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林靜怡Photo Credit:林靜怡
在台灣的山間,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生態村正悄然崛起。創辦人劉建生與太太美智子,秉持著自然農法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能夠實現食物自足並促進社區發展的共生社群。從無牆校園的學習方式,到與當地業者合作推動經濟發展,希望能夠為偏鄉帶來活力,創建一個永續的生態經濟圈。
綠媒體/文:李怡欣
初夏的午後,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大人小孩們悠閒到轉黃的稻田間散步,從日本受邀來生態村的「橡子果教育」糸山麗老師與孩子們摘下野花野草,巧手編成花圈戴在頭上,沒走幾步又發現田埂間有幾顆蛋,興奮討論可能是哪種鳥下的蛋。
(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大人小孩們一同參與稻田間的「橡子果教育」課程。來源:林靜怡)
(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大人小孩們一同參與稻田間的「橡子果教育」課程。來源:林靜怡

(生態村的慢教育理念:在安全自由中,讓孩子自然探索、思考、成長、連結自我。來源:林靜怡)
(生態村的慢教育理念:在安全自由中,讓孩子自然探索、思考、成長、連結自我。來源:林靜怡
創辦人劉建生對生態村有一幅清晰且遠大的藍圖:田邊的建築空間,預計作為食品加工室兼咖啡廳,也是志工的住宿空間;石砌的生態池和溝渠,可以把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源儲存起來,再蓋個上池就能設計無動力水循環系統,解決農業最害怕的洪水或乾旱問題;他還想在森林裡搭設露天教室,讓孩子們真的在大自然裡上課,「我們希望從衣、食、住、醫等各種生活面向,創造一個實驗性的小型共生環境。」
(生態村創辦人劉建生說:「我們希望從衣、食、住、醫等生活面向,逐步實現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小型共生社群。」來源:林靜怡)
(生態村創辦人劉建生說:「我們希望從衣、食、住、醫等生活面向,逐步實現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小型共生社群。」來源:林靜怡

與環境共好的自給自足

劉建生原本是建築師,因為抱著改善環境的理想選擇建築系、遠赴維也納讀都市策略研究所,再到中國、香港工作,卻越來越懷疑建築真的能讓大家的環境跟生活變好嗎?直到有天他看到峇里島綠色學校(Green School Bali)的照片,照片中竹子搭建的絕美校舍與自然環境合為一體,孩子們在沒有圍牆的校園自由學習、跑跳、遊戲,劉建生頓悟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於是他與日籍太太北村美智子回到臺灣,花了兩年環島好幾圈尋找乾淨的土地,2016 年落腳羅山社區推動生態村計畫至今。
劉建生從建築專業規劃硬體建設,美智子則為生態村注入自然的靈魂。美智子的老家在日本靜岡縣的山區,從小就跟著媽媽以不用農藥跟肥料的自然農法照顧農田。2011 年福島核災後,她的老家雖然距離福島 400 公里遠,水源跟土壤仍受到汙染,難以找到純淨的食物。因此美智子以自然農法建立生態村的食物自給自足系統,她說一分地即可以供給一人一年的食物,目前生態村已有 1.2 甲的稻田。美智子像是食物魔法師般,將盛產的作物製成味噌、鹽麴、米麩、果醋等各式各樣的加工品,自己食用也在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官網販售,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同場加映:「沒人做的我來做」10 年研究無收入,堅持種出友善大地的鮮花
(美麗的羅山村以及從土地孕育而生的農產加工品。來源:林靜怡)
(美麗的羅山村以及從土地孕育而生的農產加工品。來源:林靜怡

