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直接跟農夫買Photo Credit: 直接跟農夫買
你平常都怎麼買菜呢?一起認識「直接跟農夫買」,更貼近農友與土地,讓日常買菜就能更永續!
社企流/文:郭潔鈴
皎潔的月光灑落田間,被月色照耀的人影在田埂上拖曳得好長好長,儘管四周漆黑,但此起彼落的蛙鳴、藏身草叢閃爍著的螢火蟲,使田裡的人兒不覺孤單。
憶起流浪台灣農村的那一年,「直接跟農夫買」的創辦人金欣儀表示:「離開台北那一年我很感動,在台北所有公園裡,只看得見人工的漂亮造景,看不到其他生物;但是當我站在沒有太多化學藥物干擾的環境裡,就能徹底感受到其他生物存在著。」
然而不受化學藥物干擾的農村環境,必須與在地農友一同守候。金欣儀發現,許多農友堅持採用對環境友善的農法,但他們的努力卻不常被看見。因此曾在廣告文案領域耕耘多年、更曾獲坎城廣告獎的她,盼望運用自己的寫作天賦,為農村寫下一頁頁的篇章。
例如一位在梨山栽種甜柿的農友羅振章,其在直接跟農夫買官網上的簡介便如此寫道:「堅持草生栽培,不用除草劑,順手拔草已成振章的習慣,愛護土地的心表現在振章手掌上,因為拔草而幾乎磨平了指頭的指紋。」
傳達貼近農友的第一手故事,是直接跟農夫買的核心宗旨。直接跟農夫買從單純分享農業故事的粉絲專頁起家,至今蛻變成農業電商平台,與上百位農友合作,並讓超過 8 萬坪以上的土地恢復生機。而創辦人金欣儀與農業結下的緣分,可從 10 多年前的一場旅行說起。
(金欣儀(右)與花蓮火龍果農李清秋。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金欣儀(右)與花蓮火龍果農李清秋。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浪跡台灣農村一年,誓言守護田間的豐富生態

熱愛旅行的金欣儀,因緣際會至農村參加了自然農法的課程,眼見農夫堅持無農藥、無肥料耕作,即使犧牲產量也在所不惜。金欣儀好奇地詢問當地農夫願意減少收入、採用自然農法的原因,得到了令她感動不已的答案。「他們說,環境裡面不只有人類要生存,還有別的生物也要生存。」
對農業產生興趣的金欣儀,為了更加瞭解友善農業的實踐方法,於 2008 年決心辭職,赴全台各地的有機農地見習。在位於花蓮的台灣第一座有機村羅山村,她見證到友善農業對環境帶來的改變。
金欣儀語帶驕傲地分享:「那邊的生態非常美麗,走在田間路上,可以很輕易地看到台灣藍鵲,在螢火蟲時節,晚上一定會有螢火蟲,還可以看到不同時節的樹蛙出現。」
反之,若人類大量噴灑化學藥劑,原本熱鬧的田間將化為一片死寂。金欣儀進一步解釋,若農夫使用除草劑使草地枯死,土壤將隨之乾燥,而住在土裡的蟲、及住在草裡的青蛙將無處可去,最後食物鏈上層的蛇、鳥等動物也將無食物可吃,環環相扣的生態被破壞殆盡。
金欣儀沉痛地說:「當人類只顧慮自己,而不管其他生物有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我們會趕盡殺絕,這些生物就再也回不來。」
化學藥劑除了對環境生態有毀滅性影響,對人體的傷害也不容小覷。金欣儀表示,許多第二代農夫的父母,因為噴灑農藥而在晚年罹患癌症,而殘留的農藥被消費者吃進體中,也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這群二代農夫致力邁向無農藥耕作,減少對環境與對人類健康的傷害。(同場加映:使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為何不好?有機專家提出 3 大疑慮

