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必備 ESG

全民必備 ESG

在永續浪潮下,ESG 不只是投資人、企業關注的議題,更成了與你我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話題——作為消費者,如何促進企業採取對環境與社會正向有益的行動?作為工作者,如何在職場中累積行動、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助力?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蒐羅國內外與 ESG 相關之主題,如 DEI、友善職場、員工永續素養、企業永續文化、減碳行動等趨勢、新知與實踐案例,提供日常工作中實踐永續的靈感參考。 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s-value@seinsights.asia 與我們聯繫!

專欄文章

42篇)
  •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社企流/文:Jenny Yeh
    過去,企業社會參與形式大多以年度捐款、捐獻物資等方式直接回饋於社會,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隨著全球永續風潮的興起,企業的社會角色與責任正在逐漸轉變中,過去企業社會參與的形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代社會複雜需求,以及新世代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的期待。現今,企業被要求將永續發展理念,從 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到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真正整合進營運核心,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與行動。
    而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來自企業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且深度的夥伴關係,從「道德責任」走向「價值共創」,不僅回應永續趨勢、強化品牌信任,更能凝聚員工向心力、開創企業新競爭優勢。

    解碼永續框架語言,從 CSR、ESG 到 SDGs

    探討永續浪潮下全球對企業角色的新期待,可從 CSR、ESG 與 SDGs 這 3 個關鍵詞,一探企業社會責任之演進。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什麼是企業社會參與?

    在永續框架下,企業可將 CSR、ESG 及 SDGs 三者之間的關係視為「動機、標準、目標」來理解。CSR 代表著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視為企業內部裡的核心價值與承諾;而 ESG 則是用來實踐企業價值與承諾的具體方法及衡量標準。SDGs 出現是讓企業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對應到哪些全球性的議題上,從而選擇自己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邁向永續目標的路上,常見的企業行動策略之一,便是透過「企業社會參與(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 CSE)」, 來回應 S 面向之標準。CSE 一詞的出現,主要可追溯至 2000 年代初期,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在討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時,為了區分於較為籠統的 CSR 概念,提出了更強調具體、務實行動的參與模式。
    CSE 的核心精神在於,企業強調企業不僅僅是承諾責任,更要主動參與、協作,與社會組織、社區等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以求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相較於傳統 CSR 概念,以被動回應外部壓力,如慈善捐贈的金錢或單次性提供資源等;CSE 更加強調企業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看重企業核心資源與專業的投入,並追求與影響力生態系共創,以求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企業社會參與的 3 大內涵

    企業社會參與的理念可化為 3 大具體核心內涵,勾勒出企業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一條清晰的路徑。

    一、主動發掘投入,而非被動回應

    不再等到外部壓力出現才行動,而是主動發掘與其產業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將其視為創新的契機與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如美國戶外品牌 Patagonia ,早在 1970 年代研發出「無痕攀岩」技術與可重複使用的岩楔,取代傳統岩釘會破壞岩壁的問題;或是發起「Worn Wear」二手衣物修補與販售計畫、「1% for the Planet」捐出 1% 的銷售額支持環保組織等活動,主動引領主流社會價值。這樣不僅能化解潛在的品牌危機,更能搶先一步建立市場區隔與領導地位。

    二、結合企業資源,不只現金捐贈

    運用企業本業專業、營運資源、員工志工等各面向。例如美國知名雪糕品牌 Ben & Jerry's 曾推出 Justice ReMix'd、Save Our Swirled 等特殊口味的雪糕,在包裝和行銷活動中解釋雪糕命名背後的社會意涵。同時也在官網設置 Values 專區,介紹各項社會、環境議題背景,及提供消費者能採取的具體行動。

    三、與生態系共創,擴大整體影響

    面對複雜且多元的挑戰,企業如能與深耕在地、熟悉特定群體需求的社會創新組織、社區、政府等利害關係人協力,將能有效各司其職,建立一個共榮共好的「影響力生態系」。就如瑞典家具龍頭 IKEA 與來自約旦、泰國、印度等各地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這些合作夥伴多半與當地弱勢族群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工作技能。IKEA 與當地工匠攜手,將傳統手藝轉化成符合 IKEA 現代設計風格的限量商品,不僅為工匠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幫助他們實現經濟獨立,更讓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行動實際支持,而非單純捐款。透過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IKEA 成功創造商業與社會雙贏。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 3 階段

    企業要如何投入「企業社會參與」呢?社企流綜合過往經驗,彙整以下 3 個階段,為企業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路徑參考:

    一、從定錨議題開始,了解企業「為何參與」與「如何切入」

    當企業參與社會議題的第一步,是選對議題。可以從盤點企業內、外部的驅動力開始,釐清企業參與的動機及方向。
    1. 由內而外(Inside-Out):檢視企業核心業務及價值鏈,找出與本業直接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藉由思考企業的品牌精神與傳遞的價值、文化為何?在消費者、員工等利害關係人心中樹立怎樣的品牌形象著手。另外,也可以藉由了解員工所關注的社會議題著手,有助於提升員工參與動力及凝聚企業內部認同。
    2. 由外而內(Outside-In):企業可掃描所營運據點的外部環境,例如人口高齡化、弱勢教育資源補足或當地環境保護議題等,與在地社群建立合作與信任關係;除此之外,企業也可參考 SDGs 目標,有助於企業將自身行動與全球議程對齊,提升策略高度。
    確定議題後,企業可以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藉由對話了解議題現況與可能的解方,或是政策與研究報告、國內外標竿案例中發掘具體合作機會與資源空缺;在企業內部也可啟動由下而上的提案競賽,鼓勵跨部門創新,不僅能激發創意,也有助於培養具行動力的內部推手,為企業推動社會參與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二、找到盟友,特別是社會創新組織

    社會創新組織之所以是企業推動社會參與重要的盟友,在於這些組織擁有針對社會議題的第一手洞察,面對服務對象時有著企業難以企及的「在地信任」與「社群網絡」,以及提出創新解方的能力,可協助降低企業操作議題時風險並加速實踐、放大影響力。此外,若社會創新組織本身具備良好的治理與管理能力,也能與企業建立更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規劃、執行與評估社會影響,進而協助企業從單點參與邁向長期的策略合作,

    三、整合企業資源,實踐多元的合作共創模式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方式可分為 3 種方式:
    1. 資源賦能型:企業可以投入資金與關鍵資源,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擴大其已驗證成功的方案,延伸影響力的深度及廣度。如美國零售業 Walmart 與美國最大食物銀行網絡 Feeding America 合作,針對剩食進行物流再分配。Walmart 除了捐贈商品與資金外,並提供供應鏈管理與冷鏈配送技術,利用 Feeding America 建立起的網絡,將這些剩食分配至社區裡的食物銀行與弱勢家庭,提升剩食回收效率。
    2. 人才參與型:讓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管道,企業可系統性地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或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參與專案(Pro Bono),不僅提升員工的使命感,也有助於激發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如 Patagonia 不僅鼓勵、甚至資助員工參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民不服從或抗議行動,更提供長達兩個月的帶薪實習機會,讓員工可以投入環保組織全職工作
    3. 價值共創: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新專案,共同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專案,將社會議題重新藉由包裝、倡議,直接融入商業模式,創造新價值。如全家便利商店與移工倡議組織 One-Forty 合作,在便利商店中增設東南亞語系產品名稱、也推處更多東南亞友善產品等
    透過上述方式,企業可將社會參與由附屬行動轉化為核心策略,發揮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力與永續競爭力。

    企業社會參與的效益:超越公關的永續價值

    深度的企業社會參與能為企業帶來全面性且持續性的企業價值提升。不僅改變企業與外界的關係,更能深化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文化基因。
    從品牌建構的角度來看,當企業運用核心專業資源解決相關社會議題時,消費者與投資人能夠清楚看見品牌價值與社會貢獻之間的連結,進而建立起更深層的信任關係。在組織內部而言,有意義的社會參與計畫能凝聚員工向心力,促進對議題的認識,同時吸引價值觀契合的人才,一個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雇主品牌,能吸引到重視社會議題與的年輕世代。
    社會參與也促使企業主動關注與本業相關的社會及環境議題,提升組織對永續風險的敏感度與應變能力,並動員不同部門資源投入社會參與,讓永續發展從單一部門的責任轉化為全公司的共同使命,進而塑造出更具彈性與韌性的組織體質。
    世界正在改變,企業的角色也必須隨之進化。從單向的捐款到與社會創新組織、利害關係人的雙向共創,不僅是企業回應當代多變、且複雜的外部壓力,更是挖掘內在潛能、打造長期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真正實現獲利與永續的雙贏局面。
    想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專案?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我們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綠色反彈風暴再起:川普回歸後,帶來的 ESG 寒冬

    綠色反彈風暴再起:川普回歸後,帶來的 ESG 寒冬

    低碳生活部落格/趙偉婷
    2025 年才剛開始,美國的綠色反彈(Greenlash)又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1 月初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以及高盛等六大銀行紛紛宣布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ZBA),緊接而來 1 月底川普上任後,立即下令退出《巴黎協定》,引起軒然大波,讓國際氣候治理蒙上陰影。

    從綠色反彈到反ESG運動

    其實這一股反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浪潮從2022年便開始在美國醞釀。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在推特發文大力抨擊:「 ESG 就是場騙局!」(ESG is a scam) ,主因是不滿特斯拉被標普 500 ESG 指數剔除,而油氣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卻名列榜上。爾後,質疑 ESG 的聲音逐漸蔓延。(同場加映:永續不再是門好生意?企業陷入綠色沉默(greenhushing)
    去(2024)年美國共和黨政策反對 ESG 投資,德州總檢察長帶頭聯合 10 個州指控貝萊德、先鋒集團和道富集團三大資產管理巨頭,利用 ESG 倡議控制能源產量與價格,訴訟策略攻防下,三家公司因而退出 NZBA 與氣候行動 100+ 等氣候組織。
    反 ESG 浪潮越演越烈,據統計,在所有 ESG 提案中,美國反 ESG 提案比例已從 2020 年的 6%,上升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29%。
    觀察美國這波綠色反彈,不難發現跟金融、投資業息息相關。到底永續發展概念是如何進入投資決策的,又為什麼會興起這波退潮呢?

