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2 精選案例:用消費,放大你的日常影響力

SDG 12 精選案例:用消費,放大你的日常影響力

你知道嗎?3 月 15 日除了是有關於健康的「世界睡眠日」,同時也是「世界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WCRD)」。1983 年由國際消費者協會(Consumers International, CI) 正式訂定,並且利用這一天向各個組織會員國提倡相關消費者保護議題,提高大家的認知、尊重與需求。
在這個時代裡,每個人可能同時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等,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能透過有意識地進行永續消費,選擇友善地球的產品,促使企業、生產者用更友善環境的方式生產產品,透過消費,也能在日常放大你的影響力。

專欄文章

6篇)
  • 美妝永續進行式,從回收包裝開始

    美妝永續進行式,從回收包裝開始

    社企流/文:Wei Ho
    你的化妝台上,有多少種類的美妝產品呢?有多少產品是經常使用?
    根據統計,美國美容及個人護理產業每年生產約 1200 億個產品,其中大部分填裝的包裝都是不能被回收的材質。由於在美妝行業裡沒有標準化包裝,多數品牌為了讓商品在貨架上脫穎而出,經常使用客製化包裝、或使用混合材料製成,導致增加回收的困難性,大多數的包裝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
    此外,過度消費也是一大問題。2015 年一項調查發現,平均每位女性擁有多達 40 種化妝品,但實際上經常使用的卻僅有 5 種,87% 的產品在不經常使用下被浪費,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若要產生真正改變美妝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消費者不僅需要積極回收產品包裝,也需要減少購買的數量。

    集結多家美妝品牌,解決那些難以回收的瓶瓶罐罐

    好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包裝材料對於地球環境造成不可逆影響。2020 年麥肯錫一份報告中顯示,有將近 60% 民眾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採用永續包裝的商品。
    非營利組織 Pact Collective 由美妝品牌 MOB Beauty 聯合創始人Victor Casale 及清潔美容零售商 Credo 永續發展副總裁 Mia Davis 共同創立,為了解決美妝產品包裝廢棄物問題,努力讓更多的美容品牌關注永續,透過美容產業的團結,盡可能達到更高比例的回收,並積極以循環包裝作為解決方案。
    目前 Pact Collective 已有 150 多個品牌成員,包括 L'Oreal、Fenty Beauty、Benefit 等大型美妝品牌。Pact Collective 要求這些品牌成員,必須教育消費者如何回收產品,並負起提供消費者處置家中無法回收包裝的管道,如國際美妝連鎖品牌 Sephora、美國高檔零售商 Nordstrom 等店內設置了近千個回收箱,提供供消費者處置難以回收的包裝,截至目前已收集了 71.106 公噸的廢棄包裝。
    現階段,在美妝及個人護理產業,仍難以避免不同類型的包裝,也還未找尋除了塑膠製品以外的替代方案,因此回收這些棄置的包裝,並尋找再生用途十分重要。目前 Pact Collective 的回收計畫只是改變的一小步,美妝品牌最終需要減少對塑膠的使用,轉向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等解決方案。

    讓數據、AI 科技成為永續推手

    Pact Collective 除了在各地設置回收箱外,也與氣候科技新創公司 Bluebird 攜手合作。利用 AI 技術,開發一套能識別品牌、包裝材質、碳排放量,以及是否可重複回收、利用等資訊的 AI 軟體,能協助美妝產業走向循環經濟。
    Bluebird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收集市場上不同包裝數據,並確認它們的製造材料和原材料來源,光是塑膠材料就有數十種不同的選項。現在,只要是 Pact Collective 成員,就能將產品圖像上傳至 Bluebird 網站,了解其來源、在運送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產品包裝是否可回收、重複使用。品牌端也會利用這些資訊,來尋找可回收或來自當地供應商的替代性包裝,減少碳足跡。「這樣的工具對於小品牌而言,十分重要。」New Standard Institute 創始人兼執行董事 Maxine Bedat 表示。
    同時,Bluebird 平台也提供了幫助消費者了解永續的美容包裝。品牌可以利用 Bluebird 所提供的資訊、及個別產品的永續報告,將這些資訊放在產品網站上、向消費者解釋該產品的包裝,對環境的影響及應該如何被處理。如護膚品牌 Versed 已將 Bluebird 整合到自家購物網站中,當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能了解到包裝應該如何被處理,透明公開展現品牌在永續、環境責任上的行動,有助於提升客戶對於品牌的信任感。

