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Ali NazariPhoto Credit:Ali Nazari
從南歐反遊客示威,到日本觀光稅的徵收,顯示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意識到過度旅遊對於當地居民、社區和交通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旅遊業雖能帶來可觀經濟收益,但如何平衡在地居民與遊客的需求,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一項土耳其的街區改造計畫正積極地改寫城市面貌,讓居民重新拿回生活空間的主導權。
社企流/編譯:廖翊雯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在 2017 年的統計數據指出,該年度全球旅遊人次達到 1.3 億人次以上,預測每年將以 3.3% 的速度增長;推估至 2030 年,全球將迎來每年 1.8 億的跨境遊客,不僅帶動各國經濟成長,也將大幅增加地方與社區收入,為各國不可忽視的經濟成長趨勢。但隨著快速都市化、經濟發展與交通成本下降,旅遊業興盛所帶來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代城市議題不可忽視的現象。

大批遊客湧入的觀光亂象

旅遊業雖然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負面效應卻接踵而來,尤其在環境上帶來影響,包括一次性廢棄物、污水排放和光害等,顛覆我們過去將旅遊業視為「無煙產業」的想像。此外,大批遊客湧入單一景點或地區,也造成當地過度擁擠、噪音污染,並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尤以熱門的觀光城市為首當其衝。
(旅遊業的興盛為各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來源:Jacek Dylag)
(旅遊業的興盛為各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來源:Jacek Dylag

過度旅遊現象

探討當今旅遊熱潮如何衝擊在地生活,不能忽略「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討論。2016 年,線上旅遊資訊平台 Skift 發表評論,指出各國旅遊熱門地點遭遇過度旅遊的危害,使「過度旅遊」成為熱門關注話題。許多調查指出,全球蓬勃發展的旅遊業,不僅源於個人可支配的收入增長、也因著廉價航空、線上訂房平台的普及及旅行社推出的低價套裝行程等,大幅降低旅遊門檻,促使全球觀光人數屢創新高。
旅遊業的成長本身並沒有疑慮,真正的問題在於,「旅遊人數未能得到當地政府適當的監管與規劃。」換言之,沒有有效地進行管理,超載的遊客會引發連鎖反應。舉例來說,廢棄物管理的壓力、交通混亂等,甚至可能因觀光利益分配不均,當地居民反而成為受害者。在享受觀光帶來紅利的同時,如何兼顧當地的永續發展與生活品質,成為當前各國面對旅遊風潮日增的難題之一。(同場加映:永續旅遊來襲:Booking.com 新標準下,誰能成為永續旅宿榜樣?
(過度旅遊使熱門景點的環境與居民生活承受難以負荷的壓力。來源:Emir Taner)
(過度旅遊使熱門景點的環境與居民生活承受難以負荷的壓力。來源:Emir Taner

京都:遊客過多的負擔

朝日新聞報導中提及,自疫情解封後,日本旅遊業迅速回升,城市面臨交通擁塞,噪音與垃圾污染,甚至侵犯居民隱私及私生活領域。據 2024 年日本觀光廳年度旅遊統計資料,約 73% 的國際遊客集中在東京、大阪、京都、北海道和福岡等 5 大主要都道府縣。以京都為例,發生多起遊客未經允許試圖拍攝舞伎和藝伎,讓表演者不堪其擾事件頻傳,屢上國際媒體。當地政府雖然已經制定相關規範,限制遊客擅入有許多排屋與茶館的衹園地區(Gion District)避免干擾居民與表演者的生活空間,卻依舊難以阻擋成群的遊客隨意觸碰表演者的和服,或者未經同意跟蹤拍攝。
(絡繹不絕的遊客來到衹園地區一睹舞伎風采,但表演者卻時常未經同意便遭拍攝與觸摸。來源:Han Min T)
(絡繹不絕的遊客來到衹園地區一睹舞伎風采,但表演者卻時常未經同意便遭拍攝與觸摸。來源:Han Min T
面對這些觀光亂象,日本政府針對熱門旅遊地區祭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例如 2023 年日本岸田文雄總理於官邸召開「觀光立國推進閣僚會議」,在遊客過度集中特定地區提出多項預防措施,包括管理入境、於私人土地安裝監視器、設置多語告示牌與標示等,企圖解決交通擁塞與製造垃圾等亂象。
另一項重要措施為「發展農村地區觀光」,提升地方旅遊的吸引力。與當地居民合作,推動永續旅遊區規劃,期待分散過度集中城市地區的遊客流量,同時促進地方經濟,也舒緩熱門景點的旅客人數。此外,地方政府也透過徵收「觀光稅」,將稅收用於彌補因過度旅遊而暴增的交通、環境與基礎設施維護成本,如被譽為「日本三景」之一的宮島已於 2023 年開始徵收。

