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彰化芳苑國小提供Photo Credit:彰化芳苑國小提供
「108課綱」全名為「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自民國 108(2019)年 9 月起實施,故一般稱作 108 課綱。綱要以「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為主軸,期待培育學生成為能夠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具體的變革包括高中必修課程減少、選修課程增加、各校必須有特色校訂課程等。
在 108 課綱的架構下,學校不再只教國英數,越來越多學校開設以在地化特色為主軸的「校訂課程」,這也成為社區學校建立品牌、重振人氣的新道路。作者深入彰化社區,看見學校課程與地方創生結合、翻轉小校命運的故事。
願景工程伴飛計畫/文:洪崇銘

台灣教育城鄉差異現象已久,社區高中職辦校困難,近年因新課綱出現轉機。
彰化縣立成功高中校長林克修說,108 課綱開放各校設計校訂課程、形塑特色教育願景,好比在直線賽道上,突然出現一處彎道,「讓社區型高中有了彎道超車的契機」。芳苑國小校長吳偉誠也強調,課程去中心化,讓偏鄉學校和社區合作推動教育與社區發展,有利偏鄉小校永續生存。

特色課程突破學校、社區界線

林克修任職二林高中教務主任時,參與名為「二林譜」的校訂課程設計,校內夥伴們盤點在地元素、題材,結合傳統市場文化、地方農產飲食和在地環境水文,抓住「在地全球化」議題,催生出新課程,把社區變成學習場域。(同場加映:5 分鐘了解 SDG 4,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
課程發展過程,他意識到自己跟在地的關係疏離,「我在這裡的十幾年時間,只有上班和下班,像個過客」。而他不希望學生也只是上課、下課,和地方失去連結。
「校訂課程課程是塊『敲門磚』,打開學校和地方社區的隔閡,」二林高中教務主任吳郁銑説,課程除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另一目的是讓在地居民看見學子的學習樣態。「家長越了解學校、學生,就越可能打破對明星高中的迷思,有助於社區型高中建立可信賴的品牌形象、解決招生壓力,」也有助於學生發展多元能力、豐富學習歷程,創造升學優勢。
學生每次到二林市場踏查課程前,吳郁銑都會事先親自拜訪攤商店家、知會廟宇主委和周遭店家;幾年時間下來,除了拉近學校和地方的距離,他也更加理解當地文化內涵。同樣的效應,也發生在學生身上,他們感知到自己與家鄉的連結,更加認識周遭環境面臨的問題,能思考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去應對。
(二林高中希望藉由發展在地課程,創造出有別於以學科成績為導向的教學題材。來源:洪崇銘)
(二林高中希望藉由發展在地課程,創造出有別於以學科成績為導向的教學題材。來源:洪崇銘

讓在地人找回自信的一堂課

「二林很小,但不代表我們很差,」二林譜課程核心教師林綉媚回想參與課程動機,「我向別人自我介紹是二林高中老師時,對方常不知道二林在哪,讓我有點氣餒……把『二林譜』課程做起來,讓我對這間學校、這份工作有更多的認同。」
二林高中校友、目前就讀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的洪千茵説:「我們在二林這塊土地生長,卻沒有機會好好認識它。」二林譜像是個開關,「讓我們走出學校、回看生活的地方」。也因為二林譜,她開始關注偏鄉教育,參與「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 」屏東教育創新基地的志工工作,帶領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我希望像我的高中老師一樣,為眼前的孩子撒下種子,讓他們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同場加映:3 部紀錄片深入地方社造團隊,一探改變家鄉的真實行動
(二林譜課程核心教師林綉媚認為,社會對於社區高中的刻板印象,促使她和教師夥伴想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教育走向。來源:洪崇銘)
(二林譜課程核心教師林綉媚認為,社會對於社區高中的刻板印象,促使她和教師夥伴想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教育走向。來源:洪崇銘

