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3 氣候行動/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生活,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SDG 13 氣候行動/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生活,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還記得 2020 年延燒逾百萬公頃土地的澳洲森林大火,又或是使 40 萬人流離失所的印尼雅加達水災嗎?這些嚴重的災情,都與每況愈下的氣候變遷問題息息相關。在即將到來的世界地球日,社企流回應「SDG 13 氣候行動」,邀請大家一同了解如何讓環境更具面對氣候的適應力與復原力,並從個人可採取的行動做起,展開永續生活。

專欄文章

3篇)
  • 展開永續生活的第一步——認識 SDG 13,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氣候行動

    展開永續生活的第一步——認識 SDG 13,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氣候行動


    ​社企流/文:蘇郁晴
    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每逢此時,總更加提醒你我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加入「地球特攻隊」、從生活中展開更永續的行動刻不容緩。
    本月專題,社企流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Climate Action,以下簡稱 SDG 13),與大家一同了解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減緩與調適行動,並邀請大家從日常行動開始,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以下透過 3 個案例,與大家一起認識 SDG 13 的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13.1 強化各國應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力與災後復原力

    全世界都正面臨極端氣候的影響,當問題越來越嚴重,各國就需思考該祭出哪些足以降低傷害、或有助於改善氣候變遷的計畫,以適應現況、同時也為未來做好準備。
    欲減輕氣候變遷及自然災害為環境帶來的傷害,就需強化「適應力」及「復原力」——也就是要加強城市應對災害的應變能力,讓災情最小化;同時,也要提升城市的災後復原力,縮短災後的復原時間。(延伸閱讀:《打造韌性城市》專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 2018 年提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在 2050 年前歸零,才能避免地球升溫突破 1.5℃、減少海平面升高的幅度,保護人類及生物的生活環境。為達成此目標,委員會提供各國 3 個面向的減碳建議:營養來源、移動方式、居住環境的生活型態轉變,期盼大家都能從日常生活中降低碳排放,改善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延伸閱讀:迎接「1.5℃ 新生活風格」——多走路、少吃肉、用綠能,從日常行動減碳救地球

    ​SDG 13.2 將氣候變遷的應對措施納入國家政策、策略及規畫中

    欲使我們的居住環境提升對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的復原力與適應力,將改善氣候問題的應對措施納入國家政策及規劃中則相當關鍵。
    政策諮詢公司「能源創新」(Energy Innovation)執行長 Hal Harvey 發現,許多執政者需要一本指引手冊,告訴他們如何制定精準到位、設計完善的氣候政策,因此她出版《設計氣候解方:低碳能源政策指南》一書,透過 3 個關鍵,讓執政者了解該如何達成解決氣候變遷的願景。(延伸閱讀:解決氣候變遷下一步行動:從「政策」著手,以 3 大關鍵設計完善解方

    ​SDG 13.3 建立應對氣候變遷的知識和能力

    改善氣候變遷對生活的衝擊,不只是國家政府的責任,我們每一個人也應從建立認知、採取行動做起,培養能應對氣候變遷、將災害最小化的適應力及預警能力。
    你可能會好奇,自己平時製造的二氧化碳有多少?若想採取減碳行動,又該如何做起?一款名為「Joro」的 app,能幫助人們認識與管理自己的碳足跡,它會透過詢問簡單的問題、及綁定信用卡的方式,估算使用者的生活及消費模式所產生的碳排放,並為大家提供個人減碳計畫與相關資訊,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改善氣候問題的一份子。(延伸閱讀:你的「減碳小秘書」已上線!這款 app 為你估算日常碳排,獲百萬美元投資
    而台灣也有許多青年正為對抗氣候變遷,祭出許多創新解方,舉凡提供環保杯租賃服務的「青瓢」、致力推動共享機車服務的「WeMo」等,他們皆以個人行動呼籲大眾,減碳、保護環境皆是個人就能實踐的事情。(延伸閱讀:《碳棄世代》專題

    即刻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行動!

    我們都了解氣候變遷如何破壞我們的環境、也知道是時候該做點什麼改善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檢視自己的生活與消費習慣,思考有哪些更永續的作法!
    你是否也是這樣,一天的開始,拿著以塑膠袋盛裝的培根蛋餅和奶茶,騎著機車前往公司;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抽幾張衛生紙擦手、擦嘴巴,接著繼續敲打電腦鍵盤;下班後,再到家附近的超市,選購最划算的食材料理晚餐,接著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然後入睡。
    這樣的生活情境,有沒有更友善環境的方式?
    1.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例如自備環保餐具購買外食 2. 減少食物的碳足跡,例如多吃蔬果少吃肉品、不浪費食物 3. 降低交通產生的碳排放,例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租賃共享電動車或腳踏車,取代自駕燃油汽機車 4. 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例如擦手、清潔物品時,以手帕取代衛生紙 5. 支持友善社會與環境的店家,例如選購在地、有機的蔬果 6. 主動參與環保公益活動,例如參與公司或社區舉辦的淨灘、淨山活動,為地球的健康盡一份心力
    還想知道更多在生活中可實踐的永續行動,可以參考綠藤生機聯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THINK 重新思考與 B 型企業協會,共同發起的綠色生活 21 天網站,尋找更多靈感!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氣候問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3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3|Climate Action, 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你的「減碳小秘書」已上線!這款 app 為你估算日常碳排,獲百萬美元投資

