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永續新未來:生物多樣性方舟上的社會韌性
從「生物多樣性喪失下的社會不平等」為出發,當自然耐受力臨界點逼近時,除了自然環境破壞是首當其衝,而往往我們忽略那些最依賴自然資源、但也缺乏應變能力的群體,正受莫大的衝擊。聚焦台灣的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如何透過跨界協作,在發展與保育的天平上,尋找一條通往環境永續與社會共融的新路徑。
專欄文章
(2篇)
破解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惡性循環,看國際企業如何讓危機變轉機
社企流/文:蘇郁晴
當我們談論氣候與環境危機時,經常把焦點放在極端氣候或碳排放上,但其實,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危機正悄然加速中。
早在 2019 年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平台(IPBES)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中指出,全球有高達 100 萬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面對的不再只是環境、生態問題,生物多樣性急速流失,正逐漸削弱人類社會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適應與恢復能力。
其中,最先、也最深受衝擊的往往是那些最依賴自然資源、卻缺乏應變能力的社群,例如:仰賴海洋資源的沿海漁民、依靠森林生態的原住民部落、或是在邊際土地(註一)上耕作的小農家庭。當棲地破碎化加劇、物種數量銳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衰退,這些社群不僅失去生計基礎,更面臨文化傳統斷裂、社會結構瓦解的多重威脅。他們往往缺乏充足的資源、技術或政策支持,難以在生態變遷中維持生存與發展的韌性。
然而,社會韌性的建構並不意味著要與自然對抗。過去思維經常將「保護生態」與「維護生計」視為零和競局,但新的合作模式正在重寫這個框架。真正的韌性,來自於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視為一體,將永續管理與氣候調適、在地市場連結, 讓自然與社會韌性彼此拉動, 才能有效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增強社群的經濟安全感與自主性。
越來越多國際企業開始意識到,與在地社群、社會企業、非營路組織等建立夥伴關係,不僅能為自身帶來永續的營運基礎、減緩生態破壞,更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過程中,強化在地社群的韌性,創造出環境、經濟與社會共融的「三贏」局面。
海藻企業攜手毛利部落,打造經濟與永續的共贏
毛利人是紐西蘭最主要原住民族群,佔總人口數的 17%,但他們長期面臨貧困與資源不足問題。Te Whānau-ā-Apanui 毛利部落位於紐西蘭東灣(Eastern Bay of Plenty)這裡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個部落亟需新的經濟模式來改善目前部落裡的教育、健康與文化傳承。(同場加映:翻轉氣候危機新解方?毛利人與新創聯手「藻」到希望)
來自一間美國新創海藻公司 Blue Evolution 正積極尋找新的海藻養殖地點,該公司雖已在墨西哥與阿拉斯加經營養殖場,但氣候變遷造成熱帶與溫暖海域面臨諸多環境挑戰,如海水升溫與海洋熱浪、海洋酸化、赤潮頻率增加,以及極端天氣與水文條件變動等問題,使得這些養殖環境變得不穩定,他們需要新的場域。
紐西蘭不僅擁有長達約 15,000 km 的海岸線和適宜的海洋氣候,加上法律承認毛利族對沿海與海域的傳統習慣權利,包括海域所有權與習慣性使用權等,使得 Blue Evolution 與當地原住民合資開發養殖業具有高度可行性。雙方很快看見合作的契機,於是,他們成立合資企業 Te Huata Blue,由毛利部落持有多數股權,確保部落自主與未來掌控性。身為部落守護者 Te Hūteri 的 Read 表示,「正因為他們擁有的資源不多,他們非常清楚,不願在沒有掌控權的情況下讓渡股權,喪失對自身命運的掌控。」
這項海藻養殖計畫不僅供應食品、營養品、化妝品、生技製藥等產業,還能延伸至紡織、建材與生物塑料。更重要的是,海藻能吸收二氧化碳、恢復海洋棲地,兼具經濟與生態價值。全球海藻養殖產業規模高達 180 億美元,預計在未來 7 年內將翻倍成長。
目前,部落已取得 5 千公頃的商用許可,未來可望擴展至 5 萬公頃。根據 PwC 分析,若全面啟動,每年可創造 20 至 30 億美元收入與逾 2 千個就業機會,這些收益將投入教育、醫療與司法改革,直接回饋社群。對毛利人而言,海藻養殖為部落帶來新的發展可能;對企業來說,則可以穩定海藻產量,在基於尊重與共享建立夥伴關係下,獲利同時保育生態、也支持在地社區永續發展。
從猩猩香皂到雨林復育,Lush 在印尼的 SOS 社群行動
