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

專欄文章

80篇)
  • SDGs 是什麼?認識這項全球共通語言,掌握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是什麼?認識這項全球共通語言,掌握 17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文:社企流
    「永續」(Sustainability)可說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單詞之一: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世界都在談永續,SDGs 已成全球共通的語言,究竟 SDGs 是什麼?與你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性?

    SDGs 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SDGs 全名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由聯合國於 2015 年所發布,共有 17 項涵蓋經濟、社會、環境的目標。這些目標預計於 2030 年前達成,揭示了未來將是全球性的關鍵 10 年。如今,約 140 個發展中國家,都正以 SDGs 為途徑,確保當代發展不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

    SDGs 17 項目標有哪些?

    SDGs 共有 17 項目標、169 項細項指標,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掌握各項目標與指標的細項內容、國內外案例以及個人可採取的行動建議。

    SDGs 實踐案例有哪些?

    SDGs 台灣案例

    SDGs 國際案例

    想看更多 SDGs 台灣與國際案例與新知,你還可以這樣做: ► 運用站內搜尋:於頁面右上方搜尋欄位輸入你想查詢的 SDGs(輸入方式舉例:SDG 1) ► 點擊文章標籤:在每篇 SDGs 相關文章中,文末都會有文章標籤可點擊看更多

    SDGs 個人行動怎麼做?

    日常選擇

    校系選擇

    工作實踐

    SDGs 企業行動怎麼做?

    SDGs 政府行動怎麼做?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揭秘企業X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觀點——雙方合作能帶來什麼益處?彼此期待有哪些落差?

    揭秘企業X社會創新組織合作觀點——雙方合作能帶來什麼益處?彼此期待有哪些落差?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個部門是局外人。
    在公部門,可以看到台灣政府因為串聯社會創新組織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而得到國際非營利組織 Catalyst 2030 促進者獎的肯定;在私部門,金管會於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與 ESG 評鑑制度,希望帶動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
    而在社會創新領域,這幾年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都不約而同觀察到,企業對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合作需求越來越高——在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下,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除了獲利,也開始關注永續議題、重視 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他們紛紛尋找原本就已深耕永續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盼能共創永續新願景。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有哪些益處?
    第一,由於社會企業做為新創,持續不斷地測試,進而擴展創新商業模式,能夠作為一般企業永續專案執行困境的關鍵解方。
    第二,社會企業長期經營特定群體,例如高齡者、地方社區團體等,擁有相關資源及接觸管道能與企業互補。
    第三,社會企業若成為企業供應商,能夠促進更合乎道德且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看見這樣的趨勢,為了解目前台灣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合作的狀況,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發起「企業X社創合作觀點調查」,參考由公益創投基金 Acumen 與大型企業 IKEA 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以 4 個面向、13 項指標(註一)評估一間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上的預備程度——理想上,當社會創新組織符合哪些指標描述時,最可能促成與企業的合作?回到現況,社會創新組織自認符合哪些指標、這些指標是否與企業期待的狀態一致?
    此調查共吸引近 80 間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填寫,其中包括內部有明確 ESG 策略的企業、以及有與企業深度合作意願或經驗的社會創新組織等。 

    認知一致——過半數認為「契合的價值理念、優良的產品服務」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符合「產品服務品質優良、具備社會影響力與成效」,對此,也有 6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標準。
    此外,在「社創組織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指標上,有近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己有符合;同時亦有約 7 成企業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符合此指標。
    根據上述成果,足見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與影響力、以及其找到理想企業合作夥伴的能力,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亦是目前企業認為社會創新組織普遍表現不錯的部分。
    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與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副總裁 Rachael,鼓勵社會創新組織在與企業合作時,可思考如何用淺顯易懂、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且最重要的是要秉持自己的創業初衷、慎選合作的企業,才能有效放大影響力。

    ​認知落差——6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可滿足企業需求,然僅不到 4 成企業認同