    ESG 的早期萌芽

    ESG 治理在千禧年前都還處於道德規範與理念階段。1960 至 1970 年代 ESG、社會責任投資(SRI)等概念開始萌芽(註一),後更發展出企業社會責任 (CSR)(註二)等治理模式。 1987 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報告》定義了「永續發展」,ESG 成為未來評估企業責任和永續投資的政策基礎與架構。在這些根基上,金融與投資機構開始摸索對永續投資的評估方式。
    2000 年後,ESG漸漸走向制度化,發展更明確的指導方針。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發布,其後世界銀行提出的《誰在乎誰就贏》(Who Cares Wins)報告首次提出 ESG 一詞 。2006 年《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 (PRI)呼籲機構投資者將 ESG 表現納入決策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 PRI 簽署者不斷成長,ESG 慢慢從道德投資理念演變為核心業務和財務策略。接著,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RI)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等組織也紛紛引入了 ESG 揭露架構。
    隨著《巴黎協定》簽訂,承諾減少全球碳排放, ESG 氣候策略更加擴大。先進國家的大公司紛紛將永續、碳中和目標、多元化和治理政策融入營運方針。根據 Impact Engine 調查,2024 年 ESG 投資市場經歷了顯著增長,管理資產 (AUM) 估計在 30 兆至 40 兆美元之間, 2030 年更有望達到 50 兆美元。

    反對者憂意識形態掛帥 難逃漂綠陰影

    隨著 ESG 持續擴大,來自投資者以及環保團體的質疑也接踵而來。反對者認為,ESG 措施為了促進特定的政治或社會議程,將意識形態置於財務回報之上,可能會導致投資決策出現偏見、投資表現不佳,使投資者遭受財務損失。
    另外,過度強調 ESG 可能導致投資偏向符合特定標準的公司,從而扭曲市場機制,使某些行業估值過高。舉例而言,符合特定 ESG 標準的公司通常易受到青睞,投資人可能會無意中誇大這些公司的價值,從而在「綠色」或「永續」產業中製造泡沫。相反,從 ESG 角度來看不太有利的產業可能會被低估,無論其經濟重要性或永續創新潛力如何。
    根據《The Time》報導, SCM Direct 的首席投資官米勒(Alan Miller)分析了 21 支英國主動管理型綠色基金,發現過去 5 年間的年均表現比英國整體股票市場低 3.8%,導致約 16 億英鎊的資金缺口。如果將這些表現不佳的資金比例,套用到投資「負責任」投資基金的 1020 億英鎊中,則總缺口將達到 216 億英鎊。
    加上,ESG 長久以來都被環保團體抨擊有「漂綠」(Green washing)擔憂,認為某些公司誇大其 ESG 主張,但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只是藉由綠色包裝來塑造企業形象。

    多制度並行、缺乏標準化 投資人難問責

    另一項普遍問題是目前的 ESG 制度缺乏標準化指標,不同評級機構(MSCI、S&P、Sustainalytics)可使用不一致的評估方法。雖然這讓公司在選擇揭露標準上有相當大的彈性,但也導致報告存在異質性,使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和比較不同的 ESG 績效,從而造成透明度和問責性問題。
    為此,歐盟 2020 年推出了《歐盟永續分類法》(EU Taxonomy)和《永續金融揭露法規》(SFDR),引入了更嚴格的 ESG 報告審計制度,明訂標準條件,使利害關係人能藉由提高透明度識別永續風險。但是目前全球仍未有統一制度。
    隨著川普上台,美國反ESG的運動與綠色倒退似乎沒有停歇的跡象。企業與投資機構如何在這 ESG 逆風飛行,為 2025 年環境治理一大挑戰。
    註一:ESG 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60 至 1970 年代,道德投資與社會責任投資(SRI)的出現,主要行動是將菸草、武器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等產業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
    註二:80 年代至 90 年代,企業社會責任 (CSR)漸漸受到關注,企業開始將 CSR 融入其營運中,強調慈善事業、社區參與和道德治理。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環境資訊中心共同企劃。原文標題:美國綠色反彈越演越烈 ESG為何成為眾矢之的?,文:趙偉婷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性別平等不是零和遊戲:3 個最佳實踐行動,落實職場裡的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不是零和遊戲:3 個最佳實踐行動,落實職場裡的性別平等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大多數美國人普遍認同,過去 20 年來,女性在職場上的地位有了顯著提升。但那男性呢?儘管許多人認為女性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男性的進展停滯不前,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讓情況更複雜的是,根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的最新研究顯示,大多美國人認為現今的美國社會仍處於「性別不平等」狀態,且性別觀點與政治立場之間存在顯著落差:多數共和黨男性認為,美國已經實現性別平等;但多數民主黨女性則認為,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羅格斯大學女性與企業中心(Rutgers Center for Women in Business)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認為這種分歧極其重要。對企業領導者而言,這不僅是社會或政治議題,更是攸關團隊凝聚力與士氣的領導挑戰。」如果有員工將性別平等的推動視為「某些人受益、某些人受損」,領導者可能會不自覺地加劇組織內部分裂。