知識卻成離鄉推力,偏鄉校長想扭轉

社區高中因為校訂課程,出現彎道超車的契機,但眼前的跑道還有很長一段。
二林高中校長黃洲海說:「如果不能徹底打破家長對明星高中的迷思,學生很難能夠留在家鄉。」現階段就是透過在地化的校訂課程,讓孩子們即便將來到其他地方念大學,最後還是願意回來家鄉落腳。
「學校是在地社會的縮影。」彰化藝術高中校長蔣秉芳也強調,家長和孩子都來自社區,學校和地方社區的關係應是「共生共榮」,關係密不可分,學校可以更主動讓師生參與地方事務,讓學生提前思考個人未來在社會的位置;藉由與在地互動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並不是每個人出社會都要去台北,在家鄉也能創造出社會價值。」更希望孩子經由這些不同的學習歷程,成為具有批判和反省能力的人。
芳苑國小的校長吳偉誠感嘆,過往台灣教育常造成越有能力的人越往外面飛,知識增長反而成為年輕人離開家鄉的推力;有些是因為不夠了解家鄉,才會一心追逐想像中更美好的遠方。
芳苑國小推動地方創生、希望孩子成為「家鄉的 CEO」,不但增加學生對家鄉的了解與支持,更吸引許多校友關注母校,校友們去年集資整修學校的老舊圖書館,結合海洋風土景觀,成為芳苑的新地景,該校也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肯定。
但偏鄉小學要發展校訂課程,並不容易。吳偉誠說,他 2016 年就任時,全校教師僅一位是在地人,他邀請地方耆老、業者、專家加入團隊,協助建構地方文化的知識基礎、背景,梳理出課程脈絡。
「地方居民對家鄉有情感,對教育下一代有貢獻意願,是最讓我感動的。」他強調,學校不只是一個教育機構,更是地方的文化堡壘,學校跟社區是生命體,地方創生在偏鄉地區更別具意義。
吳偉誠指出,芳苑經歷過國光石化環境運動,保存下來的濁水溪口原始濕地,每年有上千隻候鳥棲息,更擁有世界獨特的海牛文化,這些都是絕佳的校訂課程學習素材。
其中海牛文化是當地農漁戶因應當地特殊地理條件形成,牛隻不僅是芳苑農民陸地耕田的好幫手,也是當地人到潮間帶蚵田採收、運送的重要夥伴。從日治時期開始,芳苑人與海牛緊緊相依;但在機械「鐵牛」出現後,芳苑海牛一度剩下不到十隻。
芳苑國小與社區合作,運用海牛文化內涵舉辦校慶活動,學生不但更了解、認同家鄉,也增添許多對自己與家鄉的驕傲和自信。吳偉誠説:「我們做對了!」
他指出,校訂課程過去是學校的彈性課程、彈性時間,對應 108 課綱的教育觀,校訂課程是偏鄉學校深化地方文化教育的最佳施力點。

認識地方,也培養面對未來能力

除了校訂課程,面臨升學壓力第一個關卡的國中,則有老師別出心裁的帶領學生拍攝紀錄片、藉由影像連結地方文化。
員林大同國中電影創作社指導老師何婷婷,在一路不被看好的情況,帶領學生累計創作出40餘部作品,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學生王晨羽拍攝的《蕃薯葉上的秋海棠碎片》影片,還成為文化部影像巡迴列車作品。
轉換跑道投入影像創作社團指導工作的健康教育老師何婷婷說,她不會指定學生拍攝特定主題,而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題材。
(何婷婷期望學生透過影像看見真實生活在身邊的人們,對土地更加有情感連結。來源:何婷婷提供)
(何婷婷期望學生透過影像看見真實生活在身邊的人們,對土地更加有情感連結。來源:何婷婷提供
何婷婷說,不少學生習慣在手機、電腦螢幕後看世界,對生活中真實遭遇的人事物會有些許恐懼;透過拍攝影片,學生不但培養出對生活的感受,也更能直面生活中的真實遭遇。
她介紹學生一些常見的剪輯軟體選擇,其他都讓學生自己去摸索,碰到困難就自己找方法解決;過去她會一步一步地教,但在資訊化的時代,所有的方法都可能過時;唯有學會如何找方法解決問題,才能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蕃薯葉上的秋海棠碎片》的內容是從清明時節訪談家人的場景,建構外省籍老兵祖父在大時代下流離的一生,獲得許多獎項。在族群意識與衝突益發極端的現在,這部影片提供不同族群相互理解的基礎。影像創作的經驗與成就感,讓參與學生理解只要願意行動,就有可能改變社會。

落實教育在地化,投入校數待提升

但芳苑國小與二林高中的案例並非普遍情況,在彰化田中鎮深耕地方文化教育的修平科技大學觀光與遊憩管理系老師許名勝説,現階段中小學有一派是努力落實 108 課綱的校訂課程,但也有不少學校與教師則心存敷衍,推動校訂課程量有限。他強調,教育應更加落實在地化,把社會當作教室,讓學生的學習回到日常生活當中。
(許名勝指出,中小學參與社會可以創造不同程度的社會價值。來源:張妤瑄)
(許名勝指出,中小學參與社會可以創造不同程度的社會價值。來源:張妤瑄
願景工程基金會/核稿:章倩萍
願景工程基金會/編輯:劉十賢、陳靖宜
全文轉載自願景工程基金會,原文標題:【地方創生的艱途】地方教育創生:社區學校彎道超車的契機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