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2024.10.21 更新)
一到 6 月,世界各地的人們高舉彩虹旗,是為了全球的 LGBTQIA+ 族群表達支持、認同,慶祝性別多元、平等的日子,彰顯各種不同族群的尊嚴、平等與愛,來對抗社會的性別歧視、暴力。因此,每年 6 月被稱作「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是一個以「愛」為名的月份,在世界各大城市也在這個月裡舉辦各種不同遊行與慶祝活動。但 6 月為什麼被定為「同志驕傲月」呢?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本文重點摘要:
- 同志驕傲月的由來與意義
- 彩虹旗的象徵
- 全球慶祝活動
- 台灣的同志驕傲遊行活動
- 我們該如何支持 LGBTQIA+ 社群
同志驕傲月的由來?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各地人權運動風起雲湧。在 1960 年代的美國社會及法律,仍然對於 LGBTQIA+ 社群存在一定的偏見與歧視,甚至在美國部分州,同性間的親密舉動、變裝等都可能被處以刑罰,例如紐約州的「反自然罪」;甚至招待同志的店家,也可能被吊銷營業許可。
當時,具有 LGBTQIA+ 身分者,不論在何方,以何種方式公開地表達自我,都深怕因「反自然罪」而遭逮補,也害怕自己身為 LGBTQIA+ 的身分曝光後會遭受攻擊、失去工作和生計。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長期生活在社會的陰暗面,聚會活動等社交場合也十分隱蔽,位於紐約的石牆酒吧是少數他們能放鬆、做自己的聚會場所。
1969 年 6 月 28 日清晨,美國紐約市的 9 名警察走進位石牆酒吧進行取締,針對酒吧的顧客們展開具侵略性的搜查,如變裝皇后被迫到浴室進行脫衣搜身、強行將所有顧客帶走。當時,被逮補的女同性戀者企圖反抗而遭警棍毆打,激起 LGBTQIA+ 們積累已久的情緒爆發,當晚暴動持續約 45 分鐘;但事件並未落幕,隔天有越來越多群眾聚集,示威遊行持續了 5 天才平息結束。 這件事被稱為「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或是「石牆反抗」雖然只是短暫的示威遊行,但卻也成為點燃日後行動、改變 LGBTQIA+ 族群的開端。
衝突發生不久後,當天拒絕配合警方的 Marsha P Johnson 及 Sylvia Rivera 成立「街頭變裝行動革命」(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也是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的重要領導組織。隔年,紐約市民為了紀念這場抗爭,上萬人聚集在中央公園舉辦第一次的同志驕傲遊行,當時的遊行口號正是:「Say it loud, gay is proud.」;1971 年,其他國家城市如倫敦、巴黎、柏林等地也陸續響應此活動,到如今發展成 6 月份的同志驕傲月。

LGBTQIA+ 是什麼? 在石牆酒吧遭受攻擊的族群,包括女同志(Lesbian)、男同志(Gay)、雙性戀(Bisexual)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因此在後續的性別平權運動中,擷取自這些族群的英文字字首,通稱 LGBT 平權運動。隨著各種多元性傾向、性別認同態樣增加,從原本的 LGBT 增加至 LGBTQIA+。其中,「Q」(Queer/Questioning)酷兒/疑性戀、「I」(Intersex)雙性人、「A」無性戀(Asexual),而「+」號代表這持續納入更多不同性傾向、性別氣質與性別認同的族群,找到定義自我、認同自我。
同志驕傲月的象徵
在世界各國的同志驕傲遊行中都能看見飄揚的「彩虹旗」,更是同志運動的重要象徵與標誌。最早是由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公開的同性戀者與變裝皇后 Gilbert Baker 所設計。在一次的採訪中他曾說過:「作為同性戀者,我們的工作是出櫃、被看到、擺脫謊言並活在真相中;而一面旗幟,很適合成為一種宣告:『這就是我』的方式。」Baker 認為旗幟用來宣示權利、是驕傲最強大的象徵,採 8 種顏色條紋組成且每種顏色蘊含不同意義:亮粉色-性、紅色-生命、橙色-治癒、黃色-陽光、松石綠-自然、藍綠色-藝術、靛藍-和諧、紫色代表-精神。