挖掘農業兩大問題:輕視專業、人口外流

在農村蹲點一年中,金欣儀發現到友善耕作農夫面臨兩大問題:農耕專業不被重視、農村人口外流嚴重。
關於農耕專業不被重視,金欣儀指出,為了找到耕作與環境的平衡,農友得花費許多勞力與心力,更需具備生態學、植物病理學、土壤學等專業知識,然而社會中仍有許多人不理解農友的價值。
「人們願意花 3 萬買最新的 iPhone,卻不願意花 30 塊買一把有機蔬菜。」金欣儀表示,若人們不理解友善農法的價值,在採買蔬果時,仍只會以價格低廉者為優先。因此她認為應從消費者教育做起,使消費者理解友善耕作農友不僅要具備專業,更為了照顧土地與消費者健康,冒著生計的挑戰減少收成,進而提升消費者對農友的尊重與感謝之心。
而農村人口外流嚴重,是上述問題的延伸。由於農夫專業不受尊重,且未獲得合理報酬,使農村長輩皆希望下一代出外工作,不要繼承農業的衣缽。金欣儀指出,當一個產業裡,連投入這行業的人,都不希望孩子從事這份工作,那麼這個產業終將凋零。
在農村生活的經驗,促使金欣儀決心透過自己的行銷長才,讓更多人認識這群實踐友善農業的農夫。她在 2010 年於臉書成立直接跟農夫買粉絲專頁,寫下一篇篇農友故事,並在 5 年內使 7 成農友收入提升 20% 以上。
與農友建立深厚的關係後,農友盼望直接跟農夫買的夥伴不再是志工,而是成為工作上的夥伴,使事業經營更永續。因此金欣儀於 2014 年正式成立直接跟農夫買社會企業,扮演農友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將農友專業知識與消費者需求轉譯給彼此。透過雙方的交流,一步步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使台灣農業不再悲苦愁情。
(金欣儀(左)與花蓮瑞穗文旦農夫田瑞光。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金欣儀(左)與花蓮瑞穗文旦農夫田瑞光。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直接跟農夫買,欲創造消費者跟農友「牽手」的關係

在農友端,直接跟農夫買於官網中,皆詳細標明農產品的產地、耕種者的姓名,以及農友實踐友善農法的幕後故事。不僅如此,直接跟農夫買更樂於向消費者分享友善農業對環境帶來的改變。
金欣儀興奮地說,「有一次農友將田間的一種蟲『筍龜』拍給我們看,他很開心 10 年沒看到的筍龜竟能因友善栽培回到田裡,我們將這個訊息放上粉絲團,粉絲很熱烈地討論、甚至分享他們兒時對於「筍龜」的回憶。我們認為這是生態恢復和群眾參與很好的案例。」
除了與原本就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夫合作,直接跟農夫買也致力陪伴正處有機轉型期的農友。金欣儀表示,農友在減少噴灑農藥的過程中,農產品可能會產量減少、外觀不佳,同時又因未取得有機認證,而無法進入有機通路,使得農友面臨賣不出去的危機。(同場加映:先別提有機認證,你知道「參與式共保系統」(PGS)嗎?厚生市集 X 好食機用 PGS 共創新食安
於是,直接跟農夫買願意做為有機轉型期農夫的通路之一,金欣儀表示,「直接跟農夫買很喜歡願意改變的人,我們會把他的故事講出來,讓消費者去認同、去理解,這些夥伴在這條路上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在消費者端,直接跟農夫買不厭其煩地講述消費者的參與,可以對土地造成的正向改變,凝聚出一群重視環保與生態的客群,這群消費者更能成為一股回推生產者的力量。舉例來說,曾有消費者主動提出水果盒中不要有塑膠包裝,使原本習慣固有包裝方式的農友,可以放心轉換至更永續的包裝方式。
此外,直接跟農夫買也扮演彙整消費者需求的角色,在官網設置「計劃性支持專區」,網站會員按一個鍵,便能表達對該項農產品的興趣,收成後可再決定是否付款購買。這筆耕種前統計的資料,可使農友避免過量生產的風險,造成土地跟食物的資源浪費。
再者,計劃性支持專區更延伸出「養一桌食物計畫」。金欣儀解釋,有別於計劃性支持專區僅是表達支持,養一桌食物計畫如同認養一塊與桌子大小相同的土地,消費者可以提前付款,並與農友一同承擔收穫跟風險。若該年收成很好,消費者即可獲得比預期更多的農產品,但若該年歉收,則有拿不到收成的可能性。
「我們希望創造消費者跟農友牽手的關係,養一桌食物計畫的模式,讓我們覺得他們終於牽手了。」金欣儀表示,若發生氣象災害,消費者會第一時間擔心農田的狀況,比起過往的買賣關係,消費者與農友更像是同事、夥伴,一同扛起從生產到收成的責任。
目前養一桌食物計畫已推動 2、3 年,並有 3 位農夫、225 位養父母、410「桌」土地加入此計畫。金欣儀盼望未來能號召更多農友加入計畫。「台灣的農業交易形式,可以有不同的改變,除了等農友種好買來吃,消費者現在能有更多參與方式。」
(直接跟農夫買希望創造農友與消費者牽手的關係。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直接跟農夫買希望創造農友與消費者牽手的關係。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參與社企流 iLab 加速器計畫,尋得組織未來發展方向

