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Ville de ParisPhoto Credit:Ville de Paris
曾經,巴黎是個以汽車為尊的城市。 但如今,自行車的使用率已超越汽車,綠意更遍布大街小巷。 巴黎如何從水泥叢林變身為綠色宜居之都? 從街道到校園,這座城市如何重塑綠色空間? 又如何透過生態交通願景,讓市民重拾與自然共生的美好? 一起探索巴黎如何擺脫對汽車的依賴,打造永續宜居的未來城市!
社企流/編譯:Wei Ho
近日,工人們正在巴黎市中心的一條街道上工作,這些地點曾是停車格。原先的路邊柏油鋪面已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土壤,工人們沿街在原停車位上,種下一棵棵木蘭樹。這只是整體計畫的一小部分,巴黎市政廳的目標是在 2030 以前,將大約 6 萬個停車位改造成綠地。部分街道僅改造了少數車位,但也有部分區域,例如莫城街(Rue de Meaux)上一條過去兩側都設有停車位的岔路,現在已經被改造為小型公園。
「早在 10 年前,巴黎市政廳便意識到必須採取行動,來應對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特別是城市將面臨日益頻繁的熱浪與洪水。過去數十年,巴黎為適應汽車而改變,但如今已意識到這並非長遠之計,因此亟需轉變發展思維。」巴黎副市長 Christophe Najdovski 指出,他過去主導巴黎交通策略,現負責主管綠地與生物多樣性。

把空間還給自然,巴黎的綠色空間重塑

讓城市降溫是關鍵解方之一,這意味著需要移除城市中的鋪面,增加裸露的土地,並種植更多的樹木。巴黎市政廳不僅希望增加綠地,更希望打造「花園城市」,使自然融入城市各個角落,讓自然為城市帶來生機。在市政廳的願景中,這也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最佳方式。樹木便是應對這個課題的最佳盟友,可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降溫,同時也能改善都市景觀,為人們帶來幸福感。
(巴黎市政廳在每年冬季都會植樹,進行街道與社區的綠化。來源:Ville de Paris)
(巴黎市政廳在每年冬季都會植樹,進行街道與社區的綠化。來源:Ville de Paris
目前,巴黎市政廳已移除了數千個車位,每年冬天,他們都會種下數千棵樹木,將樹木和植被帶入街道,使整個社區受益,讓城市中的每個街區都能擁有涼爽的環境。「這個計畫不僅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洪水,更是對公共空間的重新思考,比起停車位,我們更喜歡什麼?樹木對所有人都有益,公共空間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Christophe 補充說明,無可避免地,新政策的推行也會遭受反對,但由於法國已面臨多次高溫熱浪及嚴重的乾旱,民眾對此需求的意識也逐漸增強,多數巴黎市民都贊成將空間還給自然。
除了街道的改變,巴黎市政廳也在學校中建立「綠洲空間」(oasis plots)。他們移除了校園裡的鋪面,種植樹木,讓學生們有機會擁有涼爽的區域和新的遊憩空間。考量到學校操場也是都市熱島效應的來源,改善這些空間對學生們十分重要。同時,校園空間在週末也會對社區開放,成為社區的綠地,為社區居民提供消暑的空間。像巴黎這類人口稠密的都市,非常需要這類綠洲空間。

重返自然的城市,城市的永續進行式

隨著綠地面積的增加,刺蝟、狐狸和許多鳥類也開始重返巴黎。此外,巴黎市政廳也禁止在公園和花園中使用農藥,因此多了許多蜜蜂,城市整體的生物多樣性也正在提高。
而在巴黎市府推動城市規劃轉型下,移除停車位、增設自行車道等措施,也帶動市民交通習慣的轉變。在巴黎,大多數市民仰賴大眾運輸,或是騎自行車、步行,因為巴黎本就是一座適合步行的城市。如今,自行車的使用率已超越汽車,自行車佔每日交通使用的 11%,汽車則僅佔 4%。「誠如一句話所說:『你給汽車空間,就會有駕駛;你給自行車空間,就會有騎士。』而事實證明,這句話所言不假。我們每修建一條自行車道,每天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使用它。幾年前,反對者曾預言自行車道將乏人問津,但如今這些自行車道的交通量,已超越巴黎街道上的汽車流量。」Christophe 說。
(在巴黎,單車佔日常交通使用量的 11%,奧運期間巴黎市政廳亦規劃了單車到,讓觀眾可以不開車就抵達體育場。來源:Ville de Paris)
(在巴黎,單車佔日常交通使用量的 11%,奧運期間巴黎市政廳亦規劃了單車到,讓觀眾可以不開車就抵達體育場。來源:Ville de Paris
15 年前,巴黎不是一個以自行車友善聞名的城市,有些人會說:「巴黎不是荷蘭,每個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慣。」但事實上,荷蘭在 1970 年代也面臨了汽車造成的傷害和安全問題,並制定了相關政策,減少給予汽車的空間,並將空間讓給其他交通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政治決心與文化變遷的問題,我們不會擁有 100% 的無車城市,但我們可以讓巴黎逐步減少對汽車的依賴。」Christophe 表示,巴黎奧運會的規劃也佐證了這點,他們讓觀眾不用開車就能到達體育場。Christophe 同時補充,如果巴黎能夠做到,他相信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也能朝降低依賴汽車的方向前進。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文章標籤

  • 社創案例地球村

    社創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