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School 28Photo Credit:School 28
你是否曾經擔心,你所在的職位沒有發展性?在轉換職涯前思考很久,想去的組織是否值得長期投入?
社企流/文:李翌甄
台灣首間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 School 28,舉辦「解鎖永續職涯超能力」系列活動,在「解鎖長期影響力──如何成為社會創新需要的長期人才」場次中,由社企流人才發展組經理史惟中擔任主持人、邀請到為台灣而教(TFT)董事長暨 School 28 副校長林妍希、鴻梅文創董事長兼執行長、School 28 導師陳添順,以及 School 28 第三屆校友周欣穎,分享在社會創新領域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對社創人才的發展觀點。

聆聽內心迷惘與召喚,踏上影響力旅途

「迷惘不是某個人的專利,」史惟中提及,「不論年齡或階段,都會出現不知道使命感如何實現、轉化的時刻。」
(史惟中提到「迷惘不是某個人的專利」。來源:School 28)
(史惟中提到「迷惘不是某個人的專利」。來源:School 28
周欣穎的故事始於人生的低谷。她坦言,在遇見 School 28 之前,無論是職涯、家庭還是健康,都面臨了挫折。當時,她對社會創新一無所知,身為母親,要兼顧孩子與工作,內心更充滿了「真的可以嗎?」的自我懷疑。
儘管如此,她心中那股想為世界帶來改變的渴望卻日益強烈,「我常問自己,等到我生命結束的時候,會留下什麼?」最終促使她勇敢地加入 School 28、踏入社創領域,找到一份能回應內在使命的工作。(同場加映:School 28 幫你找到超能力鑰匙!從迷茫到行動,校友如何找到自信,發展影響力職涯
(School 28 第三屆校友周欣穎分享,她在遇見 School 28 之前,正面臨人生的低潮期。來源:School 28)
(School 28 第三屆校友周欣穎分享,她在遇見 School 28 之前,正面臨人生的低潮期。來源:School 28
而林妍希踏上社創領域的轉折點,則發生在堪稱完美的事業巔峰之際。她當時任職於外商顧問公司總經理,工作穩定、待遇優渥,更充滿了成就感與使命感。然而,在某個眺望遠山的日子,她不禁自問:「如果我沒有做任何改變 ,大概可以想像我會在這份工作繼續有很好的發揮。可是接下來呢?我的人生會不會還有什麼不同的可能性?」,這個念頭讓她迷惘了一段時間,她笑說:「迷惘不是年輕人的權利,是人生不同階段都可能出現的疑惑。『迷惘』本身不是問題,要小心的是你讓自己只停留在迷惘裡,而沒有勇氣採取行動去解開你的迷惘」。當年,她因著這股對生命探索的好奇心,毅然決然地辭去顧問的工作。
「把工作辭掉之後,台大的李吉仁老師出現了,他問我『你知道有個組織叫做 TFT 嗎』?」林妍希回憶著,在 2015 年底,隨著 TFT 團隊逐漸擴編,開始出現組織領導的需求,因此擅於人才潛力分析及組織領導、擁有超過 20 年顧問專業經歷的林妍希,開始從旁協助 TFT。
緣分不止於此,2020 年起,李吉仁有感於青年追求強烈的使命感,卻因現實考量或內在猶疑躊躇不前。因此串連林妍希等社會創新組織成員,成立台灣首間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 School 28 ,讓學員能用半年好好探索,並參考已在社會創新道路上前行的工作者,他們的目標、感受與選擇背後的真實樣貌。
(林妍希踏上社創領域的轉折點,發生在堪稱完美的事業巔峰之際。來源:School 28)
(林妍希踏上社創領域的轉折點,發生在堪稱完美的事業巔峰之際。來源:School 28
陳添順的社創旅程,則是自童年時期就埋下了種子。「讓生活精彩、讓生命有意義,就是要分享。」陳添順回憶起專科時期,他時常利用假日去育幼院或山地服務團,將時間投注在各種志工活動上。不過卻不被家人理解,哥哥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功課這麼忙,每個假日又都拿去做服務,把自己搞得這麼累,等以後有資源再做,不是影響力更大嗎?」
當時陳添順卻仍堅定地回應,「如果現在不埋下這個種子,之後不會去做這件事了。」
隨著事業步上軌道,生活變得愈發忙碌,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份初衷。2017 年他從美國搬回台灣,將公司交由年輕團隊接手經營,自己則全心投入社會創新領域,成立鴻梅文創,致力經營地方文化發展,為社會帶來新的價值。「春天來了,種子也發芽了。」陳添順形容,創辦鴻梅文創的契機從以前就有跡可循,他以春天比喻多年努力終於能回饋社會,並持續創造影響力。
(陳添順提到自己從小就種下社會創新的種子。來源:School 28)
(陳添順提到自己從小就種下社會創新的種子。來源:School 28

旅途中的修煉,成為社創領域長期人才

回應內心的迷惘與召喚,踏上影響力職涯旅程之後,該如何在社創領域長期發展,是許多人才關注的重點之一。
周欣穎回憶,投入社會創新組織前,她在金融科技領域工作,但透過與 School 28 導師的對話,她發現當時的工作離自己內心期待實踐的使命太遠。現在,她選擇了一份能幫助孩子找到方向與目標的工作,這才是她真正想做的事。她認為,School 28 帶給她的延續力跟影響力很深刻,成為她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在 School 28,周欣穎遇見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她收穫的不僅是與同學的革命情感,更重要的是打開不同的眼界。同學的背景與年齡差異極大,「有從國外回來的工程師、有深厚文學底子的人、也有已經在 NGO 耕耘多年的夥伴,」她強調,「而我們都想要讓這個世界有些不一樣。」
除了與同學之間交流學習,她也特別珍惜與導師面對面談職涯的機會,從他們的生命經歷中,讓她能更加理解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如果沒加入,我不會接觸到這些,眼界也可能會被原本的環境限制住。」在執行身障就業的行動專案時,她看見公司雖然有自己的目標跟使命,卻同時背負額外壓力。透過與若水執行長、訪談對象等人交流,她打開了不同面向的視野。
周欣穎的經歷,正好反映 School 28 培養關鍵能力、以及協助社創組織造就長期人才的功能。要讓人才留下並長期發展,社創組織必須建立人才支持系統。總結 3 位的分享,歸納出 3 個核心概念:系統方法價值信念以終為始

