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 型企業協會
2017 年成為 B 型企業的「參與者電影製作公司 (Participant Media) 」是第一家試圖用說故事的方式,達到社會影響力的電影公司,創辦人是 Jeff Skoll,是著名 Skoll Foundation 基金會的創辦人。
Skoll 強調,「參與者」不是一個慈善事業,這是一個混合社會與商業行為的運動, 他們拿到的每個劇本,都同時評估其創意與市場潛力,及在推展環境、健康、人權組織等社會責任、和平與包容、經濟與社會平等 6 大議題所能做出的貢獻,缺一不可。
每一部電影製作前,「參與者」會和相關的非營利事業組織合作,協助評估這部電影的可行性。如果這些組織無法以這部電影為核心做一些有效觀念的推廣活動,這部片將不會被拍攝。
驅動著「參與者」義無反顧的電影製作是有超過 20 億的全球消費者,讓其直接對當今崛起的「有意識的消費者」說故事,將有影響力的內容成為優先關注的焦點。 透過其遍布全球的傳統和數位媒體平台,與主要的非營利組織 (NPO) 和非政府組織 (NGO) 建立夥伴關係,「參與者」在電影行業中獨樹一幟,吸引快速增長的受眾,並興起觀乎全球的注意意識和行動協助面對世界所面臨的嚴重問題。
「參與者」至今製作的 80 多部電影,包括甫獲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羅馬》(Roma)、《不恐龍大法官》 (RGB) 、 《奇蹟男孩》(Wonder)、《驚報焦點》(Spotlight)、《全境擴散》(Contagion)、《林肯》 (Lincoln)、姊妹(The Help)、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 (He Named Me Malala),《美味代價》 (Food, Inc.)、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等。 除了電影製作,「參與者」的線上娛樂平台 SoulPancake 也提供寓教於樂的網路內容,其中包括像 Kid President 和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這樣廣受歡迎的系列,且吸引了近 900 萬粉絲。
根據最新的紐約時報報導,雖然看起來今年奧斯卡的關注焦點都落在了榮獲最佳導演的 《羅馬》(Roma) 之發行平台 Netflix 上。 但事實上是「參與者」資助了這部電影,並將其帶到發行商前,最終選擇了 Netflix 而已。 更甚,「參與者」還支持《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並在另一家電影製作公司完成製作前挽救了這部電影。
而「參與者」的 CEO 林德說明了他們持續走在這條用說故事的力量改變世界的心語:「顯然的,此次拿到奧斯卡總共 17 項提名(包含贏得最佳影片的《綠皮書》、最佳導演的《羅馬》(Roma))當然是非常棒的成績, 但電影內容在相當程度上融入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更是令我們備受激勵,且我認為接下來的電影製作會讓人們嘆為觀止。」
此外,許多人議論如此社會議題導向的電影製作公司是否在商業收益上也同樣成功呢?2017 年的《奇蹟男孩》(Wonder) 上映後締造了 3 億 6 千萬美元的營收。「參與者」的敘事電影和電視總裁喬納森·金則說:「當然更重要的是,身為人有著同理心去關懷一個弱勢的人是理所當然的,孩子們觀看著這部電影時,他們將此想法內化,將徹底改變他們的生命。」
之前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訪問「參與者」有關其電影製作邏輯,他們表示會從社會所關心的議題切入與熟悉該議題的相關組織合作,評估社會影響力及商業性後,才會進行製作。
而「參與者」也說明他們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及參與程度:「我們認識到我們不是各類社會議題的專家。但我們希望電影提供一個討論的機會,因此,「參與者」的社交活動在電影上映前幾個月就會開始,為各方專家們進行放映。這有助於在受影響的族群中建立口碑。通常這些團體會在開幕之夜將其利益相關者帶到影院,「參與者」會鼓勵彼此對話並邀請媒體來。」
「我們學習到的有趣事情之一是我們的電影內容會為這些非政府組織及社群創造合作的機會。老實說,這些組織確實存在相互競爭的問題,但當有一部像《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出現時,這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讓他們合作推動更廣泛的議題。另外,無論是在電影院內、透過電視播出、或各式小組討論、線上的對話,我們都希望確保能夠在任何平台上接觸到那些需要被改變的人,讓更多人因為我們電影受到啟發,成為改變社會及環境的起點。」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