    減少產品生產,把所有產品用光光

    正確回收、減少包裝對環境有正向影響外,減少生產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美妝產業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與快時尚產業十分雷同。各大品牌頻繁地推出新產品,卻不見得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也不會實際使用。當美妝 KOL 分享著他們的「空空賞」(註一)內容,似乎產品能完整地被使用完,彷彿是一項偉大的壯舉。 「我們不是應該把所有的護膚品都用完嗎?」Bedat 坦言,實際上將每一項產品用完,才是最能減少美妝產品影響環境的方式。
    儘管美妝產推進永續的進展緩慢,但人們需要更永續的選擇,而品牌也在重新思考如何提供更永續的產品。「改變美妝產業並不會一夜之間發生。」身為 Bluebird 共同創始人 Jamie McCroskery 相信,持續教育消費者將推動永續變革的發生。
    註釋
    註一:空空賞,指的是當消費者用完美妝品之後,主動分享到自己的部落格或是社群平台。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台灣本土咖啡不受消費者歡迎?台南東山咖啡如何打入市場、發展綠色產銷鏈

    台灣本土咖啡不受消費者歡迎?台南東山咖啡如何打入市場、發展綠色產銷鏈

    社企流/文:張語屏
    你平常有喝咖啡的習慣嗎?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2021 年統計,台灣全年消費咖啡總數共 28.5 億杯,平均 1 年內每人約喝 122 杯,自 2018 年起每年更增加 1.6% 以上。依據農業部數據,近幾年台灣國產咖啡產量大約為 700-1100 公噸,反觀財政部關務署 2022 年統計數據,2022 年咖啡豆進口量約 4.3 萬公噸,國內產量遠遠不足國人所需,因此主要仰賴來自巴西、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及印尼等海外咖啡產地。
    人手一杯的咖啡經濟,曾捲起國內的產地咖啡、咖啡職人與精品咖啡品牌浪潮,從雲林、嘉義、台南到屏東,都有各地出產的咖啡品牌,自產自銷的永續優勢為運輸里程短、碳足跡更少,本應受到本土消費者關注,然而台灣咖啡產量有限,除了受到耕種面積影響,不夠突出的風味與過高的價格,也是導致在地消費意願低的原因。
    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蔣鎮宇帶領研究團隊,專攻營養管理與發酵生物科技,盼能重建低碳排、高產值的咖啡產業,以台南東山咖啡出發,打造咖啡植株茁壯生長的管理系統,減少生態與咖啡農的負擔,在咖啡以往發酵處理後,引進第二道發酵參數與手續,催生出更有層次的風味與獨特性,藉由提升東山咖啡價值,逐步建立綠色咖啡產銷鏈。

    東山咖啡再起,卻不敵物美價廉的進口咖啡豆

    農業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副研究員許再文與蔣鎮宇合作考察多年,談及日治時期因當地人帶回東山崁頂上大量耕種,在日治時期結束後停滯至今,直到近幾年東山咖啡再以「175 公路咖啡」結合觀光方式重新開發咖啡產業,在龍眼樹下種起咖啡成為在地特色。
    「雖然東山崁頂山已有野化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想要重新振興百年未被開發咖啡經濟,除了需要克服保持林地與耕地的爭論,還有咖啡風味與價值不等值的問題。」許再文說,雖然台灣咖啡農民相當厲害,能在嘉義阿里山茶園或東山龍眼樹下種咖啡,但面對國內咖啡銷售市場,仍都不敵物美價廉的進口精品豆。
    進一步檢視台灣咖啡發展的困境,在於風味不足、價格高昂。
    以東山咖啡的風味而言,成大熱帶植物研究所玉山學者高木優品嚐後直言,東山咖啡喝起來風味缺乏層次,較難受消費市場歡迎。
    而以咖啡的價格面來看,阿里山大宗咖啡生豆每公斤約 1100 元,近年常種的藝妓咖啡豆每公斤高達 3000 元,東山咖啡每公斤約 700-800 元,而大宗進口的像是衣索比亞耶加雪菲每公斤 500 元、哥倫比亞 315 元、蘇門達臘曼特寧 185 元,台灣生豆價格明顯高於主要進口豆。
    蔣鎮宇表示,東山咖啡最大的困境是「高不成、低不就」,而就算台灣有高達上千上萬元的高價頂級咖啡可與國際匹敵,一般等級咖啡競爭力才是核心,台灣消費者多數僅嘗鮮購買便卻步,回購率仍不如大宗連鎖咖啡廳的進口咖啡豆。
    回應上述兩大問題,蔣鎮宇亟欲扭轉現狀,針對咖啡產銷鏈的上中下游做出盤整與研發,從問題根部解決。

