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編譯:Wei Ho
邁入 2025 年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就任第一週便撤銷永續發展相關資金,並公開反對 DEI——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 等努力,導致整體政治氛圍對企業推動正向行動形成壓力。但對於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CSR)並未消失,而是在轉型。即使面對政治逆風,大眾對企業承擔責任的期待反而更高。消費者、投資者和員工希望企業在政府缺位時挺身而出、採取實際的永續作為。過去的做法已難以奏效,未來需要更深度的整合、更具成效的行動以及可衡量的成果。
7 大關鍵趨勢,佈建永續新局
一、漂綠行銷退燒,永續投資成為主流
光鮮亮麗的永續行銷活動已走到了盡頭。流於表面、缺乏實際行動支持的行銷手法,只會適得其反,許多企業已經從中汲取了慘痛的教訓。在消費者和投資者日益嚴格的審查下,能夠透明地展示真實影響力並以數據為佐證的企業,將贏得信任和忠誠度。預計 2025 年漂綠行銷活動將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對永續發展計畫的實際投資,進而推動可衡量的改變。(同場加映:認識 3 個關鍵名詞,避免落入打造企業永續品牌的誤區)
二、不再空談 ESG,監管與行動並進
儘管各國 ESG 報告規範不一,投資者對可靠 ESG 數據的需求卻持續增長。根據 ESG Today 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調查研究,80% 的投資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永續投資。同時,監管要求也在不斷擴大。歐盟的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將強制要求近 5 萬家公司在 2025 年之前提交永續發展報告,而加州等州也在強制執行氣候風險披露。加拿大、英國和日本也正在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 標準接軌。
台灣金管會也與國際趨勢同步,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並將於 2025 年開始推動多項新規,包含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之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以及所有上市櫃公司揭露其所屬產業別之永續指標資訊等。
三、實踐 DEI 與社會影響力,企業才能贏得消費者
儘管面臨來自政治和社會的反對聲浪,但消費者仍重視 DEI,以及企業是否積極投入社會影響力。《2025 Edelman Trust Barometer》顯示,67% 的消費者更傾向於信任那些致力於社會議題的企業。然而,單靠行銷價值觀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將其融入產品和服務之中。例如,一家以永續採購和公平勞動實踐生產肥皂的公司將會蓬勃發展,而一家僅僅行銷多元共融倡議的肥皂公司則無法引起當今精明消費者的共鳴。(同場加映:企業不談 DEI,卻更重視 DEI:從內化開始,打造企業文化 DNA)
四、政治並非一切,夥伴關係才是關鍵
全球商業領袖們不再只關注短期政治趨勢,而是著眼於未來:氣候與社會公平將是供應鏈與市場健康運作的關鍵。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和 IsoMetrix 的研究,國際合作夥伴日益傾向優先考慮重視永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的企業,即使這些企業目前並未大肆宣傳。如今企業面臨的種種挑戰,包含清潔用水、塑膠、醫療保健的可及性以及教育的可及性等議題,都必須透過夥伴關係來解決,沒有任何單一組織能夠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挑戰的範圍和複雜性。夥伴關係能夠釋放共同利益,並使有限的資源能夠以更有針對性的方式發揮更大的作用。與跨部門合作夥伴、戰略供應鏈組織、通路合作夥伴,甚至是競爭對手合作,以擴大規模和提高效率,確保解決方案具有包容性,並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五、捐款與配對計畫依然重要
由於政府對社會與環境議題的經費縮減,個人與企業正在挺身而出。即便是最堅定的保守派或自由主義者,也總會有一個關心至深、願意捐款支持的議題。即使政治趨勢轉變,人性不會輕易改變,人們仍會以個人身分支持各種公益事業。經濟衰退的陰影逐漸消散,消費者信心正在回升,也推升了慈善捐贈的意願。能夠讓員工輕鬆捐款並提供配對捐款的企業,將能提高員工忠誠度與參與感。而雇主支持的捐贈計畫,不僅有助於建立正面形象,也能透過與員工凝聚共同價值觀,強化公司內部文化。
六、輕忽災難應變,後果不堪設想
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將會意識到,災難正在持續發生,且新興的災難也不斷出現。事先規劃災難應變策略,能幫助企業在災難發生時更主動、更有效率地採取行動,同時為組織建立長遠價值。此外,這也能提升永續部門在企業內部的戰略地位。事先與企業核心策略整合,並取得領導層的共識:針對哪些議題採取行動,以及如何行動。如此一來,當不幸發生災難時,才能迅速調配資源應對。