    當「平等」被誤解「失去」時

    推動性別平等倡議經常強調一點:「性別平等不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女性的進步不必以男性的犧牲為代價。」各項數據也支持這個觀點,例如有研究指出,性別多元的高階團隊能讓企業獲利提高最多達 21%。
    然而,員工對性別平等政策的感受卻呈現不同的樣貌。
    例如,有 61% 的美國人認為性別角色的變化讓女性在職場上更容易成功,但只有 36% 的人認為同樣情況也適用於男性。進一步來看,61% 的男性認為女性擁有與他們一樣的就業機會,但只有 33% 的女性認為如此。而這個差異凸顯了一個重要事實:影響性別平等成效的,不只有政策,還有人們的感知。
    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對「權力」的想像有所不同;男性往往將權力與「控制」聯繫在一起,而女性則較常將其與「自由」連結。在權力的重新分配情況下,對女性來說可能是解放,相反地,對於已擁有權力的男性而言卻可能感到不安。事實上,這樣權力關係賦予與變化,不代表某一方的收穫就一定來自另一方的損失,而是人們總會依據自己的身份與經歷來解讀這些改變。

    讓男性參與性別平等對話

    當男性將女性的進步視為對自身權益的威脅,就容易出現防衛與抗拒的情緒,即便有些研究數據顯示,女性的進步並不會實際威脅男性的地位或機會,但當某些男性主觀上感受到威脅時,仍會產生抗拒。一旦形成這種抗拒情緒時,便很難打破,因為它涉及對個人信念的質疑,而這從來都不容易。
    「理解彼此的經驗」在實踐性別平等時顯得格外重要。舉例來說,有著同樣抱負、實力相當的男性及女性員工,但在實際職場中,他們所遭遇的對待可能不一樣,若其中其中一人在會議中經常被打斷,這會讓他對於「工作環境是否公平」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讀,也會影響行為選擇。
    因此,真正有效的性別平等政策,需要建立在對這些差異的理解與對話之上;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看待改變的角度與感受,都可能截然不同。
    以下是領導者在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時可以考慮的一些最佳實踐。

    一、找到節奏差的平衡點:性別對話如何更有建設性?

    • 避免零和思維:當男性認為性別平等意味著自身機會減少,他們往往會選擇放棄參與對話的意願。領導者應將性別平等視為促進團隊成功的關鍵,並利用數據為基礎,引導雙方對話,解釋多元共融帶來的實際效益。
    • 認知利害關係的不同:對女性而言,性別平等往往關乎正義、甚至是生存議題。當利害關係攸關於生存根本時,要求女性妥協往往變得更加困難;此外,女性也更可能將企業進展視為個人成就。對此,領導者應公開強調這些進展帶來的「共同好處」,以凝聚團隊向心力。
    • 注意不同的時間感受:有些男性可能覺得改變太快,動搖了過去既有的規則;女性則可能覺得太慢,因為歷史上她們長期被邊緣化。要同時尊重不同觀點及尊重及改變的速度,必須依賴團隊合作並鼓勵雙向對話,重點在於「彼此理解」而非強求「一致」。

    二、從「共同利益」出發,建立真正的聯盟

    • 推動對所有人有益的政策:像是混合辦公、育嬰假等制度,不僅有利於女性,也能吸引與留住多元人才。鼓勵男性同樣使用這些政策,並營造出包容這類選擇的文化氛圍,讓男性也能切身體會改變的好處,從健康家庭、更佳教育到更強經濟都是共通價值。
    • 採取「兼容並蓄」的思維:男性對於地位流失的焦慮提供支持並創造有助於對話的可能,於此同時,也需要正視女性對於職場環境倒退、回到過去性別不平等時期的擔憂。這兩種觀點不需互斥,彼此共存才能創造空間。
    • 重視親身經歷:不用要求每個人都用同樣方式看待性別議題,而是邀請男性實際參與、親自體驗互利政策的價值,再以此為基礎展開討論,不只是空談理念。

