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不設限!地方故事的 N 種樣貌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並非單一版本,而是隨著時間、人群與環境變化,不斷發展出多種樣貌。「社造不設限!」 代表著社區營造的無限可能,不受框架限制,也不拘泥於單一模式,而是由在地居民、創意行動者、跨領域夥伴共同形塑,打造最適合地方發展的未來。
這也正是與社區一家核心價值相同,不論年齡、國籍、性別等,更不限制主題,鼓勵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家、為地方做出改變的行動。信義房屋與社企流聯手推出《社造不設限!地方故事的 N 種樣貌》專題,分享更多台灣各地的社造故事,構築台灣的獨特樣貌。

專題文章

1 / 4篇)

退休人生,也可以有攻略本:老玩客的人生續航計畫

Photo Credit:老玩客
社企流/文:Phoebe Chao
「我猜你會過來,是因為你需要聽這些話。」、「因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這種時候,就是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謝謝你。」這段溫柔又深刻的對話,出自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接近尾聲時。劇中的 Ben (勞勃.狄尼洛飾演)是一位退休高階主管,一場機緣走進了新創時尚公司的世界,成為公司裡的高年級實習生。與創辦人 Jules (安海瑟薇飾演)從原本的距離到建立起信任,他成了她在人生轉彎處最安穩的依靠。不多話的 Ben,卻總能在 Jules 最需要的時候,說出一句溫暖有力的話;他的陪伴,像是一盞不喧嘩卻不曾熄滅的燈。
或許,我們都不是如劇中的 Jules 是名成功創業家,但在新竹市的一個街角,卻有許多長輩早已準備好,成為年輕人生命裡的那位「 Ben」,聆聽年輕人的苦惱、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來自新竹的老玩客,以「真人圖書館」為靈感,邀請 50 歲以上的熟齡者與大學生一對一對談,打開彼此的生命故事,交換經驗與視角。

退休後還能做什麼?​​為熟齡生活打開人生下半場的一扇門

當父母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不愛運動、也不知該做什麼,廖健妤開始思考:「退休生活只能這樣嗎?」她發現台灣長者服務多半聚焦在「照護」,卻少有人設計真正以熟齡者為主角的生活樣貌。於是,她決定重返校園,投入服務設計研究,在 2014 年創辦「老玩客」,為退休人生開展新的可能。
一開始,這項以活力為核心的高齡創新計畫,常被誤解為「有愛心的照顧組織」。但老玩客想做的,不是長照機構,而是讓熟齡世代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從「中高齡再就業」、「熟齡肌力訓練」,到「人生陪聊師」、「退休生活俱樂部」,老玩客一步步實踐「高齡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段精彩旅程的起點」。
(老玩客希望透過創意、創新行動,翻轉大眾對於「老」的定義,可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來源:老玩客)
(老玩客希望透過創意、創新行動,翻轉大眾對於「老」的定義,可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來源:老玩客
近年來,廖健妤也觀察到社會態度正悄悄改變。人們對退休生活開始有了更多想像,也意識到健康只是基本條件,真正缺乏的是自我實現的舞台與與社會的連結感。因此,老玩客以「再創自我價值」為核心,深入熟齡需求的服務設計、打造專屬空間與課程、拓展多元就業機會,讓長者不只是「被照顧的人」,而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行動者。如今,老玩客的服務已經連結了超過兩千位熟齡朋友,透過課程、活動、就業媒合與企業合作,讓這群人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能夠主動創造價值的生活實踐者。