    成功改善二次發酵風味,讓咖啡更加美味

    首先是要解決咖啡風味的問題。
    咖啡風味取決於咖啡漿果採收後不同的處理法,常見的方式包含水洗、日曬、或蜜處理。「由於咖啡漿果保鮮期非常短,採收後就必須立刻處理,國內外的發酵技術都是如此,雖然在樹上可能還未有完整風味就被採收,卻能避免滋生徽菌產生食安疑慮。不過當咖啡經過不同處理法後,水分含量只剩下 10%-12%,因此找出重要參數就是關鍵。」蔣鎮宇說,關鍵在於發酵時間與環境條件,過久會出現悶臭難聞的豆豉味,過短則風味不足。
    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蔣鎮宇率團隊,開發出合適菌種的酵母菌及乳酸菌做第二次發酵,推出「東山舞姬咖啡」,透過咖啡師張子軒測試,能品嘗出前段的紅色花香及果香,中後段帶有軟糖及熱帶水果風味。蔣鎮宇補充,在磨豆時加入一般只有一次發酵的東山咖啡豆,也可明顯喝出蜜香紅茶味,甚至當咖啡溫度下降到 40°C 左右,可喝出一股東山區特有的龍眼溫潤的香氣。如此多元且好喝的口感氣味,未來把技術移轉給咖啡業者,就有許多操作方式和商機,對一般及頂級的台灣咖啡豆,在國內外咖啡市場將更有競爭力。

    讓咖啡種植,更具氣候韌性

    蔣鎮宇認為,由於二次發酵研發仍是強化、補救方式,主要決定因子仍是咖啡植株前期的營養管理。不過,台灣大部份的咖啡就算是以減少人為干預的自然農法下,都容易有營養不良問題。藉由台南東山注重生態與環境管理的農民黃文賢共同參與實驗,系統化的營養管理,重視土壤菌相狀況與調整,才能根本性地增添更多咖啡層次與風味。
    由於極端氣候衝擊,乾旱與強降雨的情形影響咖啡耕作,除了養份的優化、發酵法的研發,蔣鎮宇觀察,水資源的匱乏與保存,都會影響土壤養份,攸關咖啡植株養份與碳排放量,黃文賢透過蓄水池、淨化池、生態池及回收井循環利用,做足農地的水資源管理,打造更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
    而改善耕種管理,也能進一步降低碳排、回應永續發展目標。咖啡豆因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與藥劑,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根據牛津大學數據平台 Our World in Data 統計,每公斤咖啡約會產生 17 公斤碳排,相比其他農產品如香蕉(碳排約為 0.7 公斤)高上許多。(同場加映:個人行動能助減碳7 成!即刻開始1.5°C 低碳生活
    不需先追求高難度的有機種植,透過精準管理的自然農法建構出低碳的咖啡莊園模式,減少干預、減少大量化肥使用,在必要開花結果前期做重點蟲害管理、以有機肥添加有機質,能增加咖啡含水量與甜度、成功縮短採收期,也能減少全球暖化元凶之一的一氧化二氮生成。
    黃文賢表示,台灣咖啡果實產期不均,在 2-3 個月內分批產出,由於不同時期所需養份皆不同,導致人力投入過多、管理不易,因此需要從種苗栽種到成株,詳實記錄所有養份及有機質的使用投入量、樹體狀況及咖啡甜度,目前已能縮短到一個月內一致性地產出,葉片更厚實,表示養份充足,果實甜度及水分含量皆拉高,有助於後續兩次發酵後的表現。
    蔣鎮宇請黃文賢在個人田區耕作實驗近兩年,發現適合低海拔地區的阿拉比卡變異品種「紫葉」能達到 19.1 度的甜度,在另外田區實驗成果也有 16.5 度甜度,為了讓實驗數據更具地區代表性、更穩定,將持續至 2024 年,同時收集土壤的有機碳及無機碳、與農民記錄的栽培數據,屆時能換算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差異。
    藉由學術、產業端的共同投入,在產地端的耕作方式因為做好調適,富有氣候韌性,精準化的養份及預防農法,再以發酵研究強化咖啡品質,一併調整產業體質,從東山咖啡出發,未來將有機會讓台灣各地咖啡種植更低碳,咖啡風味更突出,也更符合全球關注的永續趨勢。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從網購到供應鏈:綠獎支持下的配客嘉,為企業找出實踐 ESG 新解方

