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必備 ESG

全民必備 ESG

在永續浪潮下,ESG 不只是投資人、企業關注的議題,更成了與你我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話題——作為消費者,如何促進企業採取對環境與社會正向有益的行動?作為工作者,如何在職場中累積行動、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助力?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蒐羅國內外與 ESG 相關之主題,如 DEI、友善職場、員工永續素養、企業永續文化、減碳行動等趨勢、新知與實踐案例,提供日常工作中實踐永續的靈感參考。 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s-value@seinsights.asia 與我們聯繫!

專欄文章

46篇)
  • SDGs 是什麼?認識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了解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如何實踐永續行動

    SDGs 是什麼?認識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了解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如何實踐永續行動

    社企流/文:李沂霖(2025.09 更新)
    「永續」(Sustainability)可說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單詞之一: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世界都在談永續,SDGs 已成全球共通的語言,究竟 SDGs 是什麼?與你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性?
    本文重點摘要:
    •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 SDGs 台灣案例有哪些?
    • SDGs 國際案例有哪些?
    • SDGs 個人可以怎麼做?
    • SDGs 企業可以怎麼做?
    • SDGs 政府可以怎麼做?
    • SDGs 全球目前執行的進度
    • SDGs 永續發展目標常見疑問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共有 17 項涵蓋環境、社會、經濟的目標。這些目標預計於 2030 年前達成,揭示了未來將是全球性的關鍵 10 年。如今,約 140 個發展中國家,都正以 SDGs 為途徑,確保當代發展不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SDGs 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掌握各項目標與指標的細項內容、國際與台灣案例、以及個人、組織可採取的行動建議。

    SDG 1 消除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一項「消除貧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No Poverty),簡稱 SDG 1。核心目標是終結世界各地的極端貧窮,確保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社會保護,並且能減少面對氣候變遷與經濟衝擊時的脆弱性,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過上安全、有尊嚴的生活。

    用案例認識 SDG 1:

    SDG 2 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並促進永續農業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二項「消除飢餓」(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2:Zero Hunger),簡稱 SDG 2。旨在終結一切形式的饑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並促進永續農業的發展,確保後代擁有永續的糧食生產系統。

    用案例認識 SDG 2: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與福祉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3: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簡稱 SDG 3。致力於保障各年齡層的健康,確保人人都能獲得醫療服務、藥物與疫苗,並降低非傳染性疾病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等,以提升整體人類的福祉。

    用案例認識 SDG 3: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公平及良好的教育,並提倡終身學習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優質教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Quality Education),簡稱 SDG 4。核心是確保所有兒童、青年與成年人都能獲得包容、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並鼓勵終身學習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具備知識與技能來改善生活。

    用案例認識 SDG 4:

    SDG 5 性別平等:實現性別平等、賦予婦女權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五項「性別平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5:Gender Equality),簡稱 SDG 5。旨在消除所有對婦女與女童的歧視和暴力,確保她們在經濟、政治與公共生活各層面享有平等的參與權與機會,共同創造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

    用案例認識 SDG 5:

    SDG 6 潔淨水與衛生:確保人人都能便利地使用安全、可負擔的水與衛生資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六項「潔淨水與衛生」(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6: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簡稱 SDG 6。核心是保障全球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且可負擔的飲用水與衛生設施,並透過有效的水資源管理,保護與恢復與水相關的生態系統,實現水的永續利用。

    用案例認識 SDG 6: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確保人人都享有可負擔、可靠安全、並具永續性的能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七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7: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簡稱 SDG 7。致力於推廣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與效率,確保全球家庭、企業與社會都能以可負擔的價格,使用穩定、現代且永續的能源,以應對氣候變遷並促進經濟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7:

    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人人都有好工作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八項「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8: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簡稱 SDG 8。旨在推動永續且包容的經濟成長,創造充足的生產性就業與尊嚴工作機會,並保障勞工權益,以減少失業與非正式就業。

    用案例認識 SDG 8: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九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9: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簡稱 SDG 9。旨在透過投資於具備韌性的基礎設施,推動包容且永續的工業化,並鼓勵創新與技術發展,以支持經濟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

    用案例認識 SDG 9:

    SDG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打造人人擁有公平競爭機會的環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項「減少不平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0:Reduced Inequalities),簡稱 SDG 10。核心是減少各國之內的貧富差距與不平等現象,同時也致力於降低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以促進社會、經濟與政治機會的公平性。

    用案例認識 SDG 10:

    SDG 11 永續城鄉:打造具包容、安全、韌性的永續城市與鄉村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1: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簡稱 SDG 11。致力於讓城市與人類居住地變得更具包容性、安全、韌性與永續性,確保人人都能獲得適當、安全且可負擔的住宅、交通與公共服務。

    用案例認識 SDG 11: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確保對環境、社會有益,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2: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簡稱 SDG 12。旨在推廣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透過減少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和污染,來確保經濟活動能對環境與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用案例認識 SDG 12:

    SDG 13 氣候行動:促進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行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Climate Action),簡稱 SDG 13。意指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包括加強對氣候變遷相關的教育、提高意識,並建立有效的應變與調適能力。

    用案例認識 SDG 13:

    SDG 14 水下生命: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守護海洋環境以確保永續發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四項「水下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4:Life Below Water),簡稱 SDG 14。致力於保護海洋與海洋資源,預防和減少海洋污染,並管理與保護海洋與沿海生態系統,以實現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14:

    SDG 15 陸域生命:保護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改善土地劣化的狀況,並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五項「陸域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Life on Land),簡稱 SDG 15。旨在保護、恢復並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透過永續管理森林、應對荒漠化、遏止土地劣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來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用案例認識 SDG 15: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促進和平兼容的社會,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司法管道,並建立有效、負責的制度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六項「和平正義與制度」(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簡稱 SDG 16。核心目標是建立和平與包容的社會,提供人人獲得司法的機會,並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各級機構,以促進永續發展。

    用案例認識 SDG 16:

    SDG 17 夥伴關係: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夥伴關係」(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7: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簡稱 SDG 17。旨在強化執行永續發展目標的手段,並活化全球永續發展夥伴關係,鼓勵各國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合作,以實現所有 SDGs。

    用案例認識 SDG 17:

    SDGs 台灣案例有哪些?

    在國際調研報告、以及政策制定者、企業執行長和財務長進行的閉門圓桌會議上,社會創新組織被視為「實踐 SDGs 的關鍵催化劑」,能兼顧商業利益與人類和地球福祉。以下精選 3 個台灣社會創新組織,展現他們如何透過創新模式,回應環境、社會、經濟目標,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環境|直接跟農夫買

    • 亮點影響力:透過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讓消費者能直接支持友善環境、不使用農藥的農法,從而保護土地與生態。同時,也提升農民的收入,並教育大眾認識當令食材與永續農耕的重要性。(了解更多直接跟農夫買
    • 關鍵 SDGs:SDG 2 消除飢餓、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5 陸域生命

    社會|One-Forty

    • 亮點影響力:致力於為東南亞移工提供教育機會,打破他們在台灣面對的資訊與文化隔閡。他們透過開設中文、理財、數位技能等課程,賦予移工學習的力量,幫助他們在工作結束後能有更好的發展,進而改善自己與家鄉的生活,實踐教育平權與社會包容。(了解更多 One-Forty
    • 關鍵 SDGs:SDG 10 減少不平等、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經濟|甘樂文創

    • 亮點影響力:以新北市三峽為基地,將傳統工藝與在地文化結合,發展出獨特的文創產業,為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他們透過「小草書屋」和「青草職能學苑」等計畫,長期陪伴弱勢兒少,提供課後輔導與才藝學習,成功將商業利潤回饋地方,形成一個永續的社區經濟循環。(了解更多甘樂文創
    • 關鍵 SDGs:SDG 1 消除貧窮、SDG 4 優質教育、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s 國際案例有哪些?

