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DC Studio on FreepikPhoto Credit:DC Studio on Freepik
國際研究顯示,生物多樣性風險正快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未來 5 年將是扭轉自然和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因此,當我們談論起生物多樣性,已不再是珍稀物種或遙遠雨林的生態保育,而是需要擴展至社會公平及經濟穩定的層面,共同看待在這緊密的共生網絡裡還有什麼議題是急待解決。
社企流/文:Jenny Yeh
左右社會公平的生態密碼〉及 〈企業如何以「自然正向」思維共創環境與社會雙贏?〉文中,我們提到當生態赤字不斷累積,企業、社會及個人會承受哪些危機與挑戰。從直接的成本增加,到社會不平等加劇進而危害人類生存,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企業、社會創新組織該如何成為共創夥伴關係?台灣在這場生物多樣性危機中又有哪些機會與挑戰?社企流邀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陳瑞賓、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企劃組簡任技正石芝菁,一起談談,如何將從到第一線的保育實踐與政策藍圖的擘劃,擘劃出一條從「避損」走向「共榮」的永續之路。

企業的永續責任轉型,回應自然的真實成本

「過去,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往往是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而今企業應該更加負責任地承擔這些環境成本,把原本外部化成本轉為內部化,讓污染成本成為企業經營中必要的一部分。」有著近 30 年保育經驗的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陳瑞賓認為,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長期忽略自然的真實成本。若要真正落實永續,企業必須重新計算生產、開發與消費的「全部成本」,把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的代價納入決策體系,從源頭改變經營思維。
「從 1971 年約 40 億人口到 2025 年增加到 80 億人口,短短半世紀間翻倍成長。」這麼多人需要居住、飲食與產業活動,勢必消耗大量自然資源,他指出,「從地球超載日的數據顯示,每年的地球超載日不斷提前,地球所能再生的自然資源,已不足以支撐我們的消耗,我們正在透支地球的自然資源。」若不在關鍵的 5 年內扭轉局勢,當生物多樣性與氣候危機將同步惡化,「屆時不只是物種消失,而是會改變水資源與糧食穩定性、增加天災與疾病風險,且最先受害的往往是原住民族、農漁民、偏鄉與弱勢族群。」
(地球超載的現象最早出現於在 1971 年,圖中紅色部分代表每年的赤字不斷累積,目前累計的生態債務,以自然速度算起,地球需要耗費 22 年才能重拾生態平衡。來源: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地球超載的現象最早出現於在 1971 年,圖中紅色部分代表每年的赤字不斷累積,目前累計的生態債務,以自然速度算起,地球需要耗費 22 年才能重拾生態平衡。來源: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此外,面對台灣環境的脆弱性,陳瑞賓直言,台灣也無法逃避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威脅,從颱風強度超過百年洪範的設計標準,到暴雨、乾旱交替發生,這些災害已經超出了人類可以掌控的範圍,使得農產品減產、供應鏈斷鏈、原物料成本上漲,都是企業無法忽視的現實威脅。對此,他認為,風險評估不再是企業的附屬工作,永續轉型的本質,不是「環保加分題」,而是企業生存的基礎題,而這也正是「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的出發點。
企業該如何提升行動的層次?在 TNFD 中可將企業行動的層次分為 3 個階段:從「避損」開始,在開發前就揭露資訊、避開生態敏感區;其次是「減損」,藉由碳足跡管理與生態補償減少負面影響;最終透過「共創價值」如支持生態農業、協力維護濕地等方式,讓企業、社區與自然共生。(同場加映:從避損到共榮,企業如何以「自然正向」思維共創環境與社會雙贏? | 社企流|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主題平台

從土地出發的企業永續新思維

在面對氣候變遷時,陳瑞賓坦言,另一個現實是「全球治理的失能」,面對當前全球多數政府在應對氣候與自然危機上並不積極,單靠法規合格並不能阻止污染增加;唯有重新設計生產與消費邏輯,減少整體壓力,才能真正讓自然恢復韌性。他認為,要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是需要回到「土地」本身,「保護土地」是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土地和海洋是所有生命的根基。唯有土地能承載生態系,動植物才能存活,自然資源的復原力才會出現。」因此,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以下稱為「自然環資」),長期倡議「一坪護一坪」或「一坪換一坪」的行動:企業使用多少土地,就應相對地保護同等面積的土地。雖然看似極度簡化、卻也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也代表著企業對自然環境負責的一種態度。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以「一坪護一坪」作為行動基礎,從「保護土地」開始,實踐生態保育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來源:自然谷)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以「一坪護一坪」作為行動基礎,從「保護土地」開始,實踐生態保育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來源:自然谷
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方向來看,前 3 項行動目標其實都與土地有關:保護優良土地、修復退化土地,讓生態系得以恢復。唯有如此,動植物才能生存,生態系才能提供自然資源與復原力,也才能進一步孕育出家庭生活、文化與產業的延續。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土地具有高度的自然復原力,只要給予時間與空間,許多被開墾的區域仍能自行恢復生機,陳瑞賓也呼籲,不要只守護那些被標記為「熱點」的區域,「許多看似平凡的土地,也有野生動物在居住,它們同樣值得被保護。」自然環資目前設定的目標,是守護台灣 30% 的棲地,相當於 4 個台北市的面積;也希望能引起全台 1/4 的人口共同關心環境與行動,讓保育成為全民參與的工程。
「真正的永續行動,必須從企業的本業出發。」陳瑞賓認為,企業可以從核心業務出發,將盈餘或是企業資源結合永續行動,透過創新服務、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等,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讓影響力更擴大。例如,金融業可以透過利息減碼支持有助於生態的項目;高科技產業則應檢視原物料開採地區的環境影響,「回應本業,才是企業行動的第一環節。」