社區一家把門檻降低,讓老玩客用創意玩出世代共融的可能

在創業的路上,廖健妤不斷摸索、試圖為熟齡者打開更多不同可能,舉辦熟齡課程、開設了「高年級吧檯手」的同食角落咖啡廳,除了讓長者們有重返職場的能力外,還有什麼是長者們可以做的呢?
「團隊舉辦過的『老Ted』讓長輩上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廖健妤發現這樣的活動迴響很棒,許多年輕人十分有收穫、上台分享的長輩也很能說。但要怎樣讓增加可以上台分享的長輩人數呢?在 2018 年時,老玩客舉辦一場「故事市集」,讓長輩化身成攤主賣「自己的故事」,用 5 分鐘的時間以說繪本的形式,讓學齡前到國小生的孩童聆聽。「透過這樣的培訓方式,不僅減輕長輩的負擔,也讓願意、可以分享的人數變多。」廖健妤說。
(「人生陪聊師」立基於過去團隊舉辦的「老 TED」活動,讓跨齡世代的對話有更多火花。來源:老玩客)
(「人生陪聊師」立基於過去團隊舉辦的「老 TED」活動,讓跨齡世代的對話有更多火花。來源:老玩客
滿足了學齡前到國小的孩童後,那再更大一點年齡的孩子呢?為了讓這個計劃能觸及更廣的群體,2023 年,老玩客以「社團法人台灣老是在玩創新服務協會」的名義,向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提出「人生陪聊師」提案,開啟了一段跨世代心靈對話的創新實驗。
但廖健妤也思考在大學校園中,為何需要一個不認識的長者來進行「陪聊」?為此,團隊精心挑選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困擾,但又不到需要尋求諮商中心協助的主題,例如人際關係、職涯探索等。藉由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並以此設計預約機制。許多參與學生表示,原本無法理解的父母,透過與陪聊師的交談,忽然能設身處地思考長輩的觀點,甚至表示:「從來沒想過會交到像媽媽一樣年紀的朋友!」對長者而言,這樣的互動也讓他們在年輕世代中重新看見自身價值。
這些陪聊師多來自老玩客長期經營的社群,其中就包含「同食角落」的高年級吧檯手,計畫推出後,70 多位長者成為正式的陪聊師,進入校園與學生一對一對談。主題涵蓋人際關係、情感困擾、職涯迷惘等。許多學生反映,原本與父母有代溝的他們,透過與陪聊師的對話,開始理解長輩的立場與思維。
(「人生陪聊師」計畫,讓年輕學子及長者們獲得意外收穫,重新看見自身價值。來源:預見科技桃花源粉絲專頁)
(「人生陪聊師」計畫,讓年輕學子及長者們獲得意外收穫,重新看見自身價值。來源:預見科技桃花源粉絲專頁
但如何「用聊天活化退休價值,用陪伴化解世代隔閡」?老玩客團隊並不僅是將長輩們與大學生做配對,而是仔細設計的一系列的流程,包含事前的招募說明會、規劃適合的陪聊主題、將招募到的陪聊師以特質跟專場分類、為陪聊師培訓等等,要將這個計畫細緻的完成,不免是需要大量人力與資源的投入。
在「社區一家」計畫的支持下,老玩客更可以藉由計劃的經費邀請專業心理系教師,並設計 9 小時的基礎課程,協助長輩分辨陪聊與諮商的界線,並在後續加開中階課程與社群增能活動。廖健妤說,從素人到陪聊師,這一段轉變的起點,是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計畫讓「第一個踏入門檻變得比較低,讓沒有經驗的長輩也願意踏出第一步。」廖健妤說。
從素人到陪聊師,信義房屋提供的穩定基礎,成為串起整個陪聊生態系的重要支點,也讓團隊看見計劃專案實踐的可能,幫助長者願意走出家門、走入人群。而也從這個計畫,提升了陪聊師的對話能力,持續為長輩們增能,也能讓他們在後續有機會連結不同可能,像是成為企業的顧問、或是擔任秘密服務稽核調查的神秘客等角色,找到更多自我實踐的舞台,甚至是轉化成具有商業價值。
(從人生陪聊師中延伸出未來長者們可以精進的神秘客角色,展開退休後生活的心可能。來源:老玩客)
(從人生陪聊師中延伸出未來長者們可以精進的神秘客角色,展開退休後生活的心可能。來源:老玩客

把無解的申論題變成選擇題,看見退休人生的各種可能

人生路何其漫漫,對於老後、退休的想像也不只一種。「退休像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申論題,很多人得自己摸索。」廖健妤希望為長者們對於退休生活有更具體的想像,於是在 2024 年再次參與「社區一家」計畫,推出「退休生活俱樂部:有聊設計玩運動」,為剛退休、對未來感到茫然的長者打造探索生活的新入口。
這樣的願景,在實踐上仍處於起步階段,而「社區一家」的支持,無疑是一劑穩定劑,鼓舞團隊朝著夢想前進。「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廖健妤期盼以低門檻、易參與的方式,讓更多人能重啟人生的下一幕。

開始行動前,先站穩腳步

在地方發起改變行動超過 10 年的廖健妤,給社造初心者們一些建議。她認為,「第一個要想清楚,也要設立停損點。」投入社企與社造從來都不容易,不只是地方工作的辛苦,更是利害關係錯綜複雜,處處需要突破;一旦沒處理好,資源難以取得,行動難以推進。此外,她特別提醒現在許多年輕的行動者:「當你想改變社會時,要先確保未來的你,不會成為社會需要幫助的那一群人。」別因為只有理想的人,最後卻因生活艱難而疲憊不堪。
(靠著過去的運動專長經驗,也開發有趣的活動,如「熟齡迷你馬拉松」,既可以讓長者運動也有個發揮的舞台。來源:老玩客)
(靠著過去的運動專長經驗,也開發有趣的活動,如「熟齡迷你馬拉松」,既可以讓長者運動也有個發揮的舞台。來源:老玩客
面對這些挑戰及困難時,廖健妤也提醒「要相信累積的力量。過去那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努力,可能都會在未來成為串起行動的重要基石。」就如過去曾是運動員的她,就能將過去運動專長用於開發長者們的肌力訓練課程,也舉辦多屆「熟齡迷你馬拉松」,成為新竹在地熟齡社群中重要的小型運動聚會。「雪球在還沒成形前真的很難滾,但你要相信,只要開始動,它就會越滾越快、越滾越遠。」在每一次在想放棄的停損點前再多撐一下,你就會看見,現在的努力,終將成為未來的一部分。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4篇)

