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曾經被譽為「澳洲森林之肺」的昆士蘭州,有將近 86%、約逾 28 萬公頃的土地,用來擴大牧場,推土機砍伐森林及灌木林,進而導致大量無尾熊、紅鷹等生物死亡;位於南美洲的阿根廷也因為農業開發、非法伐木等讓大型原始森林快速消失,自 1998 年到 2023 年間阿根廷已失去 700 萬公頃的原始森林;無獨有偶,西非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正受到土地侵占和非法伐木的威脅,在 2001 年至 2024 年間失去約 217 萬的樹木覆蓋面積。

但生物的消逝與人類生存的關聯在哪?我們在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於 2024 年底發布兩項重要的研究報告可以發現,生物多樣性危機與社會經濟系統關係緊密。
在第一份《Nexus Assessment》關鍵評估中指出,目前全球超過 50% GDP(約逾 50 兆美元)高度依賴且受惠於自然生態系統,且當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損害,更高達每年 10-25 兆美元的隱形成本,並未納入計算;第二份《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報告裡,則明確提及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並非環境技術或環保策略的不足,而是根植 3 大因素:其一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疏離及對自然或他群的支配、剝削態度;其二,權力和財富分配不均,弱化生態與社會正義的展現;第三,則是過度追求斷其物質、利益與個人得失思維,輕忽了自然與未來世代的福祉。(同場加映: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除此之外,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若能立即採取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到 2030 年可創造 10 兆美元的商業機會和 3.95 億個工作機會;但延遲保護生態行動卻要付出極高代價,這個代價是,生態保育行動每延後 10 年,投入的資金、資源成本將翻倍;而延遲氣候行動,每年則預計額外支出增加至少 5 千億美元。
生物多樣性危機如何造成社會不平等
生態系的瓦解,不僅只是環境議題、生態悲歌,更是對社會不同群體造成極度不均衡的發展影響。以下,社企流根據國際趨勢、研究報告,整理出 3 大生物多樣性喪失下造成社會不平等的全球趨勢情形:
糧食危機加劇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全球社會經濟息息相關,首當其衝是更是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維繫生活的人群,這群人佔全球總人口數的 70%。對於這些 57.6 億人來說,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生存與經濟活動的基礎。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削弱了糧食安全,除了野生食物,如獵物、野生水果等取得減少外,基因多樣性喪失讓作物更易受到病蟲害與極端氣候侵襲;對於最貧困的家庭而言,森林在食物短缺時期提供「緩衝食物」的能力,可一旦森林消失,將大幅增加糧食短缺的風險 。除此之外,當生態系統崩壞,過度捕撈致使魚種滅絕、加劇水域污染,森林退化等問題,將會使得數百萬人失去生計。
這一切正在快速侵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與貧困、飢餓、公平等相關指標的進度。據聯合國估計,生物多樣性的負面趨勢,將阻礙永續發展目標中約 80% 與貧窮、飢餓、健康、水資源、城市、氣候行動、海洋與陸地使用相關的評估指標達成率。
危機下的經濟災難
在世界銀行的預測模型下顯示,在少數生態系功能消失下,無法為人類提供服務及需求,如蝶蜂授粉作用、森林木材或是海洋漁業匱乏等,我們將面臨最嚴重的情況是,到了 2030 年,低收入國家每年實質 GDP 將減少 10%、整體全球經濟損失約 2.7 兆美元,相當於 GDP 喪失 2.3%。僅僅消失幾項自然功能,但對於貧窮國家的經濟打擊相當劇烈,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小的影響。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南亞的衝擊尤為明顯,年度 GDP 分別可能下跌 9.7% 和 6.5%,但這都還是在未觸及生態崩潰的臨界點下的預測。在在凸顯,即便是少數生態功能喪失,便可能影響整體國家經濟發展,這也使得這些最貧困的經濟體要擺脫貧困、實現增長的前景變得更加困難。
弱勢族群承受不成比例的侵害
生物多樣性喪失對於社會各群體的影響極不均衡。從美國在 2024 年研究發現,2020-2100 年間環境效益(註一)的損失,將不成比例地落在非白人、低收入和城市人口身上。而這些群體往往居住在環境品質較差的區域,缺乏應對環境變化的經濟資源,且在政治決策過程中缺乏發言權。
加劇性別不平等
生物多樣性喪失更涉及性別議題,特別女性在既有的結構性劣勢下加劇不平等情形。在許多偏遠地區、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社區裡,女性往往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例如需要負責取水、收集薪柴等工作,當環境退化導致這些資源更加稀缺時,這也意味著她們必須走更遠、花更多時間來獲取資源,直接增加無償勞動負擔,造成「時間貧困」,也剝奪她們接受教育或從事有償工作的機會時。
婦女在農業與漁業生產中也經常扮演關鍵角色,但受到資源與權利限制,她們的生計更容易在生物多樣性降低時遭受打擊;但在這些關鍵的環境政策與決策領域中,女性長期被邊緣化,阻礙婦女參與並領導環境保育等工作。而環境惡化導致的水質糟糕、空氣污染與毒物暴露,對婦幼健康的傷害尤其劇烈。
原住民族面臨的多重危機
各地的原住民族也面臨著許多複雜的環境正義難題。全約有 25% 的陸地位處於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中,而這些地區同時也乘載了全球約 17% 的森林碳儲存,且這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裡的森林砍伐率也比其他地區低了 50%。但他們卻經常被排除在環境決策之外。土地議題更是核心的關鍵問題,往往國家、企業在進行工業發展、採礦和保護項目,經常未經原住民同意情況下侵占他們的傳統領域,使得他們被迫強制遷移、搬離,更讓根植於土地的傳統文化遭受侵蝕。此外,自然環境的喪失,也會對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遭受破壞,讓這些原住民語言與文化中的環境知識流失,但這些知識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與調適生態系統卻是重要的關鍵。
