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和社會快速變遷,我們的社會、經濟與學習方式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已成為台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關鍵。社企流與 LIS 深信,這場教育變革需由政府、教師、企業三方攜手,才能共築堅實的科學教育藍圖,投資我們的未來學力。此次專題,由社企流與 LIS 共同策劃,為大家總覽國內外趨勢,解析科學教育的機會與挑戰。
投資未來學力:從教室到職場,共構科學教育新藍圖
社企流/文:Jenny Yeh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科技日新月異,教育的樣貌也早已擺脫局限在教室內的學習方式,科技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從 AI 科技的飛躍式成長、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以及無孔不入的資訊浪潮,一點一滴挑戰且重塑著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是我們與知識互動及學習方式。
過去,科學教育的使命相對單純,主要是在知識傳遞與科學研究的專業訓練。然而,我們所處的當代世界面臨更多元、更複雜也更急迫的問題時,全球的科學教育正迎來一場顛覆性的改變,教育目標不再只是培養少數的科學菁英,更是為了提升所有公民的「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使其在複雜世界中具備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
新時代來臨,全球浪潮下無法迴避的科學教育
在知識快速變動、新興科技衝擊,以及複雜性的全球議題下,未來的公民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才能在動盪且不確定的世界中,作出有根據、負責任且具前瞻性的選擇?科學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時也面臨挑戰。社企流彙整國際報告與研究,聚焦科學教育目前面臨的 3 大挑戰:
挑戰一:AI 科技衝擊,當「知識」價值崩解
AI 科技的顛覆性力量,讓 AI 能夠快速解答各類「事實性問題」、在幾秒內生成論文、解決複雜數學題,甚至協助科學研究時,顛覆數百年來以「知識傳輸」為核心的教育價值。AI 不僅只是一項新工具,而是在根本上改變人類與知識的互動模式。從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未來工作報告 2025》也能窺見職場對於人才能力需求的轉變;在技能需求方面,科技技能將快速增長,包含如 AI 能力、大數據分析、網路與資訊安全,以及科技素養等,這些變化不僅影響就業市場,更挑戰傳統教育的定位。
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傳遞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但這樣既定模式已然被 AI 打破,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再停留於教導學生「知道什麼」(what to think),而是轉向培養他們「如何思考」(how to think),以及能駕馭 AI、與 AI 協作能力的人才。

挑戰二:全球性複雜議題的常態化
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包括氣候變遷、新興傳染病、糧食與能源危機、社會不平等等。而這些「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s)並沒有明確定義、單一解方,也跨越國界、政策領域和學科疆界,讓每個解方都可能引發無可預期的連鎖反應,更具有高度的動態與不確定性。
例如,推動能源轉型,涉及不單只是工程技術問題,背後更牽扯經濟成本、社會公平、國際政治與民眾生活習慣的改變等。這無法只單靠物理學家、工程師就解決這類系統性問題,他更需要有經濟學專業背景評估成本效益、社會學家分析其社會影響等,也更需要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來理解不同方案的利弊,理性、具邏輯地參與公共討論,並支持長遠的政策,才能在複雜的問題中找到解方。
但傳統以學科分立的思維模式,將知識分類、切割成塊狀時,在面對這些複雜性的棘手問題,往往只能看見問題的部分卻無法真正地了解全貌。未來的科學教育,必須更強調「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看見事物之間相互連結的動態關係,培養出能理解「系統性風險」、進行「跨領域思考」,並學會在複雜的系統中找到關鍵。
挑戰三:資訊疫情(Infodemic)與社會信任的侵蝕
在數位時代下,資訊傳播的速度及規模來到高峰,但時我們卻也深陷於「資訊流行病」(Infodemic)的泥淖中。在過量資訊的資訊海裡加上 AI 的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的蓬勃發展,侵蝕了我們對眼見為憑、耳聽為實的基本信任,讓這些錯誤資訊 、惡意且虛假的訊息像是病毒一般,透過社群媒體深入到生活之中。這些虛假、誤導性的資訊,不僅撕裂社會、激化對立情況,也侵蝕大眾對於科學、媒體甚至是政府的信任。

辨別資訊真偽、基於證據做出判斷的能力,已不再是學者專家的專利,而是每一位現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科學教育的角色在於,透過科學的核心精神,基於證據、方法與可信度,逐步建立起對知識的審慎信任,在混亂的資訊環境中,有助於我們能系統性地篩選、評估並建立可信的認知及事實,才能在眾聲喧嘩中,保持理性的對話空間,形成抵禦資訊流行病的集體免疫力。
