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永續發展議題持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政策與供應鏈壓力,更需主動佈局永續發展的長期策略,持續深化與社會的對話與連結。而企業品牌不再侷限於溝通商業價值,更是呈現企業價值觀與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具體展現;當消費者看見的不再只是商品, 更重視品牌背後傳遞的價值時,企業該如何將永續的價值融入品牌之中,並與社會創新組織攜手共創多元價值?
為此,社企流推出「企業永續神助攻」系列講座,打造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對話的平台。第二場講座聚焦「企業的永續品牌力」,邀請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從企業與社會創新的雙重視角,分享從理念落實、跨域合作到品牌共創的實戰經驗。(同場加映:如何打造讓受眾更有感的永續品牌力?從系統盤點到行動落地,解密關鍵 4 階段)
星展銀行重新定義:永續不是附加價值,而是核心競爭力
當「永續」從一個品牌行銷的詞彙,躍升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戰略時,如何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藍圖,轉化為具體、有感、且能深植人心的行動?「對星展來說,永續發展不是一個獨立的議題,它就是我們生活與營運的一部分。」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 VP 陳俊豪(Jesper)指出,星展銀行將永續發展視為核心使命,與品牌承諾「生活隨興,星展隨行」(Live More, Bank Less)緊密相連。
「永續發展是一門好生意,也是我們企業的願景之一。」Jesper 提到,星展銀行從金融本業創新出發,永續理念融入核心業務,讓銀行不再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永續轉型的催化劑,將永續發展重新定位為價值創造的一環。例如台灣首創的「永續連結貸款」將商業合作條件如利率等與企業永續績效掛鉤,當企業達成設定的永續指標即可享優惠條件,創造「共善共榮」的夥伴關係。Jesper表示,「我們期待與合作夥伴共同在永續發展的領域攜手前行,將永續轉化為品牌效益,提升星展在永續領域的知名度。」
星展銀行也將觸角延伸至消費金融端,發行亞洲第一張以 PLA 環保材質製成的信用卡,意義在於除了展現減少塑膠用量,更是星展銀行與一個消費者溝通的媒介。透過消費回饋機制鼓勵持卡人支持社會企業或使用綠色交通工具,讓消費者有感於每次消費選擇,都是累積正向影響力、實踐永續生活。(同場加映:來自新加坡的銀行,成台灣永續發展重要推手——星展銀行用 3 策略放大企業影響力)

建立超越銀行本業的影響力,打造永續生態系統
除了將永續融入核心服務外,在企業盈利同時,也創造正向影響力。因此,星展銀行在 2012 年起,便以「星展獎勵金計畫」及「星展基金會影響力共好圈計畫」長期支持與星展銀行秉持的「行善致善」(Doing well by doing good)理念相同的「社會企業」。藉由提供關鍵資源,讓社會企業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並系統性地培育在地社會創新生態圈,讓星展銀行不僅提供資金,更成為社會企業成長的加速器。
從最初透過基金會提供種子資金幫助社會企業起步,進一步邀請銀行高階主管擔任這些創業者的導師,提供實務經驗與策略協助。目前星展銀行已扶植 39 家社企,每年最高提供 600 萬新台幣資助;此外,也連續 7 年支持「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將社會企業成果與永續理念放入更大公共舞台,讓支持永續不只是行動,更成為星展品牌的活力象徵。
在日常營運中,星展銀行也與社會企業合作的內容融入各個環節:在客戶活動或員工感恩月採購社會企業產品,如鮮乳坊蛋捲、綠藤生機產品等,並在贈禮中附上故事卡,讓客戶理解其背後的永續意涵;在志工活動中,員工穿著由「優織隆」利用鳳梨纖維回收製成的衣物,讓支持社企成為日常的一部分。Jesper 表示「我們不只出錢,更希望員工都成為永續大使,透過志工投入,深化我們在社會每一個角落的影響力。」
在專案合作上,星展銀行則攜手華山基金會 3 年內支援 6 千位「三失長者」(失依、失智、失能),提供送餐、居家關懷與心理支持;與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合作,建構 AI 財務管理平台,培訓社工協助經濟弱勢家庭走出貧窮循環,預計 3 年內支持 27 萬人。