藍眼淚之外的馬祖:化海廢為藍金,改寫離島的社造行動

Photo Credit:津寮.創生基地
社企流/文:李孟蓁
一個離島的小漁村,如何靠著年輕人的行動翻轉地方?答案都在馬祖南竿津沙聚落裡,從巷口的聊天裡、海邊撿來的塑膠海廢碎片中、一顆顆黃澄澄的黃金角,都有著居民對於家鄉、社區想像的答案。移居馬祖 7 年的林家緯(大山),陪著青年寫提案、領著居民一起淨灘,這裡的「社區營造」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風格。津沙的改變,不在於金錢,而在於時間,一點一滴,堆疊出居民對於社區的美好樣貌。

不只返鄉,陪著青年在家鄉落地

談起社區營造,多數人想到的是在地居民或返鄉青年的發起。但在馬祖津沙的發展不太一樣。曾在科技業工作 8 年的林家緯,2014 年成立日光文旅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光文旅),以整合國內戶外運動產業和教練人才認證服務與數位化為主,後因長期在偏鄉執行戶外運動業務,接觸到偏鄉產業和教育問題,因此開始投入社區營造與數位轉型補助輔導。2017 年因緣際會受朋友請託來到馬祖,從北竿芹壁到南竿津沙,租下閩東建築老宅,經過巧手翻新改造成「津竂.創生基地」,從這個小空間開始,不只陪伴在地青年創業,也設計數位走讀平台,並將社區打造成開放串門子的日常空間。讓這裡是居民聊天的聚所,也是旅客歇腳的入口。
「當你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一些在地的問題,開始想著該如何解決它。」林家緯說,一開始在地方做事情,都是靠著自己的力量去做,但當涉及的議題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影響層面越來越廣時,便開始想著在這裡建立團隊;同時,也看見在地青年想為地方做些事情,但卻苦無機會。「年輕人不知道從何開始,而我有些經驗,那就想著那一起來合作看看。」抱著這樣的信念,申請經濟部的在地青年創育坊,以創意、創新、創業與創生,鏈結上下游及周邊資源,陪著青年逐步讓夢想在家鄉落地生根。
(津竂.創生基地成為在地重要的場所,是居民、團隊的聚集地,更是遊客到訪休憩的好去處。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津竂.創生基地成為在地重要的場所,是居民、團隊的聚集地,更是遊客到訪休憩的好去處。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當退休長輩成為社區引路人,青銀共創的社區營造

談起津沙的社造,林家緯提到,其實馬祖與多數偏鄉一樣所面臨的問題大多相同。長期面臨人口老化及缺工問題,「不要說馬祖,宜蘭、南澳也一樣,平日根本沒人,哪來經濟活動?」他坦言,雖然政府提供許多青年返鄉相關計畫,但回鄉是否能維生?經濟問題往往難以讓年輕人真正留在家鄉。
但在馬祖,林家緯看見另一種可能,「我發現在津沙有著不少 50、60 歲後退休的長輩,身體都很健康,剛退休沒多久的他們其實還是很想工作。」於是,他讓長輩們擔任「協力者」與「導師」的角色,藉由運用「任務」分組的方式,帶著返鄉青年與外來志工參與導覽、淨灘、手作體驗等行動,形成「青銀共創」的社區協作模式。
文化傳承斷裂的問題,也是馬祖的進行式。如何讓文化、地方知識得以傳承?靠得是言傳、身教,而這群中高齡世代的長輩正是重要的關鍵角色。林家緯說,「可以真正乘載地方記憶,是掌握在這一群 60 至 75 歲的人手中。」由於馬祖過去以閩東語為主,但年輕一輩多半早已不會使用,可是這群中高齡世代仍會說著閩東語,「讓他們去問家中更年長的長輩,傳統黃金餃怎麼做?以前捕魚方式是什麼等地方知識。」透過他們作為中介轉譯的角色,讓年輕一輩能有機會接受並傳承,林家緯笑著說:「這群中高齡世代的人,就如商業 9 宮格中所指涉的『重要關係人口』,是銜接文化、世代的重要橋樑。」
林家緯也分享他在當地執行社造計畫中的體悟,馬祖的長輩們都是透過串門子、聊天喝酒來討論、推進事情,而不像一般公司要開會、做簡報,因此在馬祖執行專案時,需透過生活化的方式,與居民建立誠信與互信的關係,自然而然就能集眾人之力,成眾人之事。
(手作傳統黃金餃體驗,讓遊客深入認識馬祖在地文化。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手作傳統黃金餃體驗,讓遊客深入認識馬祖在地文化。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不只是戰地與藍眼淚,看見觀光以外的可能

