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廖翊雯
「改變,是既簡單又困難的選擇。」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指出,許多學員對自己是否適合社會創新領域工作、以及能否發揮所長感到質疑,因而無法確定職涯方向。School 28 人才創新學校的初衷,即希望協助學員發揮專業能力,並創造投入社創組織的機會,進而推動社創人才培育循環。歷屆學員雖然來自不同職涯背景,經過 6 個月的學習旅程,皆遇見職涯中的寶貴戰友,並勇於探索潛能。為協助青年探索職涯方向,School 28 舉辦「優勢探索工作坊」,邀請 4 位現任職涯諮詢師的歷屆校友,分享自我探索的工具與自身經驗,引導大家發掘自身優勢、展開行動。
回顧職涯旅程,從經驗中發掘潛能
「你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嗎?」School 28 第二屆校友、現任 CNC 職涯導航諮詢師張寒瑋以此提問揭開工作坊的序幕。她指出,在典型的優勢觀點中,每個人都具備因應困境的潛能,唯有意識並善用自己的優勢,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多數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張寒瑋帶領學員回顧職涯歷程,回想自踏入職場以來,那些最具挑戰性、令人印象深刻、最有成就感及挫折的時刻,並與彼此分享。同時,她引導學員們對照「優勢能力表」,協助釐清個人與他人的優勢特質。「有些個人的特質和優點,別人會幫你發現。」張寒瑋認為,看似理所當然、在別人眼中卻格外珍貴的特質,或許正是未來值得持續投注心力,並有機會在職涯中驅動影響力。

兩大職涯探索工具,自我解析個人特質
上半場工作坊幫助學員定錨個人的「優勢」;下半場則奠基於對自我更深度的認識後,進一步地轉化為職涯發展的行動策略。第一屆校友、現職 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劉伊容,以及第四屆校友、現任 CNC 職涯導航諮詢師吳柳瑩,分別介紹兩項職涯探索工具,並以自身於 School 28 中的經驗,分享在職涯旅途中的學習與收穫。
解鎖個人優勢:「SOAR 故事陳述」深入探索職涯歷程
第一項工具是「SOAR 故事陳述」——情境(Situation)、障礙(Obstacle)、行動(Action)、成果(Result)。吳柳瑩解釋,這項工具的目的,在於協助個人釐清過往工作經驗與關鍵成果,進而發掘自己在職涯中的獨特優勢。
她指出,SOAR 雖然與常見的「STAR 原則」架構相似,但兩者在應用情境上有顯著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STAR 原則著重於「任務」(Task),然而社會創新領域的工作往往因情境複雜、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以及動態變化的目標,使得「任務」與各方角色、預期目標緊密交織,更適合整合在「情境」(Situation)中進行事件描述。相對地,SOAR 將視角轉向「障礙(Obstacle)」,強調個人如何在困境中運用多元能力,尋找解決之道。吳柳瑩提醒,面對多變且複雜的情境,SOAR 的「結果(Result)」不必只拘泥於量化數據,更重要的是,能否展現你如何突破困境,帶來行為或態度上的實質改變。

身為 School 28 第四屆校友的吳柳瑩,以自身經驗示範 SOAR 的應用,分享她在 School 28 課程歷程中,如何逐步覺察自身優勢,並採取行動。她回憶參與「行動專案」時,小組因成員各自的工作與時間安排,導致專案進度一度停滯。眼看距離成果發表僅剩不到兩個月,她意識到必須有人主動擔起責任、採取行動。然而,對吳柳瑩來說,最大的障礙在於要補足陌生領域的知識、亦需克服心中對於擔任「領導者」的畏懼。為了克服挑戰,她向 School 28 導師請益,並設定兩項行動目標:一是深化問題解決的框架,二是嘗試領導團隊、凝聚合作意願。她將團隊遇到的問題逐一寫下,引導成員聚焦目標、循序展開行動,最終促成行動專案如期完成。
對她而言,成果雖不盡完美,卻從中獲得了珍貴的經驗,並成為找到個人優勢特質的契機。吳柳瑩用自身的經驗說明,使用「SOAR 故事陳述」不僅能協助梳理職涯歷程,亦是助益自我探索的有力工具。(同場加映:當代人才必備的「自我領導」是什麼? 7 個高效能關鍵一次掌握)