    問及「社會創新組織的商業模式是否經市場驗證、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約 7 成的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達成標準,但不到 4 成的企業認為過往合作過的社會創新組織有符合指標。
    而在「社會創新組織是否能快速且即時地滿足企業需求、提升客戶價值」的指標上,也是約 7 成社會創新組織自認有符合標準,約 4 成企業表示認同。
    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創新組織與企業的認知落差。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與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分享,在與企業合作前期,就應該先落實良好的溝通,包括費用、風險、解方等資訊都需要透明,才能盡量避免後續的期待落差、並提高做事效率。

    ​社會創新組織較缺乏的兩大能力:有效獲取穩定的營運資金、核心業務能力攜手企業採購部門

    在此調查中,過半數社會創新組織認為,自身缺乏有效獲取穩定營運資金的能力、以及與企業採購部門合作的業務能力。而近 8 成企業也同樣認為,過往合作的社會創新組織,在上述能力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社會創新組織若要吸引企業共同合作、擴展影響力,還需發展更完善的商業模式、即時滿足企業需求的方法、以及補足在資金取得與業務發展等面向的能力。如此,方有機會在永續趨勢的浪潮下,與企業攜手達成友善社會與環境的願景。
    關於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情形,社企流 iLab 在 Demo Day #4 的活動中,也邀請企業代表與組織代表,共同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歡迎閱讀活動報導、或觀看精華影片了解更多細節!
    註一(參考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的架構,並依照台灣市場的現況調整部分語意):
    4 大面向:
    • 產品服務
    • 供需管理
    • 資源取得
    • 核心營運
    13 項指標:
    1. 產品/服務品質優良,且具備驗證過的社會影響力與成效
    2. 具備強而有力且完善的營運管理和領導能力
    3. 具備經市場驗證且能發揮社會影響力之營運策略、計畫或商業模式
    4. 有能力找到具備共同價值、理念的企業合作夥伴
    5. 能快速且即時的滿足企業需求,並增加企業客戶之價值
    6. 具備穩健的產品/服務供應與擴展能力
    7. 清楚掌握「單位經濟」概念與組織現況,例如每位顧客帶來多少營收
    8. 具備有效的物流、分銷和出口產品/服務的能力
    9. 有效獲得財務資本、現金流和營運資金,以滿足產品/服務擴大需求
    10. 能很有效地獲得建立關係與人脈網絡的機會,以拓展組織知名度
    11. 具備核心業務能力,尤其是與企業採購部門的合作
    12. 能不斷進行產品/服務創新與客製化
    13. 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人才、營運流程和相關技術 
    核稿編輯:李沂霖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發揮永續影響力的成功方程式——企業X社會創新團隊揭秘有效合作的關鍵

    發揮永續影響力的成功方程式——企業X社會創新團隊揭秘有效合作的關鍵

    社企流/文:蘇郁晴
    全台第一個以社會創業為主軸的育成服務「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於 2022 年 1 月 21 日舉辦 Demo Day #4,共計 6 組加速器成長團隊、10 組孵化器新創團隊登台發表,吸引超過 150 位關注社會創新創業的企業、政府單位、產學業界代表與社創團隊出席。
    啟動自 2014 年,iLab 育成計畫截至 2021 年底,已支持 207 組團隊走過創業的第一哩路、創造超過 400 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上百萬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超過 1 億台幣。
    2019 年,第三屆 iLab 計畫擴大範疇,以「孵化器」和「加速器」兩大服務分別支持「創革之初的早期團隊」以及「創革之後的成長期團隊」,其中加速器由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攜手首開濫觴,為全台第一個針對成長期影響力組織設計的育成機制。
    近年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企業逐漸重視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 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口號,同時,許多社會創新組織在邁向永續經營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 iLab Demo Day #4 以「CONVERGE 永續匯流」為主題,除了聆聽不同發展階段的社創團隊如何持續突破成⻑,此次活動也特別安排兩場座談會,邀請企業代表與團隊代表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一同探討如何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共融的願景。