    從網購到供應鏈:綠獎支持下的配客嘉,為企業找出實踐 ESG 新解方

    社企流/文:Jenny Yeh
    隨著電商與網路購物越來越發達,加上疫情影響,舉凡生活用品、生鮮食品、電子產品等都能一指下單後,直接送達門口。網購帶來方便之餘,卻也製造無數的紙箱以及破壞袋等包裝。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 年網購包裝共有 2.2 億件、產生 5.7 萬噸廢棄物,以及 7.8 萬噸的碳排放,預估 2030 年將成長至 4.9 億件、產生12.6 萬噸廢棄物及 17.3 萬噸碳排放。
    成立於 2019 年的配客嘉,看見網購包材製造出的環境問題,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廣循環包裝的先鋒。成立 4 年多,配客嘉已經累積許多共同推廣的電商平台、店家夥伴,也發展出成熟的循環運作機制。「加入綠獎後,我們發覺另一個推廣循環包材的新機會。」PackAge+ 配客嘉創辦人葉德偉表示,在科技業供應商的佈局是從未想過新可能,「供應鏈上的包裝,每年可產生 20 億件,製造 1070 萬噸廢棄物及 560 萬噸碳排放,這是網路購物的 10 倍。」若能在生產線上的出貨、耗材導入循環包材使用,建立一套完善循環機制,更能讓減碳、減塑行動帶來的效益更加有感。(同場加映:啟動電商的環保革命!台灣青年推出可重複利用的「循環包裝袋」,盼與 PChome、蝦皮攜手減廢

    從科技業著手,讓實踐 ESG 更有感

    從供應鏈著手,該如何實現 ESG 呢?多數科技大廠生產線,需要使用到許多人工耗材,如口罩、手套、防塵衣、護目鏡等這類必備耗材,而這些耗材的出貨量可能是每月數十萬件,若以循環箱代替紙箱、減少紙箱的使用,且循環箱能在廠區間循環 50 次以上。此外,葉德偉表示,這有助於解決企業在 ESG 上環境面中的範疇三「間接溫室氣體碳排放」(註一),解決運送紙箱上的碳排放問題。「根據台科大永續科技管理研究室的減碳計算,相對於一次性包裝,若供應鏈採循環包裝,能在第一年降低 50.6% 碳排放;繼續使用循環箱,第二年大約能節省 68% 的碳排放。」在在顯示長期使用循環箱,能逐年提高減碳的效益;此外,配客嘉的循環箱使用來自科技業回收塑料,如 PP 或 PE 等廢棄物再製而成 ,在減少廢棄物及減碳上也能有所貢獻。
    另外,後續包裝上的清潔與整理,配客嘉則與庇護工場合作,為身心障礙者在非節慶時期,能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同時也為企業在社會面上有所貢獻。「期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除了能為企業提供減碳解方,也能讓弱勢群體有穩定的收入。」葉德偉希望能藉由企業影響力號召、帶動更多供應鏈加入。

    以綠獎作為敲門磚,推開配客嘉的新事業體

    「透過此次綠獎計畫,建立起與聯電的合作,透過聯電的影響力開啟後續與科學園區內其他企業的合作。」葉德偉坦言,與聯電合作開啟的 3 個廠區內的場內循環專案中,讓雙方對於 ESG 成果有明確的目標與回饋,同時也讓配客嘉更加釐清科技業者們上下游間的關係,以及痛點及需求。「沒有聯電的支持,也難以為配客嘉推開在封閉系統中實踐循環的大門,為企業在 ESG 上的指標,提出新的切點與解方。」此外,也有助於配客嘉針對企業 ESG 服務規模化有更具體討論及發展。
    嘗試執行這項新的企業 ESG 服務模式,葉德偉不諱言地說,其實也會遇到許多困難。「由於配客嘉的循環模式需要許多供應鏈夥伴配合,除了聯電以外,其上下游廠商是否願意使用循環包裝,就是一大挑戰。」以手套這項耗材來說,傳統廠商可能對於 ESG 議題並不是如此迫切需要面對,但對於上市櫃公司, ESG 是一項不得不重視的重要議題。
    第二個挑戰則是「短期成本提高」。尚未模組化以前,前期成本的墊高是一般企業較難以接受。然而,若是由像是聯電等大型企業願意投入資源、以長期發展來思考 ESG 的重要性,使其更快達到模組化以降低成本水平。此外,每個供應鏈上的不同業者對於箱體結構的接受度也不太相同,半導體業者在意的是灰塵、污染源的問題,在紙箱、清潔程度或是材質面的選擇,都會影響循環箱的製作成本,因此必須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協調。因此葉德偉表示,「如何藉由上市櫃公司的影響力,帶動其他傳產的前進,是比較困難的地方;但聯電的積極協助、解決我們對接相關資源,讓這項專案得以順利進行。」
    「過去,配客嘉面對的是較為單一的廠商;而此次面對的是多樣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葉德偉認為,此次經驗對於團隊來說,除了更深入計算減碳數據外,也需考量多方的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和協調,才能共創減碳效益、開啟下一步合作的可能。