    全球都在積極實踐 SDGs,以下精選 3 個具啟發性的國際社會創新案例:

    環境|The Ocean Cleanup

    • 亮點影響力:國際非營利組織 The Ocean Cleanup 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開發出能在海洋中自動收集塑膠垃圾的系統,目標是在 2040 年前清除 90% 的海洋漂浮塑膠。他們同時也在河川部署攔截系統,從源頭阻斷垃圾流入海洋。(了解更多 The Ocean Cleanup
    • 關鍵 SDGs:SDG 6 潔淨水與衛生、SDG 14 水下生命

    社會|Tony’s Chocolonely

    • 亮點影響力: 來自荷蘭的 Tony’s Chocolonely,致力生產「100% 無奴隸及童工的巧克力」。他們以高於市場的價格直接和農民購買可可豆,確保農民能獲得足以養家餬口的合理收入,並鼓勵消費者可以透過購買有道德、負責任的商品,共同推動一個更公平、沒有奴役的產業環境。(了解更多 Tony’s Chocolonely
    • 關鍵 SDGs:SDG 1 消除貧窮、SDG 8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0 減少不平等

    經濟|Grover

    • 亮點影響力:德國 Grover 是一家倡導「以租代買」理念的科技產品租賃平台。他們提供消費者按月租用筆記型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產品歸還後會經過專業翻新,再重新出租。此模式不僅讓消費者能以更彈性、更負擔得起的方式使用科技產品,更透過延長產品壽命與減少電子垃圾,將經濟發展與負責任的消費緊密結合,為電子產品產業創造了嶄新的循環經濟模式。(了解更多 Grover
    • 關鍵 SDGs: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3 氣候行動

    SDGs 個人可以怎麼做?

    永續發展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目標,而是可以從你我日常生活中逐步實踐的行動。無論是在日常生活、職涯發展、或是校系選擇上,每個人都能發揮關鍵影響力,共同推動 SDGs 的實現。以下提供不同面向實踐 SDGs 的指南,給大家多元的行動靈感!

    生活中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工作中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選校系可以如何落實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企業可以怎麼做?

    企業在推動永續發展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調整經營策略、打造具包容性的職場文化,到深化與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連結,企業的每個決策都能為 SDGs 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
    ► 歡迎鎖定「全民必備 ESG」專欄,看更多企業永續實踐趨勢與案例 ► 歡迎追蹤「企業永續神助攻」最新消息,掌握更多企業永續實踐心法

    SDGs 政府可以怎麼做?

    政府是推動 SDGs 最重要的領頭羊。除了透過政策制定與法規引導外,政府部門也能在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議題上發揮主導作用,為社會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發展基礎。
    作為企業永續領導者、從業者,想回應 SDGs 不知道從何下手?想找到強化企業永續實踐的創新方法?讓社企流「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做你的永續神助攻!

    SDGs 全球目前執行的進度

    距離 2030 年實踐 SDGs 目標時限只剩 5 年,檢視整體永續發展目標進度,雖然在消除貧窮、社會保障覆蓋率提升、教育普及、醫療健保改善,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險這成就,但多數 SDGs 目標距離 2030 年預期達成目標仍有顯著差異。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 137 個永續目標中,有 35% 目標正處於往目標邁進的進度上,47% 目標進展不盡理想,有 18% 目標進度則在以 2015 年為基準線來說,呈現倒退狀態。這意味著有超過 2/3 的 SDGs 目標無法達成,特別是透過推動糧食系統、能源普及、數位連結、教育、就業與社會保護以及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等 6 大轉型領域的變革,並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和持續的多邊合作,以加速實現 2030 年議程的承諾。

    SDGs 永續發展目標常見疑問

    🁢 SDGs 中文是什麼?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所提出。常見的中文全名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SDGs 是誰提出的?

    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目標在 2030 年達成。

    🁢 SDGs 目標有哪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

    🁢 SDGs、ESG、CSR 差異是什麼?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閱讀文章
  • 重新定義企業競爭力!一次看懂打造永續品牌的關鍵

    重新定義企業競爭力!一次看懂打造永續品牌的關鍵

    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永續發展議題持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政策與供應鏈壓力,更需主動佈局永續發展的長期策略,持續深化與社會的對話與連結。而企業品牌不再侷限於溝通商業價值,更是呈現企業價值觀與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具體展現;當消費者看見的不再只是商品, 更重視品牌背後傳遞的價值時,企業該如何將永續的價值融入品牌之中,並與社會創新組織攜手共創多元價值?
    為此,社企流推出「企業永續神助攻」系列講座,打造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對話的平台。第二場講座聚焦「企業的永續品牌力」,邀請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從企業與社會創新的雙重視角,分享從理念落實、跨域合作到品牌共創的實戰經驗。(同場加映:如何打造讓受眾更有感的永續品牌力?從系統盤點到行動落地,解密關鍵 4 階段

    星展銀行重新定義:永續不是附加價值,而是核心競爭力

    當「永續」從一個品牌行銷的詞彙,躍升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戰略時,如何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藍圖,轉化為具體、有感、且能深植人心的行動?「對星展來說,永續發展不是一個獨立的議題,它就是我們生活與營運的一部分。」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 VP 陳俊豪(Jesper)指出,星展銀行將永續發展視為核心使命,與品牌承諾「生活隨興,星展隨行」(Live More, Bank Less)緊密相連。
    「永續發展是一門好生意,也是我們企業的願景之一。」Jesper 提到,星展銀行從金融本業創新出發,永續理念融入核心業務,讓銀行不再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永續轉型的催化劑,將永續發展重新定位為價值創造的一環。例如台灣首創的「永續連結貸款」將商業合作條件如利率等與企業永續績效掛鉤,當企業達成設定的永續指標即可享優惠條件,創造「共善共榮」的夥伴關係。Jesper表示,「我們期待與合作夥伴共同在永續發展的領域攜手前行,將永續轉化為品牌效益,提升星展在永續領域的知名度。」
    星展銀行也將觸角延伸至消費金融端,發行亞洲第一張以 PLA 環保材質製成的信用卡,意義在於除了展現減少塑膠用量,更是星展銀行與一個消費者溝通的媒介。透過消費回饋機制鼓勵持卡人支持社會企業或使用綠色交通工具,讓消費者有感於每次消費選擇,都是累積正向影響力、實踐永續生活。(同場加映:來自新加坡的銀行,成台灣永續發展重要推手——星展銀行用 3 策略放大企業影響力