系統方法:培養能夠遷移的能力

為什麼社創組織需要「長期」人才?林妍希解釋,要銘記社創組織「不是在解決單點問題,而是在解決系統性問題。」要讓改變真的發生,需要人才長期投入,並且對應系統性問題,也要培養系統性思考。
「但也不是鼓勵人才到 50 歲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林妍希補充,「TFT、School 28 很重視培育影響力領導人才與可遷移的能力,無非希望人才不論留在所處組織多久,離開前都能學得做好一件事該有的態度與專業,在下一個場域持續創造價值、發揮影響力。」

價值信念:延續社會進步的大隊接力

林妍希提及,隨著時代環境演變,新世代求職者更在乎自我實現與利他的社會使命,可惜社會普遍對社創職涯的想像極為有限,認為使命型工作只是用愛心燃燒自己、不會有好的收入與前途,這些既定的認知,阻礙了社會創新這條路徑被發展的機會。因此,28 學校希望透過更多和社會的對話與行動來刷新這些樣版印象,讓更多人理解踏上社會創新旅途的價值。
「想要擁有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社會,是需要大家共同建設、一棒接一棒的大隊接力。」她進一步說明,社會的進步跟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息息相關,如何連結彼此、透過集體領導來創造集體影響力,是推動更好社會的核心精神。
這也是她當初投加入 TFT 與 School 28 的重要任務,秉持的是相同的信念:從領導自己開始,進而領導團隊與領導改變。(同場加映:人是社會創新的核心:School 28 副校長林妍希談自我領導
同樣談到「領導力」,陳添順強調,如果固執地以為領導力是天生的魅力,便會困在「定性思維」中,停滯不前。「不管什麼年紀、從事什麼產業,都有能力成為好的領導者。」他認為,擁有成長思維的人,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能持續學習與進步,這份心態才是成為優秀領導者的潛力。

以終為始:找到你的行動北極星

有方法、有信念之外,同樣關鍵的還有——找到自己「為什麼而做」。林妍希與陳添順皆提及,無論是社會創新組織,要明確了解「為什麼要創立」、還是投入社會創新組織的工作者,深度挖掘自己「為什麼而做」,這樣的「Why」就如北極星一般,能明確自己的方向,以終為始的前進。

收穫沿途風景,行動是唯一答案

當初內心的聲音影響著林妍希、陳添順與周欣穎,不約而同地讓他們以發揮社會影響力作為奮鬥方向。同時,對於仍未跨出第一步、擔心自己不適合在社創領域長期發展的疑問,他們給出的回應也不謀而合,認為「行動」才是答案。
林妍希直言,「我只擔心我沒辦法做我想做的事。」哲學系的背景深深影響了她,她提醒,「不要停留在想像的恐懼當中。」若選擇後發現並非當初所願,再勇於尋找新的方向也無妨。
(林妍希提醒,「不要停留在想像的恐懼當中。」來源:School 28)
(林妍希提醒,「不要停留在想像的恐懼當中。」來源:School 28
陳添順提出兩點行動原則:「讓決定是對的」以及「做困難的事」。他認為,在做出選擇後,應主動付出與努力,讓該決定在自己心中成為正確的。同時,選擇困難但能帶來長期社會成長的道路,才能找到真正有社會價值的意義。
周欣穎則是用自身故事印證了行動的重要性,她以動畫《我獨自升級》中的概念「直球對決恐懼」,形容自己面對挑戰的態度——敢於直面內心疑問、敢於設想不同,就是關鍵的行動第一步。
School 28 結束後,周欣穎形容自己的「齒輪被轉動了」。因為這段歷程是真正可遷移的能力,她舉例,進入教育領域工作後,能將「策略規劃」融入日常,也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事情。她深刻體會到,是思維影響了行為,慶幸自己當初選擇正面迎擊徬徨,因為行動才讓她得以帶走能持續發揮的影響力。
「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更重要的。」史惟中提醒,聽再多激勵人心的話,若隔天醒來依然沒有行動與改變,一切都不會不同。鼓勵內心渴望改變、有行動念頭的你,透過填寫 School 28 申請表開啟第一步。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見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 School 28 人才觀點

    School 28 人才觀點

    此專欄收錄 School 28 的社會創新人才觀點及相關動態,將不定期更新二把手學校的最新消息。
    作為台灣首個培育社會使命型人才(Impact Talent)的組織,School 28 的願景是讓社會創新成為人才的公平選項,組織簡稱 28S 同「二把手」諧音,巧妙呼應其使命:為社會創新領域——包含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影響力企業與企業的 ESG 部門——培育更多能有效協助組織創辦人(一把手),共同擴大社會影響力的事業發展與經營管理人才(二把手),透過為期 6 個月的在職人才培育計畫,培育、啟發青年人才兼具深度與廣度地認識社會創新領域、發展影響力職涯(Impact Career)。
    >>> 前往 School 28 計畫官網 >>> 關注 FB 粉專掌握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