面對這些挑戰,歐美各國早在 20 世紀初已意識到此趨勢,並積極推動相關改革。如 1950 年代興起 STEM 教育——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21 世紀開始更加入藝術(Art)的 STEAM、延伸發展出,納入閱讀 (Reading) /寫作(wRiting)能力的 STREAM,或是究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影響的 STS/STSE(科學、科技與社會/與環境)教育理念等,都期盼培養具備批判思維、有效溝通與多元視角參與能力的公民。
高成就、低興趣,台灣科學教育現況與挑戰
在檢視全球趨勢的同時,台灣的教育現場又是如何?根據 2023 年 TIMSS 國際評測數據中發現,台灣學生的科學能力雖名列全球前三,但卻發現不喜歡科學的比例從 2019 的 12% 上升至 23%,八年級生則從 30% 上升至 41% ,這 2 個年級不喜歡科學的比例都遠高於國際平均的 18% 及 26%。這反映出,台灣學生雖擁有學習高成就,卻難以對科學產生興趣、進而連結自身生活與職涯發展。針對此一現象,深耕科學教育多年的 LIS 情境科學教材分享他們的觀察:
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
城鄉差距的資源分配不均,雖然卻並非造成科學教育差異的真正問題,LIS 深入弱勢課輔機構時,發現其實有許多不論來自企業或政府的學習資源投入,但卻很少看見弱勢孩子主動使用、學習。核心問題在於,當學科與填鴨式的考試掛鉤,孩子們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又或是經常在考試中挫敗,自然而然就會失去學習動機與自信,進而放棄學習。缺乏學習動機,並非偏鄉、弱勢孩童的問題,而是整體台灣科學教育結構性的挑戰。
自然師資長期不足
此外,隨著 108 新課綱的導入,老師不僅需要兼顧書本中的知識傳授,更需要設計跨領域課程,將科學素養及核心能力納入,這往往大幅增加教師備課及專業壓力。再者,並非每位自然教師具備教授跨領域的科學素養的能力,對於教師系統性的支持未能到位。透過 LIS 觀察看見,國小端的自然教師,有 7 成並非自然科學背景;國中端也因學校人數不足,導致理化教師需兼任生物教師、生物教師也得上地球科學等情形不斷發生。
在學生缺乏內在學習動機以及自然科教師資不足問題下,也反映出台灣升學主義仍是主流,考試導向、缺乏學習意義連結的教育模式,是台灣教育現場需亟待翻轉的現況。

科學素養的價值:從個人到國家,不可或缺的競爭力
科學教育的價值已超越課堂成績,從個人、社會到整體國家發展,它培養的不只是具備知識的學習者,更是能理性判斷、承擔責任並推動改變的公民。
做個人終身學習基石,有效做出明智判斷
科學素養是終身學習與職涯韌性的基石,能培養好奇心、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人在技術與知識快速變遷的時代保持競爭力,並能在複雜決策中作出明智判斷。例如面對生活中不同的資訊、決策,從個人健康、理財規劃到公共參與等,若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就能更有效地分析資訊、評價證據、辨識偽科學與不實訊息,從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理性民主
一個科學素養普及的公民群體,是民主制度健康運作與社會凝聚力的保障,同時也能培養公民對科技發展的責任感。舉例來說,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公民,更能以理性思維評價政治人物的政見,且基於事實參與公眾討論;此外,藉由培養科學素養,也能習得科學精神——在不斷對話、修正、承認未知與錯誤中學習,這有助於將這樣的認知轉化為對於不同意見的尊重及包容,也能在複雜社會議題討論上的理解及尋求共識。
驅動國家創新,投資未來人才
科學教育是投資經濟競爭力與創新動能,未來的持續發展,也有賴於能否培養出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創新思維與全球視野的新一代科技人才。不論是半導體、AI 產業、生物科技或是綠色能源等國家級的戰略性產業,仰賴優質人才庫,才能打造強大的國家創新體系,更可以為國家開拓具前瞻性、統整性的發展,回應當前複雜且多元的社會需求。
科學素養的提升,是台灣教育邁向永續未來的關鍵。社企流與 LIS 深信,這場變革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教師的現場實踐,以及企業的資源挹注,3 方攜手才能共築堅實的科學教育藍圖、共同投資我們的未來學力。
社企流與 LIS 攜手推出線上專題,為大家總覽國內外趨勢,解析科學教育的機會與挑戰。此外,LIS 將於在 9 月 19 日 LIS 將舉辦「科學教育共構論壇」,邀請政府、企業、教育現場代表展開一場跨領域的接力,邀請大家即刻報名、免費參與,共同探討如何為教育現場注入持續多元的支持,讓科學思維融入孩子的學習日常。>> 免費報名論壇
參考資料
- Generative AI and Global Education(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 Sal Khan’s 2023 TED Talk: AI in the classroom can transform education(Khan Academy Blog)
-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is transforming classrooms(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 The History of STEAM Education: From STEM to STEAM (Futurum Academy)
-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Scholarly Community Encyclopedia)
-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The jobs of the future – and the skills you need to get them( World Economic Forum)