「其實現在許多偏鄉地區所面臨的問題,常常環繞在人、文化與產業這三個層面。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在執行每一項計劃時,林家緯永遠都會先想多一點,因此讓如何津沙、讓馬祖離島能永續發展一直是他關心的議題。
林家緯從馬祖經濟產業模式轉變歷程著手,他說,原來的津沙是傳統小漁村,歷經了戰地時期的軍官時期,多數馬祖居民開始轉而經營以軍人為主要客群的小本經商模式,開設如冰菓室、網咖、澡堂等;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馬祖逐步轉型以觀光立縣,原先居民經營的經商模式,迎來再次轉型的必要,從團客觀光到自由行旅客等,不同態樣的觀光模式正衝擊著馬祖。
「許多老一輩的馬祖人,服務模式較難以跟上快速變化的經濟局勢,但傳統的服務模式早已不適用於自由行旅客、深度旅遊為主流的觀光模式。」於是,林家緯為了讓馬祖可以永續發展的機會,打造聚落永續支持系統,推出符合在地模式的觀光旅遊,以「背包客棧、餐酒館、在地體驗」為核心,並設計出特色行程如「手作傳統黃金餃體驗」、「海廢再生創作」等,讓旅客到馬祖來,不再只是看看藍眼淚、戰地文化,也能更深入地參與在地及永續議題,同時創造新的就業及收入機會,讓在地產業得以延續、轉型。

社區一家計畫助力 打造馬祖成為海洋永續聚落

馬祖因地理位置,常有大量海洋垃圾漂進來,海廢再生創作是來到津寮時得好好體驗的行程之一,但在推廣手作海廢藝術品的過程中,林家緯發現長輩難以負擔頻繁地去撿拾海洋垃圾給遊客體驗,雖然社區都會自發性的舉辦定期淨灘時,也會邀請遊客一同參與,可自由行旅客往往無法配合時間,因此,他認為必須導入系統化做法,讓遊客從撿拾海廢到製作藝術品均能自行完成。要實現系統化流程,需要有資源的支持。於是,林家緯決定透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影響力,提出「打造馬祖海洋永續聚落-海廢變藍金」提案,讓遊客透過掃描 QRcode,就能依據相關任務及步驟,自己拿著袋子去撿拾海洋廢棄物並分類,再透過體驗手作完成一幅專屬於自己的「海塑永續畫」,達到海洋永續的目標。該計畫也獲得社區一家 2024 年《幸福社區類》楷模獎的殊榮。
(帶著居民、團隊一起到海邊撿拾廢棄物,並將這些廢棄物分類、處理後變成創作畫作的元素。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帶著居民、團隊一起到海邊撿拾廢棄物,並將這些廢棄物分類、處理後變成創作畫作的元素。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在社區一家計畫獎金的幫助下,日光文旅購入熱壓機等設備,讓遊客自行製作「海塑永續畫」的計劃更落地。林家緯提到,從「海塑永續畫」開始逐步發展,在未來希望可以開發衣服上面印上如浮球、廢魚網等,既環保又獨特的海洋伴手禮。「我們預計趁著馬祖 4 月進入藍眼淚旅遊旺季,將此概念作為旅遊主軸,後續再導入區塊鏈技術,讓每件以海廢作成的作品都有他的海廢履歷。」林家緯說:「未來預計衣服可以量產,成為馬祖的在地品牌,讓遊客來到津沙都可以買一件用海廢做成的衣服,作為紀念。」推動海廢永續化的遊程外,針對部分可回收再造成衣服的廢料如寶特瓶、漁網等,則透過合作紡織廠的先進設備,將海廢材料製作成衣服、帽子、袋子等,且廢棄物從塑粒、到纖維、再變成線、最後變成衣服的過程都會以視覺化呈現,讓大眾對永續更有感,也能加深大家對於馬祖的印象。
(將海洋廢棄物變成創作的元素,讓旅人帶走旅行的記憶。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將海洋廢棄物變成創作的元素,讓旅人帶走旅行的記憶。來源:津寮.創生基地
林家緯提到,「若這樣的商業模式在馬祖成功落地,或許也能幫助更多社區」,他以「海塑永續畫」來說:「有些社區雖然不靠海,沒有海廢問題,但依然會有許多寶特瓶蓋,就可以仿照『海塑永續畫』的遊程。所以我們在選題時也同時考慮到行動的未來延續性,並且不求快,以自己的社區為實驗場域,一步一腳印、紮實地實踐。」