    企業視角看社創合作:創立初衷、營運模式、可量化影響力是衡量關鍵

    首場座談邀請到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副總裁 Rachael Fang、與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從企業視角出發,分享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目的、過程與建議。
    「ESG 的崛起,讓企業與社會創新團隊有了共通的語言。」蘇小真分享,越來越多企業除了在乎賺不賺錢外,還著重社會影響力;而社會創新團隊除了追求影響力外,也重視營運面。這樣的變化,使企業紛紛與社會創新團隊展開合作計畫。
    企業通常喜歡與什麼樣的社會創新團隊合作?蘇小真表示,團隊的成立理念、商品的穩定性等都是家樂福的評估要素;Rachael 補充,星展銀行(台灣)也相當重視團隊營運模式的可行度以及影響力是否能夠量化。
    Rachael 與蘇小真建議,在與企業合作時,團隊需思考該如何用淺顯易懂、且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的方式,與企業溝通自身理念;商品若要進入一般通路,也需要研究什麼樣的包裝可以吸引消費者、以及該如何與大眾闡述自己的理念。「可以把商場當作實習場域,在通路觀察消費者會受到什麼樣的產品吸引,以此作為參考。」蘇小真表示。
    最後,兩人也鼓勵團隊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要秉持自己的創業初衷、慎選合作的企業,放大自己的影響力。

    ​社創角度談企業合作:落實良好溝通、讓資訊透明,才能避免合作落差

    第二場座談則從社創團隊的視角,由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與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分享與企業客戶合作時,在產品提供與業務開發上的眉角與建議。
    創立於 2014 年的直接跟農夫買,年均營收約 3 千萬-5 千萬(企業客戶佔 15%),提供企業客戶客製永續農食禮盒、電子禮卷、 ESG 企劃與活動等服務,期待創造農友永續生產、企業永續採購、氣候變遷因應等社會影響力。而島內散步成立於 2012 年,年均營收約 2 千萬-3 千萬,其中 7、8 成來自與企業客戶合作員工照顧、教育訓練、品牌溝通等永續旅行,為客戶實踐員工終身學習、員工永續消費、支持兼容經濟等 ESG 價值。
    被問及企業客戶與一般客戶對於產品的要求有何不同?金欣儀表示,企業通常較重視社會創新團隊的理念與產品的獨特性;邱翊補充,部分企業會依照企業文化、以及今年欲達成的目標,客製化合作的項目。
    但為企業高度客製化產品或服務,同時也可能有難以預測的風險。「雖然我們通常以客戶的目標設計客製化的服務,但若碰到難以掌握的企業需求,我們會選擇拒絕合作。」邱翊表示,對島內散步來說,能同時兼顧服務品質與客戶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事。
    要吸引企業合作,如何具體展現合作效益與組織的影響力也是社會創新團隊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年都會製作影響力報告書,內含影響的田地面積與人數等,今年也開始做碳盤查,預計揭露組織減少的碳排量。」金欣儀説。
    邱翊與金欣儀也分享,在企業合作前期,就應該先落實良好的溝通,包括費用、風險、解方等資訊都需要透明,才能盡量避免後續不必要的誤會。
    作為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前兩屆的加速器參與者,金欣儀與邱翊認為,參與加速器讓他們釐清自己為何要創業、欲解決的問題為何、更帶著他們逐步成長。「過去我是一位不擅溝通的人,但在加速器導師的課程中,我學會了溝通的技巧,這有助於公司內部文化的改進。」邱翊説。而兩位也分享,在 iLab 育成計畫社群中,也讓他們認識並接觸到不同的企業,進而開啟合作的機會。

