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包容新社會:一座有溫度的科技島,不遺漏任何人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全球早已進入數位化過程,重塑我們的經濟、教育、醫療保健、通訊、網際網路等生活各項層面之中。但並非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數位科技帶來的便利與資源。透過「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強調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使用數位科技,並從中受益,確保不遺漏任何一人,從保障人權、消弭邊緣化社群的數位落差、為所有人建立一個安全且具包容性的數位環境等,這不僅是基本人權,更是實現社會公平、促進多元發展的基礎。
專欄文章
(1篇)
在數位化時代下,誰被落下了?
社企流/文:Jenny Yeh
早晨,輕柔的音樂從智慧音響裡喚醒了你;打開手機,快速瀏覽今日的天氣、重要新聞,甚至還能回覆幾則重要的工作訊息。在早餐店裡,熟練的滑開手機,在線上點了餐點、也付完款,過程快速又便利。這都是拜數位科技所賜,從發達的網路到行動裝置,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四周。當我們習以為常時,其實在這個社會裡,還有些人是無法享受數位科技帶來便利,他們被排除於數位社會以外。
日益加深的數位落差
在 21 世紀的第四個 10 年起,數位科技已成為全球經濟與社會運作的神經系統。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參與這個數位時代。在資訊通訊科技(ICT)與網路使用上,不同個人、群體或地區之間存在的機會及能力差距, 這樣的狀態稱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社企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組織對於數位落差定義與範疇,整理了數位落差的 4 種不同層次問題:
- 數位近用落差(Access Divide):個人或群體在能否取得資訊通訊科技(ICT)基礎設施與硬體設備(如電腦、網路連線)差異
- 數位技能落差(Skills Divide):指的是使用者對數位科技、網路與裝置的操作能力差距,例如是否懂得開機、安裝應用程式、上網瀏覽、使用軟體等
- 數位素養落差(Literacy Divide):除了操作技能外,包括使用者是否能理解數位內容、判別資訊真偽、適當使用線上資源、參與數位社會等識別能力上差異
- 數位效益落差(Benefits Divide):當個人能否將數位技能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資本,從而在教育、就業、健康與公民參與等方面獲得實質利益的差異;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全球仍有約 8 億人缺乏官方身分證明、約 29 億人缺乏可於線上交易使用的數位身分。沒有可信數位身分,就無法使用絕大多數電子政府服務、線上金融或安全參與數位經濟
「富足」與「匱乏」並存的世界
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發布的《Facts and Figures 2024》報告中指出,全球仍有約 1/3 人口、約 26 億人由於取得數據及設備價格昂貴、缺乏必要數位技能,或是缺乏獲得數位基礎設施和技能等而無法使用數位科技。
將數位落差尺度放至國與國之間的落差來看,高收入國家有 93% 的人口使用網際網路,但在低收入國家,這個比例僅為 27%。這種差距不只是「能不能上網」的問題,也反映在連線品質與技術深度上。以 5G 為例,高收入國家的覆蓋率已達 84%,低收入國家卻只有 4%。若觀察數據使用量,高收入國家每戶行動寬頻的月平均用量為 16.2 GB、低收入國家平均僅 2 GB,是高收入國家的 1/8 倍。低數據使用意味著用戶只能進行最基本的通訊,但卻難以參與線上學習、電子商務或遠距醫療,正如世界銀行曾在 2023 年報告指出,「數位落差正逐漸成為發展落差的同義詞。」
全球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的核心挑戰正在改變,問題已不再只是讓所有人「接上網路」,而是要讓人們能夠從連線中獲得有意義的、實質的利益(meaningful connectivity)。在低收入國家,即便基礎設施可能落實,仍因經濟負擔、數位技能缺乏等障礙,使得人們難以深度融入數位生活。「數位落差」已經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問題,變成數位能力、機會與賦權的社會議題。
此外,即便是在網路普及率高的地區,也可能因為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或教育程度等,將人們阻擋於數位世界之外。
從性別差異來看,2024 年男性網路使用率約為 70 %,女性為約 65 %,儘管女性使用網路比例較 2023 年有所提升,但在低開發國家中,網路性別平等的進展仍緩慢。此外,地理位置是決定人們取得數位機會的關鍵因素,全球有 83% 的都市居民都能使用網路,但在農村地區,使用網路人口僅佔 48%,在 26 億離線人口中,就有高達 1.8 億人是居住在農村地區。在年齡差異上,15 至 24 歲的年輕世代有 79% 人口比例可使用網路,比其他年齡層高出 13 個百分點,在歐盟 65 至 74 歲年齡區間,僅約 34 % 的男性與 25 % 的女性具備基本數位技能;美國研究統計指出, 65 歲以上族群中仍有約 27 % 完全未使用網際網路,顯示年齡也是造成數位落差的其中一項因素。