從基層做起,傾聽居民心聲,再以所學輔助

對於想要投入社造的青年或新創團隊,林家緯建議「不要太急」,看似豐碩圓滿的成果,其實背後都是花了很長時間的投入經營,箇中辛酸,只有走過才懂。他認為,年輕人若要投入社區營造,可以先從小計畫的助理人員開始,慢慢了解整個社區的結構,「雖然很煩悶、無聊,但文書、行政的工作其實是一個很紮實的基本功訓練過程,幫助自己更了解社區第一線的實情,待經驗累積夠多後再開始執行專案。」他提醒,「多溝通」是他認為投入社造時必須掌握的關鍵要素,一定要尊重深耕社區多年長輩的想法,再用自己所學來輔助,「真正長久的社區行動,不在於一次性的活動或亮眼成果,而是你做的事,聚落的人會自己接著做下去。」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4篇)

爺奶也來尬舞!FLAVOR HUALIEN 帶著嘻哈風的社造行動,席捲花蓮

Photo Credit: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社企流/文:Jenny Yeh
在花蓮,有一群年輕人選擇用舞步和旋律,叩響社區的大門。他們不走主流的創業路線,也沒有選擇五光十色的舞台,而是將熱愛的嘻哈文化搬進了部落裡的文化健康站、社區裡的健康福氣站及兒童課後教室,成立「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團隊成員雖然僅有 4 人,卻在過去 3 年,將街舞、饒舌、塗鴉與 DJ 刷碟等嘻哈文化包裹著長照議題帶進花蓮的部落及社區中,持續擾動地方。

用喜歡的東西和在地文化對話

從高中開始接觸街舞、嘻哈文化;大學畢業後更是選擇返鄉創業的 FLAVOR HUALIEN 前主理人呂歷玄 Shane,希望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帶回花蓮。目前為主理人的徐子芹說,「相較於西部或北部地區來說,花蓮資源較少,所以 FLAVOR HUALIEN 不以開街舞工作室為目標,而是將街舞與嘻哈文化推廣到更多不同的社區與族群。」過去歷玄剛返鄉時,是以經營咖啡館為主,在這裡也經常舉辦嘻哈或街舞為主題的沙龍交流、討論,或是舉辦大大小小的街舞比賽,希望自己熱愛的將嘻哈文化深耕在花蓮這塊土地上。
當然,一開始的 FLAVOR HUALIEN 是以舉辦各項街舞比賽、活動為主。但如何讓自己喜歡的東西,經過轉換後付諸行動在地方實踐?「嘻哈文化形成背景也帶有著批判精神且作為弱勢者發聲的平台,與表達想法、訴求的手段之一。」將嘻哈作為一種工具,敲進地方的一塊磚。 Shane 透過嘻哈,讓更多人看見不同文化的樣貌。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雖然只有 4 位成員,仍積極將自己熱愛的嘻哈文化與在地對話,創造有別於過往的在地行動。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雖然只有 4 位成員,仍積極將自己熱愛的嘻哈文化與在地對話,創造有別於過往的在地行動。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用嘻哈、饒舌敲開部落傳統大門

「其實一開始我們單純只是想用嘻哈文化去擾動地方。」徐子芹說,剛好有一群朋友是來自部落青年、也認識部落裡耆老,於是團隊的第一個計劃就在吉安鄉的阿美族部落——薄薄部落,展開一系列的活動。
但 FLAVOR HUALIEN 並沒有急於開課、辦活動,而是用了一整年的時間,與部落青年、耆老們相處、陪伴、聊天,建立彼此的信任,同時也持續與部落溝通團隊想在這裡舉辦的活動。「如果要在地方做事,那必須要先跟地方達成共識。」徐子芹提到,在互動過程中長輩會自己說,你有沒有聽過這個古調?或是你有沒有看過這個傳統樂舞?那我們就從這些素材出發,在第二年延伸出的各項在地文化活動。
FLAVOR HUALIEN 將嘻哈元素揉進在地文化裡,街舞結合阿美族的傳統舞蹈、利用饒舌融合古調的方式編排歌曲等,「其實嘻哈的節奏感與阿美族原本的語言韻律可以融合,讓兩種不同文化碰撞,產生出不一樣的火花。」徐子芹說。
(汲取嘻哈文化與阿美族傳統文化,讓兩者融合後,產生不一樣的火花。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汲取嘻哈文化與阿美族傳統文化,讓兩者融合後,產生不一樣的火花。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文化健康站裡的長輩們也可以很嘻哈