    建立超越銀行本業的影響力,打造永續生態系統

    除了將永續融入核心服務外,在企業盈利同時,也創造正向影響力。因此,星展銀行在 2012 年起,便以「星展獎勵金計畫」及「星展基金會影響力共好圈計畫」長期支持與星展銀行秉持的「行善致善」(Doing well by doing good)理念相同的「社會企業」。藉由提供關鍵資源,讓社會企業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並系統性地培育在地社會創新生態圈,讓星展銀行不僅提供資金,更成為社會企業成長的加速器。
    從最初透過基金會提供種子資金幫助社會企業起步,進一步邀請銀行高階主管擔任這些創業者的導師,提供實務經驗與策略協助。目前星展銀行已扶植 39 家社企,每年最高提供 600 萬新台幣資助;此外,也連續 7 年支持「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將社會企業成果與永續理念放入更大公共舞台,讓支持永續不只是行動,更成為星展品牌的活力象徵。
    在日常營運中,星展銀行也與社會企業合作的內容融入各個環節:在客戶活動或員工感恩月採購社會企業產品,如鮮乳坊蛋捲、綠藤生機產品等,並在贈禮中附上故事卡,讓客戶理解其背後的永續意涵;在志工活動中,員工穿著由「優織隆」利用鳳梨纖維回收製成的衣物,讓支持社企成為日常的一部分。Jesper 表示「我們不只出錢,更希望員工都成為永續大使,透過志工投入,深化我們在社會每一個角落的影響力。」
    在專案合作上,星展銀行則攜手華山基金會 3 年內支援 6 千位「三失長者」(失依、失智、失能),提供送餐、居家關懷與心理支持;與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合作,建構 AI 財務管理平台,培訓社工協助經濟弱勢家庭走出貧窮循環,預計 3 年內支持 27 萬人。
    星展銀行將永續價值具體化,結合品牌敘事與社會信任,讓永續不再只是企業宣言,而是與消費者、客戶、員工等利害關係人一起延伸至生活每一刻的共好行動,也是星展銀行在金融業中,打造差異化品牌認同與深植人心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回到教育的初心:玩轉學校將「善良」化為一場遊戲

    致力以遊戲式的教學方式翻轉傳統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玩轉學校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是個人成就,而是培養與社會共好的能力,喚起孩子對社會議題的有感體驗,積極與企業合作,讓企業一起在永續生態圈裡成為重要的合作夥伴。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分享,與企業合作的經驗,透過了解彼此需求、設計出能與企業攜手深度參與的模式。(同場加映: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將知識化為行動!玩轉學校將打造以孩子為本的學習基地
    在與企業及 NGO 的長期互動中,林哲宇觀察到 3 個普遍存在的痛點:

    向上溝通的挑戰

    首先,許多 ESG 窗口在推動專案時,往往需要協助來「向上溝通」,如何說服主管、董事長或老闆投入資源,是他們最棘手的挑戰之一。玩轉的角色因此不僅是教材設計師,更是協助 ESG 窗口「打包議題」的夥伴,消化大量 ESG 專案,進而找到最適合轉化為教育素材的主題,透過設計簡報、包裝內容,協助企業內部的 ESG 窗口去描繪長遠藍圖、有效傳達價值。

    深化永續的實踐

    其次,許多企業的永續實踐仍停留在表層,例如植樹或淨灘。這些活動固然有意義,但若僅以金錢委外或以公斤數作為績效,難以真正觸動員工與組織文化。相對地,若能將永續議題設計進教育場景,讓志工願意親自參與,才能真正把永續落實在企業內部。

    追求深刻的實績

    第三個痛點則來自世代的轉變。現在的年輕人與學生越來越重視企業的 CSR 與永續報告,不僅閱讀數據,還會進一步追問細節。他們不再滿足於漂亮的排版或數字,他們期待看見企業真正投入、且具備深刻意義的行動與故事。
    林哲宇以一張「藍圖」來呈現來呈現在永續教育裡,不同利害關係人各自扮演的角色,建立起「永續教育生態圈」的願景——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幼苗;玩轉學校是耕耘永續沃土的農夫,負責將堅硬的議題土壤翻鬆、改良;學校老師是澆灌者,是將理念帶入校園、讓種子發芽的關鍵人物;而企業,則是提供這片土壤最需要的營養來源。他認為,合作不能像種樹一樣,僅止於一次性的資源投入,而是需要有階段的逐步深入。從第一年建立基礎,第二、三年逐步擴展,最終讓企業能將自身的 SDGs 議題完整地帶入教育土壤,交由老師澆灌,培養出能在未來承擔責任的世代。藉由企業、學校與學生的共同參與,讓孩子從幼苗成長為一片象徵永續世代的森林。

    星展銀行(台灣) × 玩轉學校:持續耕耘的永續教育實驗

    林哲宇分享玩轉學校與星展銀行(台灣)合作專案,在每個月最後一週週六下午在內湖大港墘公園舉辦《小手創造大永續》永續親子活動。「我們希望孩子在快樂玩耍的同時,也能玩的對地球好。」於是,在課程設計上,玩轉學校將自己關注、想做的事情,與星展銀行(台灣)重視的 ESG 主題,例如淨灘、減塑生活等轉化為親子可參與的手作課,讓孩子們在公園裡實際體驗永續,也同時認識了星展銀行(台灣)與在地環境。
    這個專案,並非單純的企業公益活動。林哲宇提到,比起單次單點的活動,星展堅持拉長活動時間與服務頻率,每月舉辦一次,且每次都有星展的員工參與。
    對於玩轉學校來說,合作不僅止於教材、活動設計,更要向星展銀行(台灣)內部延伸。例如與人資部門溝通,將志工服務規劃寫進遊戲活動中,讓志工一到現場就能馬上投入。這一年半內共有 191 位星展志工參與,累積超過 300 小時的服務時數,這些數據不僅是成果,背後更有深刻的故事。在專案過程中,志工們不只是「參加活動」,而是親身成為永續教育的一環,這些真實的互動,才是最能觸動人心、創造長遠影響力的故事。
    透過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模式,讓企業提供連續性的資源與人力,社會創新組織則將永續議題轉化成教育現場的執行的具體方案,並且藉由企業員工擔任志工角色的深度參與,共同放大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讓永續成為品牌競爭力

    「永續」已不僅只是品牌行銷的工具,而是塑造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戰略。星展銀行以制度化、長期化的方式,把永續融入金融創新與志工文化,讓品牌不只代表金融服務,更象徵一種與社會共好的承諾;玩轉學校則在教育現場,以遊戲轉譯複雜的議題,與企業合作,不只為企業打造品牌,也讓社會影響力的價值散播得更遠。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搞懂有氣候焦慮 Z 世代!永續品牌如何看見需求,贏回消費者信任?

    搞懂有氣候焦慮 Z 世代!永續品牌如何看見需求,贏回消費者信任?

    社企流/編譯:廖翊雯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每天打開手機,點開社群平台與新聞媒體,往往映入眼簾的是一則又一則關於氣候危機的報導與災後影像。儘管深刻感知氣候環境的惡化對於個人、集體和社會生活的強烈衝擊,卻依然對現實感到無能為力。

    陷入氣候焦慮的世代

    隨著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危機的出現,逐漸威脅著地球與人類的生存,也影響人們的情緒、行為及思想;這種因應氣候變遷而產生的絕望與無助感,被心理學界稱作「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其中,深受影響的 Z 世代(Generation Z)更對於無力改變的氣候危機感到恐懼與擔憂。值得深思的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世代無法停止憂慮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2021 年刊載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說明,Z 世代對參與氣候行動的憂慮,除了源於頻繁的生態災難(ecological disaster),也來自於對政府與企業對環境、氣候行動虛假承諾的不信任。(同場加映:天氣越極端,心也越脆弱?氣候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2025 年全球前瞻市場與永續諮詢機構 GlobeScan 與美國品牌新創公司 BBMG 共同發表的一項調查指出,全球約 8 成 Z 世代(Generation Z)認為氣候變遷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並感到壓力與焦慮。無奈的是,多數青年認為僅依靠個人的努力,難以真正地扭轉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自 2021 年以來,全球對永續發展行動感到「冷漠」的青年人數由 22% 增至 31%,而「熱衷者」則從 30% 下降至 21%。換言之,儘管多數青年自認是最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一代,並認為比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承受更嚴重的影響,卻表示因為議題複雜性,以及缺乏實質領導力,而使改變當前氣候危機的理想幻滅。

