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李翌甄
台灣首間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 School 28,舉辦「解鎖永續職涯超能力」徵件系列活動,7 月 13 日的首場講座「找到超能力鑰匙──校友經驗分享:School 28 的真實歷程」中,邀請到 2 位第四屆 School 28 的校友,分享在 School 28 中從迷惘到行動的自我成長歷程。
為什麼需要 School 28?職涯轉向的起點
「Every wall is a door. 」School 28 負責人史惟中在活動開場時呼籲,每個像是牆一般的關卡,其實都是有鑰匙可以開啟的門,「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讓人覺得卡關的地方,但卻不敢邁出關鍵的一步,原因來自對於未知的不確定。」
「希望 School 28 對大家來說是一把鑰匙。這場活動能讓大家衝破、解鎖心中擔心或害怕的事情。」史惟中提到,加入 School 28 能協助打開重要的 3 扇門,包含察覺被需要、打磨原型的勇氣、以及允許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史惟中說明,第一把鑰匙是希望大家不一昧地犧牲。「誰都有需要,誰也都被需要。」每個人都有想改變的地方,也都有能貢獻的能力。無論背景或專業是什麼,社會議題都需要人才,「重點是要怎麼把你的專業串聯到這個場域。」
為解決薪酬不對價問題,School 28 從 2022 年開始提供獎學金計劃,召集天使投資人。只要是 School 28 校友皆可與現職(欲轉職的社會創新組織)共同申請,能獲得持續 2 年 10 萬到 30 萬不等的獎學金,補助因轉職產生的薪資落差。在 2 年之後透過規劃長遠策略,盼組織能把人才留下來。
第二把鑰匙是 School 28 能讓學員獲得「打磨原型的勇氣」,史惟中提及,不需要一次就轉變到想變成的樣子,只需要先踏出一步,覺得不錯再繼續走下去。School 28 中,透過導師陪伴、社群支持、精實課程等,可以讓學員多多接觸、嘗試不同社會議題,「前輩的眼中有光,讓你對你的選擇更加堅定。」在對談與專案中,能發現自己的願景跟自由,原來這條路讓人如此有熱情,找到更踏實的自己。
「一顆橘子樹寧願枯竭也不願意結出檸檬,而多數人卻寧願成為不是自己的那個人,也不願意做真正的自己。」史惟中引用網路上的文字,鼓勵大家跨出第一步行動,「你一定有一個你想成為的自己。」
史惟中補充,School 28 必須存在的原因,就是為了跟大家說,社會創新人才要站出來。「School 28 營造很棒的場域,讓你跨出現有職場與交友圈,遇到和你同樣有使命感、在乎社會議題的人。」
因此,最後一把鑰匙是「允許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史惟中強調,「校友都去了哪裡?」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你想貢獻的領域並為此行動。每把鑰匙都有它對應的門,而這場旅程,正在召喚具備行動渴望的你。透過 2 位校友的歷程,能真實看見這 3 把鑰匙具體如何發生作用。

職涯出現裂痕,如何戰勝迷茫的「定性思維」
「我好渴望有明確方向、有專業、有夥伴。」第四屆校友李情回憶,在報名 School 28 前,正面臨內部創業新品牌停擺、轉職失利的雙重打擊。她在低潮中迷惘:「我的下一步是什麼?我的專業在哪裡?」她為自己設下這 2 個問題,希望能在結業時找到答案。
透過 School 28 串聯社創組織前輩的機制,讓李情得以找到解答。從「影子實習」、「職涯導師」等制度的對談中,重新聚焦職涯方向。勝利基金會的執行長張英樹問她:「你那顆創業的心還會躁動嗎?」李情受到啟發,認為自己還是很想要創業。另外,關於說不出自己專業的問題,在與夥伴的對話中,她發現應該要打破框架,領悟到專才與通才的發展路徑不同,「我的價值,不是明確的職業路徑,是跨領域整合與連結。」
同樣身為第四屆校友,陳映汝也曾感受到專才與通才的問題,她原先在非營利與公部門做專案經理,後來曾經考取永續管理師證照、轉戰企業 ESG 部門,不過當時在該組織遭遇只重視業績、不重視價值的挫敗感,讓她出現職涯最大認同危機,「市場需要跟個人專業斷裂,呼應李情說的,我們是通才型的人,但社會好像還是期待我們要有一個專業。」