共農共學,招募村民共同生活

推動生態村之餘,劉建生也參與羅山社區發展事務,希望將生態村的概念拓展至整個羅山地區,然而他發現羅山社區雖然頂著「全臺第一個有機村」的光環,現實卻是在地青年不願意留鄉從農,年輕外來的農人不是因為太辛苦而放棄有機耕作,就是積蓄燒光黯然退場,有機農地面積逐年下降。「這裡的人都清楚農業有多辛苦,在偏鄉連溫飽都不容易了,哪有可能做這些賺不了錢的事?」(同場加映:從產地到餐桌,串起土地與人的友善循環——里仁的永續之路
劉建生清楚,生態村的目標族群是關注環境永續與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他們如果有機會來到羅山,就能為在地創造經濟效益,因此他透過臉書社團分享生態村的大小事,不時有網友詢問能否來體驗或打工換宿。「我們一開始開放有興趣的人就直接進來,但發現最難的是共同生活,每個人的狀況跟課題都不一樣,需要許多力量來乘載。」在農村水保署「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的支持下,陽光三葉草生態村建立短中長 3 階段的村民引入機制:新朋友可以先報名參與生態村開放日的公開活動,若理念相符且願意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再申請成為居住中長期的志工或村民。
這些活動讓每年都有超過千人來訪羅山,更有夥伴成為羅山社區的關係人口。劉建生指出,外來者在偏鄉找住的地方非常困難,因此他與周邊民宿業者合作,將來到生態村的朋友引介至這些地方入住,解決住宿問題的同時,也刺激在地經濟。
(陽光三葉草生態村建立分階段「村民引入機制」,解決共同生活耗能問題,確保理念契合與永續發展。來源:林靜怡)
(陽光三葉草生態村建立分階段「村民引入機制」,解決共同生活耗能問題,確保理念契合與永續發展。來源:林靜怡

凝聚社區意識,創造生態經濟圈

面對農村青年外流、產業受限、生存不易等現實問題,劉建生也不斷尋思解方。他在長期舉辦生態村共食的過程中,慢慢凝聚了一群同樣關注在地的人們,有自然農法的農友、有周邊的店家或業者、有想嘗試永續生活的在地人或移居者,形成可以互相支持的「生態鄰里圈」。這群新進的青年與長年深耕的羅山社區發展協會夥伴,2021 年催生了「羅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劉建生擔任總幹事,這幾年與社區夥伴、富里農會和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團隊陸續舉辦里山研討會、生態調查與社區韌性評估會議,進而建立公私協力的跨部門平臺,共同盤點社區資源與困境,以「生態產業」作為休區的發展重點。
(休區陸續舉辦研討會、生態調查,盤點社區資源與困境,以生態產業作為發展主軸。來源:林靜怡)
(休區陸續舉辦研討會、生態調查,盤點社區資源與困境,以生態產業作為發展主軸。來源:林靜怡
隨著近年乾旱洪澇不斷,農作環境越來越艱辛,許多農友放棄有機耕作的方式,退回慣行農作的方法,除草劑及化學肥料汙染了水田及水源地,「人工砍草砍幾天都不一定砍得完,野草可能過一兩個月又長出來了,但噴農藥可以撐 3 個月,大家當然選擇簡單的方法。」劉建生認為守護環境要從自主管理開始,因此他承租生態村周圍九岸溪流域的土地,以招募穀東預購的方式和自然農法的農民契作,或在有相同理念的店家販售;也希望將生態村的活動轉成遊程,並串聯更多在地產業,以合作的方式發展生態經濟圈,期許為深耕 10 年的羅山多守護一點土地,創造永續經濟的新可能。
(將生態村活動轉為遊程,串聯更多在地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圈。來源:林靜怡)
(將生態村活動轉為遊程,串聯更多在地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圈。來源:林靜怡

(期許生態村從自主管理出發,契作友善農法、發展合作社,打造守護土地的永續經濟圈。來源:林靜怡)
(期許生態村從自主管理出發,契作友善農法、發展合作社,打造守護土地的永續經濟圈。來源:林靜怡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台灣第一個國際生態村的實踐之路: 從自主管理到契作友善農法,打造生態經濟的陽光三葉草生態村

文章標籤

  • 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Explore green, Experience life
    Green Media以「綠的傳媒者」為定位,關注富含「自然.在地.永續」之精神的人事物,帶領讀者一起經驗更自然、更接近本質的生活方式。關注議題從土地、田園、市集到餐桌,藉由數位媒體、實體出版、線下活動等途徑,致力推廣綠色生活的理念與落實。旗下有整合台灣綠色餐飲產業的「綠色餐飲指南」,並偕同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長期支持並實際經營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官網:greenmedia.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