    Z 世代成為有意識的價值驅動消費者

    許多研究指出,在全球氣候焦慮蔓延的情況下,Z 世代比其他年齡層更深刻感受到危機帶來的壓力,卻往往對參與行動感到力不從心。然而,這份冷漠與絕望,實際上是一種對企業、政府與社會各部門的呼喊。
    隨著 Z 世代逐步進入消費黃金期,這個世代正顛覆過去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年輕世代不再只關注產品的功能與價格,而更重視品牌背後的價值主張與社會影響力:品牌能否真正推動社會、環境的共好,將成為他們判斷是否支持消費的關鍵。
    品牌為展現企業對於產品與技術的承諾,更是連結顧客感受與消費忠誠度的途徑之一,對 Z 世代而言,企業是否重視永續責任,已成為判斷是否支持品牌的關鍵依據。麥肯錫公司研究顯示,Z 世代消費者期待品牌不只傳遞口號,而是如何以具體行動落實承諾,並承擔社會與環境責任。《Vogue Business》亦指出,這股世代力量正在「改寫消費習慣與行銷模式。」
    2023 年 Deloitte 一項全球調查進一步印證 Z 世代消費習慣對市場帶來的影響。58% 的 Z 世代會停止購買他們認為對環境不負責任的品牌;同時,若品牌缺乏社會影響力或永續領導力,則容易失去年輕族群的信任。相對地,具備永續行動紀錄的品牌,不僅能獲得更高的忠誠度,也能降低顧客流失率,並提升消費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情況並非樂觀。以美國為例,高達 77% 的 Z 世代雖然表示願意選擇永續產品,但實際購買時,卻常常因價格高昂、資訊不足或商品取得不易而放棄。因此,如何讓永續品牌成為日常消費選擇,並成為青年參與氣候行動的選擇途徑之一,將是品牌爭取 Z 世代消費支持的關鍵。

    如何贏回絕望 Z 世代的信心?

    品牌不僅是面向消費者與與市場的「門面」,更承載著企業的核心價值、形象與承諾,也是與消費者建立信任、傳遞理念的重要橋樑。如何引發年輕世代消費者對品牌的共鳴,為永續趨勢下的一大課題。過去,品牌多以價格與產品作為吸引消費的主軸;如今,隨著 Z 世代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更在意品牌是否真正落實永續責任,以及如何展開具體行動。
    在 GlobeScan 與 BBMG《From Anxiety to Agency Report》調查報告建議,企業若要重建年輕世代消費者的信任,需掌握 5 項核心原則:

    一、創造誠信(Lead with Truth)

    以美國為例,全國約 60% 的 Z 世代對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造成的危害深感憂慮。Z 世代清楚地意識到環境的威脅,因此對於過度樂觀的企業口號往往存在疑慮。對此,品牌不應該忽視消費者的質疑,而需要直面疑惑,公開的提出問題解方,及提供公共的討論空間,才能與消費者間建立信任關係,也展現品牌解決問題的決心。
    瑞典燕麥奶製造商 Oatly 設立「F*ck Oatly」專區,公開地回應社群媒體上大眾對產品製程、銷售通路及股東投資等疑慮。例如:2020 年新股東「黑石集團」(Blackstone)投資 Oatly 事件在社群上持續延燒,許多人批評該投資集團涉及雨林生態的破壞,並認為 Oatly 違背品牌對於生態維護的永續主張。針對此事件,Oatly 在「F*ck Oatly」論壇上,除了匿名張貼出大眾對品牌所有的留言與謾罵,也釐清事件始末,重申企業決策與改善方向。

    二、建立行動力量(Make Power Personal)

    全球 18 至 24 歲族群中,有 42% 感到「個人力量有限,對環境保護難以做出實質影響」,反映年輕世代對採取行動因應氣候變遷的疏離感。但加拿大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認為,「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以這個面向看來,若品牌能展現並實際做出「小行動也能產生影響力」的行動時,能有效減輕消費者焦慮、建立消費行為中的信心,並鼓勵消費者在日常中實踐永續,進而促使更多人關注、分享該品牌。
    以英國專業服裝維修和裁縫公司 Sojo 為例,他們發現舊衣與二手衣常存在尺寸不合或小破洞的問題,而修補卻耗時費力。為了解決日常困擾,Sojo 推出一款與當地裁縫師和居民合作的預約系統。消費者可輕鬆預約裁縫師修改衣物,取貨員則於指定時間,騎乘自行車至指定地點收取衣物,透過系統與社區裁縫師的合作,讓衣物剪裁及修補如同線上點餐一樣便利。品牌透過降低價格、提高便利性等做法,讓人們更易於在日常中實踐永續消費,並持續傳遞「一個簡易行動就能延長衣物壽命」的信心。

    三、建立互動連結(Create Connection Loops)

    Z 世代往往因氣候焦慮而對於採取個人行動感到遲疑,而當品牌能夠串起社群(community)、產品及環境的連結,並提升個人參與永續行動的信心時,更能引起年輕世代的共鳴。Z 世代比起過往世代,更傾向集體消費模式——即以共享、合作與共用為核心,如二手交換商品、共享租借 等模式,以減少資源浪費,他們認為永續行動不僅是減少浪費,更是在「人、產品與地球」之間建立新的連結。
    例如,倫敦 B 型企業 Notpla,以海藻為材料,開發能取代一次性塑膠的天然海藻塗層及薄膜,並廣泛應用於馬拉松賽事等大型活動之中。Notpla 透過建立社群的連結,讓消費者具體參與行動,並同時推廣品牌的永續價值主張。(同場加映:年度創新包裝獎!倫敦 B 型企業 Notpla 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四、營造正向體驗(Invite Joy)

    實踐永續生活不必僅停留於「犧牲」,營造正向情緒也能成為品牌策略的一環。全球超過 75% 的 Z 世代認為,健康與永續的生活方式代表「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而非做出犧牲」,是追求充實生活的一種選擇。美國心理學家、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 Martin Seligman 亦強調,正向情緒、參與感、人際關係、意義與成就感,是創造社會福祉的基礎。
    事實上,許多品牌開始重視商品是否帶給消費者正向的感受,主打綠時尚服飾品牌的 Pangaia 便為其中一項案例。團隊由科學家、藝術家和設計師組成,2021 年推出以農作剩餘廢料製成的布料,改善原本粗糙的原料為親膚材質,Pangaia 也透過環保染料,降低製程中的用水及碳排放。讓服飾不失鮮豔色彩與舒適的同時,生製過程也符合環保理念,營造商品令人愉悅、清新的時尚感,為品牌帶來創造市場差異化,並提高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

    五、編織新故事(Weave New Stories)

    面對氣候焦慮與疏離感,如何讓 Z 世代重新拾回參與氣候行動的意願?儘管年輕世代每日面臨諸多挑戰,但他們對於未來的看法,依舊比前一世代更加樂觀。因此,如何建立新的品牌敘事、以及展示行動與解方為環境帶來的益處,正是品牌抓緊年輕世代胃口的契機。
    法國精品二手平台 Vestiaire Collective 深知創造與消費者情感連結的重要性,除了開創二手時尚精品轉售市場之外,更強調每一件二手精品背後的故事,讓消費者感受到每件商品的獨特性;此外,也提供嚴格的真偽檢驗和詳實的商品描述,謹慎地確保二手精品的品質。另一項例子為丹麥的剩食平台 Too Good To Go,平台透過咖啡館、麵包店與餐廳推出「驚喜袋」,袋中的食材內容隨機,讓消費者領取時享受如開「盲盒」般的驚喜,也能參與減少食物浪費行動的成就感,平台用戶甚至還能在社群平台分享如何運用袋中食材創意烹飪,進一步形成互動共享的氛圍。(同場加映:加入良食循環行列只要 50 元,打開 Tasteme 一起減浪費又顧荷包

