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隨著全球 ESG 議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政策與供應鏈壓力,也必須主動部署永續策略,深化與社會的連結。過去一次性的公益活動或捐贈,已難以應對當代複雜挑戰。企業該如何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創造兼具商業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共好模式,已成為永續轉型的核心課題。
為此,社企流推出「企業永續神助攻」系列講座,打造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對話的平台。首場講座聚焦「社會參與的多元實踐」,邀請 ASML、TFT 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企業與組織代表,分享雙方如何從單一行動走向長期合作,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與專案共創,擴大永續影響力,實踐更有溫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同場加映: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ASML 企業社會參與策略:從「點」到「面」的永續之路
當今企業談永續,早已不再停留在單次公益活動或短期捐贈。真正有系統、具影響力的社會參與,往往來自一段長期的關係經營與對議題的深入理解。ASML 社會參與專案負責人(Project Lead of Society & Community Engagement)曾韻庭在講座中,以實務經驗分享企業如何從單點出發,逐步走向長期共創,實踐有感且可持續的企業社會參與。
「志工服務往往是企業參與社會最基本的起點,但這個起點絕不能只是『做了就好』,而是要成為串連價值的起手式。」曾韻庭指出,ASML 透過與社企流合作,連結其他社會創新組織,從志工行動開始,讓員工親身接觸議題、理解需求,進而引發更深層的認同與投入。「我們讓員工跟我們一起下現場,去看、去感受、去理解,這是合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這樣的「點」逐漸延伸為「線」,例如員工捐款配對機制,讓公司的支持與員工的行動互相對齊,建立共同的社會參與感。「你支持的團體,公司也站在你這邊,這是一種價值上的共鳴。」ASML 每年透過捐款配對,甚至在特定活動期間加碼兩倍支持,讓資源更集中、更具影響力。
然而,要走向長期合作的「面」,企業必須投注更多耐心與對議題的理解力。曾韻庭坦言:「好的合作關係,從來不是一次專案的媒合,而是從一場又一場的深度對話開始。」ASML 審核合作對象的流程涵蓋整間公司跨部門的協作——從法務、風控到總部溝通,每一項提案都需經過嚴謹審查與在地實地訪查。她笑說自己的角色像「轉換器」,負責將台灣在地的議題,轉譯給遠在荷蘭總部的同事們理解與認同。
除了制度與流程,更重要的是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雙方的角色認知與溝通誠意。「非營利組織避免將贊助企業當成客戶,要勇敢向企業表達組織的理念,才不會讓合作的目的失焦;而企業要將非營利組織當夥伴,而非發包廠商,雙方彼此找到共同的目標,才有辦法走得長遠。」
對她來說,真正能夠落地的合作,來自於彼此對議題的理解、對資源的尊重,以及對彼此角色的信任感。從志工行動啟動認識、捐款制度加深參與、長期專案穩定合作,ASML 藉由「點—線—面」的策略,一步步實踐出專屬於企業的社會參與路徑。當企業願意跳脫自身框架,與非營利組織並肩思考、共同學習,才真正能在社會參與這條路上,走得長遠、走得踏實。

當資助者變身共創者!TFT 攜企業走進偏鄉教育第一線
作為深耕偏鄉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Teach for Taiwan(TFT)長期關注台灣教育資源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並積極與企業攜手合作,讓企業不只是「捐助者」,而能成為教育現場的共創夥伴。TFT 策略合作專案經理黃映慈在講座中分享與 ASML 的合作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彼此理解與參與式設計,促進企業深度參與教育現場。
她指出,企業合作的第一步,不是立刻啟動專案,而是從「陪伴彼此理解」開始。ASML 在第一年與 TFT 合作期間,透過實際與高需求現場互動,了解教育現場的挑戰與需求,才逐步共構出適切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展開長期計畫,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學習。
TFT 與 ASML 合作共同推動「藝文走讀學習計畫」,回應高需求地區較難取得藝文學習資源的挑戰,支持了多所高需求地區的藝文學習推動。其中一所與花蓮部落小學的合作中,在 ASML 支持孩童的文化與音樂學習資源下,由 TFT 串連專業音樂人走入學校,並邀請孩子與專業音樂人交流、改編合作族語歌曲,最終共同站上大型展演舞台,讓自身文化被聽見,也讓孩子經歷「站上舞台、被看見」的感動。
接下來,TFT 也將與 ASML 合作一同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英語學習,除了 TFT 所培力的青年人才在高需求地區長期陪伴孩童學習,也帶動企業志工共同參與孩童的學習歷程。如透過「筆友計畫」與學生練習英文書寫,或在假期設計英語課程,讓語言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黃映慈說:「希望讓孩子看見英文可以成為溝通的工具。使用英文真的有人看得懂,而且可以產生互動,也希望孩子因此更相信英文是能夠被使用的,進而提升學習動力。」
「這不是一次性的公益活動,而是企業與組織一起思考、一起走入現場、一起回應真實議題的歷程。」黃映慈強調,真正具影響力的合作關係,不只是資源的流動,更是價值的連結。

