓問題。」並具體建議,市政府、郡政府、食物銀行和非營利組織需要相互合作,開發並改善食物援助以及食物獲取計畫。除此之外,也需要制度化的改變,包括「阻止全國食物過度生產、簡化申請食物援助福利的流程、提供全民營養教育以及提供民眾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合理工資」。
    2016 年,加州用具體措施打擊食物浪費問題,州長 Jerry Brown 簽署了 SB 1383 法案,目標是在 2024 年之前減少 20% 可食用食物的廢棄。Food Shift 其中一個目標是讓「食物回收」成為市政服務,而不只是慈善事業,這個法案讓 Food Shift 朝此目標更邁進一步。
    雖然改變公共政策是 Food Shift 很重要的一環,但 Medios 在小小的廚房中看見更深層、意義非凡的改變正在發生:「我們的廚房非常獨特,不只是一個人們前來學習的空間,更是我們連結、治癒彼此的所在。」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零經驗踏入農業領域!他為果農覓得新商機,創造小農收益與醜果再利用雙贏

    零經驗踏入農業領域!他為果農覓得新商機,創造小農收益與醜果再利用雙贏


    社企流獨家特派員/文:李雁文
    2014 年,剛從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的洪毅宏,來到桃園復興鄉拉拉山高義國小擔任替代役。 當時的他,從未想過這裡將成為他的人生轉捩點、也沒想到,對農業領域不熟悉的他,將會投入其中創業。
    彼時,他看到拉拉山卡維蘭部落的水蜜桃果農在產銷過程中,不得不倚賴盤商系統,導致果農的收入往往只有售價的 3 成左右,這其中還未扣除栽種成本。
    發現這樣不均衡的利潤分配,洪毅宏便利用網路,協助果農自產自銷,結果銷售成績出乎預期的好,原先以 500 盒水蜜桃做為銷售目標,最後竟賣出超過 4 千盒,也使合作的果農收入比往年增加 2 到 3 倍。
    退伍之後,洪毅宏找了一份顧問管理師的工作,但他心中總有種不滿足感。而先前在拉拉山的農產品銷售經驗,使他有機會了解台灣的農業環境,喚起了他對食農議題的關注,創業的想法油然而生。「我覺得創業是一股衝動,因為看到了一個浪漫的未來,想要親自實踐。」
    於是,在 2015 年,他決定辭職創業,以復興鄉拉拉山卡維蘭部落為命名,協同大學同學一起成立「卡維蘭」,扮演中介角色,銜接農民和消費者,打造具公平交易精神的農產品銷售平台。
    他表示,對農民而言,卡維蘭並非擔任另一個中盤商,而是希望以合理的利潤分配、成為農民值得信賴的夥伴。而對消費者而言,卡維蘭則透過紀錄農友的耕作方式,致力打造透明的銷售平台,讓民眾能夠安心購買。

    缺乏市場經驗,在理想與挫敗中擺盪

    洪毅宏坦言,創業初期其實遭遇不少打擊。第一個挫敗來自合作的果農,因為公司營運需要基本支出,也得有收益才能永續經營,不同於服兵役時無償幫果農銷售,洪毅宏向果農提議,將賣水蜜桃收益的 3 成給卡維蘭,但此舉卻遭到果農強力反彈,最後甚至暫時終止合作。
    除了在與農友的合作模式上產生問題,看天吃飯也是卡維蘭所面臨的挑戰,諸如颱風、暖冬與降雨異常,導致鮮果的產量不穩等情形。
    洪毅宏說道:「雖然我自己讀商學院的,但是關於農產品進銷存的管理,農友、客戶的管理等等,剛開始我都不知道。」
    因為經驗不足,洪毅宏曾經做了很多錯誤的決策。他回憶,在 2018 年卡維蘭談下的關鍵訂單卻被合作的公司收割,那次的慘痛經驗,讓他消沉到想結束創業生涯。

    從谷底振作,在眾多比賽中脫穎而出

    然而,一切的轉機也從 2018 年的低潮開始。當公司的經營狀況跌到谷底,反而激起他做出改變的動力,他開始積極參加產官學界針對食農議題所舉辦的創新創業競賽、講座和活動,也加入社企流 iLab 孵化器,從中找尋資源,另闢出一條讓自己得以重新振作的新路。 「雖然創業的第三年才開始走一般新創公司在第一年就會走的路,但這一走,幾乎沒什麼失敗的經驗。」已經擁有 3 年市場歷練的洪毅宏,,提出許多務實又有新意的計畫方案,例如開發冷凍包與精釀啤酒,並於 2018 年底,在第三屆「尤努斯競賽」中擊敗 52 組競爭隊伍,奪下首獎與特別獎;又於 2019 年獲科技部「FITI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潛力獎,兩年內所獲獎項不計其數,佳評如潮。