    看見世代需求,喚醒永續行動力

    「年輕人的氣候焦慮應該擁有一個哀悼與憤怒的空間,而不是被視為軟弱,或僅得到空洞的安撫,告訴他們一切都會好起來。」Technology for Impact 的創始人兼執行長 Ariana Gomez 如此強調,「他們對氣候危機的深切關注,是推動更美好未來的重要動力,但唯有當我們尊重並支持他們的情感,他們才能真正發揮潛力。」
    企業實踐永續影響力的關鍵在於:清楚表達品牌價值主張、建立與社群及環境的互動連結,並積極推動改變。如此一來,逐漸成為消費市場主力的 Z 世代,便能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更實惠、更易取得、且更具永續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也能重拾對永續行動的信心。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如何打造讓受眾更有感的永續品牌力?從系統盤點到行動落地,解密關鍵 4 階段

    如何打造讓受眾更有感的永續品牌力?從系統盤點到行動落地,解密關鍵 4 階段

    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代的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的選擇已不僅止於消費行為,背後代表著可能更是一種價值的選擇。過去,品牌溝通的核心圍繞著產品功能、價格與品質;如今,一個品牌是否在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則取決於品牌背後傳達的意義、價值和影響力為何。
    根據 2024 年麥肯錫與 NielsenIQ 發表的聯合研究報告顯示,具 ESG 特徵的產品在 2017–2022 年間的平均成長率高達 28%;而當產品標示多項 ESG 聲明時,其成長速度更是單一聲明的 2 倍。此外,PwC 在 2024 年的《消費者之聲調查》指出,85% 消費者已切身感受到氣候變遷衝擊、其中更有 80% 消費者願意為永續產品支付更高價格,平均願意多付 9.7%。
    同樣地,永續議題也在投資市場上發酵,投資人早已將 ESG 績效視為評估企業長期價值與風險控管能力的關鍵指標。根據 PwC《2024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76% 投資者表示更信賴經過驗證的企業永續資訊,並將其納入投資決策的關鍵。ESG 的表現不僅與企業聲譽、資本吸引力正相關,也直接影響是否能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更是與消費者建立牢不可破的信賴關係的關鍵。
    永續不僅是一種信念,更已成為消費選擇的核心驅力。企業透過具體行動與透明溝通展現其社會與環境責任,將更容易在價值共鳴中建立品牌忠誠與市場競爭力。

    永續品牌建構的 3 大核心內涵

    無論是投資或消費市場,「永續」已成為評估企業價值的新標準;企業與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品牌溝通也不再僅停留於廣告投放、新聞稿等傳統形式,而需要因應市場趨勢做出全新的轉變。
    對於企業來說,下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永續」抽象的概念,轉化成被市場看見、理解,並最終被選擇的「永續品牌」?社企流認為,一個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永續品牌,必須具備 3 大內涵:

    一、價值主張,議題領導

    品牌不僅要提供產品或服務,更要成為特定永續議題的倡議者與意見領袖。透過在特定永續議題上的專業深耕與積極發聲,品牌能夠拉高自身格局,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吸引價值觀契合的深度支持者。例如,科技公司可以聚焦於數位包容或循環經濟,金融機構可以專注於普惠金融或永續投資,零售品牌可以深耕供應鏈透明度或社區發展等。

    二、行動號召,共同參與

    將抽象的永續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消費者行動,讓顧客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建立品牌社群與價值認同的關鍵,藉此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社群,以及品牌價值認同與情感連結,更能夠透過集體行動產生實質的社會或環境影響力。

    三、連結核心,融入生活

    讓永續不再是額外的行銷口號,而是無縫融入品牌最核心的產品或服務中,使消費者在日常使用時能直接體驗到品牌的永續承諾。以「內化」的形式讓品牌永續主張,更有可信度外,也能讓消費者在每次使用產品時,也能感受到自己對永續目標的貢獻。

    建構企業永續品牌 4 階段

    基於社企流過去與企業及社會創新組織長期合作的經驗中,我們整理出企業在打造永續品牌時的 4 個階段:系統盤點現況,到確認企業的價值主張、尋找策略夥伴,最後打造具體行動。

    第一階段:現況盤點,系統分析

    透過 3 個維度的系統性盤點,企業能夠全面掌握品牌的內在潛力與外在機會,為後續的策略制定奠定堅實基礎。
    • 內部核心盤點 深入檢視企業的核心業務、使命願景與 ESG 策略,同時盤點品牌既有資產,包括創辦人故事、產品創新能力、技術專利、社群聲量等,從中找出品牌與生俱來、最真實、最可信的永續切入點。在既有的基礎上建構永續品牌,往往是最有利的起點。如戶外品牌 Patagonia 的永續理念,其創辦人是戶外運動及攀岩的愛好者,而品牌創立初衷也是希望能製造出能除了能應對自然環境、耐用且可靠的裝備以外,更希望對自然友善,完整貼合品牌建立的核心價值與理念。
    • 外部期望蒐集 描繪利害關係人的期待輪廓,系統性地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或調研,包括員工、消費者、投資人、供應鏈夥伴、在地社區等。除了傾聽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外,更要釐清他們最關切的永續議題以及對品牌的具體期望,並確認其優先順序。不同利害關係人群體對永續的關注點往往存在差異。例如:年輕消費者可能更關注氣候變遷與社會公義、投資人可能更重視治理透明度與長期風險管理、公司員工可能更在意工作環境的多元包容與職涯發展機會,在地社區則可能更關心企業對當地經濟與環境的影響等。理解這些差異並找到共通點,是制定有效永續策略的前提。
    • 在地脈絡分析 評估企業營運所在地的社會文化背景、環境挑戰與社群需求,確保未來擬定的永續策略能與在地情境緊密結合,產生實際的正面影響力與文化共鳴,而不只是普世性的空泛口號。例如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能源轉型、高齡化社會等議題,企業的永續策略若能針對這些在地議題提出解方,不僅能產生實質影響力,也更容易獲得本土消費者與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第二階段:核心定位,價值主張

    基於第一階段的盤點結果,企業需要提煉出品牌的永續方向,並轉化為對內外的明確承諾與行動藍圖。
    • 定義品牌的永續使命:綜合上述 3 個維度的分析結果,企業需要凝聚出清晰的品牌永續使命與目標。這個使命應該既反映企業的核心能力與價值觀,又能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同時對社會產生實質的正面影響。
    • 塑造對內外的價值主張:將永續使命轉化為具體的承諾,並針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制定差異化的價值主張。 >> 對外價值主張(顧客/投資人):清晰傳達品牌將提供哪些獨特的環境或社會價值,以及這對消費者的意義。例如:更健康的生活選擇、更安心的產品來源、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支持社會公平正義等。這些價值主張需要具體且可驗證,避免空泛的承諾。 >> 對內價值主張(員工):建立能激勵員工的雇主品牌論述,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意義與使命感,將永續內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當員工認同企業的永續使命時,他們不僅會成為品牌最有力的推廣者,也會在日常工作中自發地將永續理念付諸實踐。