- The Impact of Literacy in Science(Accelerate Learning)
- Science as Democratizer(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Honor Society)
- Understanding and Compar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U.S., Korea, China, Japan, and Taiwan(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
-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IMSS 2023(CIRN-TIMSS)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文:Wei Ho
AI 技術正迅速改變科學與職場,傳統科學素養已不足以應對挑戰。我們需培養結合科技理解、數據判讀與倫理思考的「複合素養」,讓人才具備批判力與跨域能力。面對 AI 浪潮,主動學習與適應成為關鍵。這不只是教育改革,更是社會與未來的重大投資。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快速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也改變科學研究的方式。無論是手機裡的語音助理,抑或是實驗室裡複雜的資料分析,AI 的應用無所不在,宣告著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2020 年,Google 旗下 DeepMind 公司開發的 AlphaFold 系統,成功破解困擾生物學家長達 50 年的「蛋白質摺疊問題」。過去的研究人員可能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了解一個蛋白質會長怎樣,但 AI 僅用數小時便給出了極為精準的結構預測。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象徵科學研究方法的重大改變:AI 已不再只是被動的計算工具,而成為科學研究的「夥伴」,甚至是主動驅動創新的新力量。
當 AI 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時,從發現新藥物、預測蛋白質結構,甚至可以提出研究假設時,AI 角色正在急速轉變中。那身為人類的我們,學習科學的意義在哪?傳統的科學教育被迫面臨挑戰,未來的科學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回到思考的起點:「在科學探索中,人類獨特的價值意義為何?」過去,我們強調理解科學知識與探究思維的「科學素養」,是否足以應對 AI 帶來的變革?當數據分析、模式識別甚至研究假說生成,有越來越多工作被 AI 接管,我們該如何培育下一代?讓他們在這場人機協作的新浪潮中,不只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真正掌握未來的駕馭者?
從知識到思維,從單一能力到「複合素養」
當代科學教育正歷經轉型:從過去重視「知道什麼」的知識累積,全面走向強調「如何思考」與「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在 AI 的催化下,更顯迫切且不可逆,也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定義何謂符合當代需求的「科學素養」。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早已洞察此趨勢。其對科學素養的經典定義包含了「辨識科學議題、解釋科學現象、並以科學方式運用證據」3 大核心能力。這背後的精神,不在考驗學生背了多少公式,而是看他們是否具備如科學家般的思考模式與行動力。PISA 在 2025 年的最新框架中,強調學生需能在真實情境中整合知識解決複雜問題,並具備主動參與的「能動性」(Agency),對世界保持好奇與責任感,並願意採取行動的內在驅力。當代科學素養已超越學科知識,成為一種過程導向的探究能力、實踐中的知識應用,以及理性思維模式。
當 AI 技術席捲各行各業,這套素養定義也須再次進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未來技能報告多次指出,「分析性思考」、「創造性思考」、「科技素養」與「系統思考」等能力,長期位居未來職場所需核心技能頂端。這些不只是科學精神的延伸,更是駕馭 AI 的關鍵基礎。未來教育的方向,是將傳統科學素養與 AI 素養深度融合,發展出全新的「複合素養」(Compound Literacy)。
這個新興素養框架,建立在科學探究的基石上,拓展出 3 大關鍵面向:
- 科技素養(Technological Literacy)
不只是會操作軟體,更要具備對驅動世界技術的基本理解。雖不必人人都會寫程式,但必須懂得機器學習如何「從數據中學習模式」,清楚 AI 工具的優勢(如模式識別)與侷限(如缺乏常識、存在偏見),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需求,而非幻想 AI 能解決所有問題。
- 數據素養(Data Literacy)
AI 智慧建立於數據基礎,數據素養是新時代的「讀寫能力」。包括:理解數據品質對 AI 可靠性的重要性,以及批判性檢視數據來源、收集方式與偏誤。例如,一位具數據素養的城市規劃師會質疑交通數據是否忽略深夜通勤者或身障族群的需求,以避免演算法加劇不平等。
- AI 批判力與倫理思辨(AI Criticality & Ethical Reasoning)
這是最深層也最具人類獨特價值的能力。面對 AI 的「黑箱」決策,我們如何判斷可信度?何時應信任 AI、何時須由人介入?如何辨識演算法歧視、隱私侵犯或假訊息等風險?更重要的是,當面臨倫理兩難,我們如何根植於人文精神做出抉擇?
