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過去,企業社會參與形式大多以年度捐款、捐獻物資等方式直接回饋於社會,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隨著全球永續風潮的興起,企業的社會角色與責任正在逐漸轉變中,過去企業社會參與的形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代社會複雜需求,以及新世代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的期待。現今,企業被要求將永續發展理念,從 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到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真正整合進營運核心,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與行動。
而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來自企業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且深度的夥伴關係,從「道德責任」走向「價值共創」,不僅回應永續趨勢、強化品牌信任,更能凝聚員工向心力、開創企業新競爭優勢。
解碼永續框架語言,從 CSR、ESG 到 SDGs
探討永續浪潮下全球對企業角色的新期待,可從 CSR、ESG 與 SDGs 這 3 個關鍵詞,一探企業社會責任之演進。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什麼是企業社會參與?
在永續框架下,企業可將 CSR、ESG 及 SDGs 三者之間的關係視為「動機、標準、目標」來理解。CSR 代表著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視為企業內部裡的核心價值與承諾;而 ESG 則是用來實踐企業價值與承諾的具體方法及衡量標準。SDGs 出現是讓企業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對應到哪些全球性的議題上,從而選擇自己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邁向永續目標的路上,常見的企業行動策略之一,便是透過「企業社會參與(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 CSE)」, 來回應 S 面向之標準。CSE 一詞的出現,主要可追溯至 2000 年代初期,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在討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時,為了區分於較為籠統的 CSR 概念,提出了更強調具體、務實行動的參與模式。
CSE 的核心精神在於,企業強調企業不僅僅是承諾責任,更要主動參與、協作,與社會組織、社區等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以求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相較於傳統 CSR 概念,以被動回應外部壓力,如慈善捐贈的金錢或單次性提供資源等;CSE 更加強調企業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看重企業核心資源與專業的投入,並追求與影響力生態系共創,以求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企業社會參與的 3 大內涵
企業社會參與的理念可化為 3 大具體核心內涵,勾勒出企業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一條清晰的路徑。
一、主動發掘投入,而非被動回應
不再等到外部壓力出現才行動,而是主動發掘與其產業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將其視為創新的契機與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如美國戶外品牌 Patagonia ,早在 1970 年代研發出「無痕攀岩」技術與可重複使用的岩楔,取代傳統岩釘會破壞岩壁的問題;或是發起「Worn Wear」二手衣物修補與販售計畫、「1% for the Planet」捐出 1% 的銷售額支持環保組織等活動,主動引領主流社會價值。這樣不僅能化解潛在的品牌危機,更能搶先一步建立市場區隔與領導地位。
二、結合企業資源,不只現金捐贈
運用企業本業專業、營運資源、員工志工等各面向。例如美國知名雪糕品牌 Ben & Jerry's 曾推出 Justice ReMix'd、Save Our Swirled 等特殊口味的雪糕,在包裝和行銷活動中解釋雪糕命名背後的社會意涵。同時也在官網設置 Values 專區,介紹各項社會、環境議題背景,及提供消費者能採取的具體行動。
三、與生態系共創,擴大整體影響
面對複雜且多元的挑戰,企業如能與深耕在地、熟悉特定群體需求的社會創新組織、社區、政府等利害關係人協力,將能有效各司其職,建立一個共榮共好的「影響力生態系」。就如瑞典家具龍頭 IKEA 與來自約旦、泰國、印度等各地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這些合作夥伴多半與當地弱勢族群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工作技能。IKEA 與當地工匠攜手,將傳統手藝轉化成符合 IKEA 現代設計風格的限量商品,不僅為工匠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幫助他們實現經濟獨立,更讓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行動實際支持,而非單純捐款。透過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IKEA 成功創造商業與社會雙贏。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 3 階段