有了在薄薄部落的經驗後,FLAVOR HUALIEN 走進吉安的仁安文化健康站,開始一系列與長輩共舞的課程。「我們一開始進入社區,以陪伴的角度。其實,長輩們不太需要知道嘻哈文化的本質或歷史,我們只是想讓他們體會嘻哈文化的有趣之處。」徐子芹表示,透過這些陪伴,了解長輩的生活經驗、身體概況等,從簡單動作引導加入街舞元素及設計以母語歌曲的舞蹈,例如舒米恩的歌曲或是會邀請部落饒舌歌手黃元亨,讓長輩用他的歌跳舞。這讓長輩們覺得非常有趣,而年輕人也會感動長輩們是用自己的歌在跳舞。
(將街舞動作簡化後,讓文建站的長輩們可以以母語歌謠來跳舞、也融入嘻哈饒舌、塗鴉等,讓文建站裡的課程變得更有趣。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將街舞動作簡化後,讓文建站的長輩們可以以母語歌謠來跳舞、也融入嘻哈饒舌、塗鴉等,讓文建站裡的課程變得更有趣。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為了讓行動更深化,2024 年 FLAVOR HUALIEN 申請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並獲得《幸福社區類》楷模獎,讓原本在文健站服務,因為獲得資源讓行動走得更遠、更廣「去年,我們幫長輩們做了一本『畢業紀念冊』,穿上年輕化、嘻哈風格的衣服。這些長輩都很開心,也超喜歡拍照!甚至也會主動要求拿滑板、手提音響拍照。」徐子芹回憶與長輩們的相處有趣又好玩,「在這過程中其實也可以發現,長輩們的體能狀態越來越好,從原本一開始跳一首歌就會很累、很喘,到現在他們可以連跳三首,甚至在阿美族長輩與客家長輩的交流舞會時一起圍圈跳傳統舞蹈,我們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改變。」
(為長輩們拍攝一組「畢業紀念冊」,穿上嘻哈風格的衣服、配件,爺奶也很潮!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為長輩們拍攝一組「畢業紀念冊」,穿上嘻哈風格的衣服、配件,爺奶也很潮!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近期, FLAVOR HUALIEN 也到花蓮的大專院校分享經驗時,有學生回饋在簡報中看到團隊為自己的阿公阿嬷拍攝的嘻哈穿搭照,十分高興有 FLAVOR HUALIEN 到社區裡陪伴長輩們,「如果孫子本身也有接觸嘻哈文化,無意間也看到阿公阿嬤也認識嘻哈,那他們之間的共鳴就更多了。」透過嘻哈連接不同世代,展開更多對話的可能,也讓年輕世代看見長輩們不一樣的一面。

社區一家不只經費挹注,更多了學習和交流

說起一開始選擇申請社區一家計畫,是因為參加了當時的社區一家說明會,聽見牛犁社區的分享後,「那時,我們覺得好像可以來申請看看,因為這個計劃在議題上沒有太多局限,給予團隊充分的提案自由;除此之外,不限提案主題,完全以社區需求為出發,適合每個不同的團體來申請。」徐子芹表示,社區一家計畫帶來實際的經費協助外,也提供團隊很大的推進力,讓青年有嘗試不同可能的機會。
另外,團隊也對評選機制印象深刻。「Shane 曾經和我們分享,在決選當天的工作坊是很特別的機制,每個團隊都需要上台簡報、相互打分數,這樣的方式讓其他單位都可以了解彼此在做什麼,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並非只是等待評審給分數而已。」徐子芹認為,這幫助他們審視自己的計畫,觀摩他人的做法,「可以比較知道別人怎麼看我們的提案,自己還有什麼地方可以進步。」

用嘻哈文化,深耕更多社會議題

團隊也嘗試著將文化健康站裡的課程,變成教案,「花蓮的行政區域很長,而花東地區光是文化健康站就有 300 多間,希望可以從吉安鄉開始,慢慢往周邊發展推廣。」徐子芹表示,但要達成這樣的願景,目前還需要更多專業醫療資訊的佐證、由醫事背景專業人士背書,來證明這樣的課程與教案是有助於長者們的身心健康,才能讓這套系統推得更遠、更有力度。
除了長照議題外, FLAVOR HUALIEN 希望透過嘻哈文化與其他議題產生共鳴,像是與兒福聯盟合作,為孩童們提供免費的課後才藝班,內容包含霹靂舞、基礎肢體律動與塗鴉課等;透過這些課程,找來東華、慈濟等大專院校的學生,「讓大學生看到在花蓮工作的另一種可能。」原是到花蓮唸書、大四進入 FLAVOR HUALIEN 實習後,選擇留下工作的徐子芹來說,希望有更多人像她一樣,看見花蓮在地其實有不同的機會、可以實踐理想的地方。
(不只專注在長照議題上, FLAVOR HUALIEN 也與兒福聯盟合作,開設課後才藝班,讓孩子知道肢體也是自我表達的方式。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不只專注在長照議題上, FLAVOR HUALIEN 也與兒福聯盟合作,開設課後才藝班,讓孩子知道肢體也是自我表達的方式。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嘻哈文化背後代表著對於社會不公的反抗,透過舞蹈、音樂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正因為這樣的背景,藉由嘻哈文化的力量,作為一種平台,讓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徐子芹說,未來希望針對台灣社會議題如霸凌、公共事務等來開設交流工作坊,籌備出版地方刊物,讓每個議題、每種聲音都可以被看見。他們希望成為青年與地方間的橋梁,讓更多人知道可以透過音樂、舞蹈、塗鴉說出自己的觀點。「不是只有大眾媒體的觀點才是對的,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在花蓮種下改變的種子,社區營造也可以很嘻哈