能讓下一代在 AI 浪潮中穩健前行、甚至引領未來,不是單一技能,而是結合批判性思維、跨域理解與道德判斷的「複合素養」。面對科技變局,我們必須全力培養的核心能力。
未來人才的多元需求,企業與個人的雙向挑戰
隨著 AI 技術滲透各行各業,「好人才」的定義正逐漸轉變。過去擅長執行、專注單一領域、靠年資累積的模式,正在逐步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能在複雜環境中整合知識、適應變化、提出好問題與設計新解方的人才。這不僅是教育的挑戰,更是產業與社會的生存命題。企業與個人正面臨「如何與 AI 共生」的深度進化。

對企業而言,AI 不僅提升效率,更成為競爭力關鍵。AI 可助生技公司快速解析蛋白質結構、協助製造業導入預測性維修、協助金融機構建構風控模型等,當企業掌握 AI 關鍵技術也意味著重塑產業版圖。在這樣的趨勢下,企業卻也面臨嚴重技能鴻溝,根據麥肯錫在 2021 年的分析報告中指出,數位轉型最大瓶頸在人才落差,不在於缺乏寫程式的人,而是能急需能橫跨技術與業務、理解雙方語言並整合需求的「轉譯者」。
這類跨域人才需要的能力,已不只是學歷或證照,更需具備「複合素養」的深度思維。他們了解技術邏輯、洞察產業脈動,既能與技術團隊討論模型參數,也能站在使用者角度評估實用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具科學理性,會質疑資料偏誤、判斷模型是否過擬合,並能在利害關係人間斡旋。企業轉型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這群能「正確問問題」與「合理轉譯需求」的人。
在個人層面,AI 快速取代規則明確、程序固定的工作,不論是工廠操作員,還是初階審計、文書處理、簡單報表製作與客服等白領職位。「一技在手,終身無憂」的時代已終結。真正能立足的人才,是具備創造力、判斷力、同理心與系統思考能力者。
從 OECD 與麥肯錫未來技能研究分中,整理職場核心能力轉向 3 大領域:
- 高階認知能力: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構、創新與跨域整合。這些是 AI 難以取代的人類核心優勢。競爭力不在於操作 AI 工具,而在於提出 AI 無法解決的問題
- 社交與情緒能力:AI 雖能分析數據,卻無法理解情境背後的情緒細節,也無法真正建立信任。隨組織扁平化與跨文化協作,情緒溝通、團隊領導、衝突管理與同理協調成為不可或缺核心
- 適應與學習能力:在變動成常態的世界,唯一不被淘汰的,是不斷進化。終身學習從理想變為必需,從「擁有技能」轉為「能學會任何技能」
更關鍵的,是內在心態的轉變。OECD《2030 教育與技能計畫》強調「學生能動性(Agency)」,主動設定目標、學習與解決問題。這種能動性應延伸至職涯歷程,鼓勵個人主動規劃學習路徑,擁抱不確定性,將挑戰視為成長契機。如此,科學素養培養出的思維與問題導向學習,成為職涯發展最穩固基石。
這場人機協作新秩序,不會自動帶來公平未來。唯有擁有「複合素養」者,才能在 AI 巨輪中不僅求存,更引領創新,塑造人類未來新價值。
一場關乎未來的關鍵投資,重塑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在 AI 時代,科學素養的理解與培養深刻影響個人發展、產業競爭力與社會韌性。不只是教育體系內的知識課題,更是整體未來布局的核心戰略。真正的科學素養,融合科技素養、數據素養與倫理思辨,轉化為能理解科技本質、批判思考其影響,並積極參與決策與創新的「複合素養」。未來人才不應僅是技術使用者,更要成為負責任引導科技方向的思辨者與創造者。
這場轉型,需要教育現場勇於改革與投入,更需產業界開放資源與實務場域,讓學生在真實世界鍛鍊所學;家庭與個人亦應打破文理分野與知識界線,培養面對未知的好奇心與跨域探索力。在這個快速變動時代,具備科學素養與價值判斷力,才能迎向與 AI 共存、而非被科技綁架的未來。
為讓台灣教育系統與社會資源對齊未來人才需求與科學素養發展趨勢,LIS 將於 9 月 19 日舉辦「科學教育共構論壇」,邀請政府、企業、教育現場代表齊聚,共同探討如何為教育現場注入持續多元的支持,讓科學思維融入孩子的學習日常。歡迎關心台灣科學教育發展的公民一起參與!>> 免費報名論壇
參考資料
- Science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Fancy Comma, LLC)