對於全球超過 10 億人口身心障礙者而言,在科技工具與無障礙設計尚未普及前,障礙者在取得、使用數位科技上長期處於不利地位,以美國為例,就有 48% 的視障或低視力成年人在求職時,面臨填寫數位表單的挑戰。另外,對於弱勢族群來說,如低社經地位、有色人種等,也可能往往同時具備年齡高、身障、低教育、低收入等多重身分,讓他們更難以接近、使用數位科技。
高普及率不等於高近用,台灣數位落差仍未消失
對比國際,台灣在數位落差情況,截至 2025 年 1 月統計,在網路普及率高達 95.3%,但在「數位近用」落差上並未因著網路高普及率而消失。根據數位發展部公布最新的《113 年數位近用調查》中指出,全國個人上網率已達 87.6% ,但若要再將個人上網率提升,取決於60歲以上公民的上網意願與行動力,「年齡」仍是最顯著的變數。
對於高齡族群來說,挑戰不僅來自於視力與記憶力的生理退化,也包括對新科技使用的恐懼、操作失敗造成的挫折感、對網路資訊的不信任,甚至認為科技與自身生活無關所產生的疏離感等,都是造成高齡族群產生數位排斥的主要因素。
雖然台灣在網路的基礎建設上,讓數位城鄉差距縮短,但在數位應用的深度及廣度上仍從在一定的差異,偏鄉居民上網目的多以娛樂、休閒為主,對於資訊接受較為被動;另外在數位服務上如遠距醫療服務與相關配套社會資源整合不足等,難以讓數位科技發揮效用。
另外,在身心障礙者的使用情況其實並不樂觀,《113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近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裡顯示,12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的個人上網率為54.1%,與全國民眾的 87.6% 相比,仍有落差;另外,在家戶連網方面,身心障礙者家戶的連網率為 79%,雖較往年有所提升,但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其原因是裝置與輔助設備的問題,有 45.9% 的身心障礙者表示,因具備身體狀況受限或是具備多重弱勢身分,讓他們從未使用網路。加上,缺乏強化的數位技能培訓與無障礙設施,以及環境與支持系統不足,如家中若缺乏適合障礙需求的輔助設備、缺少親友或社區協助,都會進一步限制身心障礙者應用網路及數位參與。這不僅是科技發展問題,更是攸關基本人權、社會公平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數位包容裡的雙面刃, AI 的矛盾角色
除了網路及數位工具使用外,AI 科技的崛起為數位包容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是縮小數位近用落差,例如藉由語音助理、即時翻譯、手語轉譯等 AI 工具,能實現身心障礙者實現數位平權;也能透過 AI 自動化經營,讓中小企業、微型創業者能以更低門檻進入市場,或是利用 AI 科技達成普惠金融的可能。
另一方面 AI 也可能成為擴大不平等的新源頭。倘若人們缺乏對於 AI 操作、風險及倫理的理解,便難以運用 AI 提升效率;AI 也重塑勞動市場,當沒有 AI 技能的勞工就容易被排除於勞動市場外。此外,AI 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是需要大量的資本、人力投入,當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公司、先進國家或忽略弱勢族群需求時,反而可能加速數位不平等的情形。
當社會越來越依賴自動化決策與資料驅動的系統,AI 的影響力不僅關乎技術效能,更觸及權利、倫理與社會公正的核心。
弭平落差,不再只是「拉條網路線」
面對這些充滿挑戰的數位落差,國際政策開始關注並制定相關規範及指引。過去 10 年,「弭平數位落差」的口號主要聚焦於擴大網路基礎設施的覆蓋範圍。然而,聯合國在 2024 年 9 月 22 日 Summit of the Future 高峰會上,通過《未來契約 Global Digital Compact》中的《全球數位契約》(Global Digital Compact)附件,明確宣示:「數位包容不是選項而是建立公平、永續未來的基礎。」並強調獲取網路、數位科技的品質必須足以讓使用者能夠真正地參與數位社會,且植根於普世人權,同時有助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為此,提出 5 大目標:
- 消弭數位鴻溝,加速實現所有 SDGs 目標進展:目的是為了所有人都能使用網路、並擴大數位技能,發展數位公共基礎設施
- 擴大所有人在數位經濟中的包容性與受益:開放且公平的數位經濟,支持中小企業與弱勢族群的參與
- 促進一個尊重、保護和促進人權的包容、開放、安全和可靠的數位空間:要求科技公司進行人權盡責調查, 並藉贏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參與,維持網路的開放及互通性;此外,也需積極處理網路暴力、虛假訊息、兒童性剝削等問題
- 推進負責任、公平和可互操作的數據治理方法:讓個人能對自己的資料「決定、允許或撤回使用同意」,同時也需建立避免偏見與歧視的數據標準
- 加強 AI 的國際治理,造福人類:在 AI 技術下,強調 AI 應遵守公平、包容、人權保障的原則,並支援開發中國家取得、開發並治理 AI 的機會和能力。
同樣作為《未來契約》附件,《未來世代宣言》的核心是將長期思維與跨世代公平納入全球治理。它關注今日科技決策對未來世代的長期後果,並承諾讓青年能有意義地參與決策。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確保今日打造的數位世界是公平、永續而不產生新的「數位階級」,為後代提供必要的數位技能與批判性思維,以面對未來更複雜的科技環境。
《未來契約》首次為全球建立起涵蓋數位合作與 AI 治理的全面框架,在數位科技時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從政府、私部門、公民社會到每個人,都必須共同面對科技所帶來的變革與風險。這些挑戰無法由任何單一國家或社群獨自解決,因此,我們需要以更開放的視角重新檢視數位時代的責任分工,並攜手應對數位發展下的複雜問題。
為什麼數位包容如此重要?
