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社區永續圈!讓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做得更長久
社區營造,是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論是維護生活環境、照顧社區長輩、或發展地方事業等,都是持續讓在地成為更宜居的要件,這些看似日常、微小的行動,是回應國際趨勢、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關鍵。
2023 年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串聯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資源、給予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支持,期待能助行動者一臂之力、發揮綜效。

專題文章

1 / 4篇)

3 部紀錄片深入地方社造團隊,一探改變家鄉的真實行動

Photo credit:媽媽號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台灣有許多鄉鎮地區,因產業沒落、人口外流、隔代教養等問題,所幸有越來越多在地組織、返鄉青年或是大學團隊等以教育為媒介,致力改善地方,無論是為缺乏陪伴的孩童開設課後輔導班、陪伴他們探索一技之長,又或是帶領在地居民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建立認同感,都為原本逐漸沒落的社區,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改變,是需要長時間的計劃與實踐,該如何發揮創意,打造更好的社區?自 2004 年起,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全國各地不論返鄉青年、在地組織或師生團隊,共同投入社區改造計畫,促使家鄉變得更好。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發生在地方人、土地與社區間的美好故事,信義房屋攜手紀錄片製作 CNEX 團隊,拍攝一系列紀錄影片,從青年返鄉、鄉土教學、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議題,期望透過影像的力量,鼓勵更多人投入社區的改變,擴大社會影響力,讓台灣變得更好。
今年推出 3 部紀錄片,分別是《覺醒頭城》、《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和《小島夢想家》。一起進入影像的世界,看「媽媽號」、「聯庄號」和「海大睿思家族」如何擾動地方,成為地方的造浪者。

媽媽號:地方團隊辦活動、串連店家幫助頭城重生

「當時我看見很多來宜蘭的遊客多只到礁溪遊玩,頭城除了烏石港衝浪人外乏人問津,且我觀察到社區缺乏給小孩玩樂之處,因此決定返鄉做點改變。」返鄉後,林瑞文成立了「媽媽號」地方創生隊,希望透過親子活動、店家與居民串聯等方式,幫助頭城重新活絡。
為了讓孩子們能透過實際行動,與在地的人、事、物有所連結,媽媽號舉辦親子淨灘活動、開辦「台語小主播」每週邀請有興趣的孩子擔任台語播報員。此外也發想節目新單元,讓家長與小孩一同用台語主持。
一場疫情,改變了在地居民生活。林瑞文擔心長輩們因不能外出而影響身心健康,便與社區理事長合作,一同推動「長青直播」、「媽媽教室」等活動,邀請爺奶學料理、上課,互相交流、照顧;看見受疫情影響的店家,媽媽號也協助他們申請紓困補助,陪伴他們度過難關。
近來,媽媽號也發起「頭城覺醒」活動,藉由串連在地超過百家業者與店家,做頭城最完整的整合行銷,吸引更多觀光客到頭城體驗當地特色。未來,林瑞文希望將這樣的服務擴展到全宜蘭縣,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值得被看見的鄉鎮。
(媽媽號舉辦親子活動、串連在地社區,盼讓大眾看見頭城社區。來源:媽媽號粉絲專頁)
(媽媽號舉辦親子活動、串連在地社區,盼讓大眾看見頭城社區。來源:媽媽號粉絲專頁