三年來,FLAVOR HUALIEN 看見變化,也在地方累積了小小的影響力。在從事地方工作這條路上,FLAVOR HUALIEN 也還在持續摸索、找尋答案,「這也是我們每一年都會有一段時間到台灣不同社區去參訪、觀摩,學習他人的經驗。」徐子芹相信,文化、尊嚴與關係,是地方工作裡最深的價值,來自於彼此信任與陪伴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緊密關係,就像不會跳街舞的她,有時候在師資不夠的情況下,自己也需要帶暖身,就算忘記動作,長輩們也會溫柔提醒,「我們的陪伴是互相的,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裡,我就像他們的孫女一樣,備受照顧。」
徐子芹認為,想參與地方工作的人,最重要的是「觀察與理解」,「很多人覺得地方工作很浪漫,但其實是很辛苦的,尤其你不是這個地方的人,更要花更多時間觀察跟理解,不要急著做事,要先好好跟人建立關係。」她也提醒,社造的路不一定要從很大的計畫開始,「有時候你只是每天固定跟某個長輩聊天,這就已經是一種地方行動了。只要你願意開始,地方就會有回應。」
(FLAVOR HUALIEN 正用自己熱愛的嘻哈文化,掀起一股充滿社區營造理想的嘻哈浪潮。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FLAVOR HUALIEN 正用自己熱愛的嘻哈文化,掀起一股充滿社區營造理想的嘻哈浪潮。來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FLAVOR HUALIEN 正試著用嘻哈文化、饒舌音樂和塗鴉與在地對話,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在花蓮掀起一場屬於「在地」的嘻哈浪潮。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4篇)

出谷的人,說自己的故事:基地文化用歌聲與繪筆,帶著部落的故事前行

Photo Credit:柯哲瑜個人 Facebook
社企流/文:李孟蓁
位於秀林鄉水源村的娑婆噹溪,是著名的戲水勝地,也是北花蓮的重要水源區,一旁的水源部落更乘載著太魯閣族人深厚的傳統智慧與文化。然而,隨著觀光熱潮帶來的汙染及頻傳的溺水事件,都為當地族人的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負擔。對此,基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以「生態與太魯閣族傳統智慧」為題,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圓夢金助攻下,與在地的青少年合力開發生態導覽遊程,讓外界能以太魯閣族人的觀點重新認識當地水域,加強安全與環保意識,也為部落提供一個傳遞智慧、開啟對話與理解的平台。

生命故事繪本開啟創業契機,致力為族人奉獻

基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地文化)最早在 2018 年以工作室的形式成立,當時共同創辦人柯哲瑜、黃楚甯及郭劉承昊,一起回到柯哲瑜的家鄉——水源部落,在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擔任志工,同步進行水源遷村史的研究。當時與部落裡的長輩聊天,探討什麼是太魯閣族人(Truku)的精神時,黃楚甯意外地聽到,長輩們居然說:「你不要問我們啦!我們又不會織布,我們不是合格的 Truku。」這樣的回答讓黃楚甯一行人覺得相當感慨,彷彿部落傳統文化的傳承變成了一種個人承擔,而忽略了每個族人其實都有自己內心真正嚮往的事物。
(共同創辦人柯哲瑜、黃楚甯,最初為了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故事及智慧,希望藉由出版方式,讓族群議題在台灣持續發酵。來源:基地文化粉絲專頁)
(共同創辦人柯哲瑜、黃楚甯,最初為了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故事及智慧,希望藉由出版方式,讓族群議題在台灣持續發酵。來源:基地文化粉絲專頁
為了重拾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地文化與長輩們攜手完成「生命故事繪本」,以繪本的形式呈現部落長輩們在年輕時,依舊是循著太魯閣族的 Gaya(祖訓)實踐他們的生涯目標,無論是在工廠裡工作,或隨著家人北漂闖蕩,都能很有自信地說:「這樣認真地生活本身就足以代表太魯閣族人的精神。」因此,當生命故事繪本完成時,長輩們愛不釋手,甚至還感動地落淚,讓基地文化的夥伴深深感受到,原來透過自己的微小力量也為在地帶來一些改變。
(與部落長輩攜手完成生命故事繪本,讓長輩們重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沒有離開過太魯閣族的精神與驕傲。來源:截圖自《水源文化健康站長者生命故事—我一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
(與部落長輩攜手完成生命故事繪本,讓長輩們重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沒有離開過太魯閣族的精神與驕傲。來源:截圖自《水源文化健康站長者生命故事—我一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