    與企業合作,放大加速器團隊的社會影響力

    第三、四梯次加速器共 6 組團隊加入,包括推動創新教育的「玩轉學校」、推廣海洋保育的「台灣潛水」、致力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的「甘樂文創」、推廣傳統醬油文化與食農教育的「御鼎興」、支持友善耕作農民的「三小文創」、以及帶領青年探索使命與熱情的「城市浪人」。
    玩轉學校透過設計議題式遊戲等活動,啟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希望能創造出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分享,他們的組織規模不大,但至今已吸引 27 間企業與基金會與他們合作,且有 11 間企業穩定合作 3 年以上。今年,他們將成立據點,目的是要成為台灣社會創新教育的典範,讓對教育有興趣者,不必再跨海前往河濱學校與綠色學校取經。玩轉學校歡迎對教育有興趣的企業,長期贊助他們的共玩聚落,讓孩子能在此快樂自在的學習。(延伸閱讀: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將知識化為行動!玩轉學校將打造以孩子為本的學習基地
    台灣潛水的使命是「將海洋帶進每個人的生活」(Bring Ocean Into Your Life),致力透過潛水活動與課程、海洋保育的推廣等,讓大眾可以從親海、知海、到愛海,重新看見大海的美麗與珍貴。
    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分享,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一千人因為參加台灣潛水的活動,而開始展開友善海洋的行動,預計在 2023 年,他們將可再影響約 800 人。在企業合作面,台灣潛水歡迎企業客戶邀請他們前往公司,分享與海洋議題相關的內訓,希望大家能一同加入守護大海的行列。(延伸閱讀:這裡不只教潛水,還教你認識大海!台灣潛水發展度假村、恆春慢遊,要將海洋帶進大眾生活
    甘樂文創透過改造百年古厝和閒置空間,在三峽老街旁經營甘樂食堂、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合習聚落、小草書屋、以及青草職能學苑,欲透過 5 大核心主軸:弱勢兒少教育、青年培力育成、在地產業發展、文化扎根行銷、環境永續,將社區中的孩子、職人、居民等利害關係人串連在一起,進而減少社區問題。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表示,成立至今,甘樂文創已陪伴超過 250 位弱勢兒少,與他們一同找尋夢想、創造多元機會。種種創新行動,讓甘樂文創在 2021 年獲得英國商會社會企業獎、新北市文化局新北文化獎等的肯定。未來他們將持續投入地方創生、青少培力行動,期待與企業客戶透過通路合作、食材選用、員工旅遊、公益捐贈等方式,成為他們永續成長的最佳夥伴。(延伸閱讀:創生之路走了 10 年,下一步往哪去?甘樂文創林峻丞:盼讓全台社區都能永續經營
    御鼎興 60 年來堅持以手工柴燒的方式釀製醬油,除了醬油的研發,他們也著眼於醬油文化與食農教育的推廣,期許以文化為基底,希望醬油未來也能成為品味生活的一環。
    御鼎興第三代製醬人謝宜哲分享,2021 年,御鼎興聯合新和春、萬豐、美東、日新 4 間傳統醬廠,推出一款吃得到台灣風土的「島國純釀聯名禮盒」,希望能藉此讓大眾體會到台灣風土的價值。歡迎企業進行採購。現在,他們正在建構醬油的品評系統,希望未來醬油能像歐洲的橄欖油一樣,只要人們看到不同的品項,就能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料理方式。(延伸閱讀:以自然農法黑豆製醬油、邀飲食專家品評風味——御鼎興:醬油也能成精品,發揚在地產業價值
    三小文創透過與生產者合作舉辦農夫市集、食農活動等,讓更多人認識食材背後的故事,期許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農業創生模式,促進顧客成為友善耕作的支持者。
    三小文創執行長李宜倩分享,組織目前正推動企業好田計畫,透過媒合好田、物產開發、產地體驗、製作好田履歷 4 模式,鼓勵企業認購土地,支持從事友善耕作的農民。計畫至今已協助企業認購 4 位生產者的農地、並與超過 10 位加工生產者合作。此外,三小市集也提供客製化禮盒、食材採購等服務,邀請企業成為品牌成長夥伴,一同推動友善耕作。(延伸閱讀:從學生作業變成 10 年事業——三小市集發起友善耕作革命,帶大眾看見產地故事
    城市浪人透過啟發性的探索體驗與任務設計,鼓勵年輕人勇敢跨出舒適圈、探索自我,並在實踐自我價值的行動中,讓世界變得更好。
    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表示,流浪挑戰賽是城市浪人最具代表性的體驗活動之一,8 年來共有約 1 萬 2 千名青年參與、且有超過 7 成的青年認為挑戰賽使他們有勇氣嘗試陌生事物、願意試著改變在乎的社會議題等。為了持續深化、並擴散影響力,城市浪人目前正計劃建立校友會員社群,提升互動與影響的深度;同時也開辦演講工作坊、與企業合作活動,讓更多青年了解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延伸閱讀:流浪,是找回自己的途徑——城市浪人開辦挑戰賽,帶青年探索生活熱忱所在