企業要如何投入「企業社會參與」呢?社企流綜合過往經驗,彙整以下 3 個階段,為企業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路徑參考:
一、從定錨議題開始,了解企業「為何參與」與「如何切入」
當企業參與社會議題的第一步,是選對議題。可以從盤點企業內、外部的驅動力開始,釐清企業參與的動機及方向。
- 由內而外(Inside-Out):檢視企業核心業務及價值鏈,找出與本業直接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藉由思考企業的品牌精神與傳遞的價值、文化為何?在消費者、員工等利害關係人心中樹立怎樣的品牌形象著手。另外,也可以藉由了解員工所關注的社會議題著手,有助於提升員工參與動力及凝聚企業內部認同。
- 由外而內(Outside-In):企業可掃描所營運據點的外部環境,例如人口高齡化、弱勢教育資源補足或當地環境保護議題等,與在地社群建立合作與信任關係;除此之外,企業也可參考 SDGs 目標,有助於企業將自身行動與全球議程對齊,提升策略高度。
確定議題後,企業可以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藉由對話了解議題現況與可能的解方,或是政策與研究報告、國內外標竿案例中發掘具體合作機會與資源空缺;在企業內部也可啟動由下而上的提案競賽,鼓勵跨部門創新,不僅能激發創意,也有助於培養具行動力的內部推手,為企業推動社會參與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二、找到盟友,特別是社會創新組織
社會創新組織之所以是企業推動社會參與重要的盟友,在於這些組織擁有針對社會議題的第一手洞察,面對服務對象時有著企業難以企及的「在地信任」與「社群網絡」,以及提出創新解方的能力,可協助降低企業操作議題時風險並加速實踐、放大影響力。此外,若社會創新組織本身具備良好的治理與管理能力,也能與企業建立更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規劃、執行與評估社會影響,進而協助企業從單點參與邁向長期的策略合作,
三、整合企業資源,實踐多元的合作共創模式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方式可分為 3 種方式:
- 資源賦能型:企業可以投入資金與關鍵資源,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擴大其已驗證成功的方案,延伸影響力的深度及廣度。如美國零售業 Walmart 與美國最大食物銀行網絡 Feeding America 合作,針對剩食進行物流再分配。Walmart 除了捐贈商品與資金外,並提供供應鏈管理與冷鏈配送技術,利用 Feeding America 建立起的網絡,將這些剩食分配至社區裡的食物銀行與弱勢家庭,提升剩食回收效率。
- 人才參與型:讓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管道,企業可系統性地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或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參與專案(Pro Bono),不僅提升員工的使命感,也有助於激發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如 Patagonia 不僅鼓勵、甚至資助員工參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民不服從或抗議行動,更提供長達兩個月的帶薪實習機會,讓員工可以投入環保組織全職工作
- 價值共創: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新專案,共同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專案,將社會議題重新藉由包裝、倡議,直接融入商業模式,創造新價值。如全家便利商店與移工倡議組織 One-Forty 合作,在便利商店中增設東南亞語系產品名稱、也推處更多東南亞友善產品等
透過上述方式,企業可將社會參與由附屬行動轉化為核心策略,發揮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力與永續競爭力。
企業社會參與的效益:超越公關的永續價值
深度的企業社會參與能為企業帶來全面性且持續性的企業價值提升。不僅改變企業與外界的關係,更能深化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文化基因。
從品牌建構的角度來看,當企業運用核心專業資源解決相關社會議題時,消費者與投資人能夠清楚看見品牌價值與社會貢獻之間的連結,進而建立起更深層的信任關係。在組織內部而言,有意義的社會參與計畫能凝聚員工向心力,促進對議題的認識,同時吸引價值觀契合的人才,一個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雇主品牌,能吸引到重視社會議題與的年輕世代。
社會參與也促使企業主動關注與本業相關的社會及環境議題,提升組織對永續風險的敏感度與應變能力,並動員不同部門資源投入社會參與,讓永續發展從單一部門的責任轉化為全公司的共同使命,進而塑造出更具彈性與韌性的組織體質。
世界正在改變,企業的角色也必須隨之進化。從單向的捐款到與社會創新組織、利害關係人的雙向共創,不僅是企業回應當代多變、且複雜的外部壓力,更是挖掘內在潛能、打造長期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真正實現獲利與永續的雙贏局面。
參考資料
- Strengthening Healthcare Brands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Onspire Health Marketing)
- Corporate social enterprise needs time and resources(Guardian News )
- Introducing NEW Justice ReMix’d Limited Batch!(Ben & Jerry's)
- Walmart, Sam’s Club and the Walmart Foundation(Feeding America)
核稿編輯:李沂霖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