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黃維萱
「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老師,嗝!」
《我的嗝嗝老師》(Hichki)是 2018 年上映的寶萊塢青春熱血教育片。片中描述患有妥瑞症的 Naina,自幼便立志當老師,而後也如願在母校擔任教職。然而,她的教師生涯第一項任務,就要面臨平均一個月會氣走一名老師的放牛班。
電影中微觀地描述 Naina 多元的教學方法——比如帶學生到籃球場上數學課、或是讓學生寫下心中的恐懼,然後以紙飛機放飛紓解煩惱。種種跳脫傳統的教學方式,順利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片中也巨觀地探討印度教育現場問題,如貴族化、種姓制度、教育機會不均等、階級世襲等等的問題。明快的節奏讓觀眾一起走入 Naina 的班級中,一起體會印度貧民窟孩子的成長淚與笑。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改編自台灣王政忠老師真人真事的教育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描述一名目標進入大城市擔任補教名師的年輕教師,畢業後回家鄉實習卻遇上震動全台的 921 大地震,讓他決定留在家鄉校園服務。
他開創「學習護照」讓學生積點兌換商品、激起學習動機;也帶領學生組成國樂團,練樂器、參加比賽,走出地震的陰霾。本片擷取現實生活中最精彩的片段,帶觀眾一起體會偏鄉教育的困難與感動。
「人生嘛!總是會有好事發生」
《只要我長大》為 2016 年上映的溫馨教育片,帶領觀眾窺探台灣另一種教育現場的面貌——部落教育。
瓦旦、晨皓與林山是一起長大的 3 個小男孩,擁有單純的心靈,也各自擁有不一樣的家庭煩惱:孤兒、隔代教養、酗酒、工作流失、甚至是毒品的侵擾。而在學校,有一位重要的角色——行動不便卻擁有美麗歌喉的拉娃老師,提供學生課後輔導,成為學生如家一般的溫暖場域。
「如果我教得好,他們就會來上課了」
經典教育電影《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描述一位新手老師 Erin Gruwell來到一個經濟條件不佳、種族多元的高中放牛班任教的故事。學生因為社會結構問題,成為幫派下的犧牲者,時常活不過 18 歲。
Erin 透過引導學生書寫日記、購買具有啟發的書籍例如《安妮的日記》,讓學生體會文字的力量,並且集結出版成為發聲的力量,讓學生為自己的身份正名成為「自由寫手」,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氣。
「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位懂他的老師」
《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 2007 年由阿米爾罕執導的印度電影,點出教育競爭激烈、文憑主義盛行、教育武裝化(指教育的目的為提升國家軍備用途)等等印度教育問題。
片中的小男主角伊翔患有閱讀障礙,遭遇被留級、藝術才華不被賞識、甚至被轉校等境遇,對人生感到一片灰暗,直到他遇上開明的美術教師拉姆。
拉姆理解伊翔的狀況,以鼓勵思考、勇於作夢的教學方式,為伊翔找到發揮才華的舞台,為他建立自信、成為改變生活的契機。
「比起處罰,我有更好的點子!」
2006 年上映的法國經典小品《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以一首雋永合唱流傳於世人心中。時代設定在二戰時期,片中的主角們,一名是孤兒,一名缺乏父母關愛,一名則有暴力傾向,他們在放牛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也充滿著戰爭的沈重之氣。
直到充滿愛心與耐心的代課老師——馬修出現,以有別以往的教育方式,帶學生組成合唱團,用音樂撫平學生的暴戾之氣,並逐漸與學生建立信任與默契,為原先灰暗的生命注入一絲曙光。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問題錯綜複雜,牽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歷史因素、文化背景等等。而教育可望作為一帖良藥,帶給新世代改變的契機。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