- Navigating the landscape of AI literacy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a decade of research (2014–2024)(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 New AI Literacy Framework to Equip Youth in an Age of AI(OECD Education and Skills Today)
- AI Literacy for All: Conditions for Schools, Learning for Students(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2040(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Bridging the future: Defining and empowering the STEM workforce of tomorrow(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 STEM skills for jobs of the future(Education Services Australia Lt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核稿編輯:葉于甄
社企流/文:李沂霖
在數位時代浪潮席捲而來的今日,AI 技術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當我們享受著這股便利的同時,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浮上檯面:在所有知識都唾手可得的時代,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教育,我們到底應該學些什麼?
在台灣深耕科學教育十餘載的 LIS 情境科學教材團隊,對此有著深刻的觀察與洞見。他們不只是一群教育工作者,更像是科學家,透過不斷的探究與驗證,試圖為台灣的科學教育現場尋找一套有效的解方。社企流專訪 LIS 創辦人嚴天浩與共同創辦人暨事業發展總監陳儷文,剖析當前科學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以及他們如何串聯教師、企業等利害關係人,共同描繪出一個理想的科學教育生態系。

當 AI 成為知識的無限寶庫,我們該如何定義「科學素養」?
「學科學到底為了什麼?」嚴天浩直指核心問題,過去,我們為了應付考試,記住了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元素週期表,彷彿只要背下這些公式與知識,就能成為一個「懂科學」的人。然而,在 AI 時代,所有知識都能透過網路搜尋輕鬆獲得,記憶不再是競爭力。
嚴天浩認為,科學教育的本質從來就不在於背誦,而在於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的起源,就是人類基於好奇心對世界發出提問,並透過邏輯、驗證與推論來尋找答案的過程。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實驗室,而是能應用於生活的每個層面。
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才,是能夠發現問題、進行邏輯論證、懂得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人。在當今「萬事問 AI」的風潮下,他是知道怎麼問對問題、找到答案的人。嚴天浩形容,「AI 好比是把一群大學教授放到你旁邊,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但不會主動教你、引導你、更不會知道你該問什麼。」因此,誰來培養孩子提問的能力?誰來引導他們發現問題? 這成為了當代科學教育最關鍵的命題。(同場加映:AI 時代來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養與人才?)

