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廖翊雯
在由台灣首間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 School 28 所舉辦的講座「為什麼我們需要像 School 28 這樣的學習場域?——從教育現場到社創現場的世代觀察」中,邀請到 3 位跨足教育、社創與影響力實踐的與談人——現任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One-Forty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凱翔,以及若水國際影響力發展經理潘昱豪——分享他們為何投入社創領域、在工作現場的觀察,以及目前社創職涯的困境。
「我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並非一開始就明確
許多人投身社會創新,並非一開始就有完整的職涯規劃,而是在生命經驗中不斷累積與轉折後,逐漸走向社會創新工作的職涯之路。
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分享,自己是在退休後才真正開始實踐社會創新的想法。當時,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告訴自己:「如果現在有想法,就要趕緊開始做!」,也因為要行動,所以開始認識許多社會創新領域的好夥伴。有鑒於當時社創領域缺乏足夠的資源與人才,李吉仁與多位社創領域夥伴,計劃推動一個培力「社會創新人才」的學校。李吉仁笑談,他本來沒有打算創辦 School 28,是「遇到一群投緣,而且行動力很強的夥伴」才有機會把 School 28 的構想落實。
同樣剛開始未接觸社創組織工作的潘昱豪,過去長期任職於媒體與行銷產業,潘昱豪描述,那段時間,他不斷執行專案與行銷企劃,做著「熟悉且專長的工作」。直至疫情期間,他才開始回顧職涯歷程,並反思這份工作「真正留下來的是什麼?」潘昱豪想起,過去曾因品牌行銷活動,而開始關注偏鄉兒童就醫、身障就業等議題,這項經驗,讓他決心轉職投入社會創新領域工作,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而陳凱翔則有不同經歷,自就學期間,他便慢慢接觸社會創新的概念。甫畢業,他發現身邊的同儕陸續進入國內外的企業當中,而自己當時卻選擇按下暫停鍵,先到印度、菲律賓的非營利組織見習。陳凱翔回憶:「當時啟發我踏入不同職涯選擇的,是看到那些無論在後勤、行政工作的同事,他們在工作中展現出的使命感。」這些經驗,是促使他踏入社創領域的契機之一。
沒有標準答案的路:社創工作的挑戰與困境
然而投入社會創新領域工作並非易事。李吉仁指出初期投入相關工作時,社會創新的概念尚未普及,且法律定義模糊;因此在整合資源、人才培育,以及團隊經營等方面,遇到諸多待協調、學習的狀況。
李吉仁從結構面補充,現行社會運作主要是由政府所代表的第一部門,以及企業為代表的第二部門為運作主體,然而,許多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例如教育不平等、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等,往往需要各種不同的非營利組織來擔綱。正因為政府與企業都難以完全解決,第三部門必須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回應未解的社會問題。儘管台灣社會有許多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但,李吉仁當時觀察到,我們缺乏一個能有效培育、轉化與支持優秀人才進入社會創新領域發展職涯的組織與機制,這會讓社會創新的發展嚴重受阻。(同場加映:社會創新如何回應青年職涯期待、實踐台灣永續發展?專訪 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

陳凱翔則從組織實務面向出發,指出另一個困難點。陳凱翔以移工議題為例,認為社創產業對於成果的衡量,未能透過清晰的數據或指標證明。他與團隊更在乎推動過程中,移民工能否在台灣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以及是否有機會回到母國改善家庭環境。他接著說出心中的疑惑,「要如何衡量一個社創組織是否真的『改變』某項議題,或『成功』的解決了結構困境?」諸如此,難以用單一指標衡量的成果,其實正挑戰著社會創新組織在資源募集,與團隊經營上,甚至組織核心使命的挑戰。
「創造有影響力的改變,其實真的很難,也正因為很難,我們更需要有潛力的人才長期投入。」陳凱翔強調在 One-Forty 的發展歷程中,團隊不斷鼓勵夥伴發揮不同的專才與潛能,回應並解構複雜的社會問題。陳凱翔認為,即便歷經數年的投入,當前社會對多元族群仍存在刻板印象與文化隔閡,這也促使他們決心擴大行動場域,從校園教育倡議出發,進一步與便利商店、醫療、銀行等民間機構合作,推動文化友善與社會對話。他認為,唯有「跨界串連與持續對話」,才能真正撼動長存的社會問題。(同場加映:跟著 One-Forty 促進社會兼容,做生活中的平權大使)