    翻轉鮮果次級品命運,在市場中開創啤酒商機

    其中,又以「精釀啤酒」為卡維蘭的主打招牌。洪毅宏向果農購買無法販售的次級水蜜桃來釀造啤酒,將那些外型被市場淘汰的醜蔬果變成高附加價值的副產品,解決農民對於剩食問題的困擾、且能增加農民收入。
    有鑑於人們對食安問題日趨重視,以及台灣消費者對水果酒、甜酒的選擇偏好,洪毅宏抓住精釀啤酒商機,建立完整的收購流程,並以獨門釀酒技術,製成天然無添加香料的水蜜桃精釀啤酒。
    卡維蘭用來自拉拉山、梨山水蜜桃的濃郁果香,成功擄獲消費者的味蕾,也為消費者餐桌上的食物把關。除了精釀啤酒,卡維蘭後續還推出了水蜜桃氣泡飲,讓飲品有了不同層次的口感和風味。
    時至 2020 年,卡維蘭持續有著亮眼表現,不但獲選為「Buying Power 社創良品」廠商,成為數家企業送禮首選,更二度獲駐日福岡辦事處選為送禮禮盒,名聲享譽國際。

    創業雖難,打死不退

    回顧創業歷程,2014 年與卡維蘭部落的邂逅,讓洪毅宏埋下創業的理想,「我就是打死不退,然後運氣很好。」洪毅宏語氣平常然而神色相當堅定,一路走來,他不斷回頭審視自己的腳步,每一次回顧,都讓他重新反思並調整前進的步伐。
    洪毅宏進一步分享,若要活絡農業經濟,根本之道是要做農業轉型。與其一味讓農民自產自銷,增加其額外的人事開銷,不如嘗試將科技與農業結合,導入創新技術來調整栽種方式以降低生產成本,或是推廣創新的農產品來為農業加值,如卡維蘭的精釀啤酒,正可作為解方之一。
    目前,卡維蘭積極與農業輔導機構合作,同時專注於群眾募資,洪毅宏神祕地透露,「在今年底或是 2021 年初,我們將會發起一項新計畫,和其他食農團隊合作,推出新的產品。」
    透過與其他人合作,卡維蘭持續提出解決食農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為了使公司組織有效運轉,洪毅宏也著手改變組織內部的架構與流程,期望以良好的組織基因,提升面對農業環境的能力,並期望在農業轉型的路上,激盪出另一股洪流。

    特派員心得

    堅持的人都應該被鼓勵 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一開始對我來說很陌生,直到看到社企流對社會創新創業的相關報導才有進一步地認識。透過「獨家特派員」的採訪活動,讓我有機會與社會創新團隊交流互動,更加了解他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 社會企業藉由公司營運自給自足,不以接受政府補助或外界捐款為主要的財務來源,在獲利的同時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他們追求的不僅是數字上的利潤,更創造出一種改變社會的正向價值,並且可以永續的發展下去。 從卡維蘭創辦人洪毅宏身上,我深刻了解到,想要解決社會問題,除了擁有一分為他人付出奉獻的善良,如何培養壯大自己的實力更是重要且務實的。唯有如此,才得以將自己的所知所學真正實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認為堅持的人都應該被鼓勵」,洪毅宏這句話深深鼓舞著我。因為經歷了無數挫敗卻始終堅持下來,才能讓卡維蘭在消費市場中建立出品牌信任度,在食農領域中掀起風潮。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閱讀文章
  • 老技術帶來新價值!「生物分解科技」在印度重振旗鼓,提升小農耕種與婦女烹飪效益

