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在 2023 年 11 月 30 日發布臨時的《全球氣候狀況》中提及,截至 10 月底的數據顯示,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化之前的均值高出攝氏 1.4°C,且由於聖嬰現象的緣故,可能會在 2024 年進一步加劇高溫影響。 WMO 預估在未來 4 年內,極可能達到 1.5°C,全球減碳行動迫在眉睫。
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電力是台灣碳排放最主要來源,將近 55 % 來自發電業者。為了實現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在能源轉型中,《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是政策推開綠能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提到,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來說,由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轉售給台灣唯一一家公用電力公司——台電,並保證以高於市電的價格收購,帶來經濟誘因。此條例支撐起第一個綠能發展的重要市場,同時也帶動起台灣再生能源應用契機。
此外,2017 年《電業法》修法以開放綠電先行原則,使綠電能進入自由交易市場,開啟台灣綠電嶄新市場。「在此之前,陽光伏特家以全民電廠平台的創新商業模式促進更多民眾、企業參與綠電。」陳惠萍表示,過去雖然《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帶動許多太陽能光電發展,由於太陽能電廠設置門檻、資金較高,一般民眾卻較難參與其中。「因此,陽光伏特家更著重在提供一個平台,讓更多民眾利用小額資金參與,甚至家中沒有屋頂的民眾也能透過平台參與其中。」陽光伏特家是全台第一個申請到綠電售電執照的業者,從全民電廠到綠電交易,因應著政府政策所開展的市場向前推進。(同場加映:全台第一家綠能售電業誕生!公民電廠「陽光伏特家」拿下售電執照,成為民眾購買電力的新選擇)
「事實上,當我們檢視當代社會生活時,就會發現能源和電力是十分重要的必需品。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能源、電力的使用者。」陳惠萍說,我們在吃東西時,會想著食物的組成成分是否對環境友善,但我們卻鮮少思考,每天使用的電力的組成和成分是有對環境友善,而再生能源的發展,打開一般大眾在能源上的選擇權,「陽光伏特家藉由建置平台邀請每個人都能參與再生能源發展,讓能源永續走入民眾日常。」
認識能源轉型,從公民參與開始
當然,對於不熟悉的新事物,大眾多少抱持的一些迷思和誤解。對此,陳惠萍以「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概念出發說明:「科技技術本身是中性的,當它進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裡,就會設計出因地制宜的樣子。在發展過程裡,必須回歸『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宗旨,思考每一次再生能源的開發,該如何設計、如何被使用。」讓科技以最適切的設計和發展,在環境、經濟與社會三者中取得平衡。
「許多的不理解、誤解,往往都是因為無法參與其中。」她認為,認識一項科技最好的方式是「公民參與」。就如同認購陽光伏特家太陽能板的民眾,在實際參與其中後,開始認識太陽能板是什麼、如何發電、甚至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是什麼。「你會發現在這過程中,這群參與者逐漸更認識能源議題、更加熟悉這項科技技術。」
面對能源轉型,陳惠萍提供 3 個關鍵字,讓大眾開始對於能源更有感。「全民電廠」是陽光伏特家重要的行動核心,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綠電生產、共享能源帶來的綠色經濟效益。「綠電交易」讓一般大眾成為綠電的使用者,擁有能源選擇權,這是民眾的新角色也是台灣綠電發展下一個階段重要的參與行動。最後則是「綠能公益」,能源轉型最終核心是「不遺落任何人」,而這也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價值,轉型過程中如何兼顧弱勢族群的能源權?如何將綠能的好處帶到社會更需要的角落?