聯庄號:返鄉青年陪伴孩子成長,給偏鄉孩童的第二個家

曾參與過 2014 年太陽花學運的溫心榆,讓她意識到自己對家鄉了解甚少,於是工作告一段落後便毅然返鄉。
回到家鄉的她,從孩子口中聽見他們因為沒有人陪伴他們成長、告訴他們家鄉外的世界長什麼樣,因此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踐遙不可及的夢想。「聽到的時候,我眼淚瞬間落下,我想把所有我會的能力與可以連結的資源帶給他們,讓他們對未來可以多點想像,不要畫地自限。」於是,她在苗栗三灣鄉大坪村創辦「聯庄號」,致力長期陪伴偏鄉孩童成長。
每週三下午,溫心榆會花時間陪伴孩子寫作業,並邀請不同領域的朋友,教孩子跨領域技能。例如,有著竹編專業的夥伴教導孩子透過在地材料進行編織;木工專業的夥伴則教孩子木工實作技巧。孩子們也會從中發掘自己對不同事物的興趣,這時的溫心榆便會再找相關專長的朋友進村與孩子們分享。
談起溫心榆,聯庄號的孩子說:「以前我常常因為不會寫功課不知該怎麼辦,但現在每週三都會有心榆老師教我。」孩子的家長也表示,因為自己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小孩,但現在有了溫心榆的陪伴非常放心。
(聯庄號創辦人溫心榆陪伴偏鄉孩子成長,並號召夥伴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來源:聯庄號粉絲專頁)
(聯庄號創辦人溫心榆陪伴偏鄉孩子成長,並號召夥伴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來源:聯庄號粉絲專頁

小島夢想家:海大師生團隊活化和平島,目標打造國際旅遊島

響應政府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海洋大學副教授嚴佳代成立「睿思家族」,帶著學生活化基隆平寮社區,目標是要將在地打造成國際旅遊島。「17 世紀的和平島是台灣重鎮,有貿易、有市集、有村落,非常繁榮。到了現今,平寮社區雖然被有著正濱漁港、和平島等熱門景點環繞,卻沒有相同榮景。」嚴佳代感慨地說。
平寮社區的經濟狀況不但沒有隨著周邊熱門景點盛行而越來越好,還面臨產業面落、人口外移。為了改善現況,睿思家族透過振興老舊市場、海洋教育、策展等方式,讓在地文化與價值逐漸被看見。
從重新妝點當地老舊市場開始,海大學生利用裝飾燈、色彩豐富的布條點綴原本陰暗的空間,為老市場注入生命力;睿思家族也走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進行深度訪談,並舉辦小型展覽,透過導覽的方式帶著遊客認識在地人的故事。此外,也開設海洋文化課程,設計教案、訓練講師,帶領居民認識在地特色、產生興趣,進而建立對家鄉的認同感。
「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在地人還更認識這裡。」平寮社區的店家表示,睿思家族的課程也幫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居住環境。現在睿思家族也正同時培育在地志工媽媽,希望有一天他們離開此地後,還有人能將這些教學得以繼續、擴散下去。
(海洋大學睿思家族振興老舊市場、推廣海洋文化教育,建立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來源:社區一家)
(海洋大學睿思家族振興老舊市場、推廣海洋文化教育,建立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來源:社區一家

紀錄片導演的告白——團隊的小小行動,真的帶來改變

紀錄片拍攝期間,最貼近團隊與當地居民的導演們感觸相當深。《覺醒頭城》導演李剛齡回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號協助在地店家申請紓困的時候,店家毫無保留的信任團隊,甚至把他們最私人的資料都提供給媽媽號,可以感受到他們彼此間的連結是很強的。」
《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導演呂柔萱,過去也是居住在偏鄉的小孩,她回憶自己過去對未來也沒有太多想像:「如果以前的我,也有個大姊姊陪在我們身邊,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讓大家認識聯庄號,支持心榆繼續陪伴孩子長大。」
《小島夢想家》導演蔡侑勳則透過鏡頭看見這群海大學生的認真與努力,「身為學生其實有很多時間可以玩樂,但睿思團隊師生不計任何代價的想讓和平島社區變得更好,在這個付出的過程中,他們也成長很多,不但口條變得更好,還一次擁有企劃、拍攝、寫文案等能力,非常令人佩服。」
《覺醒頭城》、《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和《小島夢想家》3 部紀錄片皆由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支持拍攝。每年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不限年齡、不限個人與團體,邀請有志投入地方改變的民眾,針對社區改造計畫進行提案,有機會獲得最高50萬的社區圓夢金。信義房屋希望鼓勵民眾積極關注社區議題、參與社區行動,一同創造更加美好永續的家鄉環境。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4篇)