    第三階段:尋找夥伴,策略結盟

    在釐清品牌的永續定位與目標後,企業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將「品牌的永續概念」轉化為真實且有感的具體實踐。若單憑企業自身力量,可能會面臨與在地連結不足、專業知識有限、或被質疑「球員兼裁判」的困境。
    深耕特定議題、紮根在地社群的社會創新組織,可以成為企業打造永續品牌的理想盟友,為品牌帶來 3 大策略優勢:
    1. 擘劃品牌策略:共創永續價值,強化品牌差異化
    在永續趨勢中,品牌不僅是產品,更是價值觀的體現。企業若與專注於特定社會或環境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可共創具有文化與社會意義的產品與行動,形成市場上難以複製的差異化優勢。
    • 打造品牌獨特性:讓品牌作為企業價值主張的延伸,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將深刻的社會或文化意義注入產品與行銷活動中,加深品牌真誠度與信任感,從而提升顧客參與與品牌黏著度。如 IKEA 與全球社企共製手工藝品、星展銀行(台灣)導入社企資源推動普惠金融教育等。
    • 對接國際永續指標:選擇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不僅是價值觀的契合,更是一種基於數據與國際對齊的策略選擇。由於社會創新組織在「可衡量的影響力」上,比多數大企業更具優勢,通常具備第三方驗證、可量化成果與 SDGs 對齊能從實質行動提升企業形象、凝聚市場信任,並強化品牌與永續價值的連結。
    2. 深化議題影響力:彌補企業視角盲點、洞察議題需求
    企業的營運總部因地理與文化上的距離,難以精準掌握地方社群的真實需求與文化脈絡,可能導致資源投入的浪費或錯配。社會創新組織作為「在地專家」,長期深耕特定議題與社群,能協助企業點出視角盲點、彌補認知與地理差距,確保企業的資源被有效運用,直接命中問題核心,並引導企業的永續行動從走向「深度解決」。
    例如全球食品集團達能(Danone)和借款給貧窮者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合作成立新事業,生產平價營養優格,不僅解決了低收入家庭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也為在地婦女等弱勢族群創造了經濟機會。
    3. 連結生態圈:建構多方合作網絡、擴展創新解方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能串連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創合作網絡或生態圈。當永續成為核心價值,便能轉化為獨特市場優勢,更能凝聚認同理念的消費者,形成穩固的品牌社群並建立深度信任。像是 Unilever 發起 TRANSFORM 社會創新加速計畫,連結英國國際發展部、EY 及 Mastercard 等不同組織,支持具有市場導向的社會企業,以應對貧困地區的重大挑戰,讓永續解方得以規模化發展,迄今已支援 60 家社會企業、影響逾 700 萬人的生活。
    藉由與社會創新組織的深度共創,使企業不只是贊助者或旁觀者,而是社會解方的共同推動者,能夠累積可轉化為品牌信任與員工向心力的社會影響資本。(同場加映: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第四階段:將永續化為行動的 3 大實踐路徑

    在建立了策略聯盟之後,企業需要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行動。基於不同的合作深度與目標,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可以採用 3 種主要的合作路徑:
    路徑一:融入企業供應鏈,用故事深化品牌價值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聯手共同設計產品、活動或品牌內容,融合公益理念與設計美感,讓消費者能夠「看見、用到、參與」永續行動,或是企業攜手公益團體共同發起具有影響力的永續主題活動或宣傳,號召消費者參與,讓企業成為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成功案例:美國牛仔服品牌 Levi's 與 Water.org 在世界水資源日,合作推出線上挑戰活動,鼓勵大眾實踐日常節水行為並解鎖公益捐款,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推動解決全球缺水危機。
    路徑二:從合作走向共感,共創專案與社群培力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服務、優化流程或經營社群,如友善門市設計、多元共融政策、人才培育計畫等,深化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對品牌永續承諾的認知與體驗。
    成功案例:星展銀行(台灣)與玩轉學校合作舉辦親子工作坊,透過遊戲化的方式讓兒童體驗資源珍惜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永續觀念從小在家庭中扎根。
    路徑三:打造影響力生態,投資賦能與系統支持
    企業以資本、資源或顧問專業能量,支持社企育成、加速器計畫、供應鏈合作與影響力投資等,促成社會創新規模化發展,從而產生更大的系統性影響力。
    成功案例:星展基金會透過獎助金、建立社群平台與創新金融工具等多管齊下的方式育成社企;Walmart 結合自身供應鏈專業能力與 Feeding America 合作建構剩食物流體系,有效減少食物浪費並幫助需要食物援助的人群。(同場加映:十年來做社會企業的後盾!星展銀行提供企業資源,助社企突破困境、打破同溫層

    建構永續品牌的多重效益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打造永續品牌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短期的行銷成果上,更能夠支撐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一、提升溝通說服力:運用全球共通語言,擴大品牌能見度

    運用 SDGs 等全球共通的永續語言,企業能夠將品牌溝通從產品功能層面提升至價值主張層面。聚焦社會價值的品牌故事往往更容易獲得媒體關注與報導,有效擴大品牌的可見度與影響力。

    二、提升品牌信任度:內化永續經營策略,建立長期品牌關係

    當企業將永續理念內化為長期經營策略,並持續將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時,不僅有助於穩定累積顧客忠誠度與品牌好感度,更能建立長期可信任的品牌關係。此外,在資訊高度透明的數位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真實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那些言行一致、持續投入永續實踐的企業,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將成為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三、觸及更廣的受眾:擁抱新世代消費力,吸引多元年輕客群

    永續價值觀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高度青睞,有助於品牌溢價與國際市場拓展。透過永續品牌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媒介,企業更容易在不同市場中引起共鳴,進一步吸引關注永續議題的多元族群,為品牌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推動品牌新價值,讓永續成為共鳴

    永續品牌建構已不再是企業的選擇題,而是在新時代商業環境中的必答題。隨著消費者永續意識的持續提升、監管環境的日趨嚴格、以及投資人對 ESG 表現要求的不斷提高,那些能夠成功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品牌競爭力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藉由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讓企業得以借助社創組織長期積累的專業知識、社會信任與議題連結,將永續承諾從抽象的口號,轉化為可觸摸的產品、可參與的行動、可共鳴的故事,讓企業在打造永續品牌時,能更具說服力,擴大企業社會影響力。
    想要打造讓受眾更有感、更具差異化的永續品牌形象?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社企流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攻略:從單次行動走向長期合作,打造有感社會影響力!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攻略:從單次行動走向長期合作,打造有感社會影響力!

    社企流/文:蘇郁晴
    隨著全球 ESG 議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政策與供應鏈壓力,也必須主動部署永續策略,深化與社會的連結。過去一次性的公益活動或捐贈,已難以應對當代複雜挑戰。企業該如何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創造兼具商業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共好模式,已成為永續轉型的核心課題。
    為此,社企流推出「企業永續神助攻」系列講座,打造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對話的平台。首場講座聚焦「社會參與的多元實踐」,邀請 ASML、TFT 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企業與組織代表,分享雙方如何從單一行動走向長期合作,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與專案共創,擴大永續影響力,實踐更有溫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同場加映: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ASML 企業社會參與策略:從「點」到「面」的永續之路