從選對夥伴開始,大米缸如何放大社會影響力?
在談永續與社會參與的路上,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走出了一條結合農業、弱勢扶助與企業志工參與的實踐之路。主理人游思瑩指出,協會從最初的公益計畫起步,逐步轉型為正式組織,至今已推動 7 年,與全台近百位有機友善小農合作,並將生產過剩或滯銷的農產品,轉化為支持弱勢族群的糧食資源。
大米缸的服務對象橫跨 3 個面向:友善耕作的農友、需要穩定餐食的弱勢族群,以及學習資源相對匱乏的兒少。在挑選合作夥伴時,也有縝密的審核流程。游思瑩說:「我們追求的不僅是企業資源的挹注,更重要的是了解所有合作夥伴,無論是企業、NPO、大眾,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她強調,雙方會先仔細確認彼此需求、確立明確目標,並經過充分溝通後才正式開啟合作,而在合作期間也會持續進行滾動式調整。「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兼具創新與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
除了物資媒合,大米缸也推動食農教育,讓接受捐助的孩子與長輩理解手中那碗飯的意義。有孩子第一次見到水稻田、摸到水牛、了解米從哪裡來,也有企業志工在課程後反思如何優化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游思瑩強調:「這些不是單次活動,而是一場場對生命經驗的深度連結。」
在與企業合作上,大米缸秉持需求對焦與共同設計的原則,從理解彼此目的,到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例如與 ASML 合作生物多樣性田間調查、導入有機食材進入員工餐廳;或與成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推動盲生的食農教育課程,讓企業志工、孩子與土地有更多交會的可能。
「我將所有合作企業都視為夥伴,共同推廣這個議題。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這樣的理念和心態去尋找合作對象。在這種良善的關係基礎上,最終的專案成果將不僅僅是一份結案報告,而是一個能明確展現社會影響力的實際成就。參與過專案的夥伴,也會主動運用自身能力,進一步擴大議題的影響力。」游思瑩表示。

每段合作都該是各自精采——荒野保護協會的企業共創心法
深耕環境保護三十載,荒野保護協會已投入龐大資源與人力於各項環境議題,其足跡遍布全台,設立 11 個分會,擁有逾 5 千名志工與會員,每年舉辦超過 4 千場教育活動。荒野保護協會永續發展部副主任張育憬指出,健康的生態環境有賴全民參與,企業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有效連結企業夥伴,荒野保護協會特別設計「企業志工體驗」作為起點,協助初次接觸非營利組織的企業,透過短期參與來了解 NPO 組織運作與生態議題,也讓雙方在前期建立初步默契,進而評估是否能展開更深度且長期的合作。
張育憬舉出 3 個具代表性的企業合作案例。首先是富邦證券,在充分研究議題後主動聯繫協會,表示願意支持保護可愛水鳥來達到棲地守護的策略,「他們做足功課,了解我們已認養的棲地區域,並清楚公司內部的永續目標,提升了雙方的溝通效率。」其次是信邦電子,在嘗試各種公益贊助模式後,選擇認養荒野所集資購買的一處荒廢果園,攜手打造森林復育區、環境教育區與水生池,逐步修補里山地景因慣行農法而受損的生態系。最深刻的則是台灣保時捷,不僅長期投入岸上淨灘、潛水淨海與海洋廢棄物調查等等,更主動製作雙方合作紀錄片,呈現志工參與歷程與企業理念的對話過程。
「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荒野的合作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組織;企業亦然。」張育憬強調,良好的夥伴關係來自投資時間理解彼此的價值與需求,唯有如此,這段合作關係才能走得深遠而持久。

打造永續實踐的多元可能
每一段能推動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背後都是時間、理解與信任堆疊而成。與其追求快速見效的短期行動,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攜手深耕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一起放慢腳步,走進現場、理解議題。企業社會參與可以不只是單次公益活動或捐贈,還能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專案共創等多元形式,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更長期、更深入的合作。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