    深化配客嘉 3 大服務模組,擴大 ESG 服務範疇

    綠獎計畫為配客嘉推開新的發展領域外,在為期 11 個月的育成輔導期間,也讓配客嘉重新梳理目前配客嘉 3 大服務模組(循環產品線、永續產品線及 ESG 服務)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可能。「導師諮詢時,老師協助我們檢視每個事業體會開發產品或專案上的成本與效益,是否達到平衡?透過以終為始思考這些能帶來什麼改變、創造哪些效益等。」葉德偉坦言,這項學習讓團隊重新思考執行每件事情所產生的影響力、效益是否符合期待,以及將願景和現實擺在同一水平上評估,在服務模組順序上重新進行調整。
    未來 3 年,配客嘉重心擺在永續產品線的開發,搭配循環包裝模式進行,藉此與企業溝通配客嘉在 ESG 議題上能帶來哪些解方。「以既有的模式和大眾所熟知的方向切入,逐步拓展第 3 項 ESG 的服務。」如透過品牌 ReTissue 在乎環保再生衛生紙,搭配訂閱制模式,以循環箱配送至客戶手中的模式,進一步推進配客嘉的 ESG 服務。
    以循環包裝為基礎,配客嘉不斷在減碳、減塑上開創新的道路。葉德偉分享他的經驗,「在面對與企業合作時,帶著開放的思維模式討論,企業端其實願意以創新的方式執行,所以不要被自己既有的想法侷限了。」對接企業資源,讓新創與企業都能達到彼此目的,促成新的事情與機會能夠發生,這是他在此次綠獎中最大的收穫。
    註解
    註一:範疇三「溫室氣體的其他間接排放」,意指非企業組織可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舉凡企業、組織委外的上下游供應鏈、物流、原料供應、廢棄物處理、產品使用、員工通勤、商務旅行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而這也是許多企業所容易忽略的碳盤查項目。
    (此篇文章由聯華電子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食物零浪費挑戰倒數一週,即日起挑戰 7 日零剩食,只要在 12/25 前填寫表單,回報 12/18-12/25 挑戰狀況,前 1000 名回報者就可以獲得 LINE POINTS 30 點! >> 手刀填回報表單
    閱讀文章
  • 創造你的第二個衣櫃:Nuw 以物易物,讓快時尚單品也能循環再利用

    創造你的第二個衣櫃:Nuw 以物易物,讓快時尚單品也能循環再利用

    社企流/文:Yuanling
    當新的時尚潮流崛起,免不了又要更換一次衣櫥,不斷添購新衣、淘汰舊衣,是快時尚下必然的趨勢,但這卻也造成地球的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根據統計,全球有 1/10 的碳排放量來自時尚產業,每年更有高達 30 萬噸廢棄織品被倒入垃圾掩埋場。單單只是購買一件白色的棉質 T 恤,就跟一輛汽車跑 50 公里的碳排放一樣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式各樣的二手衣市場開始出現。在不同的二手物交易平台上,你可以把自己的舊衣轉賣、轉送、捐出,並以相對便宜的價錢買到自己本來沒有的衣服。
    然而,這種模式往往只適用於某些商品,尤其是那些奢侈品或復古衣著等,但卻並不適用於快時尚這類廉價的一次性服裝。原因在於,人們可以以類似或是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全新的衣服,二手的快時尚服飾並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快時尚商品價格、稀有度低,二手衣市場難以轉售

    來自英國的 Aisling Byrne,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中,親眼見證快時尚對當地環境與社區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大量的廢棄物使她怵目驚心,讓她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放棄快時尚的生產方式,轉而以「分享」的概念,創造出服飾市場新選擇。
    「我發現二手衣的價格運作有個障礙,」Byrne 說:「基於隨意定價的緣故,我們無法賦予(快時尚)產品第二次生命。」
    然而,這就代表大家不喜歡穿二手衣嗎?Byrne 不這樣認為。在都柏林大學就讀期間,她觀察到,當她把快時尚舊衣拿到線上拍賣時,二手衣賣不太出去,但如果場景改成交換舊物的活動,身邊的朋友卻很樂意接收這些二手衣。
    「當價格訂高一點,大家會說太貴了,買全新的還比較便宜;當價錢訂低一點,大家又會預設衣服品質一定很差。」Byrne 發現,如果二手衣的交換能跟價格脫鉤,其實多數人都很樂於嘗試買二手衣、賦予舊衣新生命。