南歐:反觀光客浪潮

除了由政府介入的監管措施,部分國家的居民也自發籌組抗議行動,表達對過度觀光的反感,並呼籲政府應更加正視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觀光業雖為南歐重要的經濟支柱,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卻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南歐各國反對外來遊客的聲浪與日俱增。以西班牙城市巴塞隆納為例,作為旅遊勝地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到訪,導致;近年來住房業者間競爭加劇,推高當地房價,成為「反遊客」(Anti-Tourist)浪潮的導火線。
2017 年巴塞隆納首度迎來第一波「反遊客」運動,一位蒙面抗議者襲擊觀光巴士,並在擋風玻璃上寫下「旅遊業殺死了社區」(El Turisme Mata Els Barris)字樣。2025 年 6 月,數千人再度走上街頭示威,向街邊遊客噴水槍、燃放煙霧,並高舉「遊客回家」(Tourist Go Home)的標語。
但對於多數抗議者而言,遊行示威並非完全地反對遊客來訪,真正訴求希望政府和地方首長,能正視旅遊業帶來的高房價與擁擠的居住空間等生活問題。類似的抗議行動也發生在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居民不堪觀光人潮,試圖於河道豎起障礙物,阻止人群進入城市;為解決衝突,市政府於 2017 年發起 #EnjoyRespectVenezia 活動,呼籲遊客應採取負責任的旅遊,並尊重當地生活及環境,降低旅遊衝擊。
Barcelona locals shoot water at visitors in protests against mass tourism。來源:Global News

伊斯坦堡:與居民共同打造宜居城市

擁擠的人行道及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成為伊斯坦堡 Caferağa 街區的日常景象;這個以古老巷弄與當代藝術氛圍著稱的街區,每日湧入超過 230 萬名遊客,遠超過當地僅有 2 萬多居民的社區乘載規模,地方首長 Hanife Dağıstanl 無奈的形容遊客紛至後的景象,「Caferağa 的街道正面臨極大的壓力!人們被迫走進馬路才能繼續向前行走。」
過度旅遊為城市帶來許多問題,但對於依賴觀光收入的地區,如何在維持旅遊吸引力的同時,創造適宜居住且能夠承受旅遊人潮的城市環境?為了因應旅遊業帶來的交通排放污染,以及長期受到熱浪侵襲, 當地政府將 Caferağa 納入伊斯坦堡地區 3 個低碳排放試行地區之一。(同場加映:建築的「再生城市」新革命,為地球與人類帶來雙贏
此外,住在 Caferağa 的高齡人數已是土耳其全國平均水平的 2 倍,因此,該區的城市轉型計畫強調與當地居民和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多方溝通與合作,以「參與式設計」作為核心,期待共同規劃理想的城市空間。此計劃,共有 5 項設計主軸:

一、優先考慮行人的空間(Prioritizing pedestrian space)