來吧!這裡不是只有寫作業的課輔班——輔大工作隊 11 年深耕,協助寒溪部落邁向永續之路

Photo Credit: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鄭伃倢
寒溪村共由 4 個泰雅族部落所組成,雖離羅東市區只有半個小時車程,但這裡的教育資源卻有許多不足之處,加上隔代教養與青年人口外流等問題,讓部落孩童的學習能力相對低落。成立於 2012 年的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簡稱寒溪工作隊),由中文系副教授曾聖益帶領,看見部落亟待改善的問題,寒溪工作隊決定從學童課輔著手,投入教育資源並和部落孩子及其家庭的密切互動,串連周邊社區與人際網路。
寒溪工作隊獲得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近一步協助部落發展,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改變,讓寒溪部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社區的永續發展之路。

用緊密的陪伴與輔導,補足孩子們教育資源匱乏的缺憾

身為寒溪工作隊副隊長林品妤觀察到,「部落裡的孩子普遍活潑、熱情,但相對地也較難以專心,加上祖父母管教方式往往較為寵溺,因此培養他們『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成為重要的課題。」
於是,寒溪工作隊每週三、六固定到部落的校舍空間進行課業輔導;寒暑假也規劃長期出隊,希望透過密集且長期的陪伴與輔導,為孩童們帶來學習環境的改變。
然而,要如何讓部落的家長們安心將孩子交給隊員呢?林品妤談到,「不管是熟悉的舊識還是新面孔,只要穿上代表工作隊的橘色衣服,小朋友跟部落的叔叔阿姨就會馬上認得,也會主動來認識我們。」每週的課輔時間一到,隊員們會一一到孩子們的家門口拜訪,與家長簡單寒暄後,統一將孩子們集合帶往寒溪國小進行課輔教學。這些看似日常的行動,卻是 11 年不間斷的行動中,所建立起的重要信任基礎。
(課輔時間,曾聖益老師和隊員們會輔導孩子寫作業並與孩子溝通。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課輔時間,曾聖益老師和隊員們會輔導孩子寫作業並與孩子溝通。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寒暑假是孩童學習的空窗期,寒溪工作隊分別安排 2 週與 4 週的出隊時間,相當於假期的一半都在部落裡陪伴孩子,也希望在一段較長且連續的時間裡,能有機會跳脫例行性課輔,提供部落孩子更多元與深度的學習機會。

帶入多樣的知識與教材,為部落孩童量身打造學習課程

寒溪工作隊會依據隊員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例如就讀織品服裝學系的林品妤,從美術著手,讓小朋友認識色彩科學與建立美學素養;擁有商管知識的隊員則會教導簡單的理財概念;中文系與英文系的隊員,則是會針對語文能力做加強提升。
(隊員們會依照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在寒暑假的出隊規劃中,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隊員們會依照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在寒暑假的出隊規劃中,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由於部落的孩子較活潑,靜態授課方式很難吸引小朋友注意,林品妤提到,每個教案都必須設計許多動態的環節,搭配上影片與一對一的互動教學,經過多次修正,才能讓孩子們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也因為偏鄉資訊流通速度不如城市快速,雖然每個小朋友都有手機,但除了娛樂之外,並不了解如何透過科技獲得更多的資訊或資源。寒溪工作隊也針對 108 課綱,設計出科技與溝通素養相關課程,期望補足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能有娛樂以外的科技學習運用。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們不需要汲汲營營在艱澀的專有名詞或考一百分,而是讓他們擁有且習慣學習的自主能力、知道素養背後的內涵,就已經很足夠了。」
(寒暑假的長期出隊,是隊員與孩子們培養情感的重要時間。來源:林品妤)
(寒暑假的長期出隊,是隊員與孩子們培養情感的重要時間。來源:林品妤)