陳惠萍進一步解釋,「綠能公益」也與能源的「公正轉型」有所關聯,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能源轉型過程裡,如何辨識出「誰是弱勢」。她提到可從 3 個面思考,第一個是「資源分配」,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永續性的綠能或是穩定能源與電力,如偏鄉地區、原住民社區等在電網上的脆弱性較高。
第二個是「識別人群」因特殊需求而導致能源使用上的脆弱性問題,如身心障礙者不宜待在炎熱的環境裡,容易造成情緒、精神上的波動與困擾,就需要以空調來維持溫度的恆定性,或是行動不便者需要搭乘電梯等,這些因生理、健康因素而需要使用消耗更多能源的使用,是否能辨識及認知。第三個則是「參與的管道與資訊是否充足」,不論性別、年齡、種族等是否人人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共享能源轉型的紅利,而非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在實踐綠能公益上,陽光伏特家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合作將綠能資源帶往社福機構。以募集企業捐款、政府補助或民眾愛心,協助弱勢團體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電廠或透過企業指定購買太陽能板,將其獲利指定協助社福機構的方式,擴大、延伸永續影響力,讓能源轉型真正「不遺落任何人」。
建立平台,陽光伏特家讓綠電走入大眾日常
為了實踐能源轉型的普及化,陽光伏特家在 2016 年推出第一座全民陽光電廠「擔仔 1 號」,邀請一般大眾認購太陽能板方式參與出資電廠,並與台電簽訂 20 年售電合約,確保電力能全數被收購,創造綠色經濟收益。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每塊土地都很珍貴,陽光伏特家用不同管道取得架設電廠的資源,讓更多民眾參與其中。」陳惠萍解釋,除了認購太陽能板,民眾也能透過出租屋頂,將閒置空間產生附加價值,享受綠電經濟下的紅利。至今,陽光伏特家已在全台各地建置超過 500 座公民電廠,近 4 萬人次參與其中。
「近年來,看見台灣民眾參與綠能的動能有顯著成長。」陳惠萍進一步說到,陽光伏特家的下一步則是期望擴大綠電使用、創造「綠電交易平台」,讓用電大戶、中小企業甚至一般家戶都可以購買綠電,在用電上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未來,不一定人人都要投資電廠才是綠電的參與者,也可以透過使用綠電支持台灣能源轉型。從綠能售電業的角色出發,陽光伏特家未來也將提供除了太陽能以外的更多再生能源,打開更多參與能源轉型的管道。此外,陽光伏特家也透過部落格文章和 YouTuber 合作拍攝知識影片,與大眾溝通、破解迷思,讓能源轉型資訊能更加流通。(同場加映:公民電廠於金山啟用!上百居民購太陽能板產綠電,更將綠色收益回饋社區)
永續生活秘笈!陳惠萍私藏資源推薦
談起永續,綠能是永續的一部分,但陳惠萍更關心的是人與環境間的永續發展。她將自己平時會看的書籍、紀錄片,推薦給關注永續議題的每個人:
《奇蹟背後》,是一部講述「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又稱 RCA 工傷事件)的紀錄片。「這是一部影響我很深、很重要的一部影片。」陳惠萍提到,在人們不斷追求經濟發展與成長時,中間忽略了環境破壞、勞工保障等問題,這些看似美好發展的背後值得我們深思不只是人與環境間的平衡,更是包含著人類的社會與經濟間,如何共創三贏發展。
除了議題較為嚴肅的紀錄片,陳惠萍也推薦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風之谷》等動畫,其中傳遞人類科學、文明的過度發展,破壞了人與環境間的和諧關係,更影響人類存續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她也推薦企業創辦人、高階主管閱讀《目的與獲利》,書中透過數據、研究分析從 ESG 脈絡下企業由「股東資本主義」轉向「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為企業帶來長期獲利、更具競爭力。
此外,現今也有許多媒體平台,推廣相關知識,如「CSR@天下 」,可以了解企業永續的相關趨勢,或是「環境資訊中心」,提供國內外環境或能源等最新消息或硬知識。陽光伏特家也有部落格文章和 YouTuber 合作拍攝知識影片,作為與大眾溝通、破解迷思的工具。另外,她也推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或是提供能源硬知識的「懂能源」等平台,都是很好的日常減碳教育及媒體資源。
低碳,從日常的選擇做起
「每個人能做的就是『選擇』,用消費支持永續產品。」在日常生活裡,你也能為低碳、淨零貢獻心力,陳惠萍以自身行動為例,最實際的行動就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讓低碳這件事不只政府要做、企業得做,更是每個人都能做的行動。她笑著說:「當然大家都可以買一片太陽能板,也是很棒的選擇。環境行動不一定是苦行僧,也不是只有節能減碳、吃苦耐勞才算。」透過綠能的新商業模式,可以讓大眾參與並且共享環境行動裡的經濟價值。
「你自己必須成為這世界上想要看到的改變。」陳惠萍引用甘地的話語,這個世界是由人所組成的,所以世界呈現的樣貌其實來自於每個人的選擇,要相信每個人都擁有改變的力量,而改變必須從自身做起。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