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平松類 /譯:彭佳
大家不必為晚年感到太過焦慮。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認為我是在胡說八道,從而口誅筆伐我。所以,比起聊「晚年無憂」,也許說點「多為將來做些準備吧」、「注意健康,多存些錢吧」這種妥當的話更讓人感到實在和輕鬆。但作為醫生,我每天都在接觸老年患者,他們之中有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痛苦,對未來充滿了擔憂。看到這些老人,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告訴他們,未來是有希望的。因此,我再次重申,真的不必為晚年感到焦慮。
在與很多患者、尤其是與老年患者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對晚年有著種種顧慮。比如,老了以後生活無法自理,就會被送進某間養老院;養老院的房間隔音不佳,被隔壁吵得根本無法安眠;尿布濕得都是尿,滿屋子尿騷味;睡在硬板床上腰痠背痛;天天吃冷飯⋯⋯
就算不會被送去養老院,他們也還有其他擔心,滿腦子都是各種問題:
「關於照護與失智」: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了,誰來照顧我?怎麼照顧我?
「關於錢」:養老的錢夠嗎?
「關於健康」:老了會生病吧?病了怎麼辦?
「關於孤獨感」:孤零零一人會很寂寞吧?我會孤獨死嗎?
「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
也有極少數老人沒有這些顧慮,他們被稱為「超級老人」。日本生命保險文化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 13.2 的老人表示「養老無憂」。作為一名在職眼科醫生,我累計接診過十萬多名老年患者,確實遇到過這樣的超級老人,也很想要成為這樣的超級老人。就像與我有來往的日野原重明老師(1911-2017),他雖已年過期頤,但還能開講座,玩社交平臺。很多人都想成為日野原老師那樣的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這樣的「超級老人」。
有人覺得「這可以效仿」,也有人覺得「無法效仿」。超級老人們往往生活積極且有安全感,他們社交能力強,廣受愛戴,且財務自由,對未來充滿信心。這的確難以依樣畫葫蘆地效仿。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老人,他們孤單寂寞,容易上當受騙,每天辛辛苦苦照顧家人。即便不至於此,「普通老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不安。
人工智慧的「寒武紀大爆發」
近年來出現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眾多新技術,讓我們認識到不是超級老人也能安度晚年了。他們可以住在自己住慣了的家裡,睡著鬆軟的床,蓋著溫暖的被;早起有香噴噴的米飯,豐衣足食;健康地生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最新技術讓這一切都成為了可能。
當然,我畢竟只是眼科醫生,平時接觸的都是病人,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方面我是專業的,但在新技術方面並非專家。所以一開始我也覺得「有了人工智慧,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吧」,把某事某物炒得沸沸揚揚的,不是社會上常有的事嘛。但是,最近幾年,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逐漸進入醫學領域。可以斷言,只要能正確利用這些新技術,我們的老年生活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場加映:在數位化時代下,誰被落下了?)
聽起來這些新技術好像跟眼科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被谷歌收購的 DeepMind 公司很早就開始了眼科方面的研究,透過分析醫療影像圖(視網膜照片)進行 AI 診斷。而且,你知道嗎,據說現在的 AI 都「長眼睛」了。這正是被稱為人工智慧的「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
「寒武紀大爆發」原本是出現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詞語。在 5 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生物體有了眼睛,地球上一下子誕生出多種多樣的生物體。由於新生物的迅猛出現,這一時期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可以說,在 AI 有了「眼睛」的當今時代,正可謂是人工智慧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期。
那麼,為什麼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會關注眼睛呢?實際上,運用人工智慧很容易就能進行眼部疾病的治療。因為眼睛(眼球)是透明的,構造相對簡單,所以給眼球拍照其實很簡單,不太需要像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那樣的大型機器。現在,只需在手機裡安裝一個應用軟體,對著眼球拍張照,就可以進行診斷。這種簡便性促進了 AI 診斷技術的發展,也有利於向全世界傳遞這些先進資訊。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有幸獲得了在「日本深度學習協會」(Japan Deep Learning Association)的進修資格,學習了一些人工智慧相關的知識和技術。說實話,這些知識也許只是一些皮毛,但只要掌握了這些,就能更深入、更廣泛地了解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此後,我又嘗試閱讀了一些最新技術的相關書籍,不過內容大都比較晦澀。我主要著眼於「技術的演化」,所以當我跟周圍的朋友說起人工智慧時,他們總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認為那些技術都太遙遠了。
的確,說起「到了 2045 年,AI 將比人類更聰明」,確實會讓人一下子反應不過來,畢竟那是二十多年以後的事了。「馬上進入自動駕駛時代啦!」的消息不也喧囂一時嗎?如果去問研發人員,再對照政府關於未來的指導方針後,就會發現那其實還遠得很。
如果有一天,人類可以將自己所有的工作完全交給 AI,那麼,在那一天來臨之前,事先了解好「如何與 AI 等最新技術打交道」、「AI 時代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眼科領域現在已經有了 AI 診斷技術,但我們清楚地知道不能完全依賴 AI,而是要與 AI 合作,好好地利用 AI。那怎樣才算是好的利用呢?我希望能從眼科醫生和接診老年人的相關經驗等專業角度,在與大家共同學習新技術的同時,向大家做一些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