    你的「減碳小秘書」已上線!這款 app 為你估算日常碳排,獲百萬美元投資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你知道自己的生活與消費習慣,會製造多少二氧化碳嗎?現在,只要下載這個手機 app,就能立即掌握自己的碳排量!
    它是「Joro」,能幫助人們認識與管理自己的碳足跡。Joro 透過詢問使用者問題來了解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舉凡吃肉的頻率、住家的大小、搭飛機的次數等。當使用者將此 app 綁定信用卡或金融卡,還可以估算每筆消費的碳足跡,獲得最即時的數據。

    估算碳排、推薦課程,提出個別的減碳計畫

    Joro 會根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與日常消費給予減少碳排量的具體作法,舉例來說,它會建議常常吃肉者嘗試吃素一週;又或是建議常搭飛機出國的使用者進行碳補償(carbon offset),提供相對應的資金給致力減碳的組織,彌補坐飛機產生的碳排。
    ​不僅如此,Joro 也能透過分析使用者的消費狀況,給予回饋。
    「使用者外出刷卡採購,我們也許可以看見他在連鎖超市 Whole Foods 花費 100 元美金,或是從使用者消費習性調查(onboarding survey)上知道他一週吃了 3 次紅肉、4 次白肉、且多次食用乳製品等。」Joro 創辦人 Sanchali Pal 表示。「透過這些資訊和消費數據,我們可以估算他們的碳足跡,其中也包括該類型商品每一美元碳濃度的數據。」
    除了給予簡短的提示與回饋外,Joro 也會推薦相關課程或文章,幫助使用者了解如何發揮最佳減碳效益,另外,使用者還能串連自己的親友,分享彼此的減碳心得,藉以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每一步微小行動,都能成為改變氣候問題的力量

    面對氣候變遷,人們總遲遲沒有付出行動的原因之一在於,這是一個太過龐大的問題,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跨出第一步,就如一個人獨自行動難以撼動整個電力網或是運輸體系。
    但 Pal 認為,每一個人其實都能透過自己的行動,為氣候問題盡一分心力。
    2012 年 Pal 大學畢業後,曾短暫打造一個自用型簡易計算器。「當時我搜羅了許多現存的工具,卻發現它們難以支持我發起減碳行動。因此我自己創建一個計算器,讓我可以了解減少吃肉、每週多走路通勤會帶來什麼改變。最後,我發現只要調整微小的生活習慣,就可以順利減少 10%-30% 的碳足跡,這是相對可行的作法。」
    幾年後,聯合國發布一份重要的氣候報告書,強調碳排量需要快速下降:2030 年前要減少至少一半的碳排量、21 世紀中期則需降低到零。Pal 意識到減碳的急迫性,下定決心要設計一個人人都能輕易上手的工具,Joro 就這麼誕生了。
    目前,世界上也有其他與 Joro 相似的組織,正致力為氣候變遷盡心盡力,比如瑞典信用卡「Do Black」,只要使用者當年度的碳預算達標,Do Black 就會自動中斷他們的消費;又如另一間具有社會意識的美國銀行「Aspiration」,便會依據消費者購物店家的商業行為,向他們顯示可能帶來的影響。(延伸閱讀:消費上限以碳排量計算?DO Black 打造首張以碳足跡為額度的信用卡,實踐負責任消費行為

    透過 Joro,讓個人減碳更簡單

    而今,Joro 於 2020 年底宣布,他們獲得擁有超過 40 億美元,且曾領投 Apple、Google、Pinkoi 等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的跨國風險投資公司「紅衫資本」(Sequoia Capital),領投的 250 萬美元種子輪投資。而 Joro 最早期的使用者也表示,他們藉由這個 app 已減少約 10% 的碳足跡。「若是大家都能有這樣的成果,就相當於減少全球一半的燃油汽車。」Pal 表示。
    「我們相信,當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調整他們的生活習慣、減少碳排量後,企業和政府都會紛紛改變作法,回應每一位公民和消費者期待。」Pal 信誓旦旦地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解決氣候變遷下一步行動:從「政策」著手,以 3 大關鍵設計完善解方