    當今企業談永續,早已不再停留在單次公益活動或短期捐贈。真正有系統、具影響力的社會參與,往往來自一段長期的關係經營與對議題的深入理解。ASML 社會參與專案負責人(Project Lead of Society & Community Engagement)曾韻庭在講座中,以實務經驗分享企業如何從單點出發,逐步走向長期共創,實踐有感且可持續的企業社會參與。
    「志工服務往往是企業參與社會最基本的起點,但這個起點絕不能只是『做了就好』,而是要成為串連價值的起手式。」曾韻庭指出,ASML 透過與社企流合作,連結其他社會創新組織,從志工行動開始,讓員工親身接觸議題、理解需求,進而引發更深層的認同與投入。「我們讓員工跟我們一起下現場,去看、去感受、去理解,這是合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這樣的「點」逐漸延伸為「線」,例如員工捐款配對機制,讓公司的支持與員工的行動互相對齊,建立共同的社會參與感。「你支持的團體,公司也站在你這邊,這是一種價值上的共鳴。」ASML 每年透過捐款配對,甚至在特定活動期間加碼兩倍支持,讓資源更集中、更具影響力。
    然而,要走向長期合作的「面」,企業必須投注更多耐心與對議題的理解力。曾韻庭坦言:「好的合作關係,從來不是一次專案的媒合,而是從一場又一場的深度對話開始。」ASML 審核合作對象的流程涵蓋整間公司跨部門的協作——從法務、風控到總部溝通,每一項提案都需經過嚴謹審查與在地實地訪查。她笑說自己的角色像「轉換器」,負責將台灣在地的議題,轉譯給遠在荷蘭總部的同事們理解與認同。
    除了制度與流程,更重要的是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雙方的角色認知與溝通誠意。「非營利組織避免將贊助企業當成客戶,要勇敢向企業表達組織的理念,才不會讓合作的目的失焦;而企業要將非營利組織當夥伴,而非發包廠商,雙方彼此找到共同的目標,才有辦法走得長遠。」
    對她來說,真正能夠落地的合作,來自於彼此對議題的理解、對資源的尊重,以及對彼此角色的信任感。從志工行動啟動認識、捐款制度加深參與、長期專案穩定合作,ASML 藉由「點—線—面」的策略,一步步實踐出專屬於企業的社會參與路徑。當企業願意跳脫自身框架,與非營利組織並肩思考、共同學習,才真正能在社會參與這條路上,走得長遠、走得踏實。

    當資助者變身共創者!TFT 攜企業走進偏鄉教育第一線

    作為深耕偏鄉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Teach for Taiwan(TFT)長期關注台灣教育資源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並積極與企業攜手合作,讓企業不只是「捐助者」,而能成為教育現場的共創夥伴。TFT 策略合作專案經理黃映慈在講座中分享與 ASML 的合作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彼此理解與參與式設計,促進企業深度參與教育現場。
    她指出,企業合作的第一步,不是立刻啟動專案,而是從「陪伴彼此理解」開始。ASML 在第一年與 TFT 合作期間,透過實際與高需求現場互動,了解教育現場的挑戰與需求,才逐步共構出適切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展開長期計畫,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學習。
    TFT 與 ASML 合作共同推動「藝文走讀學習計畫」,回應高需求地區較難取得藝文學習資源的挑戰,支持了多所高需求地區的藝文學習推動。其中一所與花蓮部落小學的合作中,在 ASML 支持孩童的文化與音樂學習資源下,由 TFT 串連專業音樂人走入學校,並邀請孩子與專業音樂人交流、改編合作族語歌曲,最終共同站上大型展演舞台,讓自身文化被聽見,也讓孩子經歷「站上舞台、被看見」的感動。
    接下來,TFT 也將與 ASML 合作一同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英語學習,除了 TFT 所培力的青年人才在高需求地區長期陪伴孩童學習,也帶動企業志工共同參與孩童的學習歷程。如透過「筆友計畫」與學生練習英文書寫,或在假期設計英語課程,讓語言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黃映慈說:「希望讓孩子看見英文可以成為溝通的工具。使用英文真的有人看得懂,而且可以產生互動,也希望孩子因此更相信英文是能夠被使用的,進而提升學習動力。」
    「這不是一次性的公益活動,而是企業與組織一起思考、一起走入現場、一起回應真實議題的歷程。」黃映慈強調,真正具影響力的合作關係,不只是資源的流動,更是價值的連結。

    從選對夥伴開始,大米缸如何放大社會影響力?

    在談永續與社會參與的路上,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走出了一條結合農業、弱勢扶助與企業志工參與的實踐之路。主理人游思瑩指出,協會從最初的公益計畫起步,逐步轉型為正式組織,至今已推動 7 年,與全台近百位有機友善小農合作,並將生產過剩或滯銷的農產品,轉化為支持弱勢族群的糧食資源。
    大米缸的服務對象橫跨 3 個面向:友善耕作的農友、需要穩定餐食的弱勢族群,以及學習資源相對匱乏的兒少。在挑選合作夥伴時,也有縝密的審核流程。游思瑩說:「我們追求的不僅是企業資源的挹注,更重要的是了解所有合作夥伴,無論是企業、NPO、大眾,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她強調,雙方會先仔細確認彼此需求、確立明確目標,並經過充分溝通後才正式開啟合作,而在合作期間也會持續進行滾動式調整。「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兼具創新與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
    除了物資媒合,大米缸也推動食農教育,讓接受捐助的孩子與長輩理解手中那碗飯的意義。有孩子第一次見到水稻田、摸到水牛、了解米從哪裡來,也有企業志工在課程後反思如何優化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游思瑩強調:「這些不是單次活動,而是一場場對生命經驗的深度連結。」
    在與企業合作上,大米缸秉持需求對焦與共同設計的原則,從理解彼此目的,到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例如與 ASML 合作生物多樣性田間調查、導入有機食材進入員工餐廳;或與成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推動盲生的食農教育課程,讓企業志工、孩子與土地有更多交會的可能。
    「我將所有合作企業都視為夥伴,共同推廣這個議題。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這樣的理念和心態去尋找合作對象。在這種良善的關係基礎上,最終的專案成果將不僅僅是一份結案報告,而是一個能明確展現社會影響力的實際成就。參與過專案的夥伴,也會主動運用自身能力,進一步擴大議題的影響力。」游思瑩表示。

    每段合作都該是各自精采——荒野保護協會的企業共創心法

    深耕環境保護三十載,荒野保護協會已投入龐大資源與人力於各項環境議題,其足跡遍布全台,設立 11 個分會,擁有逾 5 千名志工與會員,每年舉辦超過 4 千場教育活動。荒野保護協會永續發展部副主任張育憬指出,健康的生態環境有賴全民參與,企業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有效連結企業夥伴,荒野保護協會特別設計「企業志工體驗」作為起點,協助初次接觸非營利組織的企業,透過短期參與來了解 NPO 組織運作與生態議題,也讓雙方在前期建立初步默契,進而評估是否能展開更深度且長期的合作。
    張育憬舉出 3 個具代表性的企業合作案例。首先是富邦證券,在充分研究議題後主動聯繫協會,表示願意支持保護可愛水鳥來達到棲地守護的策略,「他們做足功課,了解我們已認養的棲地區域,並清楚公司內部的永續目標,提升了雙方的溝通效率。」其次是信邦電子,在嘗試各種公益贊助模式後,選擇認養荒野所集資購買的一處荒廢果園,攜手打造森林復育區、環境教育區與水生池,逐步修補里山地景因慣行農法而受損的生態系。最深刻的則是台灣保時捷,不僅長期投入岸上淨灘、潛水淨海與海洋廢棄物調查等等,更主動製作雙方合作紀錄片,呈現志工參與歷程與企業理念的對話過程。
    「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荒野的合作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組織;企業亦然。」張育憬強調,良好的夥伴關係來自投資時間理解彼此的價值與需求,唯有如此,這段合作關係才能走得深遠而持久。

    打造永續實踐的多元可能

    每一段能推動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背後都是時間、理解與信任堆疊而成。與其追求快速見效的短期行動,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攜手深耕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一起放慢腳步,走進現場、理解議題。企業社會參與可以不只是單次公益活動或捐贈,還能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專案共創等多元形式,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更長期、更深入的合作。
    想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專案?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我們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社企流/文:Jenny Yeh
    過去,企業社會參與形式大多以年度捐款、捐獻物資等方式直接回饋於社會,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隨著全球永續風潮的興起,企業的社會角色與責任正在逐漸轉變中,過去企業社會參與的形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代社會複雜需求,以及新世代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的期待。現今,企業被要求將永續發展理念,從 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到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真正整合進營運核心,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與行動。
    而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來自企業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且深度的夥伴關係,從「道德責任」走向「價值共創」,不僅回應永續趨勢、強化品牌信任,更能凝聚員工向心力、開創企業新競爭優勢。

    解碼永續框架語言,從 CSR、ESG 到 SDGs

    探討永續浪潮下全球對企業角色的新期待,可從 CSR、ESG 與 SDGs 這 3 個關鍵詞,一探企業社會責任之演進。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什麼是企業社會參與?