進入到 School 28 後,陳映汝開始接觸很多指定用書,她提到,「自我領導」是從此岸到彼岸的自我進化過程。「過程一定會有自我懷疑、挫折、陣痛的時候。」雖然在閱讀中感到被深深批判,但透過認識自己、設定目標與策略,並刻意練習行動、獲取他人回饋,她發現「成就感不是跨越別人設定的目標,而是自己設定的。」(同場加映:當代人才必備的「自我領導」是什麼? 7 個高效能關鍵一次掌握)
「不怕挑戰,越難越強。」陳映汝說明,在《心態致勝》書中,定性思維與成長思維的差異,要相信素質是可以發展的,才能驅使拋開自尊、用力學習。陳映汝也發現,自己以前很容易把問題歸咎於大環境,所以設定目標為改變這個習慣,「期待在 3 個月後,要能有思維轉換,而非等待環境改變。」
找到目標後開始行動,半年計畫帶著學員前進
隨著 School 28 的半年計畫一路走,李情透過專案找到自信,使用工具慢慢對焦,選擇在高雄內部創業的形式,投入地方創生議題,想利用共享空間串聯在地夥伴,跨領域整合與連結,成為高雄的入口。
重新走上創業的旅程,這次的李情帶著在 School 28 收穫的 3 項工具,讓他穩住思考、自信與方向。她分享,第一項工具,是「BCG 假說思考法」,當她面臨要辦理活動卻無人報名的問題時,透過一步步拆解問題,她發現活動報名人數不足的主因是曝光量不足。「關鍵在於跳脫慣性思考。」她立即分析並判斷優先序,迅速進行驗證。透過相關社群發布資訊、通知舊客戶等多元管道,最終成功吸引 26 人參與活動,並促成了與 8 個在地品牌的連結。
「當我懷疑自己,就借別人的眼睛看回來。」透過請他人填寫「他人回饋表」穩住自信,是第二項工具。她看見自己是被愛著、被期待、被記得的。而最後一項工具則是透過「個人使命宣言」穩住方向,「在低潮中讓我記得,活著是為了什麼。」她將個人使命轉化為指標,設定小步驟反覆驗證,用很小的行動達成指標。

陳映汝也同樣提到,在自我領導的過程中,「透過他人回饋,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她更補充,《與成功有約》作為第一本 School 28 指定用書,讓她仔細思考「成功是什麼?」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功價值觀。她強調,書中闡述的「成功」,「不在於你得到多少成就,而重點是要『如何』成為想成為的人。」
除了閲讀帶給她的領悟,陳映汝也提到導師與同學作為重要角色,讓她認為「被領導」也是深深地影響著她。她認為領導是「運用影響力去啟發、激勵並引導他人」,在 School 28,導師讓她對職涯有很豐富、立體的想像。另外,擁有多元背景、開放互相學習的環境、作為情感支持的同學們,讓陳映汝交到很多有共同理念、互相扶持的夥伴。
「我現在擁有的,是專注靠近自己北極星的超能力。」她這樣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她不再執著於社會評價,而是主動選擇兼差、彈性工作,現為 2 間社創組織的專案特約,收入創下新高。她也更能有系統地排序機會、說出每個選擇背後的理由。「願自己謙卑,如鬆軟又溫厚的土壤。願信念恆亮,如堅定不移的北極星。」透過 School 28,她給自己期許,要銘記自己找到的方向與目標。
從申請開始,書寫出「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 位校友同樣運用 3 把鑰匙,打造了不一樣的職涯路線。銘記「誰都有需要,誰也都被需要」,校友們得以找到自己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定位。使用「允許自己成為自己」鑰匙,透過自我覺察與使命宣言,分別找到創業與特約工作的方向。最後在獲得「打磨原型的勇氣」後,勇敢踏出行動的腳步。

史惟中引用 School 28 副校長林妍希的話提醒大家:「熱情是試過之後才會出現的東西。」如果一直不邁出那一步,可能會愈來愈不滿意手中的選擇。
李情也補充,「填寫申請表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覺察,不管有沒有要參與計畫,都可以去寫寫看」。史惟中同樣勉勵,申請就是統整自己的工作經驗,花時間覺察「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正處在職涯十字路口,或正思考如何將理想與現實整合,不妨先從填寫申請表開始。透過書寫,看見內在的聲音,也許你會更接近那個真正想成為的自己。
第五屆 School 28 計畫招募至 8 月 17 日,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見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誠摯邀請對永續發展、社會創新領域抱有熱忱、有意發展影響力職涯的青年申請計畫,共同加入改變的行列!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