氣候難民的處境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產生了新的全球人口流動。 在 2023 年全球因暴雨、洪水、野火等氣候災害造成 2640 萬人流離失所,在僅僅 10 年間,已有 2.2 億人境內流離失所;據估計到 2050 年,每年將有 2 億人因氣候變化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但其實這樣的人口流動現況,來自於因著農業生態系的崩解,迫使農村居民遷徙;海洋資源枯竭摧毀沿岸社區生計、乾旱則侵蝕著牧區傳統的放牧地等,但在國際法中卻並未有「氣候難民」的法源概念,也讓這群環境難民缺乏法律保護,在災難來臨時成為無助的受害者。

生態保育與社會正義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近年來,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已成為衡量環境行動是否兼顧公平的重要框架,意指:「確保社會上的所有群體,特別是弱勢族群,都能公平地獲得發展的收益,並減輕轉型過程中的負擔,避免環境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特定群體身上」。早在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就已經設立公正轉型工作計畫(JTWP),COP28 進一步通過執行細則,確立 5 大原則:以人為本、利害關係人參與、技術政治整合、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與資金動員,南非總統氣候聯盟的範例展現了多方共治下的煤炭社區成功轉型。
原住民族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視。《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正式納入「自由、事前知情同意」原則,以保障他們的參與權。加拿大則於 2023–2024 年支援 27 個第一民族社群,推動濕地恢復、野牛復育與文化火控等自然解決方案,增強生態保育與社區自主性。
除此之外,在 2024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 16)上通過設立「卡利基金(Cali Fund)」,要求商業利用生物遺傳序列資訊的業者,將利潤中一定比例納入基金,並將至少 50% 資金回流至原住民族與地方社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利用,並實現效益的公平分享。
從風險管控到價值創造,企業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推手
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全球超過一半的 GDP(約 44 兆美元)依賴健康的生態系統,因此若忽略自然資本,供應鏈、中斷原料來源、品牌信譽與投資風險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保護與回復自然也不是毫無利益的慈善舉動,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 2030 年,每年將有 10 兆美元商機和 3.9 億就業機會來自永續行動 。
這也讓企業界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關注度急劇上升,根據 KPMG 2024 年調查顯示,自 2022 年以來,生物多樣性報告顯著增加,儘管仍落後於氣候報告,但相關投資研究機構預期 2024 年生物多樣性項目投資將增長 20%。
企業可透過多元策略實踐這個轉型,包括套用 TNFD 框架進行自然風險盤點與揭露(LEAP 方法:定位、評估、分析、準備),並與氣候揭露架構保持一致,且透過水資源管理、永續農業與森林保護計畫,積極將生態保護納入供應鏈與核心業務當中。
此外,企業也能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憑藉著社會創新組織對地方知識與創新商業模式,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擁有獨特能量。例如如埃及 SEKEM 在沙漠地帶推動「綠化沙漠」、哥倫比亞的 Kardianuts 採用再生農林系統支持當地生計、巴西 MapBiomas 用 AI 分析衛星影像監控亞馬遜雨林,都是生態與地方共好的典範。(同場加映:百萬物種消失警鐘響起!社會創新組織為何能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
面對時代的多重危機,迫切的解方整合與行動實現
生物多樣性危機遠不只是一項生態議題,它根深蒂固於既有的社會結構中。環境退化往往與貧困、不平等和社會邊緣化共生互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但在危機中也蘊含機遇都顯示了希望的曙光。世界經濟論壇與 IPBES 2024 年報告也提到,如果不同步解決社會不平等與生物多樣性問題,環境保護努力恐將失敗。關鍵在於行動的緊迫性和方法的整合性,未來 5 年是防止不可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的關鍵。在人類福祉與生態健康的不可分割的關係下,並將公平正義置於永續發展的核心時,我們才能真正應對這個時代的多重危機。
此次倡議,社企流將透過專題分別從全球趨勢出發,談企業的行動指引為何、如何開啟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並藉由分析全球地區經典案例供台灣借鏡,在生物多樣性喪失危機下,同時兼顧生態及人權發展,持續向永續邁進。
同時,社企流也將在 9/25 舉辦「環境永續新未來:生物多樣性方舟上的社會韌性」講座,邀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 陳瑞賓、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 金欣儀,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企劃組簡任技正 石芝菁,現場分享如何透過跨域合作,打造企業與社區共榮的永續模式,歡迎關注永續發展的你共襄盛舉。>> 免費報名
註一:環境效益(Environmental benefits),指得是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各種好處與功能,例如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調節、文化休閒等。
參考資料
- Biodiversity(World Bank Group)
-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Taylor & Francis)
- COP 16 in Cali: progress towards making peace with nature(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