創業至今已邁入第 6 年的直接與農夫買,下一步將持續擴大社會影響力,創造更多農友與消費者牽手的關係。
為了全面檢視組織的體質,解開組織成長的關鍵,曾入選第一屆社企流 iLab Do It 團隊的金欣儀,毫不猶豫地報名加入第三屆社企流 iLab 的加速器計畫。
「沒有社企流,就不會有直接跟農夫買。」金欣儀感性地分享,創業初期加入 Do It 計畫,習得社企應盡的基本責任、社會影響力的維持策略,連公司財務如何處理,也是透過 iLab 課程學習而來。
金欣儀表示:「參與加速器計畫,可以很有效率的獲取對的資源,而且不是靠自己能力可以找到的資源。」
加速器計畫給予的資源,包括三對一導師輔導、成長課程與 iLab 團隊的深度陪伴。直接跟農夫買的 3 位導師,分別負責財務營運管理、品牌、數位行銷 3 大項目,導師群包括台大創意創業中心導師陳百州、前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張安佐,以及電通安吉斯集團的數位轉型策略顧問周允玉。
在財務面,導師帶領團隊檢視不同的通路收入來源,以制定未來通路的發展策略;在品牌面,導師協助團隊回溯願景,並檢視網站中與消費者溝通的主張,是否與願景一致;在數位行銷面,導師解析顧客的使用者流程,提出拓展新會員並鞏固原有會員的策略,以提升整體顧客忠誠度。
金欣儀開心地分享:「我們公司就像多了 3 位總經理!」與高階經理人才的互動,可為公司帶來更全面的發展策略。近期,直接跟農夫買將根據於加速器獲取的建議,發展更完善的會員制服務,提升會員權益,使消費者更深度的參與品牌。
對於創業者而言,創業就像一段永不歇息的馬拉松,在盯著當下奔跑的同時,難免會忘記回首過往、展望未來。金欣儀表示:「因為每天都在忙著眼前的事情,以前不會有人逼著我們去看長遠未來的問題。參加加速器的這幾個月內,我們很期待用不同角度去正視問題,讓組織成長很多。」
未來直接跟農夫買將持續擔任農友與消費者之間的翻譯機,並創造兩者可以攜手的關係。針對想投入農業領域的有志之士,金欣儀也建議,不要認為自己在「幫助」農夫,而是「攜手」與農夫達到相同的願景。「創業者要屏除上對下的心態,因為農夫才是真正在第一線,幫助這塊土地變好的人,這才會是讓社會企業持續的方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文章標籤

  •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帶你第一線認識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內的創業團隊,深入探索每個團隊動人的創業故事。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
  •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