    三、用對話跨越鴻溝,讓進步真正發生

    • 混合導師制度很重要:安排不同性別、背景、部門的員工進行互相指導,能培養好奇心、促進理解與學習。
    • 活化資源小組:支持員工自發組成的多元文化或性別倡議小組,提供分享經驗的平台,也讓盟友參與其中。領導者若能提供資源、曝光機會與高層支持,更能放大這些小組的影響力。
    • 擁抱不舒服的感受:成長往往來自不適。與其逃避敏感話題,不如鼓勵真誠交流,例如透過全員大會、圓桌會議、跨部門討論等都是有效做法。唯有當員工感受到被看見、被傾聽,他們才更願意參與其中。
    真正的進步,不只是靠制度與數據,更需要信任、溝通與謙遜。最終,我們的目標不是在「性別平等是不是已經達成」的辯論中分出勝負,而是打造一個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未來、也願意參與其中的職場。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SDGs 是什麼?認識這項全球共通語言,掌握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是什麼?認識這項全球共通語言,掌握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社企流/文:李沂霖(2025.06.12 更新)
    「永續」(Sustainability)可說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單詞之一: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世界都在談永續,SDGs 已成全球共通的語言,究竟 SDGs 是什麼?與你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性?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共有 17 項涵蓋經濟、社會、環境的目標。這些目標預計於 2030 年前達成,揭示了未來將是全球性的關鍵 10 年。如今,約 140 個發展中國家,都正以 SDGs 為途徑,確保當代發展不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SDGs 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掌握各項目標與指標的細項內容、國內外案例以及個人可採取的行動建議。

    全球 SDGs 目前執行的進度如何?

    距離 2030 年實踐 SDGs 目標時限只剩 5 年,檢視整體永續發展目標進度,雖然在消除貧窮、社會保障覆蓋率提升、教育普及、醫療健保改善,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險這成就,但多數 SDGs 目標距離 2030 年預期達成目標仍有顯著差異。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 137 個永續目標中,有 35% 目標正處於往目標邁進的進度上,47% 目標進展不盡理想,有 18% 目標進度則在以 2015 年為基準線來說,呈現倒退狀態。這意味著有超過 2/3 的 SDGs 目標無法達成,特別是透過推動糧食系統、能源普及、數位連結、教育、就業與社會保護以及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等六大轉型領域的變革,並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和持續的多邊合作,以加速實現2030年議程的承諾。

    SDGs 實踐案例有哪些?

    SDGs 台灣案例

    SDGs 國際案例

    想看更多 SDGs 台灣與國際案例與新知,你還可以這樣做: ► 運用站內搜尋:於頁面右上方搜尋欄位輸入你想查詢的 SDGs(輸入方式舉例:SDG 1) ► 點擊文章標籤:在每篇 SDGs 相關文章中,文末都會有文章標籤可點擊看更多

    SDGs 個人行動怎麼做?

    日常選擇

    校系選擇

    工作實踐

    SDGs 政府行動怎麼做?

    SDGs 企業行動怎麼做?

    作為企業永續領導者、從業者,想回應 SDGs 不知道從何下手?想找到強化企業永續實踐的創新方法?讓社企流「企業永續力三次方計畫」做你的永續神助攻,為企業由外而內解鎖永續動能:
    • 向外拓展,永續議題領談:想強化品牌形象、支持關鍵議題倡議促進社會進步,跟著社企流一起領談永續議題,擴大永續話語權
    • 向內提升,企業諮詢媒合:想與社會創新組織發展策略夥伴關係,回應企業需求,讓社企流為你鏈結社創夥伴,釋放永續創新力
    閱讀文章
  • 百萬物種消失警鐘響起!社會創新組織為何能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

    百萬物種消失警鐘響起!社會創新組織為何能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危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 2024 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全球已有超過 100 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野生動物數量在過去 50 年內驟減 73%。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這場生態浩劫將嚴重衝擊地球的自然系統,進而威脅潔淨空氣與水的供應、糧食安全、藥物研發,以及各類天然資源的獲取。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第 16 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上,各國領導人開始採取積極行動,其中一項重要決議是設立常設機構,以確保原住民族能夠參與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決策。然而,整場談判仍籠罩在緊張氛圍中。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最新報告,目前全球在該議題的推進速度緩慢,原訂於 2030 年達成的「保護 30% 陸地與海洋」目標,按照目前進度,光是海洋部分恐怕就要延遲至 2107 年才能實現。此外,英國媒體《Carbon Brief》指出,在 COP16 會議上,196 個締約國中,僅有 44 國(約 22%)提出進一步的生物多樣性計畫,顯示全球行動仍然不足。
    人類的健康與地球環境密切相關,要解決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樣性問題,我們需要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層面的解決方案,相比於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社會動態——包含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群體行為與價值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扮演著更加關鍵的角色。(同場加映: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改善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推手——社會創新組織