    老技術帶來新價值!「生物分解科技」在印度重振旗鼓,提升小農耕種與婦女烹飪效益


    社企流/編譯:陳芝余
    「農業肩負哺育世界的角色,現在它拯救世界的任務比以往更為清晰。到 2050 年時,全世界農業產量必須達到現在的兩倍,如果現有農耕技法無法有效增加產量,農夫將會侵入自然保育地區、國家公園尋找可耕種的土地。數十年後,農業必須使用更少土地、更有效利用水資源,以及找到可以強化土地、土壤、水源效益的方式,而非奪取它們在大自然的用途。」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執行長 Mark Tercek 說道。
    這並非只是工業化農場經營者與大型農業公司需要面對的挑戰,事實上,全球有 80% 的食物產量來自小農。這就是為什麼「Sistema.bio」盼能以科技,提高小農的生產力、並兼顧環境永續。
    Sistema.bio 是一間 B 型企業,最初在墨西哥成立,而後開展到肯亞與拉丁美洲等地區,在 2018 年 2 月時拓展至印度。這間公司主要以生物分解器(biodigester)將動物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肥和沼氣,可作為農具器械的生物燃料。
    作為 Acumen 研究員以及 Sistema.bio 於印度的主要合作夥伴,Koushik Yanamandram 解釋這項技術的運作流程,「生物分解技術基本上取之自然,屬於一種厭氧消化過程。」就像人類的胃接受食物並消化它。生物分解技術就是把有機排泄物收集起來,產出生物燃料與肥料的方法。Koushik 進一步解釋,此舉可幫助小農節省成本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此外,Koushik 表示:「我們也在拯救環境,因為這項科技可達成零碳循環(zero-carbon cycle)。」
    (來源:Sistema Biobolsa

    善用生物分解科技,達成永續農業、乾淨烹飪的目標

    「大部分印度小農處在制度邊緣,政府政策無暇顧及他們的需求,我們希望能介入協調這個狀況。」Koushik 解釋道。當初 Koushik 在學士後研究時期探討偏鄉村落的能源使用方式,使他對偏鄉的永續系統產生興趣。
    他發現家族的女性每天必須花大筆時間搜集木材並生火煮飯,長期下來造成吸入廢氣的呼吸道相關疾病。這些問題,伴隨偏鄉農村多數豢養家畜的現況,使生物燃料科技成為有前景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不把家畜排泄物拿來生產能源?既可作為肥料,也能達到乾淨烹飪(clean cooking)以及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目標。」Koushik 思索著。
    不過,他遇到的重大挑戰之一,在於生物分解科技其實在印度已存在 40 年之久,但從未被大規模採用。由於這項現存科技無法被印度農夫接受,導致經常以失敗收場,限制了農夫們對科技的想像。

    Sistema.bio 提供支援,助更多農民採用生物分解科技

    然而,Koushik 認為因為採用生物分解科技的好處遠多於挑戰,於是花費 3 年時間測試,製作出許多原型,解決這項科技於設計與費用上的困境,提升其可被實際運用的可行性。
    如今,Koushik 與其他印度的 Sistema.bio 成員,正努力提升大眾對於生物燃料分解器的認識。他們把改良過的設計和正確的教育訓練結合,有更多信心可以讓印度農夫採用生物分解科技。
    「能源對於人類的存續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能改變取得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就能改變觀看世界的角度。」來到印度這個大國家,Sistema.bio 服務兩種截然不同的客群。第一類是自給農業,他們依靠農業維生。根據 Koushik 描述,這類的農夫「不是很企業化,但擁有足夠農業產能,得以支持家庭生活,如有額外的農作物亦會於市場售出。」第二類是企業化農夫,他們生產商業農作物,並將農場視作企業般經營。 Sistema.bio 可針對不同客層做出客製化調整。對於小規模自給型農家,他們提供來自外部的資金協助(例如政府補助);企業型農家則可以用現金資助生物分解科技,或是透過 Sistema.bio 借貸。採用生物分解科技的農家可以同時獲得源源不絕的肥料、農產量上升,以及乾淨烹飪的好處。
    Koushik 分享了一個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和一位使用我們生物燃料爐的婦女對談時,她非常開心。」因為煮菜從此變成快速又輕鬆的事,省下來的時間可用於進行其他活動,她的生活從此不再只有收集燃料木材,或是在雨季傷腦筋如何把木材曬乾。

    如何說服更多農民加入?找到早期使用者、增加更多人的使用動機

    Koushik 發現能夠讓潛在使用者重新認識生物分解科技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早期使用者,說服他們的鄰居來試試看新的東西。他解釋:「早期使用者們都是當地具影響力的農夫,我們稱之為行動派農夫。這些農夫有意願用新科技做實驗,或是嘗試新的農業技法。」
    這些意見領袖在同儕團體中是最有好奇心,或最有商業頭腦的人,有些人甚至也是掌權者,擔任村落或社區領導。一旦這些意見領袖採用這項科技,就能清楚展示生物分解系統如何使一塊農地變得更自給自足,增加社群中其他農夫的使用動機。
    這間公司也發現,深入了解農夫的生活與經驗是成敗關鍵。「一切都得從了解使用者需求,花時間在農地裡開始。」Kaushik 解釋,「而且這件事必須持續做下去。」他認為住在偏鄉地區農夫們過的生活,和我們在都市裡動動手指就取得能源的日子大不相同,「我們需要身處那種環境,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困境,花時間待在那裡,合適的解決方案才會出現。」
    Kaushik 解釋,過去這項科技如何被「強迫推銷給消費者」,可說是為何生物分解科技花了這麼久時間,卻還無法在偏鄉社區生根的原因之一。「這些社區被視為消費金字塔的底層,而我們必須用真正的同理心了解困境產生的緣由,才能找到長久永續的解決方案。」
    Sistema.bio 的印度團隊目前正實施一項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我們會持續回到這些村落跟社區,花許多時間留在當地,了解他們的困境,找到是否能改變現狀的可能。」最終,諸如 Sistema.bio 的前瞻創新方案將會幫助小農以永續方式增加農產量,以期在未來數十年餵飽為數可觀的全球人口。而農夫、社會企業家以及保育機構,3 者必須合作找出新方法,能夠在現有農地上增加農產量,同時守護周遭棲地的生態環境。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孩子的肚子不能等!台灣「食物銀行」將營養補充包送往偏鄉學校,為學童帶來營養均衡的美味