延續 SOAR 工具梳理職涯經驗的分享,第一屆校友、現職 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劉伊容,則以「職涯選擇歷程」的經驗,闡述心態的轉變,以及如何從中覺察個人優勢。她回憶,最初最嚮往的職涯方向之一是進入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卻意外地進入國際企業工作,多年後,當獲得生涯滿足感之際,「想到未來還有數十年的職涯要走,讓我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才能真正達到自我實現?」劉伊容坦言,雖然在外人眼中已取得令人稱羨的成就,但內心卻渴望成就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

劉伊容補充說到,當時最大的挑戰,來自疫情下職涯發展的不確定性,加上一場意外造成的骨折,讓她身心皆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那時候感覺像是老天突然丟下一顆隕石,壓得我完全站不起來。」然而,她並未停下腳步,而是選擇拾起過往的夢想,重新探索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涯領域。她首先嘗試於工作之餘投入志工服務工作,並同時在 School 28 的課程中,逐步釐清職涯的心之所向,最終順利轉職投入社創領域,持續朝著夢想邁進。(同場加映:職涯並非單選題!社創工作者分享:如何串聯過去,創造 A+ 選項?)
畫出職涯藍圖:「影響力地圖」讓願景變具體
即使已清楚了解個人於職場中的優勢特質,卻往往難以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劉伊容接著介紹第二項工具——「影響力地圖」。地圖中心為核心願景,需要省思自己為何想做這件事的動機;四周則分為四個象限:橫軸從「個體」到「系統」層次,縱軸則為「直接服務」到「間接服務」。劉伊容進一步說明,若第一個工具 SOAR 是用說故事的方式釐清職涯轉銜歷程,那麼「影響力地圖」的核心,便是幫助你描繪未來的行動版圖,明確自己想改變什麼目標、服務的對象為何,以及如何發揮影響力。

談及 School 28 校友參與課程後影響力地圖是否有所變化,張寒瑋分享,「我其實加入課程之前,就有很明確的核心目標,我想進行氣候環境永續倡議與促進大眾對議題的理解。」她補充,「我也明確知道自己的優勢在於——轉譯議題資訊並倡議,促使大眾認知議題重要性。」對張寒瑋而言,加入 School 28 之前,便已初步定錨自己想在哪些議題領域付諸心力。
第三屆校友、現職 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曹亮晨,則分享不同的觀點。當時他進入 School 28 時,仍摸索著個人的優勢,且不確定職涯方向應如何選擇。曹亮晨打趣地說,「我當時在寫影響力地圖時覺得很痛苦。」
他以個人經驗鼓勵大家,「人生沒有固定的答案,永遠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不要侷限自己在追求職涯道路與影響力實踐當中的任何可能性;有些可能性不在當下,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漸漸明瞭。曹亮晨分享參與 School 28 後,與原先的「影響力地圖」最大的改變是——職涯的核心目標變得更加清晰,尤其在探索過程中,讓他慢慢釐清自己對心理健康領域有興趣,亦開始思考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於未來持續在領域中發揮影響力,這段歷程,也使他有勇氣展開更多行動,達成心中所嚮往的職涯目標。
職涯探索大哉問——如何面對迷惘並落實行動
在工作坊交流過程中,School 28 校友們也分享了他們如何面對不同的職涯與優勢探索問題。
當被問到「探索職涯方向時,如何從抽象概念出發,發展出具體可執行的目標?」曹亮晨鼓勵可以先嘗試行動。他舉例,自己在探索的階段,參與了許多講座與志工服務,同時也透過與社創領域的前輩們交談中,逐步釐清職涯方向。他認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訂立一個可行的方向,在實踐過程中持續修正與調整。
此外,參與者亦提出疑惑,「若自身優勢大多是軟實力,短期內難以有相符的薪資報酬該怎麼辦?」劉伊容則以自身轉職經歷分享,起初離開企業時,她也曾歷經薪酬不對價的時期,「需先規劃基本的生活保障,並搭配被動投資,進而穩定財務狀況。」她堅定地鼓勵,軟實力雖然無法立刻帶來金錢回報,卻是自我實現過程中最無法取代的特質,隨著職涯經驗累積,定能發揮個人優勢,並實踐心目中的職涯藍圖。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見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網站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