窺見台灣教育現場的困境,LIS 變身老師的最強後盾
深知教育者肩負的關鍵職責,實際踏入台灣科學教育現場,則正面臨師資斷層與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動機流失等結構性困境。嚴天浩直指,許多老師過去是在考試制度下脫穎而出,他們的成功經驗與教學方法,較難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同時,科技業的高薪吸引了大量理工人才,導致願意進入教育體系的科學人才並不充沛,在國小,有 7 成自然老師不具自然科學背景;在國中,也出現理化老師教生物、生物老師教地科等現象,顯見教學現場面臨嚴重的師資荒。
另一方面,嚴天浩也觀察到,在國小階段,孩子的好奇心旺盛,對世界充滿疑問;但隨著升學壓力增加,到了國中,提問被壓抑,學習動機便逐漸消退。他進一步強調,提問能力是科學的本質,更是未來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台灣的教育現場,卻讓孩子們越來越不願意、也越來越不需要提問。
面對這些問題,LIS 相信,唯有當孩子對事物產生好奇心與興趣,才會進一步產生提問的動機,而這才是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的未來人才的關鍵第一步。「我們認為,培養科學素養的成長路徑應該是——先引起學習動機、接著培養學習興趣、進而提升科學能力與素養。」

因此,LIS 近十年來選擇在現行體制中扮演補位的角色,他們將自己比喻為「老師的原物料供應商」,透過提供高品質、易於使用的教材作為「食材」,讓老師這群「廚師」能更輕鬆地做出美味的「料理」。
LIS 的做法,是深入研究學生的喜好,設計出吸引學生注意、符合視覺習慣的動畫教材;同時也傾聽老師的需求,提供簡報、教案與培訓,將科學教學轉化為一套易於執行的方案,為孩子們開啟對科學的興趣、也讓更多老師願意開始嘗試改變教學方法。逾十年來,LIS 已累積觸及全台 78% 國中、30% 國小,平均每年影響逾 10 萬名國中小生。
陳儷文分享,曾有一位大學生在高中時接觸到 LIS 的教材,多年後因認同其教學理念,主動報名成為組織志工,更在成為老師後,將這份精神帶進了自己的課堂,令 LIS 團隊印象深刻。

培養未來人才,企業參與扮演關鍵要角
科學教育的未來,不只取決於教學現場,更需仰賴教育政策推動以及企業資源投入。嚴天浩分享,他們認同 108 課綱所強調的科學探究與實作精神,並樂於擔任助攻,在政府政策與教育現場的實務執行間搭起橋樑。透過提供實際可行的教材與培訓方案,LIS 協助老師落實新課綱,成為政府推動教育改革的最佳盟友。
而在這科學教育生態系中,LIS 尤其強調企業扮演的關鍵角色。嚴天浩提及,企業不僅代表著一個經濟體,更由無數個家庭組成。因此,影響企業就等同於影響了數百個家庭的教育觀念。透過與企業合作,讓員工參與科學教育志工服務,這些身為家長的志工們,在體驗中重新認識科學教學的本質,進而將這份信念帶回家庭,形成正向的漣漪效應。
綜觀而言,台灣身為科技之島,產業發展高度仰賴科學人才,企業透過結合本業優勢,將教育視為一項長期的策略性投資,與 LIS 協力,將半導體、晶片等高科技知識轉化為有趣的教材,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產業,更能從源頭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的未來人才,形成永續的人才循環,為台灣的科技競爭力奠定基石。
對企業自身來說,透過社會參與推動科學教育,亦有助提升員工向心力、強化品牌形象、並培養潛在人才。陳儷文以 LIS 與美光科技和台灣應用材料的合作經驗為例,在企業的資源與人力挹注之下,LIS 設計出一系列教材與活動,讓工程師志工能將「半導體」或「記憶體」等複雜概念,轉化為國中小生也能理解的有趣課程。一位美光的志工回饋道,他從未想過自己所處的產業,能以如此生動的方式被孩子們認識。而孩子們在課後問出的天馬行空的問題,也激發了企業志工的熱情與成就感。這種互動不僅為孩子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更讓志工感受到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在 LIS 眼中,企業之所以在科學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是因為他們擁有資金與人力,更因為他們具備獨特的「專業性」。相較於老師,企業中的專業人士,例如工程師或科學家,對於特定領域,如半導體、晶片,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這些知識是學校老師難以在課堂上傳授的。「企業在科學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資源提供者,更是重要的知識傳遞者、與科學文化倡議夥伴。」
號召產官學,共構理想科學教育生態系
LIS 期許,要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科學教育生態系,有賴所有利害關係人都願意共同奮鬥,在這裡,老師、家長、企業與政府,都願意為下一代付出,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嚴天浩也向企業發出真誠的呼籲:「我們期待,有更多企業能將科學教育視為一種長期投資、且為此盡一份心力。」在推動科學教育的路上,LIS 已準備好持續投注心力、槓桿資源,為台灣打造一個永保好奇、勇於提問的學習環境。
為讓台灣教育系統與社會資源對齊未來人才需求與科學素養發展趨勢,LIS 將於 9 月 19 日舉辦「科學教育共構論壇」,邀請政府、企業、教育現場代表齊聚,共同探討如何為教育現場注入持續多元的支持,讓科學思維融入孩子的學習日常。歡迎關心台灣科學教育發展的公民一起參與!>> 免費報名論壇
1/3篇文章
人才永續的起點——為什麼我們需要「新」科學教育?
2/3篇文章
AI 時代來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養與人才?
3/3篇文章
不只做教材、更造生態系:LIS 如何串連教師與企業,共創科學教育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