深化寒溪工作隊的協助,找出寒溪部落永續營造之路

長期在部落裡的陪伴,與各個家庭間建立起緊密關係,寒溪工作隊漸漸成為部落中推動公共事務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除了深化課輔工作之外,帶隊的曾聖益老師與隊員們希望透過部落自主建構傳統知識體系、技能與社群,藉此改善整個部落的經濟環境、推動泰雅文創商品發展,保存寒溪部落的特色文化,更期盼藉此將部落青年留下,使部落成長並永續經營下去。
寒溪工作隊除了在社區營造上給予協助、與部落婦女協作撰寫申請各項補助計畫,也提供資源保留泰雅族的織布、料理等傳統技藝,並向外尋求資源,讓部落婦女們參加大學裡的文創課程,學習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文創商品。此外,他們也協助並鼓勵部落婦女組織團隊籌辦週末市集,引入觀光人流,提供不同收入來源,嘗試為部落開闢部落營造的新路徑。
(透過課程與輔導讓部落婦女能夠用傳統技藝創造新的經濟來源。來源:林品妤)
(透過課程與輔導讓部落婦女能夠用傳統技藝創造新的經濟來源。來源:林品妤)

11 年的堅持,成為部落的日常風景

由於隊員們畢業後就會離開工作隊,因此寒溪工作隊經常需要面臨「改朝換代」的適應期,為了讓在部落裡的工作能持續推動,隊員們與指導老師積極透過不同的專案籌措資源。過去,輔大文愛寒溪工作隊曾獲四次社區一家的楷模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長期支持、陪伴寒溪工作隊的行動。
此次,寒溪工作隊也以「愛在寒溪-原住民孩童偏鄉課輔教育計畫」為提案,獲得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深耕校園類組「楷模獎」的獎助金,讓 2023 年度寒暑假長期出隊服務計畫可以持續進行。
輔大文愛寒溪工作隊11 年持續不斷的深耕,才能讓這些永續行動真正融入部落的日常,讓每週穿著橘色 T 恤穿梭在羅東山區中接送孩子的身影,成為寒溪部落最美麗的風景。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4篇)

媽!我把文化變有趣了——眷村第四代發揮創意,讓傳統在現代延續

Photo Credit:集大陳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位於花蓮市民意里的大陳一村是個老眷村,這裡的居民多半是來自1955 年一江山島戰役後,從浙江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與其後代。攤開大陳一村的人口統計資料,發現這裡的青年族群佔比高於老年人口,但即便沒有年輕人口外移的問題,仍擋不住傳統文化失傳危機。
出生在台灣的大陳一村第四代女兒趙孝嚴看見了傳統文化的缺口,於是成立「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並推出社區品牌「集大陳」,藉此梳理在地文化。透過影片拍攝、活動辦理等方式吸引居民和遊客關注在地文化、參與其中,集結大陳一村裡一切美好的人事物。打造永續社區的行動也受到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楷模獎的肯定。

從「吃」開始:拍影片、談跨界,讓傳統飲食文化人人皆知

「因為我很想再喝到媽媽味道的薑茶。」趙孝嚴這條以推廣大陳文化為軸的創業之路,源自她對已離世的媽媽的思念。過去,媽媽總會為家人泡上一杯大陳獨有風味的薑茶,那是分成兩階段曬乾,加上以大陳老酒拌炒後才有的好味道。這讓她驚覺,若是身為後代的他們沒有學習,這些傳統有朝一日將會消失
(大陳的薑片以在地老酒拌炒,再串成風鈴拿去曬乾。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大陳的薑片以在地老酒拌炒,再串成風鈴拿去曬乾。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為了保留寶貴文化,開始她尋找文化足跡的旅程,從翻閱上一代留下的文獻,到去拜訪當地里長、理事長與居民,重新梳理出屬於大陳的文化 DNA 後,挽起袖子親自學習。
「大陳很特別,很多美食都是隨著 24 節氣出現的。」趙孝嚴分享,像是在元宵節就會有鹹甜糟羹,內含米粉、蝦皮、年糕丁等食材;端午節的紅豆白米粽、或是盛夏時,家家戶戶婦女就會在屋簷下曬起冬天入菜以及去寒的老薑片。除了節氣食物外,慶典料理也不能少,例如以糯米麵團包甜餡或鹹餡的摜兒圓、望囡圓等婚宴食物,是媽媽們為了大陳女兒出嫁之時所製做的料理。
「只有自己學太可惜了,飲食是人們認識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所以我想讓更多人知道怎麼做。」於是,她開設 Youtube 頻道,拍下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藉由網路、社群的力量分享給每一個人。此外,她也與在地茶農和年輕甜點師傅展開跨界合作,聯手推出蜜香紅茶味的薑茶包、檸檬老薑口味的磅蛋糕等商品。推廣大陳好味道的同時,也希望讓其他留在家鄉打拼的青年被看見。
(請來社區長輩教授大陳傳統美食菁糰菁餅的做法。來源:趙孝嚴)
(請來社區長輩教授大陳傳統美食菁糰菁餅的做法。來源:趙孝嚴)