以自然為本,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則從農村現場的角度,分析生物多樣性危機與社區發展的關聯。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2024 年發布的台灣紅皮書,目前台灣有 193 種生物是列入滅絕到危急等級,有 1479 種維管束的植物都列入危急等級。呼應 2019 年聯合國數據,因為人類的關係,有 100 萬種的動植物可能瀕臨滅絕。面對如此嚴峻的數據,她直指出問題核心:「我認為以現在的危急程度,整體社會還可以做得更多,只有當每一個人開始改變行動,環境才有辦法改變。」
台灣正面臨生態與農村人口的雙重衰退,「台灣的農藥使用量遠遠超出安全水準,每公頃農地的施用量在 2018 年至 2024 年間波動在 13 至 17 公斤,年均農藥用量約 9 千多公噸,超過世界平均水準的 4 倍以上。」金欣儀提到,儘管台灣政府推行「農藥減半」計畫,但隨著極端氣候加劇,農民面臨的病害與蟲害越來越多,減藥工作困難重重。另一項更令人擔憂的是「農村人口的結構性危機」,台灣農夫的平均年齡是 64.4 歲,接近退休年齡 65 歲;此外,目前已有 179 個村落無新生兒出生,陷入世代斷裂;更有 1/3 的鄉鎮面臨嚴重的人口外移問題。「目前正在面臨的糧食危機是,沒有人願意生產糧食。」她坦言,農業永續、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振興已不是單一課題,而是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危機,只有透過政府政策支持、企業實踐責任,以及每個消費者改變行動,才能扭轉局面。

共好為核心,產地出發的永續實踐

面對這些挑戰,金欣儀從避免淨損失,到創造淨正向,分享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 4 種路徑,包括:避免自身開發影響生態、在組織邊境內復育生態、利用本業促進生態共榮,以及跨域合作促進生態復興等方式。
「讓生物找到回家的路,也讓青年找到回家的路。」金欣儀強調,真正的永續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讓人與土地重新建立連結,讓經濟活動回到生態共存的軌道上。在直接跟農夫買的實踐經驗中,從 2010 年投入農村,透過電子商務平台與企業,透過推出永續禮盒、企業員工參與等 ESG 專案,目前已與全台超過 300 位農友合作,並獲得台積電、Amazon、星展銀行等200 多家企業支持,共同帶動十幾萬消費者參與。
為了解決農村生態環境,直接跟農夫買聚焦於減少農藥,金欣儀提到,「我們所有的生產夥伴裡面有 63% 的生產者已經不使用農藥,我們的農有夥伴已全面不使用除草劑。」由於除草劑會破壞土壤微生物菌相,影響整個生態循環,「土壤健康,植物才會健康,生物系才會健康。」除此之外,她也鼓勵農友進行生態監測,「當你先去看那些生物、喜歡它,才會想要保護它。」目前已有 4 成以上的農友參與田間生物觀察,讓農業不僅是生產糧食的行為,更是維繫生命多樣性的工作。「位於自然與都市之間,農田是很棒的綠廊帶,」她說,「每個人出一點力,生物就多一點機會回來。」
(攜手農友一起,透過專業的田間生態調查,共同來守護野生動物們的棲地,以維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來源:直接農夫買)
(攜手農友一起,透過專業的田間生態調查,共同來守護野生動物們的棲地,以維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來源:直接農夫買
守護生態的同時也需要為農民創造穩定的生計來源,因此直接跟農夫買以合理的採購價, 與農友合作。「約 68–69% 的農民因與直接跟農夫買因合作,收入提升 1.2 倍;另有 85.3% 農友表示對於友善栽培、友善養殖、減藥栽培,與我們合作後更有信心能堅持下去。」在農村人口結構老化危機中,也看見世代轉變的機會,「在直接跟農夫買的農友群裡面現在有 70% 大概是 25 到 55 歲,30% 是二代開始逐步接班。」金欣儀認為,當土地與生態恢復活力,農業就能重新被看見,而支持農友的每一次購買,也是在讓永續從土壤長出希望。
「當社會只在意經濟成長、速度與便利,我們可能會喪失很多『人』與『生物性』。自然為本的產業可以為台灣創造不同思維,讓大家有安居樂業的機會。」藉由以自然為本的產業發展,不僅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更能平衡台灣產業結構,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共生。