Caferağa 社區中心的 Mehmet Ayvalıtaş 廣場,為城市街區轉型計畫的試行地點。包括拓寬人行道、設置無障礙坡道和鋪設紋理鋪路,讓身心障礙者和老年人能更加方便地行走;在主要在人行道上種植樹木,改善空氣品質並為街道降溫,並設置長凳提供休憩與社交空間,為居民創造更宜居且包容的環境。此外,居民可以透過 Accessible Kadıköy 線上平台給予改良建議;城市規劃單位則可根據居民的回饋,提出相應的改良方案。
(Caferağa 的人行道上停滿了隨意停放的汽車與棄置的家俱,使居民難以有安全的步行空間。來源:WRI Türkiye)
(Caferağa 的人行道上停滿了隨意停放的汽車與棄置的家俱,使居民難以有安全的步行空間。來源:WRI Türkiye

二、騰出自行車與滑板車的空間(Making room for bikes and scooters)

許多居民反映社區內缺乏足夠的自行車道和停車空間,改造團隊參考居民建議,將現有的 18 公里自行車道延伸至 58 公里,並設置專屬停車位、拓寬道路空間,提高居民步行安全與交通便利性。城市改造計畫中,也強調減碳的願景,包括設置電動和零碳的運輸工具,目標於 2030 年前減少 40% 溫室氣體排放,至 2050 年達成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
(Caferağa 居民建議需有指定的自行車與滑板車停車場,使道路空間更寬敞。來源:Raj Kumar Joshi)
(Caferağa 居民建議需有指定的自行車與滑板車停車場,使道路空間更寬敞。來源:Raj Kumar Joshi

三、建立地方交通接駁系統(Creating a new local shuttle system)

Caferağa 位處交通樞紐之心,但缺乏完善的交通系統,很多照顧者與長者無法便利地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居民和世界資源研究土耳其中心(WRI Türkiye)團隊共同設計 ModaBüs 接駁車服務,與現有的大眾運輸系統整合,包括捷運、電車和渡輪港口,並規劃 17 個停靠點與路線。;考量 Caferağa 老年人口眾多,ModaBüs 亦提供老年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搭乘服務,回應改造設計中以人為本、與居民共同創造的城市設計的理念。(同場加映:城市能否陪伴我們老去?專訪為為設計:城市空間需更有高齡包容力的想像

四、制定車輛停放空間(Developing a thoughtful approach to parking)

觀光客的湧入,讓自有車輛停放成為城市空間規劃上的一大挑戰。有居民建議將附近的校園空地和閒置空間改造成臨時停車區,並考慮對訪客徵收停車費用,將所得用於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然而,反對者認為只增加停車位,反而徒增交通擁塞和空氣污染,應該推動更加永續的管理策略,例如限制商業區的路邊停車、引入數位系統提升監管和執法效率,並優先保障居民的停車需求。

五、改善地方送貨系統,釋放城市空間(Optimizing local deliveries)

不僅遊客潮使街區堵塞,每天約有超過 600 輛送貨車輛穿梭在 Caferağa 周圍,使交通更加混亂。在高峰時段,送貨卡車和送貨員經常停在狹窄的街道上;在夜間和清晨休息時間,嘈雜的送貨聲更讓居民苦不堪言。
設計團隊提出解方「在非高峰時段安排送貨,並指定專門的裝卸區並加強執法。」此外,他們也借鑒倫敦、布魯塞爾等人口密集城市的交通改造經驗,若將30% 的送貨車輛改成電力驅動或自行車,每週可減少約 425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減少油車行駛 1609 公里。目前當地約 70% 的企業表示支持自行車的送貨策略,不僅能舒緩交通狀況,更能參與減碳行動。

樹立其他城市的仿效對象

雖然 Caferağa 的城市改造計畫僅針對一個小型街區進行,帶來的影響遠超預期。對於過度旅遊對地方帶來的污染與生活衝擊,透過反思及積極與居民協作,滾動式不斷修正街區改良方案,為城市轉型提供寶貴的示範經驗,在旅遊與居民日常中取得平衡,讓城市朝向更宜居的未來邁進。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文章標籤

  • 社創案例地球村

    社創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