印尼蘇門答臘的棕櫚油產業,持續侵蝕當地熱帶雨林 Leuser 的生態系 ,影響到紅毛猩猩與原住民社群的棲地。英國美容保養品牌 Lush 長期倡議「拒用棕櫚油」,並自 2008 年起逐步改用環保替代原料。為了有更進一步行動,Lush 與蘇門答臘紅毛猩猩協會(Sumatran Orangutan Society, SOS)展開合作,在當地直接展開保育行動,試圖從源頭回應這場生態、文化與氣候的危機。
2017 年,Lush 首先在歐洲發起 #SOSsumatra 活動,推出 1 萬 4600 顆猩猩造型香皂,象徵當地剩餘的野生紅毛猩猩數量。這些猩猩造型香皂在短短幾天便售罄,這筆12.6 萬英鎊的收益(約 500 萬新台幣),全數交由 Lush 的在地合作夥伴「紅猩猩資訊中心」(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用於收購 Leuser生態系邊緣 Bukit Mas 地區 50 公頃的前油棕種植地,並展開重建森林工作,將其復育為野生動物棲息地。
Lush 更將行動擴展至亞洲,推出不含棕櫚油的 SOS Sumatra 洗髮皂。設計靈感來自立陶宛藝術家 Ernest Zacharevic 在印尼蘇門答臘一處油棕種植園,以移除油棕樹方式製作出巨型「Save Our Souls(SOS)」求救訊號的地景藝術裝置。這個半公里長的圖像訊號需從空中俯瞰,期望突顯森林砍伐與紅毛猩猩棲地喪失的危機,引起更多人對此議題的關注。
Lush 將 SOS Sumatra 洗髮皂的所有收益投入由 Sumatran Orangutan Society(SOS) 與其在地合作夥伴共同執行的 Rainforest Home Appeal 計畫中,將一片廢棄的油棕種植園,改造成永續農業示範基地與保育訓練中心,協助小農採用永續農法來提升農業收益、並與自然雨林共生。這些計畫不僅為蘇門答臘的森林恢復帶來不少資金,也成功凝聚消費者的支持。
The Body Shop 社群公平貿易計畫,讓 10 萬人受益
自 1987 年起,來自英國美妝品牌 The Body Shop 就以「Trade Not Aid」(公平貿易,而非施捨)為理念,直至今日,成為品牌秉持專屬的 「社群公平貿易(Community Fair Trade)」 計畫。這個計劃的核心目標是弱勢社群,與全球數千名農民與工匠直接建立公平、長期的合作關係,提供優惠貿易條件,得以獲得市場通路與獨立收入,並協助供應者投資於教育、醫療與衛生等社區公共建設,進而改善教育、健康與生活條件,使其家庭與鄰居均受惠
此計劃,特別支持女型主導的社群組織。如在非洲迦納北部,The Body Shop 與婦女協會 Tungteiya 在 1994 年起合作已逾 30 年,他們號召 650 名女性工匠以 18 道工序手工製作保養品的原料乳木果油,不僅讓當地婦女有穩定收入且提升當地女性自信心、尊嚴,也資助社區的用水、醫療與教育計畫。
在環境議題上,The Body Shop 亦將社群公平貿易的理念拓展至回收塑膠領域。在印度, 有大約 150 萬名的拾荒者,這些拾荒者大多來自印度種姓制度中社會地位最低的「達利特人」群體(正式名稱為「賤民」)。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平等,他們長期面臨歧視與剝削,工作條件極為惡劣,缺乏基本的職業保障與尊嚴。回應環境污染與社會不公的問題,在 2019 年,The Body Shop 與位於印度 Bengalur 的在地新創組織 Plastics for Change 建立合作,向這群拾荒者採購回收塑膠,讓他們獲得公平價格、安全衛生設備與工作尊嚴的同時,也解決了塑膠污染問題;該項倡議計劃, 也讓 The Body Shop 榮獲 2019 年 Ethical Corporation 的「塑膠創新獎(Plastic crisis)」。
The Body Shop 透過社群公平貿易,讓全球數十萬人受益,並將「商業作為一股向善力量」落實為品牌的核心精神。
從小農到原始森林,IKEA 推動責任林業成為常態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也是許多人的生計來源,然而非法砍伐與過度開發,使森林與依賴森林的社群面臨嚴重威脅。多年來,IKEA 致力於推動負責任的森林管理,早在 1996 年 IKEA 創辦人 Ingvar Kamprad 就在致董事會的信中指出:「全球森林已遭過度砍伐,主要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地區,如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加拿大、西伯利亞等地。雖然已有零星的復育與保護行動展開,但仍遠遠不足以挽回現狀。……而森林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這也成為IKEA 推動「Forest Positive」策略的出發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便是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的全球夥伴關係。雙方已攜手超過 20 年,涵蓋 21 個國家,透過強化政策、改善治理與提升木材供應鏈透明度,共同守護森林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合作不僅在政策層面,更深入到在地行動,除了強化永續森林管理,IKEA 更與當地小農與原住民社群合作,讓保育與經濟共進。在東亞地區的「大湄公河地區(Greater Mekong)」計畫中, IKEA 與 WWF 在寮國、柬埔寨、泰國與越南共 78,874 公頃森林的永續管理,也與當地小農社群合作,讓他們生產竹子與藤條,透過培訓與市場連結並取得 FSC 認證,進而獲得穩定收入與生計提升。
