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遷,往往想到的是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或天災頻傳。但你是否想過,氣候危機也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極端氣候帶來的創傷、對未來的不安與焦慮,或是在災後重建中感受到的孤立與絕望,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正快速擴大。甚至有專家指出,若不正視這項問題,可能會反過來削弱我們對抗氣候危機的行動力與韌性。(同場加映:分享彼此對末日的恐懼,順勢而生的「氣候咖啡館」)

極端氣候與心理健康:一場無聲的災難
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未來式,而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當下。世界各地的洪水、乾旱、野火、酷熱天氣等極端氣候事件,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22 年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的衝擊已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其中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憂鬱、藥物濫用,以及一種日益普遍的情緒狀態: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有研究指出,熱浪來襲時,精神疾病住院與急診次數顯著增加;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也可能加劇憂鬱與焦慮症狀;而自然災害引發的流離失所、失業與生活不穩定,更是加重心理負擔的結構性因素。
特別是在青少年、原住民、低收入社區與已有身心疾病的族群中,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心理壓力更為劇烈。例如,在非洲地區,面臨乾旱、電力不足與政治動盪的年輕人,經常同時經歷焦慮、悲傷與創傷;而在小島國家如吐瓦魯,有高比例居民因氣候壓力而產生心理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心理健康藥物會干擾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使得正在服藥者在高溫中更容易中暑或失溫,成為氣候下的高風險群。
當焦慮變成全球語言,這些組織正站出來
儘管心理健康長期以來被忽略,但來自世界各地的組織與倡議者正積極補上這塊拼圖,從政策、研究到實務行動,提出多元解方。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推動政策納入心理健康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全球心理健康聯合倡議,簡稱 United GMH)致力於將心理健康納入各國的氣候行動計畫,提升心理健康的能見度、減少污名、並促進全球各地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支持。這個組織特別針對《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進行協調與倡議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 193 個 NDC 中,僅有 5 個國家提到心理健康。為此,該組織發布政策指南,建議如何將心理支持融入農業、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氣候策略中,強調保護心理健康與減碳行動應同步進行。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TEAP):以青年為核心的非洲行動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非洲生態焦慮計畫,簡稱 TEAP)以非洲視角出發,支持非洲人民面對氣候變遷及環境危機時,所產生的氣候焦慮問題。根據 TEAP 的研究顯示,66% 的奈及利亞青年有生態焦慮,其中 45% 需要心理支持;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他們在拉哥斯舉辦「ZenCafe」聚會,讓年輕人分享經驗、強化社群連結與心理韌性。除此之外,他們也推動「ZenGuardians」,一個為期10週的培訓計畫,預計在奈及利亞、迦納、烏干達與南非等國家進行培訓青年領導人,藉由這些受訓者成為社區裡健康的倡議者,引導更多在地支持圈。
International Neuro Climate Working Group(NCWG):聚焦腦健康的國際聯盟
NCWG 成立於 2024 年,來自 40 國具備不同專長的神經科學家、臨床醫師、氣候倡議者等組成跨領域專家聯盟,專注探討氣候變遷對於大腦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影響。NCWG 在短短一年間便完成了氣候變遷與大腦健康影響的報告,並與第一線社區合作,紀錄傳統適應策略、深化生物與流行病學研究,並設計具文化敏感性的心理支持介入方案。另外,NCWG 也參與聯合國、WHO 及 COP 會議之中,積極將「大腦健康」納進全球氣候議程。
Climate Cares Centre(英國帝國學院氣候關懷中心):連結研究與實踐的樞紐
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主辦,旨在透過研究、政策、教育和介入設計加深理解並解決氣候和環境破壞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互聯繫,是全球首個專注於「氣候變遷、心理健康與福祉」交會議題的專業研究與倡議機構。藉由參與 COP 氣候大會、撰寫政策報告、推動媒體倡議等方式,並與來自澳洲、英國、菲律賓、東非等地的年輕人合作,設計在地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2023 年發起「Connecting Climate Minds」計畫,以線上平台方式,增進理解,鼓勵跨學科合作,也提供相關解決方案;至今已匯聚來自 126 個國家的 1180 名貢獻者。
Climate Mental Health Network:命名情緒的力量
這個由倡議者組成的社群,在 2023 年推出線上「氣候情緒輪(Climate Emotions Wheel)」,幫助人們認識並表達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情緒,從孤獨、無力、希望到哀悼,讓情緒不再無名。這項工具已被翻譯為 30 種語言,在全球教室、工作坊與倡議場域中廣泛使用,特別受到青年行動者與教育者的青睞。除此之外,這個社群也與美國國家環境教育基金會(NEEF)合作,開發「氣候情緒工具包(Climate Emotions Toolkit)」,協助中學教師與學生處理氣候情緒。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心理韌性的建立
氣候變遷已不僅是環境議題,也是一場心理健康的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其中 80% 來自低中收入國家,而其中 75% 未曾接受任何治療。
當心理健康危機與氣候危機疊加,可能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心理健康不佳會削弱人們的適應力與行動力,進而使他們在下一波災難中更為脆弱。
「人與地球密不可分」氣候關懷中心如此強調。「我們如何培養人,就決定了我們能否守護地球。」
展望未來,保護心理健康不應再是氣候行動的附屬品,而是核心策略的一環。從支持在地社區、擴大跨領域合作,到推動政策整合與資源投入,唯有讓心理健康真正被看見,我們才能建構一個更有韌性的未來。
參考資料
- Explaine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mental health(World Economic Forum)
- Why mental health and human resilience are key to climate action(World Economic Forum)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