數位包容不僅是技術議題,更是人權議題。在這個數位化加速的時代,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參與數位社會,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我們整理聯合國、國家數位包容聯盟(National Digital Inclusion Alliance)、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於數位包容的重要性,體現在 3 個層面:
- 經濟發展層面:數位技術的取得與運用能力直接影響個人與群體的經濟機會。當人們能夠使用數位工具、上網查詢、接受教育、進行線上交易或就業時,其經濟與工作機會會大幅提升。數位技能已成為就業市場的基本要求,缺乏這些技能將導致經濟機會的喪失。
- 社會及公民參與層面:數位技術已經成為獲取資訊、參與社會、表達意見、接觸公共服務與人權實踐的重要管道。當缺乏數位接入或使用能力時,個人可能被排除於教育、醫療、就業、公民參與之外。
- 教育、健康與福祉:許多教育、醫療、社會服務正轉向線上平台,如線上數位學習、遠距醫療服務等。若數位排斥加劇社會不平等,使弱勢群體更難獲得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弱勢群體可能被進一步邊緣化。
隨著數位科技全面進入社會的各個層面,「數位包容」議題也開始逐步擴散到領先企業的核心能力。舉例來說,科技公司可利用科技技術優勢,推動社會共融,如微軟在全球各大城市堆動科技教育計劃,提供青少年及弱勢群體免費課程,接軌就業市場, 對於企業不僅擴充未來人才庫,同時也將數位落差的群體納入數位服務領域。
在全球走向數位轉型的大趨勢中,數位包容也是企業數位轉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往往決定其未來的成長與永續性。透過多元使用者的角度重新思考產品設計、服務流程等,不僅強化市場競爭力,也為自身的 ESG 評價加分,創造長期價值。
另外,在制度法規上,各國有逐步針對數位科技帶來的風險,制定更嚴格規範。以歐盟的 Digital Services Act(DSA)為例,其要求數位服務提供者提升透明度、保障使用者基本權利,而若企業未能因應類似趨勢,可能面臨罰款或限制;在台灣則是以金融業起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則在 2025 年草擬〈數位金融服務包容性指引〉作為數位金融服務提供者在設計與推動服務時的參考,強調數位金融服務不僅要追求科技與效率,更需兼顧社會責任,確保包括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居住偏鄉地區者等在內的各種使用者都能公平參與、順利使用,減少「數位金融落差」。
不遺落任何人的數位未來
在數位科技快速推進的世界裡,數位落差並未隨技術進步而消失,反而存在更多重且複雜的問題。真正的「數位包容」不只是讓所有人接上網路,更在於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可負擔、具備能力與信任地使用科技,並從中獲得實質福祉。從缺乏網路與設備的偏鄉居民,到因年齡、身心條件、語言或經濟負擔而無法使用科技的族群,他們的缺席提醒著我們,在數位化的進程若缺乏包容視角,可能複製、甚至加深既有的不平等。
當 AI 與自動化系統成為社會運作的中樞,我們更應思考如何防止科技將人排除於外,讓它成為促進公平的橋樑。打造一個不遺落任何人的數位未來,不僅是政府的政策、企業的責任,更是每位數位公民的共同使命。
社企流將透過專題分別從全球趨勢出發,談國際企業的數位包容實際案例,以及分別在數位近用、數位素養及數位負能領域下,台灣如何實踐數位包容。
同時,社企流也將在 11/6  舉辦「數位包容新社會:一座有溫度的科技島,不遺漏任何人」線上講座,邀請智家人數位科技教學團隊執行長 葉左丞、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 AI 規劃師 葉先博,以及數位發展部資料創新司專案規劃師 詹壹雯,分享「從個人到組織」如何打造數位包容的社會,歡迎關注永續發展的你共襄盛舉。>> 免費報名 
參考資料
- What is the digital divide?(TechTarget)
- Digital Progress and Trends Report 2023(World Bank Group)
- 113年數位近用調查報告(數位發展部)
- 113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近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數位發展部)
- 2024 台灣網路報告(TWNIC)
- 數位金融服務包容性指引(草案)(金管會)
- From commitment to action: What can we take from the Global Digital Compact?(Global Digital Inclusion)
-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Life Sciences Trainers & Educators 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