公私協力,邁向台灣的「自然正向」未來

「生物多樣性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永續發展的根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任技正石芝菁道破當代永續治理的核心,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同心圓結構切入說明,強調生物圈是最基礎的層面,唯有維護穩健的生態系統,氣候才能穩定,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才得以維繫。將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政策協同推進,已是解決全球雙重危機的國際共識。
在台灣實踐自然正向的路徑上,「國土生態綠網」是關鍵的政策工具。石芝菁指出,台灣的保護區多集中於中央山脈,但人口與開發壓力卻高度集中在淺山及平原地區,導致棲地破碎化。「中央山脈像主動脈,但淺山與平原是微血管,若微血管不暢通,整個系統仍會衰弱。」她進一步說明,國土綠網的設計,正是為了修復這些劣化的生態廊道,目前全台已規劃 44 處綠網關注區與 45 條保育軸帶,「許多重要物種並非生活在高山森林,而是在與人共存的農田生態系中。」石芝菁提醒,重點不僅是劃設保護區,更在於兼顧地方的社會經濟需求。
(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以「森-川-里-海」為藍圖,串聯從山脈到海岸的破碎棲地,打造兼顧保育與韌性的生物安全網。來源:國土生態綠網)
(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以「森-川-里-海」為藍圖,串聯從山脈到海岸的破碎棲地,打造兼顧保育與韌性的生物安全網。來源:國土生態綠網

從公開圖資到精準媒合,30x30 目標下的多元參與路徑

為了引導私部門投入,政府將國土綠網的空間圖資全面公開,以及建立「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企業的資源直接導引至第一線的在地社區、原住民部落與農民,讓資源真正落地,並透過嚴謹的查核與成果證明機制,確保合作的品質與透明度。石芝菁指出,中小企業可善用公開圖資,作為實踐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的第一步——「定位」(Locate),精準辨識營運據點與周邊生態的關聯,進而評估風險與依賴性;大型企業則能結合核心優勢推動創新,並透過「專案媒合平臺」與在地社群結合,例如電信業可利用全國布點的基地台進行環境監測,結合 AI 或通訊技術協助生物辨識;金融業則能開發友善貸款或融資方案,引導資金流向對生物多樣性有益的產業。石芝菁舉例,光林智能公司用光學專業,設計出不影響馬祖雌光螢繁殖的燈具,成功將產業技術轉化為保育解方。
除此之外,針對《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 30X30 目標中,政府透過既有的保護區,也積極推動非傳統保護區的「保育共生地」(OECM),透過有效的經營管理能達成長期保育成果,像是都市藍綠帶、友善農田及里山社區等,都是實現人與自然共榮的最佳場域。石芝菁也鼓勵,企業從 5 個層面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包含從營運基地推動 OECM、以專業技術協助棲地改善或物種保育、開發友善金融商品或產品、支持棲地復育與友善產業,以及推動綠色消費與環境教育。這些行動不僅符合國際趨勢,也能具體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生物多樣性不是高遠的理想,而是生活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就都應該是保育的一部分。」石芝菁期盼透過公私合作,讓台灣邁向自然正向的未來。

生態危機下的轉機,成為自然的好夥伴

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危機帶來的風險,企業應將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深刻反思,到產地第一線串連人與土地的共好實踐,再到政府擘劃空間藍圖以引導公私協力,讓企業從「避損」走向「共榮」。除了迫在眉睫的監管壓力,對企業而言更是充滿開創新市場的機會。
而企業行動的起點,其實遠比想像中更加平易近人。在直接跟農夫買的經驗裡,永續不必是百萬預算的大製作;透過幾百元的員工環境教育或綠色採購,就能啟動真實而有感的改變。而這也與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一路走來秉持著,回歸自身,從理解企業與土地的關係,讓永續步伐踏得更堅定。
真正的永續,必須從企業的「本業」出發,藉以社會創新組織深耕於社群的機會重新與生態的連結,更具價值的行動在於反思:「當大家都在種樹、淨灘時,我能做什麼不一樣的事?」 無論是電信業利用基地台進行生態監測,或是金融業透過投融資引導產業轉型,將核心技術與商業模式與自然共好結合,才是創造差異化、避免漂綠的關鍵。
生物多樣性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願意從根本上改變。當企業的永續思維從土地出發,當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都在為生態投票,當政府、企業與在地社群成為緊密的共創夥伴,我們才能真正扭轉生態赤字的頹勢,為台灣打造一個人與自然皆能安居樂業的「自然正向」未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 環境永續新未來:生物多樣性方舟上的社會韌性

    環境永續新未來:生物多樣性方舟上的社會韌性

    從「生物多樣性喪失下的社會不平等」為出發,當自然耐受力臨界點逼近時,除了自然環境破壞是首當其衝,而往往我們忽略那些最依賴自然資源、但也缺乏應變能力的群體,正受莫大的衝擊。聚焦台灣的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如何透過跨界協作,在發展與保育的天平上,尋找一條通往環境永續與社會共融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