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為了鼓勵人們透過日常行動改善氣候變遷問題,有不少測量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工具或服務出現,只需要輸入相關資訊,如用哪一種交通工具通勤、多久吃一次紅肉、平均用電量等,就能獲得個人的碳排數據。然而,有部分人士認為,一直關注個人碳足跡不但耗時,有時甚至毫無意義。
長期關注氣候議題的美國獨立記者 Emma Pattee 提出一個更全面的概念——「氣候身影」(climate shadow)。「每個人的氣候言行就像是影子一樣,會無時無刻跟著我們,它會隨著我們的空調使用情況、汽車油耗、投票方式、在哪工作、如何投資、對氣候議題的討論程度等而發生變化。」她解釋,當氣候身影越大,意味著一個人對地球貢獻的正影響力越大。
舉例來說,一個人在屋頂上安裝太陽板,他的碳足跡可能會減少;而當他與鄰居分享使用太陽能板的原因、或向鄰居展示自己的使用情況時,則會使他的氣候身影增加。
根據發表在《Nature Energy》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會受附近鄰居行為的影響,藉由「同儕效應」影響生活周圍的人。換言之,當我們不再只是默默地改變個人日常行動,而是進一步影響他人時,我們的氣候身影就會增加。
氣候身影,更能反映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碳足跡測量工具通常只關注個人行動,經常忽略政府政策與企業行為帶來的影響與限制;氣候身影則可以填補碳足跡測量工具的不足,包含著不易量化的行動或價值。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部分人士認為這項工具它將所有責任與注意力都放在一般消費者身上,忽略其他具有影響力的行為主體。
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科學家、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教授 Katharine Hayhoe 解釋,以碳足跡來說,它是一種大眾所認可、具有公正性的定量度量標準,「我們在感到恐懼、害怕、或關注一件事時,都會想透過某件事來讓自己的感受好一點。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將它變成評判他人的一個標準。」
但事實上,碳足跡測量工具並非公平地進行量測,忽略其他可能的社會性、自然性的變因。由於每個人生活的環境與條件不同,能做的改變也有限。例如,住在幾乎沒有大眾運輸工具地區的居民,多半只能選擇開車通勤。「我們的碳足跡有一大部分是由我們難以控制的因素造成的。」Pattee 說,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要出生在哪個國家、城市如何規劃等,因此氣候身影比碳足跡更能反映我們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力。
身為氣候身影提倡者之一的 Hayhoe 分享,每當有人問她改善氣候問題的關鍵是個人行動還是系統性的變革時,「我的答案是『兩者都很重要』,我們確實需要個人改變日常行為,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個人影響力,比你想像的重要
雖然氣候身影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 Pattee 表示,它有助我們思考在氣候危機下造福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方式。她認為,氣候身影就像是一座橋樑,連接那群希望採取個人行動者、以及那些認為改善日常行為毫無意義的人。
同樣關注氣候危機,有些人是對企業行為感到憤怒、有些人則是希望透過個人行動改善問題,「我不覺得這兩者相互衝突,我認為他們只是處在不同的認知階段。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每個人帶來的影響力,都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大。」
參考資料
- Forget your carbon footprint—your climate shadow is what really matters(National Geographic)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