在非洲喀麥隆,IKEA 與 WWF 合作開發 森林完整性評估工具(Forest Integrity Assessment, FIA)工具,讓當地社區參與、非專家也能衡量自然林生物多樣性的創新工具。這對於這對於小規模的社區森林而言能大幅降低森林盤點、數據搜集技術的成本,確保當地社群可以朝碳與生物多樣性信用制度供應數據,進而從保育行動中獲得收益。
2023 年,雙方攜手推出南美合作計畫——在巴西與哥倫比亞展開森林恢復與社區賦權專案。計畫中,巴西項目在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塞拉多與亞馬遜塔帕若斯流域,透過景觀保護與再造林抑制天然林轉為人工林;同時整合當地家庭、原住民打造永續價值鏈與森林經濟機制。哥倫比亞項目裡,則強調恢復安蒂奧基亞、桑坦德與考卡等地的森林;擴大社區森林管理並連結合法木材平台,鼓勵永續工作方法與知識傳承,並設定延續至 2025 年後的長期合作目標。
IKEA 全球林業經理 Mikhail Tarasov 強調,目標是將「負責任木材採購」成為產業常態,不僅能保護森林生態,也為當地社群創造穩定就業、保護社區資源,提升社區的適應力與發展韌性。
Nespresso 攜手小農,以永續為目標守護咖啡品質
咖啡是全球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但高品質咖啡種植正受到氣候變遷與市場波動的威脅。為了同時確保精品咖啡的穩定供應並改善小農生計,Nespresso 於 2003 年與 雨林聯盟(Rainforest Alliance) 共同創立「AAA 永續品質™ 計畫」。
計畫核心在於兩點:品質與永續密不可分,以及唯有建立長期信任的合作,才能帶來改變。因此 AAA 建立 3 大要點:
- 品質:協助農民提升咖啡品質、增加收入並拓展市場
- 生產力:改善農場管理與經濟規劃,提供收入穩定性
- 永續性:推動社會與環境實踐,提升農民福祉並保護自然資源
Nespresso 與 860 多名農藝師與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透過以行動為導向的 TASQ™(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Quality™ 評估與輔導工具,行農場自我與第三方評估,涵蓋品質、環境與社會的 296 項指標,根據結果提供量身訓練與改進方案,並且提供獎勵金,協助農民使用專業工具即時追蹤、改善成效。此外,農民可獲得高於市價約 30–40% 的溢價,若取得 Rainforest Alliance 認證,更可享額外獎金;Nespresso 與農民建立長期固定採購合作,提供穩定性與信任基礎。
此計劃也針對社區支援與系統性轉變投入資源。例如,2014 年在哥倫比亞,Nespresso 聯合 Fairtrade International、哥倫比亞勞動部與地方合作社推動「農民未來計畫(Farmer Future Program)」,將每一筆 Nespresso 所額外支付的公平貿易溢價中,有 50% 會進入咖啡濃的退休基金,若農民自願加碼出資,哥倫比亞政府會透過 BEPS 公共計畫再補助 20% 的資金。至今已有逾 2,200 位農民參與,Nespresso 投入金額超過 150 萬美元。除了有助於咖啡濃的未來生活有所保障,也鼓勵年輕世代繼續留在農村,強化社區永續能力。
為了讓提升整體生態多樣性及環境韌性,Nespresso 自 2014 年起, 與法國巴黎環保組織 Pur Projet、透過商業解決方案解決貧窮問題的非營利組織 TechnoServe 合作實施林下混種經營 (agroforestry),在咖啡園中種植本地樹木,並透過這些樹木改善土壤、吸碳、保水、防止侵蝕,並讓農民擁有更多收入來源。目前已在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衣索比亞、瓜地馬拉、印尼、肯亞、尼加拉瓜與烏干達等地共栽種超過 450 萬棵本地樹木。
除此之外, Nespresso 也透過 AAA 計畫,協助當地進行水資源管理、性別平等倡議等多元發展專案,截至目前,AAA 已涵蓋 18 國、16.8 萬名農民,全球 91% 的 Nespresso 咖啡來自該計畫,其中 57% 通過雨林聯盟、公平貿易或有機認證。除了提升品質與收入,AAA 連結當地合作社、政府與研發機構,提升社區抵禦風險的能力與整體福祉,更解決產業系統性挑戰。
當經濟與生態同行,共生共榮的新路徑
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公平並非平行線,而是彼此交織、互為依存。當環境受破壞,最先受害的是依賴自然的脆弱社群;而當企業選擇站在他們身邊,資源保護也能成為經濟韌性的起點。無論是海藻吸碳、森林認證、公平貿易,或提升農民生計,這些模式都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可以共生共榮」。