Baker 想讓每個人都能使用這面旗幟,但因由於亮粉色織物短缺且費用高,又考量到遊行和節慶活動中旗幟需要對稱分割,因此從 8 條減少至 6 條(紅、橙、黃、綠、藍和紫),成為現在 6 條條紋的彩虹旗,猶如天然彩虹一樣,象徵著 LGBTQIA+ 的多元、包容與團結,以追求自由平等的共同目標。
全球慶祝活動
時至今日,雖然有越來越多國家重視 LGBTQIA+ 族群的權利,但全球仍有 70 多個國家將同性戀視為犯罪,其中更有國家將同性戀者實施死刑,如汶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葉門、奈及利亞、蘇丹等國家。同志驕傲遊行不僅是增加 LGBTQIA+ 族群的認同,更是為爭取人權的平等與自由的努力。
雖然我們經常將這些遊行稱作「同志遊行」,但更準確地來說應該稱作「驕傲遊行」,這也更貼近當時第一次遊行活動的口號:「Say it loud, gay is proud.」(大聲說出來吧!身為同志的我們是驕傲的)。現如今的同志驕傲遊行,不僅止於為了 LGBTQIA+ 社群的人發聲,更多的是討論不同議題,如愛滋病的去污名化、性別平等教育、婚姻平權、性工作合法化等等,有關人權、自由、平等的各項議題。
除此之外,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在這些同志驕傲遊行裡的人們,多半都要奇裝異服,甚至是裸露身體呢?這也正好恰恰回應 LGBTQIA+ 社群的訴求:「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以身體作為一種描述與展演,反映跳脫社會既定的框架與限制,拋下社會大眾認知的「正常」視角,更凸顯同志驕傲遊行想表達的訴求。

以下,將介紹世界知名、別具特色的 5 個同志驕傲遊行:
1. 美國紐約:Pride Month 起源地
在每年 6 月最後一週的週末舉辦,今年的遊行將在 6 月 30 日舉辦,遊行將從中午左右開始,從第 29 街和第五大道交匯處開始,最後在第 16 街和第七大道交匯處結束。除了遊行以外,也會有市集、展覽、音樂會等各式各樣活動。
2. 西班牙馬德里:譽為歐洲最大的同志驕傲遊行之一
位於馬德里的 Chueca(丘埃卡),是著名的同志區,每年的同志驕傲遊行也以 Chueca 為活動中心。有別於其他歐洲城市,這裡的遊行是從晚上 6-7 點開始直至深夜,通常都在週六舉行;而舉行遊行的前一週便有許多活動如高跟鞋賽跑比賽(Carrera de Tacón)、西班牙同志先生選拔等活動。
3. 荷蘭阿姆斯特丹:最獨特的同志驕傲遊行
荷蘭,作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同婚合法化的國家,成為全球最具標誌性的同志驕傲遊行之一。特別的是,由於阿姆斯特丹是座由運河交織而成的城市,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水上」同志驕傲遊行。
4. 巴西聖保羅:世界上最大的同志驕傲遊行
聖保羅的同志驕傲遊行是僅次於里約嘉年華的節慶活動,曾在 2006 年第十屆的遊行,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同志驕傲遊行。每年的主要訴求與主題也都不同,2024 年遊行在 6 月 2 日舉辦,主題:vote consciente por direito da população LGBT+.(為LGBT+群體的權利投下有意識的一票)。
5. 南非約翰尼斯堡:非洲最大的同志驕傲遊行
多數的非洲國家,普遍對於性少數族群有著歧視,甚至將同性戀行為視為違法,如 2023 年烏干達通過「反同性戀法」。但南非共和國卻是全球第一個在憲法中明文保護 LGBTQIA+ 族群的國家,甚至在 2006 年便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因此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同志驕傲遊行,更是別具意義。
除了上述國家有同志驕傲遊行外,像是澳洲雪梨、北美加拿大,又或是泰國曼谷的同志驕傲遊行也都十分精彩。尤其 2024 年泰國曼谷的同志驕傲遊行更別具意義,在今年 3 月底,泰國同婚法已通過法律修正案,預計在今年底上路,成為除了台灣與尼泊爾外,亞洲地區第三個同婚合法化國家。
台灣的同志驕傲遊行活動
說到同志驕傲遊行,不得不提起每年 10 月舉辦的台北同志驕傲遊行!有別於大部分西方國家,台灣的同志驕傲遊行為何是辦在 10 月呢?
