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近來,「-maxxing」這個字尾在英文社群中盛行,意指用積極態度回應生活中的壓力與不確定性。例如,Gymmaxxing 是努力健身、Moneymaxxing 代表快速累積財富、Watermaxxing 意指多喝水、Sleepmaxxing 則是提升睡眠品質。
在現代各種令人焦慮的議題中,這種思維也能應用於氣候行動。例如,「Climatemaxxing」可用來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減緩氣候變遷的方法。
把氣候行動變成遊戲,鼓勵人們累積「永續積分」
我們該如何運用 Climatemaxxing,讓嚴肅的環保行動變得更具吸引力?關鍵在於將其視為一種挑戰,而非犧牲或負擔。像是在遊戲中闖關一樣,我們可以根據自身能力來選擇行動:當有餘力時,可嘗試更友善的通勤方式,或參與環保倡議;當精力有限時,也能透過簡單的行為累積「永續積分」,例如選擇對環境友善的蛋白質來源。透過這種帶有一些趣味性的方式,能讓氣候行動充滿正向能量,為這些充滿道德說教感或罪惡感的對話裡注入一些積極性。
許多人抗拒正視氣候變遷,部分原因是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開車、搭飛機或是吃肉等都會造成溫室氣體產生,這也等於承認自己造成氣候問題的一部分。(同場加映: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透過擁抱微小的行動同時志向遠大,「氣候極限化」(climatemaxxing)也可能避開那場關於「哪種行動最重要」的辯論。過度關注個人的碳足跡,一直被批評會分散人們對減緩全球暖化這項挑戰的注意力。例如知名的石油公司 BP 曾大力推廣「碳足跡」這個概念,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與殼牌(Shell)也採用了讓個人對氣候變遷負責的說法。根據美聯社的民調中心顯示,在 2019 年時有 2/3 的美國人相信自己的個人選擇能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但 3 年後,這個比例卻下降到僅略高於一半。
這項批評雖然有其道理,卻往往把個人責任與集體行動對立起來,好像這兩者只能擇一,沒有中間地帶,這種觀點也助長了悲觀情緒。2022 年時瑞典隆德大學的永續發展教授金柏莉・尼可拉斯(Kimberly Nicholas)曾表示:「我認為,這個觀點有時候會出現一種非常適得其反的說法,呈現『反正我做什麼都沒用』的狀態。」這並無助於氣候行動。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 Emma Frances Bloomfield 指出:「沒有人想成為故事裡的反派角色,尤其是在氣候變遷這樣龐大且影響深遠的議題中。」她認為 Climatemaxxing 能改變這種負面心態,讓人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問題,而是行動的主角。透過擁抱小事但設定更高的目標,『氣候極大化』也能避開關於哪種行動最重要的爭論。Bloomfield 認為 Climatemaxxing 就像一場遊戲,參與者可以透過環保行動「累積分數」。這種方式讓行動更具彈性,而不必在「減緩」(減少碳排放)與「調適」(因應氣候災害)間劃清界線。例如,居住在易受野火影響的地區時,可透過 Climatemaxxing 來強化家園防火措施,如清除易燃植被,以降低火災風險。這類預防措施已被證實能有效減少災害影響,正如近期洛杉磯的毀滅性大火,若能事先準備,或許能減輕災害的嚴重性。
在嚴肅的氣候議題中,注入一點快樂成分
「-maxxing」源自遊戲術語「min-maxing」,原指極端強化角色某項特質並犧牲其他能力。2015 年,這個概念衍生出「looksmaxxing」,意指透過整形等手段極致提升外貌。隨後,它擴展至「skincaremaxxing」(極致保養)、「smellmaxxing」(狂噴香水)等,反映出現代社會對自我優化的執著。
然而,這種思維應用於氣候行動,是否會扭曲環保的核心價值?積極推動環保思維的知名變裝皇后 Pattie Gonia 在 TED 演講中曾指出:「氣候運動的問題不只是碳排放過剩,而是缺乏喜悅。」她強調:「科學與末日預言能讓人警醒,但唯有『喜悅』才能讓人持續行動。而變裝藝術教會我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嚴肅對待你的信念,但不必把自己看得過於嚴肅。」
Climatemaxxing 的興起,或許能為氣候行動帶來新的可能性——它讓環保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值得參與的遊戲。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