    社會創新組織正位於經濟成長、社會公平與環境永續的交匯點,全球約有 1000 萬家社會企業,每年創造超過兩兆美元的營收,並提供 2 億個就業機會。這些組織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協助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還能確保當地社群的生計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同場加映:什麼是社會企業?3 分鐘看新手必讀,一次搞懂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以埃及的社會創新組織 SEKEM 為例,該組織致力於綠化沙漠,將貧瘠土地轉化為肥沃土壤,並為當地社區提供教育,推動更具生態意識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模式有助有效推進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在哥倫比亞,Kardianuts 則透過再生農業管理超過 2500 公頃的農地,打造農林復合系統,在當地原生的腰果樹 旁種植超過 30 種作物,以促進區域糧食安全。這種永續農法不僅改善土壤健康、減少碳排放,還能為當地社區創造穩定生計。Kardianuts 也與原住民族緊密合作,運用傳統生態知識來管理土地,確保大家能公平分享生物多樣性的益處。
    此外,巴西社會創新組織 MapBiomas 則透過人工智慧保護亞馬遜雨林。他們分析衛星影像,繪製森林砍伐、洪水與火災影響的區域地圖,並提供數據給政府與私人保育機構,強化對生態系統退化的監測與保護行動。

    只有社創組織參與還不夠!公私部門支持也不可或缺

    社會創新組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但若缺乏政府與企業的全力支持,它們將難以發揮最大潛力。政府可以透過消除監管障礙、制定有利政策及提供財務激勵措施來促進創新,企業則能提供資源、合作機會和市場管道,這對擴大解決方案的影響力至關重要。要真正釋放社會創新組織潛力,並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社會創新組織需要得到足夠的支持,來填補高達 1.1 兆美元的資金缺口。
    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當地社群不僅是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核心,還具備領導應對行動的能力。透過與企業合作,社會創新組織能夠獲得關鍵資源,如導師指導與資金支持,進而擴大影響力。(同場加映: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舉例來說,美國金融公司 Banco Davivienda 的「Social Skin Award」便是一項成功的企業支持計畫,專為哥倫比亞與中美洲的創業團隊提供資源,鼓勵他們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並為當地居民創造正向影響力。計畫參與者之一—— SiembraCo 致力透過衛星影像與人工智慧技術,改善拉丁美洲的農業、幫助農民與消費者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透過加強社會創新組織與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助於共同守護與恢復自然環境,還能促進、並建立一個包容性經濟,讓人類、自然與企業能夠共同繁榮。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作為關注永續的企業領導者、負責人,想找到強化企業 ESG 實踐的創新方法?讓社企流「企業永續力三次方計畫」做你的永續神助攻,為企業由外而內解鎖永續動能:
    • 向外拓展,永續議題領談:強化品牌形象、支持關鍵議題倡議促進社會進步,跟著社企流一起領談永續議題,擴大永續話語權
    • 向內提升,企業諮詢媒合:與社會創新組織發展策略夥伴關係,回應企業需求,讓社企流為你鏈結社創夥伴,釋放永續創新力
    閱讀文章
  • 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社企流/文:李沂霖
    近年,從聯合國大會週(UNGA week)、永續發展影響力高峰會(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Summit)、到柯林頓全球倡議(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等年度盛會,都聚焦於一個備受矚目的關鍵角色——社會創新組織。投資者、企業領袖、政府都強調社會創新組織運動的重要性及其在實現永續發展目標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時也期許它能改變全球的商業運作模式。

    實現 SDGs 的關鍵催化劑

    在國際調研報告、以及政策制定者、企業執行長和財務長進行的閉門圓桌會議上,社會創新組織被視為推動核心業務、實踐 SDGs 的關鍵催化劑,能兼顧商業利益與人類和地球福祉。
    國際諮詢公司 Resonance 與全球倡議單位 Catalyst 2030 共同推出研究報告《Catalyzing Collaboration》指出,「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建立夥伴關係是雙贏的,對於公司來說,這是投資供應鏈永續並履行 ESG 承諾的有效方式;而對社會創新組織來說,這是擴大影響力和收入的絕佳機會。」
    儘管社會創新組織在經濟體系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但其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它們證明了商業模式可以兼具擴展性、永續性和獲利性,顛覆了企業的傳統樣貌,也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全球企業都在積極尋找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這不僅是永續策略,更是價值創造的巨大商機。
    正如聯合利華前執行長 Paul Polman 所言:「如果我們能把握機會,就能創造巨大的商業契機,利用市場力量——包括其所代表的金融、人力和創新資本——來打造我們理想的世界。這不僅蘊含至少 12 兆美元的商機,更能創造 3.8 億個額外的工作機會,值得全力投入。消費者引頸期盼、員工熱切響應,政府也終將跟進。」
    SAP、聯合利華、IKEA 等全球企業都積極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以實現其財務和非財務目標。可以預見,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夥伴關係,將成為未來所有企業的關鍵特徵。(與社企流合作——攜手社會創新,驅動企業永續