台灣同志驕傲遊行緣起於 2003 年 11 月 1 日,原是當時第四屆「同志公民運動:台北同玩節」(註一)中的一場遊行活動,但這也是華人地區第一次舉辦的同志驕傲遊行。至此之後,台灣的同志驕傲遊行固定在每年 10 月的最後一個週六舉行。從最初的 2 千人參與,到了 2020 年已超過 10 萬人走上街頭,更是成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同志驕傲遊行,吸引世界各國的遊客前來朝聖。讓每年 10 月成為台灣的同志驕傲月。

每年主題皆不同,從第一屆的瞭解、認識同志文化、尊重個體開始,到第四屆,爭取同志伴侶權利合法化,開始從大眾訴求轉而在政治、法律上的權益。
2024 年邁入臺灣同志遊行第 22 屆,將在 10 月 26 日舉行,起、終點都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市民廣場),活動從中午 12 點開始。2024 年主題為「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Embrace Inclusion」,鼓勵大家朝「共融」邁進下一步,看見交織在每個人身上的不同身分、樣貌,逐步向「共生」前進。在多元性別議題討論上,2024 年變裝皇后妮妃雅在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拿下第 16 季的總冠軍後受邀至總統府表演,將台灣的多元性別有了更不同的深度及廣度。2024 年臺灣同志遊行集結各家變裝皇后站在紫色大隊的頭車上,期望讓大眾更理解變裝皇后與他們的工作權益,也希望帶著台灣的變裝皇后們走到世界各地,看見變裝皇后們的魅力與不一樣的台灣。
除了台北 10 月有同志驕傲遊行外,在高雄的 LGBTQIA+ 社群也十分活躍,固定在每年 11 月底的週六舉辦同志驕傲遊行,迄今也舉辦了 14 屆;第 15 屆的高雄同志大遊行,將在 2024 年 11 月 23 日盛大舉行。
如何支持 LGBTQIA+ 社群
雖然我們的世界越來越能廣泛地接受不同身分、認同的人們,但對於 LGBTQIA+ 的人們來說,仍然在日常生活遭受到許多不平等待遇,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在 2020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LGBTQIA+ 身分的人遭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比非 LGBTQIA+ 的人高出 4 倍;美國人權組織團體指出, 2023 年至少有 32 起跨性別者的暴力死亡事件發生,在在顯示這一切並非我們看見的如此美好。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可以有哪些更好的方式,來支持、理解 LGBTQIA+ 社群呢?
個人可採取的行動
- 了解 LGBTQIA+ 議題:主動了解 LGBTQIA+ 的相關議題,透過這些了解 LGBTQIA+ 面臨的困境,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持。
- 認識你的偏見: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社會價值、環境的影響,對於人際關係、性別的有既定的想法,但這些通常都會排除性別平等、LGBTQIA+ 等社會非主流群體的想像。需要重新任知道自己有哪些偏見、歧視,才能使我們真正接受 LGBTQIA+ 人權,打造不同群體一個更安全、包容的社會。
- 不要做出假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經歷也都十分不同,因此不要對所以有 LGBTQIA+ 都假設出有相同的經歷。
- 聽聽他們的經歷:試著提供 LGBTQIA+ 社群有安心分享的空間、傾聽他們的經歷;並從相關的 LGBTQIA+ 組織獲得準確資訊。
- 包容與尊重:尊重 LGBTQIA+ 他們的身分認同,並使用他們希望被稱呼的方式稱呼他們;此外,也避免提出侵入性問題,如性生活、身體部位等問題,這不論對於是否為 LGBTQIA+ 都應該抱持的尊重,除非他們願意討論。
- 為歧視和誤解挺身而出:當他人使用具有歧視性、偏見的詞語時,適時地糾正,雖然是小小的行動,但有助於大眾重新審視那些歧視與誤解。
- 讓他們知道你關心他們:許多 LGBTQIA+ 人可能經常遭受污名、歧視而產生自卑、自我懷疑等心理壓力,但當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可以從小地方開始關心他們,不論是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或是一場安心、放鬆的談話,讓身為 LGBTQIA+ 的他們感受到你的關心。
- 支持他們尋求幫助:直接提供 LGBTQIA+ 人群心理健康支持可能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可以為他們尋找相關醫療服務,鼓勵 LGBTQIA+ 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
企業可採取的行動
- 了解員工感受:進行多元、包容的調查,深入了解員工在工作場域上的感受。
- 確保公平對待:對人才培育流程與薪酬進行審視與調整,確保企業內部給予所有人公平的薪資、升遷機會與待遇
- 促進理解:舉辦 LGBTQIA+ 相關活動,除了讓非 LGBTQIA+ 身分的員工更了解自己的同事外,也讓 LGBTQIA+ 有可以發言的權利和平台。
- 提供支持:提供多樣化的心理健康、職涯培訓與福利制度,確保所有員工獲得平等的學習與發展機會。
對於許多 LGBTQIA+ 成員來說,即便社會上已經有許多人慢慢願意接受自己與眾不同身分,但仍然面臨許多威脅和挑戰,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加尊重、包容。
註一:同志公民運動:台北同玩節(簡稱同玩節)是台灣第一個官方編列預算的同志活動,始於 2000 年 9 月。在華納威秀廣場舉辦,由不同同性戀社團在會場設攤。由於 2007 年台北市政府將科目名稱改為「同志公民活動」,使得「台北同玩節」走入歷史,但「同志公民運動」仍持續發酵,改以同志大遊行繼續舉辦。
參考資料
- Stonewall Riots (A&E Television Networks)
- What was the Stonewall uprising?(National Geographic)
- What Is LGBTQIA+?(Lesbian & Gay Community Services Center)
- 台北同玩節(國家文化記憶庫)
- 臺灣同志遊行10/26將登場 灣島皇后相「織」共融臺灣 (社團法人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