    上傳舊衣換代幣,Nuw 促進二手衣流通

    人們不願意花錢重買,卻樂於拿出舊物交換。基於這層觀察,於是 Byrne 設計一款 Nuw 的應用程式,把舊衣交換帶到線上,運作邏輯類似「以物易物」,也就是把自己不再想要的東西,直接換成一個新的東西。
    使用 Nuw 時,只要先將一件自己的舊衣上傳,不必賣出去,就可以先換到一枚代幣。代幣分為銀幣和金幣,如果是典型的快時尚單品,可以換到一枚銀幣,如果是原始單價更高、品質更好,或是更稀有的衣服,則可以換到一枚金幣。接著,你就能用這些代幣在 Nuw 上「選購」另一件衣服。
    每件衣服的價格都是一枚代幣,購買後,只需再額外付 1 美元的服務費和運費,就能把別人不要的衣服「買」進自己手裡。

    交換市場受 Z 世代熱愛,將建當地社群省運費

    Byrne 表示,Nuw 創造了一種讓衣服重新流通的模式,不必直接丟棄舊衣,也不必過度消費和囤積自己真的不想再穿的衣服。
    Nuw 已於 2021 年在愛爾蘭和英國正式上線,2023 年 4 月更進軍美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 5 萬件衣服被上傳到 Nuw 的平台,其中有 3 萬 6000 件完成交換。在美國上線至今,Nuw 的用戶已經遍佈全美 50 個州區、在美國完成 2 萬件二手衣的交換。
    用戶遍布各年齡層,但在 16 到 24 歲區間的用戶,Nuw 特別受歡迎,這些 Z 世代對於更永續的消費、二手衣的接受度都更高。
    有了這些分散在各個地區的用戶,Byrne 的下一步是建立州級、甚至的大學校園裡的交換社群,讓用戶可以直接在更當地、面對面交換二手衣,省下運費和服務費。
    但她也坦言,即使大多數人對快時尚的環境衝擊都有充分的認識,但市場上依然存在購買一次性物品、作為特殊儀式的趨勢。舉例來說,在電影 Barbie 首映時,很多人大量購買自己本來沒有的粉紅色服裝,就只為了跟上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商店或是交換平台也可以鼓勵過度消費的問題。」據估計,全球的二手市場將在 2027 年成長近一倍,來到 3050 億美元,Byrne 提到:「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消費二手東西,就如同與快時尚的速度一樣進行消費,那這些商品再也不會新的生命產生,最終還是會被扔進垃圾場,問題仍無法解決。」針對這樣的情形,Nuw 接下來開始考慮推出不同的方式,讓每個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充實、分享自己的衣櫃,「能夠讓這些衣服重新流通,並且擁有不僅僅是一次穿著的生命。」Byrne 希望持續透過 Nuw 的創新,繼續改變人們的時尚消費行為。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永續時尚新革命:用細菌與農業廢料做的衣鞋,生物材質改變時尚的樣貌

    永續時尚新革命:用細菌與農業廢料做的衣鞋,生物材質改變時尚的樣貌

    社企流/編譯:劉俐君
    快時尚風潮下,大量生產產品、衣物、鞋帽等容易被消費者淘汰,製造許多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也嚴重影響環境與生態永續性。除了改變消費習慣與觀念外,從源頭著手,改造現有材料,讓被丟棄的產品有機會被自然快速分解與回收。
    一種可取代傳統服飾纖維低碳替代品(low-carbon alternative)出現,透過細菌培養所產生的生物材料。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透過這樣的技術來取代原有衣料材質,如 2023 年夏天,丹麥服裝品牌 GANNI 正式將運用此生物材質的單品搬上國際時尚舞台。

    細菌纖維素材料的多變與高機能

    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 Synthesis 將一種由細菌產生的輕質材料,將細菌奈米纖維素(nanocellulose)培養在線狀結構上,創造出新型態的織物。創辦人 Jen Keane 分享:「細菌會在糖上生長,並產生奈米纖維素,而這些糖類的來源,我們則採用農業廢棄物包含蔬果等。」
    根據設計師的介紹,細菌奈米纖維素是一種強硬且輕量的材料。體積小,強度卻是鋼的 8 倍,硬度比克維拉(註一)還強。
    Modern Synthesis 透過現代的合成技術,將細菌奈米纖維素培養在線狀結構上,創造出具有類似於尼龍材質,且具有防水、防風特性,卻摸起來像纖維或紙一樣乾燥而溫暖的布料。這項新材料融合了傳統紡織品與生物膜的概念,Keane 表示:「幾乎觸摸不到有網格的感覺,彷彿就像一張皮革、一塊布料一般。」