    解決氣候變遷下一步行動:從「政策」著手,以 3 大關鍵設計完善解方


    社企流/編譯:梁元齡
    從全球糧食危機,到悲劇性的大火與洪災,再到極端高溫所引發的大規模死亡事件……要避免氣候變遷最糟的結果、以扭轉人類命運,我們的時間恐怕所剩無多。
    但好消息是,人類已握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而下一步,便是制定出正確的政策,並付諸實現。去年底出版的著作《設計氣候解方:低碳能源政策指南》(Designing Climate Solutions: A Policy Guide for Low-Carbon Energy),正是在向讀者解釋,該如何達成願景。
    這本書的作者 Hal Harvey,是政策諮詢公司「能源創新」(Energy Innovation)的執行長,該公司專門協助公部門,制訂與能源、環境相關的政策。Harvey 發現,許多執政者亟需一本指引手冊,告訴他們如何制定出精準到位、設計完善的氣候政策,因此,他便寫了這本書。
    「在我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中,氣候變遷佔了極大部分。然而,我們似乎走得踉踉蹌蹌,讓有關氣候變遷的可用資料,一直沒能被系統性地蒐羅、進一步積累成具有清晰藍圖的策略。」
    以下,是本書提及的幾項重要關鍵:

    關鍵一:鎖定前幾大碳排放國

    少數幾國的碳排放,就佔了全球的 75%,這些國家包括:中國、美國、印度和印尼。也由於這些國家的影響力甚鉅,他們都是新氣候政策實施後的關鍵地區。
    全球前 20 大排放國皆已加入《巴黎協定》、誓言對抗氣候變遷。然而,排放量前幾名的這些國家,仍然需要更嚴格的政策法規,才能確保他們達成協定中的承諾。此外,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後,便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更益發彰顯了州法規與地方政策的重要性。

    關鍵二:鎖定 6 大關鍵領域

    根據該書,要減少碳排,各國政策都應先從 6 大關鍵領域下手:產業發展、國土利用、用電結構、交通、建築和碳訂價系統。Harvey 表示:「我們談的重點是分流——重要的事先做、而且要用盡全力去做。」
    建築法規及其他政策可以讓建築運作更有效率。再生能源的價格大幅下滑,該產業因而飛快成長。然而,像是「可再生能源比例標準」(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這樣的政策,為公部門採用的再生能源比例設下標竿,就有望加速能源轉型。
    除此之外,正確的政策也有助於降低產業面的碳排放量。舉例來說,在工業化農業的領域中,政府可以設計出誘因,促使農民使用厭氧消化槽(anaerobic digester),將牛隻的糞肥轉換為電力,而不是任由其釋放出甲烷等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帶來殺傷力。
    交通方面,政策可用於支持設置電動車充電站,以及強制車輛製造商,設計出更多具能源效率的車子,同時也應設法讓鄰里對路人、單車騎士更友善。
    在某些國家,國土使用狀況改變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例如:在巴西,亞馬遜森林的濫伐現象日益猖獗,透過政策,或能保護森林不受破壞。
    而「碳排有價」制度,也就是碳訂價,將有助於減少各行各業的碳排放。政府對研發單位的支持,也有望促進技術升級、降低碳價。

    關鍵三:精確地制定良善政策

    有些經濟學家建議,要求企業為碳排放付出代價的「碳稅」,抑或是「碳交易市場」,將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萬靈丹。然而,僅僅實施「對碳排課稅」的制度並不周全,在對於價格變動反應較慢的市場中,碳稅並無益於降低碳排放量。
    著作中,Harvey 詳列出一套「最佳政策組合」,這個組合背後的設計精神,是讓各項政策彼此搭配、相互強化以達綜效。舉例來說,若想改進冷氣機等產品,就需要制定一套標準,確保這些設備達到一定程度的效率。
    精確地設計政策至關重要。Harvey 解釋,一項好政策,會用上數種不同的原則。舉例來說,「內部漸進改善」原則的設計,就是為了確保某一項生產或政策能呈現穩定且持續的成長趨勢。Harvey 說,如果沒有採納這項精神,許多政策終將徒勞無功。
    例如,美國 1970 年代引進、採用的「汽車油耗標準」,在 1985 年時為每加侖 27.5 英里。此後,這項標準一直維持不變,到了 2011 年才再次上修。
    「這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向那些仇視美國的國家,拱手送上超過一兆美元的資金。」Harvey 說:「如果當時在任的福特總統,採用『內建持續改善原則』這個核心原則,那麼,我們就會以每年 4% 的幅度,定期調升油耗標準,而不是設下一個結束日期,一次上漲。我們本可省下所有的資金、擋下所有的二氧化碳排放 ,以及這個攸關國安的問題。」
    Harvey 說,即便不考量對環境友善的層面,潔淨能源的價格也堪稱前景可期。書中也針對幾項關鍵政策,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其中,有許多政策最終都會省下不少錢,汽車油耗標準的政策即是一例,從加油端就為消費者的荷包著想。一座致力於提倡步行、單車代步和大眾運輸的城市,也將有效降低車流量、汙染排放和市民的健康成本。
    簡言之,Harvey 透過本書傳達了一項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對付氣候變遷的挑戰並非技術性問題,也非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攸關選出正確政策、確保有效設計,並付諸執行的問題」。
    核稿編輯:李沂霖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看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