    為什麼企業要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

    企業究竟為何要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雙方合作能帶來哪些效益?以下將針對 10 個面向深入說明:

    1. 商業模式創新

    當企業領導者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合作,對企業而言將能接觸到更永續且創新的商業實踐,進而轉化應用於自身營運;對社創組織來說則是擴展商業模式、將其產品或服務更有效地推廣給大型企業客戶的機會。在未來的經濟型態中,大多數企業都需要不斷演進其商業模式,將利害關係人——包含員工、消費者、社區置於優先,而非僅僅著重於股東利益,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力。
    舉例來說,知名石油公司殼牌(Shell’s)與全球離網照明協會(GOGLA)合作,共同探索為弱勢族群提供能源的創新模式,雖然殼牌能否彌補其過去的碳排放仍有待觀察,但倘若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夥伴關係,能協助像殼牌這樣的石油與天然氣巨頭轉向低碳能源系統,那麼也將能有效協助其他碳密集型企業實現同樣的轉型。

    2. 產品開發和改良

    社會創新組織以永續危機、以人為本的產品與創新思維,將能助企業開發符合消費者期待、兼具社會與環境正向影響的產品與服務。
    例如,IKEA 與 Indsutree Foundation 攜手,將弱勢社區製作的手工藝品融入 IKEA 的產品線,並協助這些社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Indsutree Foundation 致力於協助弱勢社區以傳統技能開發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產品,此項合作,對 IKEA 而言,能夠豐富旗下產品線,並確保其產品符合公平、永續和道德標準,以吸引重視社會影響力的消費者;對 Indsutree Foundation 來說,則是拓展市場、協助服務社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重效益,實現多方共贏。

    3. 供應鏈韌性

    全球政治動盪、氣候變遷及公共衛生危機,促使企業重新審視其供應鏈的韌性與多元性。領先企業已積極轉向與再生農業組織及循環供應商合作,不僅著重永續採購,更重視供應商是否公平對待員工及在地社群。
    以嘉士伯(Carlsberg)為例,該公司與社會創新組織 Desolenator 合作,運用其淨水技術為印度一個 4 千人口的小鎮,創造清潔的飲用水;更以淡化海水釀造啤酒,實現減少碳排放、降低資源耗損及保護社區水資源等多重效益。

    4. 更有效率的配銷

    許多大型企業都將「金字塔底層」(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註一)視為潛在的龐大市場,然而,若無法有效建立完善的配銷方式,一切都只是空談。接觸這群消費者極具挑戰性,尤其在偏遠或弱勢地區。而深耕「最後一哩路」(last mile)的社會創新組織,已在地建立起信任與社群支持,能確保弱勢群體不被剝削。因此,企業若欲改善配銷效率,與這些成功經營在地市場的社創組織合作便是必然的選擇。
    以聯合利華為例,他們與專注於服務低中收入國家婦女的電子商務平台 Kasha 合作,在盧安達以保密、方便和負擔得起的方式提供婦女所需的健康與個人護理產品,幫助女性促進健康與改善生活品質。這項合作不僅拓展了聯合利華的市場觸及範圍,更保障了當地女性的隱私與健康權益。

    5. 宣傳、推廣和品牌建立

    企業在媒體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儘管時常面臨輿論挑戰,但事實上,其公信力仍高於許多其他機構,包括政府。若企業能積極推廣社會創新組織的價值與貢獻,不僅有助於提升大眾對社會創新的認知與信任,更能藉由強調與社會創新組織的永續合作,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形象。
    以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100+ 加速器(100+ accelerator)」計畫為例,該計畫不僅提供資金支持社會創新,更透過大眾媒體等多種管道,協助這些組織擴大品牌聲量,促進合作夥伴關係,進而提升營收。
    企業的品牌、行銷、公關等負責人,應積極尋求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機會,例如:攜手打造更具影響力的行銷活動、將廣告預算分配給社會創新組織,以及透過媒體和新聞通路擴大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藉此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同時也運用企業自身的平台,為社會創新組織提供宣傳機會,創造雙贏。

    6. 倡議和政策制定

    企業可透過支持倡議行動,讓重要的社會議題被更多公眾認識,從而改變社會風氣、促進更友善社會與生態的消費環境、甚至影響政府修法。 例如,企業可支持倡議團體推動永續消費、公平貿易等議題,或透過與媒體合作,提升大眾對氣候變遷、勞工權益等議題的關注。這些行動不僅能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更能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
    此外,企業亦可透過支持行動,加速社會創新運動的發展,協助推動更友善的法規環境,並建構更完善的永續生態系統。企業可以利用其資源和影響力,促進生態系統參與者之間的協調合作,不僅能強化優良的品牌形象,更能展現其對永續發展的承諾。(與社企流合作——轉譯關鍵議題,擴大永續話語權