七、行動創造價值:技能型志願服務正夯
員工渴望行動,卻苦無方向?企業可以幫助員工了解,參與公益活動不僅無損職涯,更能促進個人成長。技能型志願服務 (SBV) 是一種高投資報酬率的員工參與和社會影響策略。與傳統的志願服務計畫不同,SBV 讓員工運用自身專業技能來解決緊迫的社會挑戰,從而為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帶來可衡量的利益。這種做法不僅嘉惠員工,更能為企業帶來正面效益:包含改善領導力發展、增強創新能力,以及提高員工的留任率和參與感等。
踏上挑戰的浪頭! 2025 企業永續行動指南
面對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要落實 ESG 行動看似面臨嚴峻的考驗,但也是一個創新的機會,以下提供 6 項建議:
一、適時停下腳步
近年來,企業的 CSR 與 ESG 工作在多元化發展地浪潮下,也衍生許多令人困惑之處,因此梳理永續策略是否與公司發展業務策略一致十分重要,以避免永續相關行動計畫過於分散或模糊。
二、審視資源、發揮優勢
企業應審核自身獨特的資產,找出能獨特貢獻於社會公益的途徑。不僅可發展配合國際地球日或慈善捐款等方式,更應深入探索企業在產品、服務、資源和人才上的獨特優勢,並與企業內部的關鍵意見領袖共同構思,找出獨一無二屬於企業的永續模式。
三、提出與業務目標一致的永續計畫
若企業已制定明確的發展策略,永續倡議應與其目標一致,例如科技公司決定將永續行動重點放在支持具有創新性和環境驅動的新創公司上,因為支持這些新創公司可以推進核心業務目標——透過建立未來的客戶、在新市場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提供寶貴的見解來改進公司自身的核心技術。
四、讓數據說話
透過數據佐證 ESG 對企業及社會具有雙重價值,展現其在商業模式創新、人才招募、政府關係、策略夥伴關係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效益。

五、建立跨部門合作
跨部門合作能強化永續計畫,並爭取更多資源。與行銷、產品開發等部門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永續倡議。
六、堅定立場、以人為本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企業領導者應保持積極,避免因擔心爭議而放棄行動,並以人為本,關注員工的需求,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脫穎而出,實現永續發展。
當今的社會充滿挑戰及不確定性,但其中也蘊藏許多機會,如何透過企業策略與永續目標一致並發揮企業獨特資源以及建立跨部門合作,ESG 將可能是企業發揮影響力及創新力量的關鍵機會。如同那些最成功的永續領導者,是以大膽構想、策略性對齊以及對實質改變承諾前進的人。問題不在於是否能擴大 ESG 計畫,而在於我們將如何帶領這場變革。
2025 年是相當關鍵的一年,不僅迎來川普的「永續逆風」,亦面臨《巴黎協定》 十週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倒數期等國際目標之進程檢核點。凡此種種,都將是檢驗企業堅守社會責任與永續轉型決心的關鍵時刻。
【名詞解釋】
CSR 是什麼?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指的是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應對其營運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和環境影響負責。它強調企業應超越法律義務,主動採取行動以促進社會福祉和環境保護。CSR 的核心在於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道德責任和自願性行為,涵蓋了企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ESG 是什麼?
相較之下,ESG—— 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一個更具體的框架和一套評估指標,用於衡量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3 個關鍵領域的績效和風險。ESG 強調將永續發展因素融入企業的營運決策和風險管理中,透過具體的指標和報告,投資者和利害關係人可以更客觀地評估企業的永續發展績效和潛在風險。ESG 的發展受到投資界和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被視為評估企業長期價值和風險的重要工具。
簡言之,CSR 是企業應負起社會責任的廣泛理念,而 ESG 則是實踐和衡量這一理念的具體框架和工具。CSR 側重於企業的道德承諾和自願性行為,而 ESG 更側重於績效的可量化衡量和風險管理。
參考資料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SR and ESG?(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e)
- ESG vs CSR, what is the difference?(Worldfavor)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