    從飲食到生活,孵化器團隊關注多元議題

    本屆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除了 6 組加速器團隊的分享外,也有 10 組孵化器團隊上台發表,包括直覺職掘、自備客、Hibāng、wowAfrica 阿非卡、蘆葦女力、牙驛通、HMT 你好明天、玩艸植造、Miss Eco 和二拾衫,他們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在兼顧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改善所發現的社會問題。
    直覺職掘致力賦予國中生自主探索的動能,透過多元實作課、探索知能課、親職同樂會,期待能替國中生的家長,解決孩子「從學習中逃走、缺乏未來意識」的問題。
    自備客平台提供知識、工具與社群,分享「外出減塑」、「居家減塑」、「經期減塑」、「育兒減塑」 4 種生活提案,讓減塑生活不再是難事,進而使更多人能享受減塑生活的美好。(延伸閱讀:阻止垃圾流入海!自備客林詩懷:從生活小習慣做起,都是創造改變的關鍵
    Hibāng 推動更全面的廢棄漁網回收,並將它們再製成兼具環保與美觀的眼鏡,減少漁網成為海洋廢棄物的機會。(延伸閱讀:廢棄漁網變眼鏡!台灣設計師創立「Hibāng」為海洋找希望
    wowAfrica 阿非卡是全方位的華文非洲資訊媒體,致力促進華文世界對非洲的瞭解。他們藉由網路傳播多元資訊,協助讀者重新認識非洲,同時深耕在台非洲人社群,搭建共同合作的機會。
    蘆葦女力致力推動以女力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及社會福利服務。他們結合設計團隊及社區婦女,將廢棄咖啡麻布袋,再製成新的質感商品。(延伸閱讀:廢棄咖啡豆袋在她們手中再生!「蘆葦女力」結合循環經濟與手作文創,打造培力女性的共融社區
    牙驛通打造牙醫到府服務平台,透過串聯從事居家醫療服務的醫護人員、並強化居家醫療服務生態系,協助不便出門就醫的民眾申請牙醫到府診療。
    HMT 你好明天以南投信義鄉為起點,透過舉辦營隊與社區活動等方式,期望帶動家庭互動、活絡社區關係,同時培力偏鄉孩童、帶他們進行職涯探索。
    玩艸植造研發、並量產低環境負擔且符合環境永續目標的產品,透過從源頭契作原物料創造合理採購價、優先聘僱弱勢族群員工,到研製 100% 自然分解的各式產品,持續推動農業與經濟的平衡。(延伸閱讀:無痛放棄塑膠吸管!台灣青年在蒲草田中找到最佳替代方案
    Miss Eco 一口覓食堅持與秉持環境友善、健康永續精神的餐飲業者合作,他們透過循環餐具派送餐點,減少外送製造的一次性垃圾問題。(延伸閱讀:台灣青年創環保版Uber Eats,在家點外送也能零廢棄) 
    二拾衫透過「收衣、消毒、上架、販售、循環處理」5 步驟,大幅提升民眾閒置衣物的循環使用率,期望能降低衣物生產與購買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孵化器計畫中共有 145 組社會創新團隊,2021 年 7 月加入的第六梯次團隊中,有 8 成為成立 3 年內的初創團隊,多處於驗證商業模式、發展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階段。孵化器團隊投入之議題領域涵蓋 10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反映出台灣早期社創團隊的議題多元性,其中最多團隊投入的熱門領域為「永續消費及生產」與「公平教育與終身學習」。

