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rawpixel.com on FreepikPhoto Credit:rawpixel.com on Freepik
在氣候變遷與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升高的當代,永續已不再只是企業的口號,而是打造品牌長期競爭力的核心策略。消費者、投資者與監管環境紛紛提高對企業承諾與行動的期待時,企業如何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延伸企業品牌的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代的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的選擇已不僅止於消費行為,背後代表著可能更是一種價值的選擇。過去,品牌溝通的核心圍繞著產品功能、價格與品質;如今,一個品牌是否在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則取決於品牌背後傳達的意義、價值和影響力為何。
根據 2024 年麥肯錫與 NielsenIQ 發表的聯合研究報告顯示,具 ESG 特徵的產品在 2017–2022 年間的平均成長率高達 28%;而當產品標示多項 ESG 聲明時,其成長速度更是單一聲明的 2 倍。此外,PwC 在 2024 年的《消費者之聲調查》指出,85% 消費者已切身感受到氣候變遷衝擊、其中更有 80% 消費者願意為永續產品支付更高價格,平均願意多付 9.7%。
同樣地,永續議題也在投資市場上發酵,投資人早已將 ESG 績效視為評估企業長期價值與風險控管能力的關鍵指標。根據 PwC《2024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76% 投資者表示更信賴經過驗證的企業永續資訊,並將其納入投資決策的關鍵。ESG 的表現不僅與企業聲譽、資本吸引力正相關,也直接影響是否能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更是與消費者建立牢不可破的信賴關係的關鍵。
永續不僅是一種信念,更已成為消費選擇的核心驅力。企業透過具體行動與透明溝通展現其社會與環境責任,將更容易在價值共鳴中建立品牌忠誠與市場競爭力。

永續品牌建構的 3 大核心內涵

無論是投資或消費市場,「永續」已成為評估企業價值的新標準;企業與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品牌溝通也不再僅停留於廣告投放、新聞稿等傳統形式,而需要因應市場趨勢做出全新的轉變。
對於企業來說,下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永續」抽象的概念,轉化成被市場看見、理解,並最終被選擇的「永續品牌」?社企流認為,一個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永續品牌,必須具備 3 大內涵:

一、價值主張,議題領導

品牌不僅要提供產品或服務,更要成為特定永續議題的倡議者與意見領袖。透過在特定永續議題上的專業深耕與積極發聲,品牌能夠拉高自身格局,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吸引價值觀契合的深度支持者。例如,科技公司可以聚焦於數位包容或循環經濟,金融機構可以專注於普惠金融或永續投資,零售品牌可以深耕供應鏈透明度或社區發展等。

二、行動號召,共同參與

將抽象的永續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消費者行動,讓顧客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建立品牌社群與價值認同的關鍵,藉此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社群,以及品牌價值認同與情感連結,更能夠透過集體行動產生實質的社會或環境影響力。

三、連結核心,融入生活

讓永續不再是額外的行銷口號,而是無縫融入品牌最核心的產品或服務中,使消費者在日常使用時能直接體驗到品牌的永續承諾。以「內化」的形式讓品牌永續主張,更有可信度外,也能讓消費者在每次使用產品時,也能感受到自己對永續目標的貢獻。

建構企業永續品牌 4 階段

基於社企流過去與企業及社會創新組織長期合作的經驗中,我們整理出企業在打造永續品牌時的 4 個階段:系統盤點現況,到確認企業的價值主張、尋找策略夥伴,最後打造具體行動。

第一階段:現況盤點,系統分析

透過 3 個維度的系統性盤點,企業能夠全面掌握品牌的內在潛力與外在機會,為後續的策略制定奠定堅實基礎。
  • 內部核心盤點 深入檢視企業的核心業務、使命願景與 ESG 策略,同時盤點品牌既有資產,包括創辦人故事、產品創新能力、技術專利、社群聲量等,從中找出品牌與生俱來、最真實、最可信的永續切入點。在既有的基礎上建構永續品牌,往往是最有利的起點。如戶外品牌 Patagonia 的永續理念,其創辦人是戶外運動及攀岩的愛好者,而品牌創立初衷也是希望能製造出能除了能應對自然環境、耐用且可靠的裝備以外,更希望對自然友善,完整貼合品牌建立的核心價值與理念。
  • 外部期望蒐集 描繪利害關係人的期待輪廓,系統性地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或調研,包括員工、消費者、投資人、供應鏈夥伴、在地社區等。除了傾聽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外,更要釐清他們最關切的永續議題以及對品牌的具體期望,並確認其優先順序。不同利害關係人群體對永續的關注點往往存在差異。例如:年輕消費者可能更關注氣候變遷與社會公義、投資人可能更重視治理透明度與長期風險管理、公司員工可能更在意工作環境的多元包容與職涯發展機會,在地社區則可能更關心企業對當地經濟與環境的影響等。理解這些差異並找到共通點,是制定有效永續策略的前提。
  • 在地脈絡分析 評估企業營運所在地的社會文化背景、環境挑戰與社群需求,確保未來擬定的永續策略能與在地情境緊密結合,產生實際的正面影響力與文化共鳴,而不只是普世性的空泛口號。例如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能源轉型、高齡化社會等議題,企業的永續策略若能針對這些在地議題提出解方,不僅能產生實質影響力,也更容易獲得本土消費者與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打造永續品牌的第一步,進行盤點及分析,讓永續目標和企業價值主張更明確、更貼近企業核心。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打造永續品牌的第一步,進行盤點及分析,讓永續目標和企業價值主張更明確、更貼近企業核心。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第二階段:核心定位,價值主張

