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Ignacio BrosaPhoto Credit: Ignacio Brosa
還記得幾年前延燒逾百萬公頃土地的澳洲森林大火、使 40 萬人流離失所的印尼雅加達水災、和今年 9 月紐約破紀錄的驚人雨量嗎?這些嚴重的災情,都與每況愈下的氣候變遷有關。在氣候危機之下,減碳已成全民運動,不只政府、企業需積極推動淨零轉型,我們的生活選擇也是關鍵。擁抱「1.5°C 低碳生活」,讓我們一起從了解碳足跡、培養碳直覺開始,過更加低碳的每一天。
社企流/文:李沂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 IPCC)指出,最晚在 2052 年,地球升溫就會突破 1.5℃,大大衝擊我們的生活。若要改變這個未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必須要在 2050 年歸零。而如今人類的活動已經使地球升溫 1℃。
「1.5℃ Lifestyle」一詞正是因應全球升溫不可超過 1.5℃ 的警示下而生,出自全球環境策略研究機構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簡稱 IGES)的研究報告,強調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改善全球碳排放的重要關鍵。IPCC 更提及,少肉多菜、生活節能等生活習慣,看似是老生常談的減碳行動,實則可達 40-70% 的減量貢獻。
(少肉多菜、生活節能等生活習慣,看似是老生常談的減碳行動,實則可達 40-70% 的減量貢獻。來源:Lisa Fotios)
(少肉多菜、生活節能等生活習慣,看似是老生常談的減碳行動,實則可達 40-70% 的減量貢獻。來源:Lisa Fotios

認識碳足跡:每個人平均碳排放是多少?

在了解如何減碳之前,我們可先透過認識「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了解碳排放的來源,以及作為一個消費者,平時的生活行為製造了多少碳排放量。
碳足跡,是指一項活動、產品,從源頭製造、運輸、使用、丟棄或回收,整個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平時吃什麼、買什麼、如何移動,皆會產生碳排放量、都要列入碳足跡計算。
根據 IGES 的研究,若要達到升溫不超過 1.5℃ 的目標,每人的碳排放目標在 2030 年前,平均數字需來到 2.5 至 3.2 噸。
以芬蘭為例,芬蘭人目前每人每年平均排放 10.4 噸碳,單是食物的攝取就會造成 1.75 噸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於肉製品。而居民為了取暖產生的碳排放為 0.62 噸;移動、交通佔據的碳排放比例高達 1/4,包括開車和搭飛機。
而根據台大風險中心指出,台灣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為 11.62 公噸,高於日本(9.32 公噸)、歐盟 27 國(7.05 公噸)和中國(6.92公噸)。
從上述數字可見,全球的人均碳排要達到 IGES 提及目標,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全球的人均碳排要在 2030 年達到 IGES 提及目標——平均數字需來到 2.5 至 3.2 噸,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來源:Jas Min)
(全球的人均碳排要在 2030 年達到 IGES 提及目標——平均數字需來到 2.5 至 3.2 噸,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來源:Jas Min

培養碳直覺:你知道喝咖啡還是吃香蕉,哪一個碳排比較高嗎?

在你我平均製造出的 11.62 公噸中,哪些行為會造成較高的碳排?而我們又該如何從日常選擇中,降低自己的碳排呢?
平時我們在做消費選擇時,通常不用看標價也會大概知道,買一瓶酒、會比買一杯珍珠奶茶還要貴;買一杯知名連鎖的咖啡,可能要價 100 元以上、而至便利商店購買的話,則能以銅板價購得,這是多數人都習以為常的花錢直覺。
而將花錢直覺套用到碳排放上,可能就很少人知道,選擇喝一杯咖啡的碳排,要比吃一根香蕉還高的多。根據牛津大學數據平台 Our World in Data 統計,每公斤咖啡約會產生 17 公斤碳排、每公斤香蕉的碳排則為 0.7 公斤。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選擇時,都能跟在花錢一樣,擁有「碳直覺(carbon instinct)」,就會知道常見的飲食、消費等品項會產生多少碳排,進而能做出更低碳的選擇。
要培養碳直覺,首先必須對於我們日常選擇會產生多少碳排有基本了解。以下參考《別讓地球碳氣:從一根香蕉學會減碳生活》一書,整理我們一天中常見行為所產生的碳排供參考:
  • 喝一杯咖啡:100 公克-1 公斤
  • 吃一客牛排:1 公斤-10 公斤
  • 發一封電子郵件:10 公克以下
  • 看一小時電視:10-100 公克
  • 買一雙鞋子:10 公斤-100 公斤
(培養生活中的碳直覺,了解常見的飲食、消費等品項會產生多少碳排,便能做出更低碳的選擇。來源:Anton Jansson)
(培養生活中的碳直覺,了解常見的飲食、消費等品項會產生多少碳排,便能做出更低碳的選擇。來源:Anton Jansson

即刻行動!擁抱 1.5°C 低碳生活

IGES 指出,個人生活中的飲食、居住、移動佔整體生活碳足跡約 75%,是欲降低碳排的主力面向。在飲食方面,吃素救地球並不是空話,減少紅肉跟乳製品的食用,能夠大大減少碳排放生成。根據綠色和平研究,一名台灣人只要一天不吃肉,有望減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而在居住方面,來自煤炭和液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電力、以及非電力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碳足跡的主要貢獻者。因此,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認識並使用綠電,都是絕佳的減碳方式。在移動面向上,改用步行、腳踏車等方式通勤,是碳排放最低的交通方式,再來是電動車或是油電混合車、共乘機制或是大眾運輸工具。
一如 IPCC 聯合主席提及,要回應氣候危機,「我們需要前所未有的努力。」小至一餐的飲食、大至生活用電、購車等,我們都有更低碳的選擇,你我都能為守住 1.5°C 帶來影響力。
想了解更多生活中常見物品的碳排量有多少、了解 1.5°C 低碳生活的行動提案,歡迎下載行動指南, 一次掌握飲食、消費、娛樂等日常面向中,可具體實踐的行動、參考的資源、以及有效的工具,助你在邁向永續的過程中,走得輕鬆又簡單。>> 免費索取行動指南
參考資料
(此專題由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造訪策展網站: >> 星展永續好時光

文章標籤

  • 星展永續好時光

    星展永續好時光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造訪策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