    用於服裝產業,降低排碳量

    藉著使用不同類型的線為框架來調整細菌奈米纖維的製程。例如,改變細菌的聚集方式或放入的纖維量,能改變厚度及硬度;或是改變編織方式則能產生不同的質地、結構和手感。此外,由於細菌奈米纖維複合材的特性,讓其中一些產品能進行生物分解,部分不能分解的則是以相似於其他纖維素的方式回收。
    「細菌纖維素已經被應用在不同產業,我們能從中汲取知識」Keane 提到,同樣的技術也應用在生物纖維素面膜上,只是在產製過程中使用康普茶和椰果作為原料。於是,在成立 Modern Synthesis 之前,Keane 與合成生物學家 Ben Reeve 用同一種生物材料設計出一雙愛迪達定製運動鞋。這款訂製鞋的鞋面僅使用細菌奈米纖維和一根連續纖維製作,進一步驗證這種細菌纖維素所製成的材料,是可以運用在不同產品上。
    另外,生物材料能染色及上塗層的特性,也讓這項材料成為傳統紡織品多功能的替代品。Keane 提到:「當我們製作棉質材料,就需要大片土地生種植大量棉花,在經歷數個月的生長期與耗費大量水資源等,採收後更投入大量能源以製作纖維或棉線。相較傳統織品,生物材料更環保,可望大幅減少服裝行業的排碳量。」(同場加映:永續時尚當道!設計師研發「微生物染料」取代化學物質,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登上時尚舞台,細菌纖維素代替皮革的里程碑

    丹麥時尚品牌 GANNI 在 2023 年的全球時尚峰會(Global Fashion Summit)展出一件以 Celium™ 材料製作的西裝外套,成為第一個發表細菌纖維單品的全球時尚品牌。這項單品呈現類似真皮及人造皮的特質。
    Celium™ 材料是由生物材料公司 Polybion 研發,以芒果渣作為餵養細菌的糖分,經細菌自然消化過程轉化為纖維素。Polybion 的創辦人之一 Axel Gómez-Ortigoza 表示,這件西裝外套的製作運用類似室內農業的垂直生物製造系統(Vertical biofabrication system),使用太陽能的電力和熱量,在同一屋簷下將廢物製為成品。
    然而基於耐用性的考量,Celium™ 材料仍需依賴聚氨酯(polyurethane)塗層與合成或生物製品的背襯。因此在商品使用壽命終止遭到丟棄後,這件時尚單品的圖層、背襯,以及染料或顏料,仍然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但 Gómez-Ortigoza 信心十足地表示:「Celium™ 材料在各項表現上都遠超過真實動物皮革,但我們仍需要努力穩定製作細菌纖維素這項材質的過程,呈現更好的機能。」
    除了時尚產業,也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材料研究者已開始嘗試使用細菌纖維素,從皮革質地的燈具,到看起來像紙或塑料的化妝品包裝,新的紡織材料為時尚產業與其他產業帶來新的轉型契機。
    註一:克維拉(杜邦™Kevlar®)是一種有機合成纖維,輕量卻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及熱穩定性高的特質。用途廣泛,包括軍事、礦業、汽車,甚至是在外太空也被使用。
    參考文章: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最新研究:膠囊咖啡、濾泡咖啡、即溶咖啡碳足跡比一比,原來環保的關鍵是這個!

    最新研究:膠囊咖啡、濾泡咖啡、即溶咖啡碳足跡比一比,原來環保的關鍵是這個!

    文:賴郁淇
    台灣民眾如何從生活中做一件小事,影響氣候變遷?答案是:喝一杯更環保的咖啡!
    台灣人超愛喝咖啡,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一年喝掉 28.5 億杯咖啡,平均每人每年喝 122 杯。2022 年全球咖啡(每包 60kg)消費量為 1.71 億包,台灣則佔了其中的 0.45%。因此,每個人只要從生活中的那一杯咖啡著手,就有機會為環境帶來正向改變!