基於第一階段的盤點結果,企業需要提煉出品牌的永續方向,並轉化為對內外的明確承諾與行動藍圖。
  • 定義品牌的永續使命:綜合上述 3 個維度的分析結果,企業需要凝聚出清晰的品牌永續使命與目標。這個使命應該既反映企業的核心能力與價值觀,又能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同時對社會產生實質的正面影響。
  • 塑造對內外的價值主張:將永續使命轉化為具體的承諾,並針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制定差異化的價值主張。 >> 對外價值主張(顧客/投資人):清晰傳達品牌將提供哪些獨特的環境或社會價值,以及這對消費者的意義。例如:更健康的生活選擇、更安心的產品來源、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支持社會公平正義等。這些價值主張需要具體且可驗證,避免空泛的承諾。 >> 對內價值主張(員工):建立能激勵員工的雇主品牌論述,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意義與使命感,將永續內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當員工認同企業的永續使命時,他們不僅會成為品牌最有力的推廣者,也會在日常工作中自發地將永續理念付諸實踐。

第三階段:尋找夥伴,策略結盟

在釐清品牌的永續定位與目標後,企業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將「品牌的永續概念」轉化為真實且有感的具體實踐。若單憑企業自身力量,可能會面臨與在地連結不足、專業知識有限、或被質疑「球員兼裁判」的困境。
深耕特定議題、紮根在地社群的社會創新組織,可以成為企業打造永續品牌的理想盟友,為品牌帶來 3 大策略優勢:
1. 擘劃品牌策略:共創永續價值,強化品牌差異化
在永續趨勢中,品牌不僅是產品,更是價值觀的體現。企業若與專注於特定社會或環境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可共創具有文化與社會意義的產品與行動,形成市場上難以複製的差異化優勢。
  • 打造品牌獨特性:讓品牌作為企業價值主張的延伸,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將深刻的社會或文化意義注入產品與行銷活動中,加深品牌真誠度與信任感,從而提升顧客參與與品牌黏著度。如 IKEA 與全球社企共製手工藝品、星展銀行(台灣)導入社企資源推動普惠金融教育等。
  • 對接國際永續指標:選擇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不僅是價值觀的契合,更是一種基於數據與國際對齊的策略選擇。由於社會創新組織在「可衡量的影響力」上,比多數大企業更具優勢,通常具備第三方驗證、可量化成果與 SDGs 對齊能從實質行動提升企業形象、凝聚市場信任,並強化品牌與永續價值的連結。
2. 深化議題影響力:彌補企業視角盲點、洞察議題需求
企業的營運總部因地理與文化上的距離,難以精準掌握地方社群的真實需求與文化脈絡,可能導致資源投入的浪費或錯配。社會創新組織作為「在地專家」,長期深耕特定議題與社群,能協助企業點出視角盲點、彌補認知與地理差距,確保企業的資源被有效運用,直接命中問題核心,並引導企業的永續行動從走向「深度解決」。
例如全球食品集團達能(Danone)和借款給貧窮者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合作成立新事業,生產平價營養優格,不僅解決了低收入家庭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也為在地婦女等弱勢族群創造了經濟機會。
3. 連結生態圈:建構多方合作網絡、擴展創新解方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能串連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創合作網絡或生態圈。當永續成為核心價值,便能轉化為獨特市場優勢,更能凝聚認同理念的消費者,形成穩固的品牌社群並建立深度信任。像是 Unilever 發起 TRANSFORM 社會創新加速計畫,連結英國國際發展部、EY 及 Mastercard 等不同組織,支持具有市場導向的社會企業,以應對貧困地區的重大挑戰,讓永續解方得以規模化發展,迄今已支援 60 家社會企業、影響逾 700 萬人的生活。
藉由與社會創新組織的深度共創,使企業不只是贊助者或旁觀者,而是社會解方的共同推動者,能夠累積可轉化為品牌信任與員工向心力的社會影響資本。(同場加映: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第四階段:將永續化為行動的 3 大實踐路徑