在氣候危機與物種流失加速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這樣的跨界合作,重建自然與人際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在守護地球的同時,不讓任何社群被遺落。
註一:「邊際土地」指得是都市或都會區週圍或邊緣的土地,以及那些土地由於品質、區位不良,以致於在上面耕作或投入無法達到預期報酬的地區。
參考資料
- LUSH launches new shampoo bar across Asia(Sumatra Orangutan Society)
- Sending out an SOS for Sumatra’s forests and wildlife(Sumatra Orangutan Society)
- Good for the forest(IKEA)
- SUSTAINABLE COFFEE FARMING(Nespresso)
- SAFEGUARDING THE COFFEE FARMERS’ FUTURES(Nespresso)
核稿編輯:葉于甄

左右社會公平的生態密碼——重新看見生物多樣性對你我的影響
社企流/文:Jenny Yeh
曾經被譽為「澳洲森林之肺」的昆士蘭州,有將近 86%、約逾 28 萬公頃的土地,用來擴大牧場,推土機砍伐森林及灌木林,進而導致大量無尾熊、紅鷹等生物死亡;位於南美洲的阿根廷也因為農業開發、非法伐木等讓大型原始森林快速消失,自 1998 年到 2023 年間阿根廷已失去 700 萬公頃的原始森林;無獨有偶,西非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正受到土地侵占和非法伐木的威脅,在 2001 年至 2024 年間失去約 217 萬的樹木覆蓋面積。
但生物的消逝與人類生存的關聯在哪?我們在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於 2024 年底發布兩項重要的研究報告可以發現,生物多樣性危機與社會經濟系統關係緊密。
在第一份《Nexus Assessment》關鍵評估中指出,目前全球超過 50% GDP(約逾 50 兆美元)高度依賴且受惠於自然生態系統,且當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損害,更高達每年 10-25 兆美元的隱形成本,並未納入計算;第二份《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報告裡,則明確提及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並非環境技術或環保策略的不足,而是根植 3 大因素:其一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疏離及對自然或他群的支配、剝削態度;其二,權力和財富分配不均,弱化生態與社會正義的展現;第三,則是過度追求斷其物質、利益與個人得失思維,輕忽了自然與未來世代的福祉。(同場加映: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除此之外,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若能立即採取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到 2030 年可創造 10 兆美元的商業機會和 3.95 億個工作機會;但延遲保護生態行動卻要付出極高代價,這個代價是,生態保育行動每延後 10 年,投入的資金、資源成本將翻倍;而延遲氣候行動,每年則預計額外支出增加至少 5 千億美元。
生物多樣性危機如何造成社會不平等
生態系的瓦解,不僅只是環境議題、生態悲歌,更是對社會不同群體造成極度不均衡的發展影響。以下,社企流根據國際趨勢、研究報告,整理出 3 大生物多樣性喪失下造成社會不平等的全球趨勢情形:
糧食危機加劇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全球社會經濟息息相關,首當其衝是更是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維繫生活的人群,這群人佔全球總人口數的 70%。對於這些 57.6 億人來說,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生存與經濟活動的基礎。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削弱了糧食安全,除了野生食物,如獵物、野生水果等取得減少外,基因多樣性喪失讓作物更易受到病蟲害與極端氣候侵襲;對於最貧困的家庭而言,森林在食物短缺時期提供「緩衝食物」的能力,可一旦森林消失,將大幅增加糧食短缺的風險 。除此之外,當生態系統崩壞,過度捕撈致使魚種滅絕、加劇水域污染,森林退化等問題,將會使得數百萬人失去生計。
這一切正在快速侵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與貧困、飢餓、公平等相關指標的進度。據聯合國估計,生物多樣性的負面趨勢,將阻礙永續發展目標中約 80% 與貧窮、飢餓、健康、水資源、城市、氣候行動、海洋與陸地使用相關的評估指標達成率。
