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Akil Mazumder on PexelsPhoto Credit: Akil Mazumder on Pexels
「曾有些高碳排傳產公司,自我解嘲說要顛覆現況,因為產業的高汙染特性,讓它們在校園徵才時,攤位人潮就是比別人少!」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從千禧世代角度開場:「現在年輕人求職,考量的已不只是薪水,還包括企業價值理念、國際觀、如何對待員工等等。」

今周刊/文:歐陽善玲
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重視或拿不出環境因應對策,長期難吸引到好人才,是企業無可迴避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議題的原因之一;但更迫切有感的,恐怕是台灣供應鏈如果在碳排治理嚴重落後,可能將因此被國際大廠除名。程淑芬分析,因為氣候變遷,地球狀況嚴重惡化,國際投資人已相當重視企業的環保政策,上市櫃公司無從迴避。

教戰守則一:回歸本業,確立目標並真正落實

「因此企業談 ESG,恐怕已不能說是『沽名釣譽』,而有實質企業好公民的意涵。國泰金控一方面必須跟上『ESG 投資』的國際潮流,同時也得面對公司本身受到評分的挑戰。」程淑芬觀察,現在國內企業在面對 ESG 議題上,態度極端:有些公司會刻意把小事放大,到處宣傳,頗有「選美大賽」味道;有些公司則根本不屑,懶得理會。
到底企業該怎麼做才適當?程淑芬的答案是「回歸本業,確立企業目標並真正落實」。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也有相同解答,長期輔導國內上市公司進行國際 ESG 評鑑的他舉例,「台灣有一家大公司, 3 年前就做了 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但內容只是行禮如儀,雞毛蒜皮占了大量篇幅,真正重要的內容很少,報告就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受到外資挑戰。」此外,CSR 報告書的關照面向不夠,例如並未像「合併財報」會納入子公司,也是外資經常表示不滿的問題點。
他指出,ESG 評鑑要看的,是公司究竟有沒有真切意識到「非財務面」的世界風險,而企業將風險雷達打開後,是否又能與公司核心業務做連結、做整合。消極地看,是為了規避營運風險,積極地看,則是抓住未來商機。
黃正忠以他口中「近年產品創新有限,但永續模式進展可觀」的蘋果電腦為例,蘋果過去 3 年發行了兩檔、共 25 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開發自行拆解手機、回收材料的技術。今年 4 月,蘋果發表一款名為 Daisy 的機器手臂,宣稱每小時可拆解 200 支不同型號的 iPhone,並將零件分類,「於是,蘋果可以自行回收鋁、金、鈷等金屬。」
至此,這支機器手臂與投資風險有所連結:基於減碳目標,電動車將是未來趨勢,而鈷是車用電池的重要原料,未來自是兵家必爭。
另一方面,鈷的最大產地是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這裡又有童工、囚工等「衝突礦產」(註一)問題,「鈷的穩定供應與否,是蘋果手機未來風險,當蘋果以資源回收的環保目的出發,開發回收鈷原料的技術,不但降低未來營運風險,也呼應了人權、環保等議題。」

教戰守則二:做有意義的事,評鑑原則不照單全收

訂下永續發展目標,並設法與本業營運結合,這樣具體作為的另一面,則是「國際組織要求的評鑑原則不必照單全收」。
「有些國際 ESG 評等機構會認為,董、總不應該是同一人。總經理需具備高度專業,及產業實務經驗,而董事長則扮演經營團隊精神及經營策略的導師…。」程淑芬認為這樣的準則精神上正確,但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她並舉例,部分國際 ESG 評等機構還會特別保障女性獨董席次,這部分也未必有道理,她認為專業無關性別。
她分享,「永續評鑑最典型、分析師最愛問的一道題目是:公司獨立董事有沒有過半?但這部分,現階段在台灣窒礙難行。主要是有經驗、有時間、了解產業又夠專業的獨董供給不足,台灣資本市場畢竟還在『養獨董』的過程,要求過半其實相當勉強。特別是強調『女性獨董』,還不如關注『女力』來得有意義。」
以國泰金控為例,集團內部就根據重大性議題分析結果,列出 12 項要點,包括資訊安全、綠色金融、責任投資與放款、風險管理等,至於前面提到、國外機構愛問的獨董、女性獨董席次問題,反倒沒有太過著力。儘管沒有照單全收,國泰金控仍已連續 4 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今年更進一步成為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成分股。

教戰守則三:懲罰不如軟硬兼施,引導企業改變

黃正忠指出,國外機構法人看 ESG 報告,重點之一是檢視企業有沒有一個滾動式的機制,能逐步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算現在表現欠佳,但未來有改善的想像空間,法人仍會投資。」這一點,與 ESG 投資開始走向「積極股東行動主義」的趨勢有關,也就是「短時間內雖不認同公司作法,但卻不會立刻賣出持股,而會聯合其他股東試著改變公司」,並且給予一段觀察期。
黃正忠表示,ESG 終極目的畢竟是要改變企業,在這樣的前提下,與其立刻賣掉手中持股「懲罰」企業,有時的確不如「軟硬兼施」,利用股東身分,在股東會董監改選時給予壓力,或直接勸說經營者改變腦袋。
有了緩衝空間,只要企業展現出「從善如流」的誠意,外資往往還是會給予肯定的評價,陪伴企業改變。
「以前台灣企業具成長性,外資總得配置一定比例,但現在企業獲利成長趨緩,少了成長誘因,至少要質感加分,如果 ESG 揭露又不夠透明,長期下來會有被外資忽視的風險。」程淑芬以此提醒國內業者。
她用更加認真的語氣強調,過去中型企業或許認為,不必為了爭取外資進駐而費心於永續報告,反正還有內資相挺;「但現在連國內投信、保險公司都簽署了『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準則』,不在意 ESG 的公司,未來恐怕連內資都無法支持。」
註一:在武裝衝突及侵犯人權情況下所開採的礦物,尤指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省份礦區。
全文轉載自今周刊,原文標題:不永續 就淘汰 台灣供應鏈未來生存指南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