    在永續框架下,企業可將 CSR、ESG 及 SDGs 三者之間的關係視為「動機、標準、目標」來理解。CSR 代表著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視為企業內部裡的核心價值與承諾;而 ESG 則是用來實踐企業價值與承諾的具體方法及衡量標準。SDGs 出現是讓企業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對應到哪些全球性的議題上,從而選擇自己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邁向永續目標的路上,常見的企業行動策略之一,便是透過「企業社會參與(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 CSE)」, 來回應 S 面向之標準。CSE 一詞的出現,主要可追溯至 2000 年代初期,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在討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時,為了區分於較為籠統的 CSR 概念,提出了更強調具體、務實行動的參與模式。
    CSE 的核心精神在於,企業強調企業不僅僅是承諾責任,更要主動參與、協作,與社會組織、社區等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以求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相較於傳統 CSR 概念,以被動回應外部壓力,如慈善捐贈的金錢或單次性提供資源等;CSE 更加強調企業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看重企業核心資源與專業的投入,並追求與影響力生態系共創,以求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企業社會參與的 3 大內涵

    企業社會參與的理念可化為 3 大具體核心內涵,勾勒出企業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一條清晰的路徑。

    一、主動發掘投入,而非被動回應

    不再等到外部壓力出現才行動,而是主動發掘與其產業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將其視為創新的契機與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如美國戶外品牌 Patagonia ,早在 1970 年代研發出「無痕攀岩」技術與可重複使用的岩楔,取代傳統岩釘會破壞岩壁的問題;或是發起「Worn Wear」二手衣物修補與販售計畫、「1% for the Planet」捐出 1% 的銷售額支持環保組織等活動,主動引領主流社會價值。這樣不僅能化解潛在的品牌危機,更能搶先一步建立市場區隔與領導地位。

    二、結合企業資源,不只現金捐贈

    運用企業本業專業、營運資源、員工志工等各面向。例如美國知名雪糕品牌 Ben & Jerry's 曾推出 Justice ReMix'd、Save Our Swirled 等特殊口味的雪糕,在包裝和行銷活動中解釋雪糕命名背後的社會意涵。同時也在官網設置 Values 專區,介紹各項社會、環境議題背景,及提供消費者能採取的具體行動。

    三、與生態系共創,擴大整體影響

    面對複雜且多元的挑戰,企業如能與深耕在地、熟悉特定群體需求的社會創新組織、社區、政府等利害關係人協力,將能有效各司其職,建立一個共榮共好的「影響力生態系」。就如瑞典家具龍頭 IKEA 與來自約旦、泰國、印度等各地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這些合作夥伴多半與當地弱勢族群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工作技能。IKEA 與當地工匠攜手,將傳統手藝轉化成符合 IKEA 現代設計風格的限量商品,不僅為工匠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幫助他們實現經濟獨立,更讓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行動實際支持,而非單純捐款。透過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IKEA 成功創造商業與社會雙贏。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 3 階段

    企業要如何投入「企業社會參與」呢?社企流綜合過往經驗,彙整以下 3 個階段,為企業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路徑參考:

    一、從定錨議題開始,了解企業「為何參與」與「如何切入」

    當企業參與社會議題的第一步,是選對議題。可以從盤點企業內、外部的驅動力開始,釐清企業參與的動機及方向。
    1. 由內而外(Inside-Out):檢視企業核心業務及價值鏈,找出與本業直接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藉由思考企業的品牌精神與傳遞的價值、文化為何?在消費者、員工等利害關係人心中樹立怎樣的品牌形象著手。另外,也可以藉由了解員工所關注的社會議題著手,有助於提升員工參與動力及凝聚企業內部認同。
    2. 由外而內(Outside-In):企業可掃描所營運據點的外部環境,例如人口高齡化、弱勢教育資源補足或當地環境保護議題等,與在地社群建立合作與信任關係;除此之外,企業也可參考 SDGs 目標,有助於企業將自身行動與全球議程對齊,提升策略高度。
    確定議題後,企業可以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藉由對話了解議題現況與可能的解方,或是政策與研究報告、國內外標竿案例中發掘具體合作機會與資源空缺;在企業內部也可啟動由下而上的提案競賽,鼓勵跨部門創新,不僅能激發創意,也有助於培養具行動力的內部推手,為企業推動社會參與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二、找到盟友,特別是社會創新組織

    社會創新組織之所以是企業推動社會參與重要的盟友,在於這些組織擁有針對社會議題的第一手洞察,面對服務對象時有著企業難以企及的「在地信任」與「社群網絡」,以及提出創新解方的能力,可協助降低企業操作議題時風險並加速實踐、放大影響力。此外,若社會創新組織本身具備良好的治理與管理能力,也能與企業建立更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規劃、執行與評估社會影響,進而協助企業從單點參與邁向長期的策略合作,

    三、整合企業資源,實踐多元的合作共創模式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方式可分為 3 種方式:
    1. 資源賦能型:企業可以投入資金與關鍵資源,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擴大其已驗證成功的方案,延伸影響力的深度及廣度。如美國零售業 Walmart 與美國最大食物銀行網絡 Feeding America 合作,針對剩食進行物流再分配。Walmart 除了捐贈商品與資金外,並提供供應鏈管理與冷鏈配送技術,利用 Feeding America 建立起的網絡,將這些剩食分配至社區裡的食物銀行與弱勢家庭,提升剩食回收效率。
    2. 人才參與型:讓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管道,企業可系統性地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或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參與專案(Pro Bono),不僅提升員工的使命感,也有助於激發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如 Patagonia 不僅鼓勵、甚至資助員工參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民不服從或抗議行動,更提供長達兩個月的帶薪實習機會,讓員工可以投入環保組織全職工作
    3. 價值共創: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新專案,共同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專案,將社會議題重新藉由包裝、倡議,直接融入商業模式,創造新價值。如全家便利商店與移工倡議組織 One-Forty 合作,在便利商店中增設東南亞語系產品名稱、也推處更多東南亞友善產品等
    透過上述方式,企業可將社會參與由附屬行動轉化為核心策略,發揮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力與永續競爭力。

    企業社會參與的效益:超越公關的永續價值

    深度的企業社會參與能為企業帶來全面性且持續性的企業價值提升。不僅改變企業與外界的關係,更能深化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文化基因。
    從品牌建構的角度來看,當企業運用核心專業資源解決相關社會議題時,消費者與投資人能夠清楚看見品牌價值與社會貢獻之間的連結,進而建立起更深層的信任關係。在組織內部而言,有意義的社會參與計畫能凝聚員工向心力,促進對議題的認識,同時吸引價值觀契合的人才,一個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雇主品牌,能吸引到重視社會議題與的年輕世代。
    社會參與也促使企業主動關注與本業相關的社會及環境議題,提升組織對永續風險的敏感度與應變能力,並動員不同部門資源投入社會參與,讓永續發展從單一部門的責任轉化為全公司的共同使命,進而塑造出更具彈性與韌性的組織體質。
    世界正在改變,企業的角色也必須隨之進化。從單向的捐款到與社會創新組織、利害關係人的雙向共創,不僅是企業回應當代多變、且複雜的外部壓力,更是挖掘內在潛能、打造長期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真正實現獲利與永續的雙贏局面。
    想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專案?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我們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