作為第一屆 School 28 的校友,潘昱豪則分享從商業轉進社創領域的經驗。他回憶,初期投入在社會創新工作時,相關的成果,如社會影響力、人的改變,相較傳統商業指標更需要拉長遠的時間來看。這個過程,對於許多從企業界轉職而來的夥伴,都需要一些轉換的適應時間,而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陌生的產業領域並未打倒他轉職的念頭,「School 28 的訓練內容非常紮實。」在加入若水國際後,他「學以致用」參與了促進身障者職場共融的計畫,並嘗試在組織內部進行溝通與驗證設計。潘昱豪認為,唯有深刻理解社創工作的特質,並建立能因應複雜問題的系統思維,才能在實踐中持續創新,消弭初期加入社創領域的迷惘。

破除標籤:選擇價值與行動的職涯路徑
投入社會創新工作除了面對制度與資源限制的挑戰,更潛藏著來自社會觀感的誤解與標籤;當個人選擇將職涯投注於社會創新領域,往往也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
面對這項疑慮,陳凱翔坦言,最常被貼上的標籤之一,便是許多人直覺認為非營利組織工作只是一時熱情的犧牲。「我不認為這是犧牲,反而覺得社會創新工作非常有挑戰性,給我更多動力。」陳凱翔認為,因為社創議題往往無法以單一指標衡量,更需要高度的策略與判斷,這也讓許多在其中工作的人找到自己獨特的職涯成長軌跡,進而找到工作的價值。
潘昱豪也分享了類似的處境。他在商業轉職至社創領域後,因為團隊成員背景多元、且專長各異,外界難以理解複雜工作的內涵;同時,因為公司積極投入身障就業議題,也有不少人誤解:「會來這裡工作,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對此,潘昱豪有明確的回應,他強調投入社會創新並不是一種無奈或退讓;而是選擇直視那些被忽略的議題,並決定要在其中發揮行動力。「有些人說這是犧牲待遇,但對我來說,這是選擇我重視的事情,並且可以長期投入、持續學習的工作。」潘昱豪堅定地說。
入門指南:沒有人一開始就完全準備好
社創工作的前輩們在屢次試錯中,找到組織延續的法則;而隨產業結構與工作價值觀的轉變,當前,社會創新工作已然成為職涯選擇的新趨勢。許多人好奇,社創前輩會如何建議欲踏入相關領域的工作者;而他們想像中的社創人才,又需具備哪些特質呢?
「是否要投入社創領域工作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這條路並不輕鬆,但會因此獲得成長的機會。」陳凱翔不諱言,相較於傳統職場明確的升遷與回報機制,社創工作的回報,更多來自於個人的使命感與價值追尋。他補充,加入社會創新組織最大的價值,是能夠「第一線看見改變」,並與夥伴們一起實踐心中的願景。

李吉仁則以誠致教育基金會招募人才的經驗,分享他對於社會創新人才的 3 項重要特質的期待。首先,要能夠對關切的議題具有深切的使命感,這往往就決定了人才能否長期投入社會創新場域的關鍵。其次,需要有快速學習與策略思維的能力;最後,則需具備協作與溝通的能力,因為社會創新的實踐絕非一人可成,而是仰賴團隊的共同目標與持續的創新、對話,方得以成就。「我們希望加入組織的夥伴,能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並相信自己也相信團隊,共同產生社會影響力。」李吉仁鼓勵著。(同場加映: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X第一屆學員:用半年時間,放大對職涯的想像)
「如果有任何不確定的事,其實都可以直接問,這個行業裡的前輩們都很樂於分享!」潘昱豪分享自身在領域工作與在 School 28 的學習經驗。他認為資源的串連與敏捷的回應能力,是社會創新工作中的關鍵方法論。同時也回應著 School 28 的初衷,以實踐為核心的學習場域,將所學帶回組織,不只是培養專業能力,更是一個社群的橋樑——讓懷抱理想的人,有機會在真實的挑戰中累積經驗、找到夥伴、看見自己的行動能量,堅定地尋夢前行。
第五屆 School 28 計畫招募至 8 月 17 日,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見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誠摯邀請對永續發展、社會創新領域抱有熱忱、有意發展影響力職涯的青年申請計畫,共同加入改變的行列!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