    孩子的肚子不能等!台灣「食物銀行」將營養補充包送往偏鄉學校,為學童帶來營養均衡的美味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文:古碧玲
    「零飢餓世界的健康飲食(Healthy diets for a ZeroHunger world)」,這些年,全球的食物銀行組織不約而同強調「營養」的重要性,與 2019 年的世界糧食日主題不謀而合。食物銀行不僅要為無法獲得食物的人們提供食物,更要提供營養豐富的多種食物選擇,「零飢餓的世界取決於為每個人創造獲得營養食品的途徑。」這是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近年來,再三強調的使命。
    「孩子一生的前一千天營養不良,也會導致生長發育遲緩與認知能力受損,造成學業成績和工作績效下降。」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更有研究指出,長期的營養不良會引起健康問題,例如缺乏維生素、貧血、虛弱和發育遲緩;絕大多數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的兒童,其肥胖和超重比例正以驚人的速度激增中。估計未來 10 年,將有超過 4 千萬嬰兒受到超重和肥胖症的困擾。
    GFN 在世界糧食日的行動綱領特別強調:「透過增加訪問以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或維持飲食多樣化教育。」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作為全台唯一被 GFN 認證的會員,在傳統食物銀行業務之外,也敏於趨勢,於 2017 年展開「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專案,透過台灣營養基金會的顧問,募集牛奶、堅果、綜合全穀物,送往相對缺乏資源的偏遠學校,以補充學齡兒童發育階段最需要的鈣質、Omega-3、膳食纖維。迄今 4 年,除了每周給予合作學校學童 3 次營養補充包,每學期還聘任大學營養科系師生前往各校傳遞營養知識,以便讓孩子擁有知的權益。
    無獨有偶,全球促進營養聯盟基金會(Global Alliance for Improved Nutrition,簡稱 GAIN)在過去 10 年來,也致力於減少全球營養不良,並與全球食物銀行網絡互通有無,目標是改善所有人的營養和安全食品的消費量。該聯盟專注於兒童、青少年和婦女,「因為我們知道與這些群體一起工作,對於改變人們的食物觀念,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機會和生計,相當重要。」
    2012 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192 個國家簽署了第一套全球營養指標,而世界各國領導人承諾在 2030 年前要終結「任何形式的營養不良」的目標,以達成聯合國(UN)永續發展的發展目標(SDGs)之一。GAIN 指出,相較於 2000 年,2018 年發育不良的兒童減少了近 5 千萬。但,營養不良仍然是貧窮和不平等的驅動力,尤其是幼兒的影響最大。營養不良不僅是造成近一半兒童死亡的因素,另有 4900 萬名兒童身高明顯偏矮。
    「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該如何應對挑戰。」GAIN 執行長勞倫斯.哈達德(Lawrence Haddad)指出,該組織與學者合作研究發現,在母親懷孕期間和孩子第二個生日之間的關鍵一千天內,是改善嬰兒營養的契機,「為確保未來國家與家庭的光明和繁榮,這是最佳的投資之一。」他也鼓吹捐贈者和各國政府而可以進行這項投資。GAIN 更以具體數據說明,在改善營養的投資,每投資一美元,就會為當地經濟帶來 16 美元的回報;透過適當的營養投資,到 2025 年可以挽救 370 萬條生命。
    儘管 GAIN 在減少營養不良方面,如孟加拉、迦納、塞內加爾和越南等國已取得顯著成就,但仍未能實現到 2030 年消除任何形式營養不良的永續發展目標。 2020 年 10 月,GAIN 將邀請各國至東京舉行營養促進增長論壇(N4G),將是各國和合作夥伴作出具體可衡量承諾的機會,有待更多的投資、政治承諾和擴大干預措施,才可能達到消滅飢餓的永續發展目標。
    本文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