結合實境遊戲,邀眾人親自體驗大陳文化

但與飲食無關的文化,該如何吸引他人關注?趙孝嚴找來社區裡對大陳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利用時下流行的實境遊戲,在 2021 年推出第一場以 1955 年大陳義胞撤退來台為故事背景的實境遊戲——「大陳小花」,這場劇情則在描述梁小花(孝嚴的外婆)如何在大陳島的生活與如何撤退到台灣的過程。參與者透過角色扮演成「梁小花」,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在大陳一村建造家園的年代,藉此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讓參與者對社區產生認同感。
(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當地歷史背景,對社區產生認同。來源:趙孝嚴)
(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當地歷史背景,對社區產生認同。來源:趙孝嚴)
這場活動共吸引約 500 人參與,除了外地遊客外,許多花蓮在地師生,包括東華大學、花蓮高中等,甚至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也來參與。透過有趣的遊戲設計,讓大眾燃起對大陳文化的興趣。
(實境遊戲「大陳小花」吸引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前來參與。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實境遊戲「大陳小花」吸引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前來參與。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2022 年,趙孝嚴再以社區中 12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居民的遷台故事為主軸,設計第二套遊戲「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邀請參與者走入社區,聽聽多元族群的故事,打開不同文化間更多的認識、交流與包容。
「有時候,社區居民看見遊客進行遊戲或體驗活動,也會熱情地打開家門邀請他們進去坐坐、聊聊天。」舉辦實境遊戲活動的同時也活絡了社區。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師生參與「大陳小花-島嶼遷徙的民族」活動。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師生參與「大陳小花-島嶼遷徙的民族」活動。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促進不同族群交流、共創,打造永續社區的美好模樣

趙孝嚴擔起文化轉譯的角色,引導大眾以熟悉的事物,進而認識不同的文化,獲得社區居民關注,但她發現,這些始終無法真正激發在地青年對大陳文化的熱忱。「社區裡有給長輩談天打牌的地方、有兒童閱覽室,卻不見青年的交流空間。」
剛好也需要拓展工作室的她,看見社區有一處閒置的香客房,「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他們才會開始關注這件事。」她邀請社區青年一同整理空間,將此規劃成在地青年能夠相互交流、作為推廣大陳文化的場地。全新的交流空間將在 2023 年 7 月正式啟用。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以「打造社區青年創生空間」為提案獲得獎助金,除了有資源持續支持在整理空間的計畫,還有餘裕能設計下一套社區實境遊戲。她談到,在撰寫提案前,先進行歷屆得獎者的提案計畫分析,讓她更確定自己是能做到,「這個計畫沒有過高的申請門檻,讓我們剛起步的社區微型創業者,也能有資源把想法實際落地。」
「一個各年齡層分佈平均、多元族群相互認識且友好、向心力高、又有完整食衣住行產業的社區,是我心中理想的樣子。」3 年來,趙孝嚴從原本只是想念媽媽味道的初心,逐漸擴大、變成想讓整個大陳社區共好的決心,逐步朝著她心中永續社區的方向努力前行。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4篇)