    7. 採購

    企業即使僅將一小部分的採購預算投入社會創新組織,企業(甚至政府)也能釋放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推動社會創新組織增加營收,進而擴大其社會和環境影響力。此外,採取此行動的企業,也能在品牌建立、更具永續性和韌性的供應鏈,以及 ESG 承諾的進展方面,獲得自身利益。安永全球永續發展副總裁在他的 LinkedIn 貼文中,稱此為「對商業的淨正向影響(a net positive for business)」。
    舉例來說,拜耳不僅在內部設定了社會採購目標,還發起了一項「永續採購承諾」倡議,旨在提高對負責任採購實踐的認識,並鼓勵其他企業的採購專業人員加入此運動。同樣地,聯合利華已承諾將其年度採購預算中的 20 億美元用於社會創新組織。2020 年,SAP 亦啟動了「5 & 5 by '25」倡議,承諾到 2025 年將 5% 的可支配支出用於社會創新組織。eBay、Google 等企業也紛紛效仿。

    8. 策略夥伴關係發展

    在夥伴關係發展方面,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可謂互利共贏。對企業而言,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不僅能開拓新的採購機會,實現社會責任,更能深入了解社群需求,激發產品與服務創新,並透過員工的專業支持,促進企業內部的成長與發展。而對社會創新組織來說,企業的資源、網絡與專業知識,能助其降低成本、加速學習、拓展規模,並打破隔閡,建立與企業界的連結。這樣的合作關係不僅加速了社會創新組織的成長,擴大了其影響力,也為企業開闢了新的機會,並推動了企業內部的創新和永續發展。
    SAP 攜手 MovingWorlds 打造 TRANSFORM Support Hub 平台,便充分地展現了發展策略夥伴關係的關鍵效益。該平台作為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間的橋樑,提供一項機制便於企業尋找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機會,同時協助社會創新組織接觸企業界,進行客戶探索、研究,甚至獲得能力建構支持和銷售機會,有效降低社會創新組織尋找合作夥伴的成本,加速其學習與成長。此舉為永續生態圈注入動能,實現企業、社會創新組織與社會的多贏局面。

    9. 人力資源和領導力發展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可謂相輔相成。企業擁有系統化的人才發展體系、豐富的產業經驗和廣闊的資源網絡,能為社會創新組織提供扎實的管理知識和資源支持。而社會創新組織則具備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靈活的組織文化和深耕在地社群的經驗,能為企業注入創新活力,提升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
    透過合作,企業能將成熟的人才培育經驗分享給社會創新組織,同時借鏡其彈性靈活的文化,促進組織創新。此外,企業員工可參與社會創新專案,拓展視野,學習到社會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提升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企業內部的創新能量。社會創新組織也能從企業獲得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提升營運效率。雙方在人才交流、領導力發展和組織文化創新等方面互補互惠,共同促進人力資源發展,實現組織和社會的雙贏。
    以 SAP 為例,該公司透過領導力發展計畫((Emerging Talent Acceleration Program,簡稱 ETAB),結合培訓與實務經驗,讓組織領導者有機會支持並向塑造產業未來的社會創新組織學習,進而將這些經驗帶回日常工作現場。根據世界經濟論壇《The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Compass》報告指出, 過半數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企業,其員工在業務經營上因而採取更具創新性的做法。

    10. 員工參與度提升

    透過專業志願服務 (Pro Bono Engagements),員工可以直接將自己的技能應用於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從而提升員工參與度和滿意度。此外,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不僅能讓員工第一線接觸到社會議題,更能透過實際參與,深刻體會企業的社會責任,學習創新的解決問題方法,拓展視野,提升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企業永續力三次方計畫,解鎖企業永續動能

    百威英博永續發展副總裁指出:「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是相互依存的夥伴,創新是雙方共同的基石。」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已漸成全球企業的共識,作為企業領導者、組織 ESG 負責人、或永續相關從業者,你也想跟上這樣的趨勢,找到強化永續話語權與創新力的做法嗎?
    社企流發起「企業永續力三次方」計畫,盼助企業由外而內解鎖永續動能:
    • 向外拓展,永續議題領談:想強化品牌形象、支持關鍵議題倡議促進社會進步,跟著社企流一起領談永續議題,擴大永續話語權
    • 向內提升,企業諮詢媒合:想與社會創新組織發展策略夥伴關係,回應企業需求,讓社企流為你鏈結社創夥伴,釋放永續創新力
    透過上述「永續議題領談」以及「企業諮詢媒合」兩大階段,讓企業社會影響力如次方般加倍成長!
    如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合作模式與內容,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
    註一:「金字塔底層」(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這個概念,指的是全球經濟體系中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這個詞彙最早由企業策略大師 C.K. Prahalad 和 Stuart L. Hart 共同提出提出,他們認為這些低收入群體其實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不應被忽視。BOP 的概念不僅具有商業考量,更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透過提供可負擔的商品和服務,企業可以幫助這些群體改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均衡發展。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