危機下的經濟災難
在世界銀行的預測模型下顯示,在少數生態系功能消失下,無法為人類提供服務及需求,如蝶蜂授粉作用、森林木材或是海洋漁業匱乏等,我們將面臨最嚴重的情況是,到了 2030 年,低收入國家每年實質 GDP 將減少 10%、整體全球經濟損失約 2.7 兆美元,相當於 GDP 喪失了 2.3%。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南亞的衝擊尤為明顯,年度 GDP 分別可能下跌 9.7% 和 6.5%,但這都還是在未觸及生態崩潰的臨界點下的預測。
這樣的情況在在凸顯,即便是少數生態功能喪失、消失幾項自然功能,便可能影響整體國家經濟發展,使得這些最貧困的經濟體要擺脫貧困、實現增長的前景變得更加困難。
弱勢族群承受不成比例的侵害
生物多樣性喪失對於社會各群體的影響極不均衡。從美國在 2024 年研究發現,2020-2100 年間環境效益(註一)的損失,將不成比例地落在非白人、低收入和城市人口身上。而這些群體往往居住在環境品質較差的區域,缺乏應對環境變化的經濟資源,且在政治決策過程中缺乏發言權。
加劇性別不平等
生物多樣性喪失更涉及性別議題,特別女性在既有的結構性劣勢下加劇不平等情形。在許多偏遠地區、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社區裡,女性往往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例如需要負責取水、收集薪柴等工作,當環境退化導致這些資源更加稀缺時,這也意味著她們必須走更遠、花更多時間來獲取資源,直接增加無償勞動負擔,造成「時間貧困」,也剝奪她們接受教育或從事有償工作的機會時。
婦女在農業與漁業生產中也經常扮演關鍵角色,但受到資源與權利限制,她們的生計更容易在生物多樣性降低時遭受打擊;但在這些關鍵的環境政策與決策領域中,女性長期被邊緣化,阻礙婦女參與並領導環境保育等工作。而環境惡化導致的水質糟糕、空氣污染與毒物暴露,對婦幼健康的傷害尤其劇烈。
原住民族面臨的多重危機
各地的原住民族也面臨著許多複雜的環境正義難題。全約有 25% 的陸地位處於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中,而這些地區同時也乘載了全球約 17% 的森林碳儲存,且這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裡的森林砍伐率也比其他地區低了 50%。但他們卻經常被排除在環境決策之外。土地議題更是核心的關鍵問題,往往國家、企業在進行工業發展、採礦和保護項目,經常未經原住民同意情況下侵占他們的傳統領域,使得他們被迫強制遷移、搬離,更讓根植於土地的傳統文化遭受侵蝕。此外,自然環境的喪失,也會對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遭受破壞,讓這些原住民語言與文化中的環境知識流失,但這些知識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與調適生態系統卻是重要的關鍵。
氣候難民的處境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產生了新的全球人口流動。 在 2023 年全球因暴雨、洪水、野火等氣候災害造成 2640 萬人流離失所,在僅僅 10 年間,已有 2.2 億人境內流離失所;據估計到 2050 年,每年將有 2 億人因氣候變化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但其實這樣的人口流動現況,來自於因著農業生態系的崩解,迫使農村居民遷徙;海洋資源枯竭摧毀沿岸社區生計、乾旱則侵蝕著牧區傳統的放牧地等,但在國際法中卻並未有「氣候難民」的法源概念,也讓這群環境難民缺乏法律保護,在災難來臨時成為無助的受害者。
生態保育與社會正義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近年來,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已成為衡量環境行動是否兼顧公平的重要框架,意指:「確保社會上的所有群體,特別是弱勢族群,都能公平地獲得發展的收益,並減輕轉型過程中的負擔,避免環境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特定群體身上」。早在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就已經設立公正轉型工作計畫(JTWP),COP28 進一步通過執行細則,確立 5 大原則:以人為本、利害關係人參與、技術政治整合、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與資金動員,南非總統氣候聯盟的範例展現了多方共治下的煤炭社區成功轉型。
原住民族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視。《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正式納入「自由、事前知情同意」原則,以保障他們的參與權。加拿大則於 2023–2024 年支援 27 個第一民族社群,推動濕地恢復、野牛復育與文化火控等自然解決方案,增強生態保育與社區自主性。