    攜手政府與企業,打造社會創業生態圈

    近年來,產官學界逐漸凝聚了一股共同關注、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如獨家贊助第三屆育成計畫的星展銀行(台灣),自 2014 年與社企流合作推動 iLab 育成計畫,除了提供社企專屬帳戶、高階經理人擔任社企導師等企業資源,也擴大影響圈,邀請集團員工與客戶共同支持社會企業。
    星展銀行(台灣)透過金融專業與集團資源,全力扶持社會企業迄今已 10 年,2020 年也以「零剩食」為倡議主題,不僅在社群上推出多篇圖文策展、剩食食譜募集活動等,號召大眾關注議題、了解減少剩食的重要性。
    此外,星展基金會每年舉辦「社會企業獎勵計畫」支持亞洲區的社會企業發展,每家社會企業提供最高 550 萬元新台幣的獎助金,齊心協力加速擴大影響力,計畫中更特別設立「零食物浪費獎助金」,加強推動致力改善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發展。
    除民間企業的參與,政府亦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臺北市產業發展局以指導夥伴身份支持第三屆社企流 iLab 計畫,並與社企中介組織合作,推出最低 1.6% 利率的「社企啟動貸款」,為有志透過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之組織掃除資金取得障礙。其他公私部門貴賓如研華科技、建弘文教基金會等也都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 2021 年 iLab 計畫的學習與展望。
    未來,iLab 將持續為社創團隊打造資源豐富的社群網絡,也歡迎有心支持、投入資源的企業與個人共襄盛舉,一同成為推動台灣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永續匯流:企業與社創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願景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永續匯流:企業與社創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願景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全台第一個以社會創業為主軸的育成服務「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於今(21)日舉辦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 Demo Day #4,共計 6 組加速器成長團隊、10 組孵化器新創團隊登台發表,吸引超過逾百名關注社會創新創業的企業、政府單位、產學業界代表與社創團隊出席。
    啟動自 2014 年,iLab 育成計畫截至 2021 年底已支持 207 組團隊走過創業的第一哩路、創造超過 400 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上百萬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超過 1 億台幣。2019 年,第三屆 iLab 計畫擴大範疇,以「孵化器」和「加速器」兩大服務分別支持「創革之初的早期團隊」以及「創革之後的成長期團隊」,其中加速器由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攜手首開濫觴,為全台第一個針對成長期影響力組織設計的育成機制。
    近年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企業逐漸重視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口號,同時,許多社會創新組織在邁向永續經營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因此,iLab Demo Day #4 以「CONVERGE 永續匯流」為主題,除了聆聽不同發展階段的社創團隊如何持續突破成⻑,此次活動也特別安排兩場座談會,分別邀請企業代表與團隊代表分享對於企業和社會創新組織的共創經驗與自身觀點,一同探討如何攜手共創  ESG 價值與永續共融的願景。

    社企流 iLab 加速器,協助創業者成為企業家,加速擴張商業藍圖與社會影響力

    iLab 加速器集結眾多業界資深經理人擔任導師,鎖定年收 500 萬以上、正處於成長階段的使命型組織,透過成長課程、3 對 1 導師輔導、資源媒合等服務,協助團隊發展成長策略。
    第三屆加速器計畫共培育 12 組成長期團隊,第三梯次與第四梯次加速器團隊分別於 2020 年 12 月、2021 年 8 月正式開啟合作,包含聚焦兒童社會創新教育的「玩轉學校」、遠在恆春並致力深化海洋保育的「台灣潛水」、深耕三峽的地方創生先驅「甘樂文創」、帶領青少年探索自我的「城市浪人」、從產地出發的食農交流平台「三小文創」、純手工柴燒黑豆醬油品牌「御鼎興」,6 組團隊在參與加速器的半年期間密集與導師互動學習,在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上皆各有所斬獲。
    參與第三梯次 iLab 加速器的甘樂文創,在 6 個月計畫期間與 3 位導師以「下一個 10 年」為主軸,討論了含括品牌、組織、營運、影響力等各大面向的挑戰及優化方案,期待在未來能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成為國際社會學習的典範。創辦人林峻丞表示:「成長課程讓我們收穫良多,領導力課程後我們也請講師協助安排,進一步帶領甘樂團隊進行使命願景工作坊。」
    致力於啟發年輕人探索自我價值的「城市浪人」,開辦的流浪挑戰賽總能吸引許多青年參與,但面對活動花費大量成本,使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組織服務更有效率、更加放大影響力。因此加入了社企流 iLab 第四梯次的加速器計畫,在半年內,透過聚焦組織影響力與商業發展的增能課程、與每月一次的 3 對 1 導師諮詢會議,優化與調整流浪挑戰賽的內容與進行方式。城市浪人於社企流專訪分享:「導師陪伴我們聚焦想法、提供寶貴建議,現在我們新的流浪挑戰賽模式已接近完成,也將開始執行。」