加入「社區永續圈」——獲得資金機會、培養技能、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

Photo Credit:信義房屋
社企流/文:李沂霖
社區營造,是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無論是維護生活環境、照顧社區長輩、或發展地方事業,都是讓在地持續宜居的要件,這些行動看似微小,實則是回應國際趨勢、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關鍵。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全球共通語言,我國政府提出「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之策略,盼以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邁入第 19 年之際,為號召更多人投入社區營造、協助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2023 年攜手社企流,串聯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 1 個支持計畫、2 場培力講座以及 2 個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機會,期待能助行動者一臂之力、發揮綜效。
(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結合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來源:Andrew Moca on Unsplash)
(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結合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來源:Andrew Moca on Unsplash

支持一:最挺社造者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做你的行動後盾

自 2004 年起,信義房屋秉著凝聚人心的初衷,提出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願從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社區開始,凝聚人心,支持大眾改造社區,建立共存共榮的生活之所。
此計畫發展至今將近 20 年,投入超過 4 億元經費、累積近萬件的提案數、涵蓋範圍遍及全台 100% 鄉鎮市區,為台灣進行社區營造總體歷程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單一企業參與行動,更曾獲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的肯定。
為了鼓勵全民都能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不限主題、不限身分、不限年齡」,鼓勵個人、學生社團、民間團體、組織、全國各級學校等均可報名。參與者透過提交計畫書、參與評選等過程,一方面能與其他同樣投入社造的行動者交流、一方面也有機會獲得信義房屋提供的資金與資源等協助。此計畫於今年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詳細活動辦法請至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官網查詢。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自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歡迎有志者提出申請。來源:信義房屋)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自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歡迎有志者提出申請。來源:信義房屋

支持二:為社造者量身打造的培力講座,讓社區經營更永續

除了參與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有機會獲得資金支持外,如何讓在地行動持續發展下去更是關鍵。信義房屋與社企流將以「永續的社區經營法」為題,舉辦 2 場培力講座,協助參與者建立永續素養,讓在地行動接軌國際永續發展目標,培養社區永續經營之商業邏輯,擴大在地行動的影響力。
培力講座將開放給歷年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預計於 2023 下半年舉行,歡迎有興趣者持續鎖定社區一家官網、社企流官方平台。

支持三:為你的社造行動加值,擴大對內經營與對外曝光影響力

歷經評選、培力期之後,計畫參與者還能進一步獲得 2 個影響力擴大的機會。
一是媒體曝光機會,經評選為2023年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的 5 名得主,將能獲得社企流專訪一篇,曝光社造行動故事,擴大對外影響力;二是擴大對內的經營影響力,只要是曾申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且完整參與 2 堂培力講座者,無論最終是否獲獎,都能進一步獲得信義房屋與社企流發起之「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簡稱倫理長計畫)相關培訓資源。
倫理長計畫主要針對組織規模 50 人以下的小微企業經營者,提供財務管理基礎、影響力評估、永續環境認證等實務操作課程,內容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期能協助具社會使命之行動者強化組織營運體質,讓自身投入的事業、行動可以長久持續地發展下去。
(透過 3 大支持,期望讓更多人將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化為行動、使在地行動更持久。來源: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透過 3 大支持,期望讓更多人將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化為行動、使在地行動更持久。來源: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透過信義房屋與社企流各式計畫的串連,希望能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更多元、豐富的資源,從資金支持、能力建置、到影響力加值,打造社區永續圈,讓改善家鄉的好點子能夠做得更長久!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4篇文章

3 部紀錄片深入地方社造團隊,一探改變家鄉的真實行動

2/4篇文章

來吧!這裡不是只有寫作業的課輔班——輔大工作隊 11 年深耕,協助寒溪部落邁向永續之路

3/4篇文章

媽!我把文化變有趣了——眷村第四代發揮創意,讓傳統在現代延續

4/4篇文章

加入「社區永續圈」——獲得資金機會、培養技能、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