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one/文:游絨絨
根據聯合國 7 月底發布的 2 份最新報告,全球向再生能源的轉型已經跨過「正向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數據顯示,太陽能與風能如今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新增發電量中最便宜、建置速度最快的選擇。
再生能源年增長創歷史新高
2024 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 5.82 億千瓦(GW),比 2023 年增長近 20%,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年度增幅。幾乎所有新建的電力容量都來自再生能源,而且去年幾乎每個大洲新增的再生能源裝置都超過化石燃料。
聯合國多機構的《把握機遇時刻》(Seizing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報告指出,去年全球近 3/4 的新增發電量來自風能、太陽能及其他綠色能源。
聯合國秘書長 Antonio Guterres 表示,這顯示「自《巴黎協定》點燃潔淨能源革命的 10 年以來,我們已經取得的重大進展」。

成本優勢明顯,資金流向綠能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進一步分析證實,全球超過 9 成的新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於最便宜的化石燃料選項。
Guterres 在發表報告時表示,世界正站在能源新時代的門檻上,化石燃料的道路越來越窄,潔淨能源的朝陽正冉冉升起,只要看看資金流向就能明白這一趨勢。
2024 年,全球對潔淨能源的投資達 2 兆美元(約 1.7 兆歐元),比化石燃料多出 8 千億美元,且較 10 年前增長超過 70%。IRENA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最便宜的 3 種電力來源分別是陸域風電、太陽能和新型水力發電,其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分別比成本最低的化石燃料便宜 41% 和 53%。
Guterres 補充,過去數十年,碳排放與經濟成長幾乎同步上升,如今在許多已開發經濟體中,碳排放已達高峰但經濟仍持續增長。僅 2023 年,潔淨能源產業就貢獻了全球 GDP 增長的 10%,並驅動歐洲近 1/3 的經濟成長。
從國際到美國,綠能轉型面臨政策與供應鏈雙重壓力
IRENA 署長 Francesco La Camera 警告,全球再生能源的進展並非理所當然,地緣政治緊張、貿易關稅與原物料供應瓶頸,可能拖慢轉型速度並推升成本。雖然隨著技術成熟與供應鏈強化,成本預期將持續下降,但全球貿易摩擦、原料短缺,以及特別是中國製造格局的變化,都可能在短期內使成本回升;在歐洲,許可程序延遲與電網容量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也讓高成本壓力持續。
在美國,IRENA 報告指出,2018 至 2023 年間,太陽能與風能年均成長率達 12.3%,但自川普今年初重返白宮後,政府已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削減多項聯邦再生能源計畫,重新聚焦化石燃料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 Guterres 雖未直接點名美國,但強調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正走向危險道路:「堅守化石燃料的國家不是在保護經濟,而是在破壞它——推高成本、削弱競爭力,並鎖死將成為沉沒成本的資產。」他指出,再生能源才是能源安全的聰明選擇,「陽光不會漲價,風也不會遭禁運。」
La Camera 補充,要守住再生能源轉型的成果,全球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確保開放且具韌性的供應鏈,並為政策與投資建立穩定架構,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國家。「再生能源轉型是不可逆的,但它的速度與公平性,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台灣綠能佈局仍與化石燃料並行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浪潮中,台灣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與多方統計,2024 年台灣電力來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佔比逾 83%,其中天然氣與燃煤分別為 42.4% 與 39.3%;再生能源占比約 11.6%,以太陽能(約 5.2%)與風能(約 2.2%)為主。雖然比重仍低,但與 2015 年的 4.2% 相比,過去 10 年已接近 3 倍成長。(同場加映:能源轉型的全球困境:每分鐘仍有上千萬美元補貼化石燃料?)

政府設定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達 20%、海上風電裝置容量 5.7GW、太陽能 20GW 等目標,不過部分專案因審核、土地及供應鏈因素,預計延至 2026 年完成。國際投資動能也在持續,丹麥風電商 Ørsted 近期完成大彰化西南離岸風場的專案融資,並同步推動風場釋股計畫,預計在商轉後完成股權交易。該風場位於彰化外海約 50 至 60 公里處,總裝置容量 632 MW,其中第一階段(294.8 MW)已營運,第二階段(337.1 MW)預定 2025 年底前完工併網。
整體而言,台灣正邁向能源轉型,但短期內仍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在全球面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挑戰的背景下,加快轉型速度、確保供應鏈韌性與市場機制健全,將是未來能否趕上國際趨勢的關鍵。
資料來源
- 全球新增發電量 7 成來自綠電 聯合國:成本已比化石燃料低(公視新聞網 PNN)
- 沃旭能源大彰化西南離岸風場順利完成專案融資(沃旭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