    社企流 iLab 孵化器,做你的創革引擎,社會創業第一哩路不孤單

    iLab 孵化器提供早期創業團隊包括主題課程、諮詢輔導、Startup Night 等核心服務。同時,奠基於過往在社創生態圈的耕耘累積,孵化器持續為團隊有效對接資源、促進經驗交流,讓團隊在創業旅程中,能持續以穩健有序的步伐跨越挑戰。
    目前孵化器計畫中共有 145 組社會創新團隊,2021 年 7 月加入的第六梯次團隊中,有 8 成為成立 3 年內的初創團隊,處於驗證商業模式、發展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階段。孵化器團隊投入之議題領域涵蓋 10 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反映出台灣早期社創團隊的議題多元性,其中最多團隊投入的熱門領域為「永續消費及生產」與「公平教育與終身學習」。
    iLab 育成計畫以成為社會創業者的最佳盟友為目標,致力於協助創業者梳理千頭萬緒、擬定發展策略、制定並落實行動方案,使更多好點子有機會一路成長,擴大影響力規模。推廣友善飲食的康普茶專門釀造廠「腴釀」創辦人潘萱提到:「孵化器的專業課程給予許多啟發,了解組織在不同階段要明確設立階段性策略與目標後再一一達成」。提供系統化戶外學習課程的「FUN 電星球」創辦人徐雅娟也分享在參與 iLab 課程中,除了學習到初創團隊所需的知識外,更能實踐出來:「課程中具體了解智慧財產權的定義,並與講師討論後發展出新的運用方式。」    

    政府支持、企業協力,社企流攜手串聯社會創業生態圈

    近年來,產官學界逐漸凝聚了一股共同關注、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如獨家贊助第三屆育成計畫的星展銀行(台灣),便自 2014 年與社企流合作推動 iLab 育成計畫,除了提供社企專屬帳戶、高階經理人擔任社企導師等企業資源,也擴大影響圈,邀請集團員工與客戶共同支持社會企業。 星展銀行(台灣)透過金融專業與集團資源,全力扶持社會企業迄今已超過十年,2020 年起也以積極倡議「食物零浪費」,在社群上推出多篇圖文策展、剩食食譜募集活動等,號召大眾關注議題、了解減少剩食的重要性。此外,星展基金會每年舉辦「社會企業獎勵計畫」支持亞洲區的社會企業發展,每家社會企業提供最高 550 萬元新台幣的獎助金,齊心協力加速擴大影響力,計畫中更設立「食物零浪費」特別獎,加強推動致力改善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發展。其他貴賓如研華文教基金會、建弘文教基金會等也都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 2021 年 iLab 計畫的學習與展望。
    除民間企業的參與,政府亦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臺北市產業發展局以指導夥伴身份支持第三屆社企流 iLab 計畫,並與社企中介組織合作,推出最低 1.6% 利率的「社企啟動貸款」,為有志透過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之組織掃除資金取得障礙。
    未來,iLab 將持續為社創團隊打造資源豐富的社群網絡,也歡迎有心支持、投入資源的企業與個人共襄盛舉,一同成為推動台灣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閱讀文章
  • 向消費者買回舊書櫃!IKEA 新推「回購服務」,讓淘汰家具獲第二生命

    向消費者買回舊書櫃!IKEA 新推「回購服務」,讓淘汰家具獲第二生命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IKEA 最近在美國推行一項「回購」服務(buy back service):向顧客買回將要淘汰的 IKEA 產品,經過重新整理後,再販售給有需求的買家。這是此公司訂定「未來 10 年內要實現循環經濟及減碳正效益」的目標後,所踏出的第一步。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提供顧客一個機會和服務,讓他們在不需要 IKEA 的產品時,可以選擇別的方式延長二手物的壽命,而不是直接丟進垃圾場。」美國 IKEA 零售店的永續發展部經理 Jennifer Keesson 表示。截至目前,IKEA 已在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推行這項服務。