在建立了策略聯盟之後,企業需要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行動。基於不同的合作深度與目標,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可以採用 3 種主要的合作路徑:
路徑一:融入企業供應鏈,用故事深化品牌價值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聯手共同設計產品、活動或品牌內容,融合公益理念與設計美感,讓消費者能夠「看見、用到、參與」永續行動,或是企業攜手公益團體共同發起具有影響力的永續主題活動或宣傳,號召消費者參與,讓企業成為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成功案例:美國牛仔服品牌 Levi's 與 Water.org 在世界水資源日,合作推出線上挑戰活動,鼓勵大眾實踐日常節水行為並解鎖公益捐款,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推動解決全球缺水危機。
路徑二:從合作走向共感,共創專案與社群培力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服務、優化流程或經營社群,如友善門市設計、多元共融政策、人才培育計畫等,深化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對品牌永續承諾的認知與體驗。
成功案例: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合作舉辦親子工作坊,透過遊戲化的方式讓兒童體驗資源珍惜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永續觀念從小在家庭中扎根。
(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在內湖大港墘公園合作舉辦親子工作坊。來源:玩轉學校)
(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在內湖大港墘公園合作舉辦親子工作坊。來源:玩轉學校
路徑三:打造影響力生態,投資賦能與系統支持
企業以資本、資源或顧問專業能量,支持社企育成、加速器計畫、供應鏈合作與影響力投資等,促成社會創新規模化發展,從而產生更大的系統性影響力。
成功案例:星展基金會透過獎助金、建立社群平台與創新金融工具等多管齊下的方式育成社企;Walmart 結合自身供應鏈專業能力與 Feeding America 合作建構剩食物流體系,有效減少食物浪費並幫助需要食物援助的人群。(同場加映:十年來做社會企業的後盾!星展銀行提供企業資源,助社企突破困境、打破同溫層

建構永續品牌的多重效益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打造永續品牌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短期的行銷成果上,更能夠支撐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一、提升溝通說服力:運用全球共通語言,擴大品牌能見度

運用 SDGs 等全球共通的永續語言,企業能夠將品牌溝通從產品功能層面提升至價值主張層面。聚焦社會價值的品牌故事往往更容易獲得媒體關注與報導,有效擴大品牌的可見度與影響力。

二、提升品牌信任度:內化永續經營策略,建立長期品牌關係

當企業將永續理念內化為長期經營策略,並持續將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時,不僅有助於穩定累積顧客忠誠度與品牌好感度,更能建立長期可信任的品牌關係。此外,在資訊高度透明的數位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真實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那些言行一致、持續投入永續實踐的企業,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將成為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三、觸及更廣的受眾:擁抱新世代消費力,吸引多元年輕客群

永續價值觀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高度青睞,有助於品牌溢價與國際市場拓展。透過永續品牌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媒介,企業更容易在不同市場中引起共鳴,進一步吸引關注永續議題的多元族群,為品牌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推動品牌新價值,讓永續成為共鳴

永續品牌建構已不再是企業的選擇題,而是在新時代商業環境中的必答題。隨著消費者永續意識的持續提升、監管環境的日趨嚴格、以及投資人對 ESG 表現要求的不斷提高,那些能夠成功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品牌競爭力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藉由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讓企業得以借助社創組織長期積累的專業知識、社會信任與議題連結,將永續承諾從抽象的口號,轉化為可觸摸的產品、可參與的行動、可共鳴的故事,讓企業在打造永續品牌時,能更具說服力,擴大企業社會影響力。
想要打造讓受眾更有感、更具差異化的永續品牌形象?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社企流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 全民必備 ESG

    全民必備 ESG

    在永續浪潮下,ESG 不只是投資人、企業關注的議題,更成了與你我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話題——作為消費者,如何促進企業採取對環境與社會正向有益的行動?作為工作者,如何在職場中累積行動、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助力?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蒐羅國內外與 ESG 相關之主題,如 DEI、友善職場、員工永續素養、企業永續文化、減碳行動等趨勢、新知與實踐案例,提供日常工作中實踐永續的靈感參考。 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s-value@seinsights.asia 與我們聯繫!
  • 企業永續神助攻:打造企業的永續品牌力

    企業永續神助攻:打造企業的永續品牌力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與 ESG 議題持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永續政策、供應鏈趨勢、消費者期待,更看見永續行動帶來的長期競爭力與品牌價值。如何將永續融入企業經營,並與社會創新組織攜手共創多元價值,已成為領先企業積極探索的方向。
    以「打造企業的永續品牌力」為主軸,深入探討企業如何攜手社會創新組織,將抽象的永續理念,轉化為受眾有感、具差異化的品牌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