溺水事件頻傳,催生生態遊程計畫

在水源部落旁,有一條娑婆噹溪。每到夏天,總會吸引大批遊客來此遊玩,但幾乎每個夏天都會聽聞水源地傳出溺水事件,「許多人只知這裡是戲水勝地,但卻不熟當地水文,容易發生溺水意外。」黃楚甯說,觀光雖帶來人潮但也留下髒亂及污染,除此之外在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觀裡,溺水事件屬於「惡死」,有著負面、不好的意涵,對族人來說帶來許多生活上的負面影響。於是,基地文化以「生態與太魯閣族傳統智慧」為主軸,將自己所學的田野調查、文史爬梳等專業能力與部落傳統知識結合,共同設計生態遊程,期盼透過倡導讓大眾重新思考溪流生態與部落間的地緣與人際關係。
為了更深入地推廣花蓮族群議題與在地資源,2022 年 4 月基地文化正式進駐花蓮新創基地。這裡的前輩建議他們可以申請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讓團隊更有資源可以展開更多在地行動。基地文化將過去在水源部落調查所累積的資料如遷村史研究、產業史研究及傳統藥草知識地圖等做整合,催生出「『引』水思源—娑婆噹溪生態與文化導覽開發」計畫,並獲得社區一家 2024 年〈幸福社區類〉楷模獎。

社區一家助基地文化落實理念,成功串聯在地能量

提到參與社區一家計畫的最大收穫,黃楚甯表示,評審提供了關鍵的思考方向,其一,引導他們把抽象的概念落實成具體的行動方案;其二,則是評審擔憂外部人士進到社區可能會過度擾動社區原本的狀態,因此建議團隊多加運用社區裡既有的系統如文健站或學校去做串聯,如此一來也能更有效地將社造行動傳承下去。獲得寶貴建議外,獲獎獎金也成為基地文化的最佳後盾,無需為了尋找資源而東奔西走、撰寫計畫,可以更無後顧之憂、更專注地去和社區進行充分對話。
(基地文化透過遊程開發,讓族人重新認識娑婆噹溪水域外,也希望在學校內推動,成為課程一部分。來源:社區一家)
(基地文化透過遊程開發,讓族人重新認識娑婆噹溪水域外,也希望在學校內推動,成為課程一部分。來源:社區一家
基地文化根據評審意見調整行動方案,改為向水源國小提案,設計一套完整遊程,讓小朋友在暑假期間可以帶領部落裡的親友及部落外的遊客去走讀,認識水源部落的人文精神與娑婆噹溪的生態圈,重塑溪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該計畫除了前置的文獻分析,還規劃10堂工作坊,包含傳統藥草地圖、族群遷徙歷史、及護溪保家的生態觀三大面向,並預計邀請專家學者傳講相關領域知識,增加部落與公部門之間的互動。另外,基地文化提到希望這套遊程可以結合學校既有課程之中,內容產出後更能繼續留在學校體系內傳承,甚至有可能培養更多在地的導覽人才。

期許「出谷的人」,持續活出美好人生

對於想投入社造的後輩,黃楚甯提出了 3 項建議:第一,是相信經驗累積的力量;再來,是比起把夢做大,更要把夢做實;第三,則是尋找合作對象要找訴求與認同的一致性。才能讓行動一步步地更靠近自己的夢想。
談到基地文化的下一步,黃楚甯期望未來能持續轉譯、傳遞那些重要的族群文化與故事,用不同方式傳達,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且更靠近原住民族的世界。
(基地文化透過繪畫轉譯那些原住民族裡重要且珍貴的文化故事,讓更多人可以更靠近原住民族的世界。來源:基地文化粉絲專頁)
(基地文化透過繪畫轉譯那些原住民族裡重要且珍貴的文化故事,讓更多人可以更靠近原住民族的世界。來源:基地文化粉絲專頁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4篇文章

退休人生,也可以有攻略本:老玩客的人生續航計畫

2/4篇文章

藍眼淚之外的馬祖:化海廢為藍金,改寫離島的社造行動

3/4篇文章

爺奶也來尬舞!FLAVOR HUALIEN 帶著嘻哈風的社造行動,席捲花蓮

4/4篇文章

出谷的人,說自己的故事:基地文化用歌聲與繪筆,帶著部落的故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