除此之外,在 2024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 16)上通過設立「卡利基金(Cali Fund)」,要求商業利用生物遺傳序列資訊的業者,將利潤中一定比例納入基金,並將至少 50% 資金回流至原住民族與地方社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利用,並實現效益的公平分享。
從風險管控到價值創造,企業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推手
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全球超過一半的 GDP(約 44 兆美元)依賴健康的生態系統,因此若忽略自然資本,供應鏈、中斷原料來源、品牌信譽與投資風險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保護與回復自然也不是毫無利益的慈善舉動,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 2030 年,每年將有 10 兆美元商機和 3.9 億就業機會來自永續行動 。
這也讓企業界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關注度急劇上升,根據 KPMG 2024 年調查顯示,自 2022 年以來,生物多樣性報告顯著增加,儘管仍落後於氣候報告,但相關投資研究機構預期 2024 年生物多樣性項目投資將增長 20%。
企業可透過多元策略實踐這個轉型,包括套用 TNFD 框架進行自然風險盤點與揭露(LEAP 方法:定位、評估、分析、準備),並與氣候揭露架構保持一致,且透過水資源管理、永續農業與森林保護計畫,積極將生態保護納入供應鏈與核心業務當中。
此外,企業也能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憑藉著社會創新組織對地方知識與創新商業模式,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擁有獨特能量。例如如埃及 SEKEM 在沙漠地帶推動「綠化沙漠」、哥倫比亞的 Kardianuts 採用再生農林系統支持當地生計、巴西 MapBiomas 用 AI 分析衛星影像監控亞馬遜雨林,都是生態與地方共好的典範。(同場加映:百萬物種消失警鐘響起!社會創新組織為何能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
面對時代的多重危機,迫切的解方整合與行動實現
生物多樣性危機遠不只是一項生態議題,它根深蒂固於既有的社會結構中。環境退化往往與貧困、不平等和社會邊緣化共生互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但在危機中也蘊含機遇都顯示了希望的曙光。世界經濟論壇與 IPBES 2024 年報告也提到,如果不同步解決社會不平等與生物多樣性問題,環境保護努力恐將失敗。關鍵在於行動的緊迫性和方法的整合性,未來 5 年是防止不可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的關鍵。在人類福祉與生態健康的不可分割的關係下,並將公平正義置於永續發展的核心時,我們才能真正應對這個時代的多重危機。
此次倡議,社企流將透過專題分別從全球趨勢出發,談企業的行動指引為何、如何開啟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並藉由分析全球地區經典案例供台灣借鏡,在生物多樣性喪失危機下,同時兼顧生態及人權發展,持續向永續邁進。
同時,社企流也將在 9/25 舉辦「環境永續新未來:生物多樣性方舟上的社會韌性」講座,邀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 陳瑞賓、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 金欣儀,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企劃組簡任技正 石芝菁,現場分享如何透過跨域合作,打造企業與社區共榮的永續模式,歡迎關注永續發展的你共襄盛舉。>> 免費報名
註一:環境效益(Environmental benefits),指得是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各種好處與功能,例如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調節、文化休閒等。
參考資料
- Biodiversity(World Bank Group)
-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Taylor & Francis)
- COP 16 in Cali: progress towards making peace with nature(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