    咖啡環保的關鍵:40% - 80% 碳排放來自生產階段

    如何更環保地喝咖啡呢?從更完整的碳足跡與產品生命週期來看,以咖啡產業而言,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階段在「生產咖啡豆」,佔咖啡總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的 40% 到 80%。因為機械化、灌溉、與肥料使用會產生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造成氣候暖化效力是二氣化碳的 265 倍。因此,環保與否的關鍵仍須回到咖啡本身-「以更環境友善的方式栽種咖啡?」、以及「如何在沖泡過程中不浪費咖啡?」
    首先,民眾在選購咖啡時,可以特別關注品牌商的咖啡豆來源與栽種過程的永續作為,也能透過認證標章判斷咖啡豆是否符合永續經營價值,如:「雨林聯盟認證」確保農作物種植區符合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經濟可行性;「鳥類棲息地友善標章」要求農地必須符合美國有機認證、及樹蔭咖啡認證標準,保護原始鳥類生態環境;「公平交易標章」確保小農咖啡豆以合理價格購買;「公平交易認證」保障咖啡農工獲得合理薪資及合適工作環境等。

    加拿大科學家:「傳統濾泡式咖啡碳足跡是膠囊咖啡的兩倍多」

    其此,民眾在沖泡咖啡的過程如何減少浪費也是重點。根據澳洲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 發表由四位加拿大科學家最新研究調查的結果,傳統濾泡式咖啡碳排放最多,而令人意外的發現是,相比於傳統濾泡式咖啡,膠囊咖啡碳足跡較低,原因就在於「減少咖啡粉的浪費」。
    研究分析中比較 4 種沖製 280 毫升咖啡的方法,測量碳足跡,分別是:
    1. 傳統濾泡式咖啡(Traditional filter coffee)使用 25 克咖啡;
    2. 膠囊濾泡式咖啡(Encapsulated filter coffee)使用 14 克咖啡;
    3. 現煮咖啡(Brewed coffee,即法式濾壓壺:French press)使用 17 克咖啡;
    4. 即溶咖啡(Soluble coffee or Instant coffee)使用 12 克咖啡。
    研究指出,在上述 4 種方式中,傳統濾泡式咖啡的碳足跡最多,因為使用較多的咖啡粉沖泡咖啡,並且在沖泡過程中,也會消耗比較多的電力煮水、與保持水溫。相較起來,在一定的咖啡份量、與水量之下,即溶咖啡是最為環保的選擇。每杯即溶咖啡的咖啡粉用量較少,而且熱水壺與咖啡機相比耗電量較低,即溶咖啡也不需處理有機廢棄物,如:咖啡渣。
    一般民眾自行沖泡咖啡可能會有過度使用咖啡與水量的問題,據統計約有 20% 的咖啡浪費、熱水需求量也約兩倍,此時,膠囊咖啡定量的環保優勢就相對明顯。與傳統濾泡式咖啡相比,膠囊咖啡可節省 11 至 13 克咖啡。如果將節省下來的 11 克咖啡換算成環境的影響,在巴西生產 11 克阿拉比卡咖啡(Coffea arabica)會排放約 59 克二氧化碳當量,這項數值則比製造膠囊咖啡、和將其產生的廢物送往垃圾掩埋場所排放的 27 克二氧化碳當量,高出 2 倍多!

    環保議題非黑即白:生物可分解卻被禁用,膠囊咖啡也可能環保

    環保議題最困難之處在於沒有單一完美的解答,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地域環境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舉例而言,環保署 2 月初公告,自 8 月起禁用 PLA(生物可分解塑膠),乍聽很環保、可分解的 PLA,其實無法在自然環境下分解,只能在工業堆肥環境下分解。不過台灣並無對應的處理系統,無法處理大量的 PLA,只能焚燒處理。加上 PLA 與一般塑膠外觀相近,進入回收系統反而更造成辨識困難。因此即使標示「可生物分解」卻非真正可分解的環保選項。
    上述研究指出:「膠囊咖啡碳足跡反而比濾泡式咖啡低」,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若單以材質的角度來看,國外已經開始出現紙製、海藻製膠囊,台灣比較常見的是塑膠複合材質、再生鋁製材質等。以台灣現況而言,再生鋁製材質的膠囊是較為環保的選擇,並搭配品牌與民眾在膠囊回收採取更積極的動作,以降低環境負荷。不過加拿大科學家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在咖啡豆與沖泡方式所產生的碳足跡的影響,愛喝咖啡的民眾更不能忽視!最重要的是,除了在生活中實踐帶動改變,民眾匯聚龐大的消費力量,絕對是推動政府、品牌持續在永續作為上精進的督促力量。
    參考資料
    (此文由品牌公益贊助編譯。如欲轉載請聯繫社企流)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