星展銀行將永續價值具體化,結合品牌敘事與社會信任,讓永續不再只是企業宣言,而是與消費者、客戶、員工等利害關係人一起延伸至生活每一刻的共好行動,也是星展銀行在金融業中,打造差異化品牌認同與深植人心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回到教育的初心:玩轉學校將「善良」化為一場遊戲
致力以遊戲式的教學方式翻轉傳統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玩轉學校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是個人成就,而是培養與社會共好的能力,喚起孩子對社會議題的有感體驗,積極與企業合作,讓企業一起在永續生態圈裡成為重要的合作夥伴。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分享,與企業合作的經驗,透過了解彼此需求、設計出能與企業攜手深度參與的模式。(同場加映: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將知識化為行動!玩轉學校將打造以孩子為本的學習基地)

在與企業及 NGO 的長期互動中,林哲宇觀察到 3 個普遍存在的痛點:
向上溝通的挑戰
首先,許多 ESG 窗口在推動專案時,往往需要協助來「向上溝通」,如何說服主管、董事長或老闆投入資源,是他們最棘手的挑戰之一。玩轉的角色因此不僅是教材設計師,更是協助 ESG 窗口「打包議題」的夥伴,消化大量 ESG 專案,進而找到最適合轉化為教育素材的主題,透過設計簡報、包裝內容,協助企業內部的 ESG 窗口去描繪長遠藍圖、有效傳達價值。
深化永續的實踐
其次,許多企業的永續實踐仍停留在表層,例如植樹或淨灘。這些活動固然有意義,但若僅以金錢委外或以公斤數作為績效,難以真正觸動員工與組織文化。相對地,若能將永續議題設計進教育場景,讓志工願意親自參與,才能真正把永續落實在企業內部。
追求深刻的實績
第三個痛點則來自世代的轉變。現在的年輕人與學生越來越重視企業的 CSR 與永續報告,不僅閱讀數據,還會進一步追問細節。他們不再滿足於漂亮的排版或數字,他們期待看見企業真正投入、且具備深刻意義的行動與故事。
林哲宇以一張「藍圖」來呈現來呈現在永續教育裡,不同利害關係人各自扮演的角色,建立起「永續教育生態圈」的願景——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幼苗;玩轉學校是耕耘永續沃土的農夫,負責將堅硬的議題土壤翻鬆、改良;學校老師是澆灌者,是將理念帶入校園、讓種子發芽的關鍵人物;而企業,則是提供這片土壤最需要的營養來源。他認為,合作不能像種樹一樣,僅止於一次性的資源投入,而是需要有階段的逐步深入。從第一年建立基礎,第二、三年逐步擴展,最終讓企業能將自身的 SDGs 議題完整地帶入教育土壤,交由老師澆灌,培養出能在未來承擔責任的世代。藉由企業、學校與學生的共同參與,讓孩子從幼苗成長為一片象徵永續世代的森林。
星展銀行(台灣) × 玩轉學校:持續耕耘的永續教育實驗
林哲宇分享玩轉學校與星展銀行(台灣)合作專案,在每個月最後一週週六下午在內湖大港墘公園舉辦《小手創造大永續》永續親子活動。「我們希望孩子在快樂玩耍的同時,也能玩的對地球好。」於是,在課程設計上,玩轉學校將自己關注、想做的事情,與星展銀行(台灣)重視的 ESG 主題,例如淨灘、減塑生活等轉化為親子可參與的手作課,讓孩子們在公園裡實際體驗永續,也同時認識了星展銀行(台灣)與在地環境。
這個專案,並非單純的企業公益活動。林哲宇提到,比起單次單點的活動,星展堅持拉長活動時間與服務頻率,每月舉辦一次,且每次都有星展的員工參與。
對於玩轉學校來說,合作不僅止於教材、活動設計,更要向星展銀行(台灣)內部延伸。例如與人資部門溝通,將志工服務規劃寫進遊戲活動中,讓志工一到現場就能馬上投入。這一年半內共有 191 位星展志工參與,累積超過 300 小時的服務時數,這些數據不僅是成果,背後更有深刻的故事。在專案過程中,志工們不只是「參加活動」,而是親身成為永續教育的一環,這些真實的互動,才是最能觸動人心、創造長遠影響力的故事。
透過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模式,讓企業提供連續性的資源與人力,社會創新組織則將永續議題轉化成教育現場的執行的具體方案,並且藉由企業員工擔任志工角色的深度參與,共同放大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讓永續成為品牌競爭力
「永續」已不僅只是品牌行銷的工具,而是塑造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戰略。星展銀行以制度化、長期化的方式,把永續融入金融創新與志工文化,讓品牌不只代表金融服務,更象徵一種與社會共好的承諾;玩轉學校則在教育現場,以遊戲轉譯複雜的議題,與企業合作,不只為企業打造品牌,也讓社會影響力的價值散播得更遠。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