    ​根據產品狀況,向顧客回購產品

    想使用這項服務非常簡單,卻不是所有產品皆適用。顧客可以先前往 IKEA 的官網填寫相關表單,讓 IKEA 能初步評估產品狀況、提供估算價格,雙方達成協議後,顧客就可以將欲淘汰的家具帶到 IKEA,門市員工會負責確認產品狀況,並提供最後的預付信用額(store credit),意即商家願意支付的價格。
    但若是顧客將產品帶到門市後,品質沒有通過 IKEA 的回購標準,「顧客可以選擇將它取回,或是請 IKEA 代為處理。我們會評估該地的基礎設施,並以最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產品。」Keesson 說。
    此外,這些服務目前僅提供特定的家具使用,包括書櫃、書桌、沒有經他人改造過的椅子、及少數其他類別的產品。
    當產品成功回購後,IKEA 會為它「體檢」,再重新上架。公司的維修部門員工會全面檢查與修復二手物,確保產品是安全的,但 IKEA 並不會針對外觀的損壞進行修補,而是直接送往門市專賣二手產品的「as-is 部門」,並特別標示產品狀況,使買家不會將它們與展示品和退貨品搞混。

    IKEA 回購服務,將能減少垃圾產生

    雖然當今購買二手家具的管道多元,但 IKEA 的回購服務仍有其優勢。透過其他的管道購買二手家具,如 Facebook 平台等,買家通常要前往陌生賣家中自取產品,這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因此當 IKEA 能提供買家前往商店取貨的服務,將能避免更多二手物直接被丟棄的命運、讓產品的生命延長。
    「這對零售業者、顧客和政府來說,都將是一個轉捩點。」Keesson 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Ikea is launching a furniture buyback program(Fast Company)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
  • 打造平價減碳組合屋、為 800 萬人爭取投票權——從 2021 富比世亞洲傑出青年榜,看 30 位年輕人如何改變社會

    打造平價減碳組合屋、為 800 萬人爭取投票權——從 2021 富比世亞洲傑出青年榜,看 30 位年輕人如何改變社會


    社企流/編譯:黃維萱
    財經媒體《富比世》雜誌,每年皆會發布一份傑出青年榜(Forbes 30 Under 30),以「改變世界的潛力」為軸,選出 30 歲以下各領域具有創新精神與領導力的青年。
    2021 上半年,亞洲傑出青年榜出爐,《富比世》指出,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這群 Z 世代的優秀青年仍然在關注的領域中勇敢挺身、投入創意與專業,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力。社企流彙整富比世亞洲區社會創新領域 30 位 30 歲以下傑出青年榜單,與大家一同來看看這些來自各地的青年如何改善社會問題、創造影響力!

    1. Nupur Agarwal,印度 Kiwi Kisan Window 創辦人

    Kiwi Kisan Window 致力協助農民獲得公平的產品交易價格、改善他們的生計。同時,亦輔導農民發展永續農業,減少自然資源消耗與污染,如今與 Kiwi Kisan Window 合作的農民約有 3500 位。

    2. Bolor-Erdene Battsengel,蒙古傳播與資訊科技部門主席

    Bolor-Erdene Battsengel 是內閣中首位女性且最年輕的閣員,擔任蒙古傳播與資訊科技部門主席。她帶領一項 5 年計畫,讓蒙古成為一個數位化的國家。Battsengel 發布「E-蒙古」平台,使 181 項民眾常用的政府服務數位化,讓民眾更方便使用。在鄉村地區長大的她,同時也發起了 Girls for Coding 的課程,教導年輕女孩學習編寫程式。

    3. Rishabh Choudhary、Amandeep Panwar,印度 BharatRohan 共同創辦人

    BharatRohan 透過無人機和高光譜成像來識別可能遭受病蟲害或缺乏營養的作物,協助農民調整化學藥劑與殺蟲劑的用量。BharatRohan 亦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收購配合施作建議的農家產品,銷售給產業用買家。此舉使農產品的採收價格與農民收入皆提高 4 成。

    4. Kaoru Joho、Serkan Toso,日本 byFood 共同創辦人

    byFood 提供使用者餐廳訂位、美食評價、影音短片以及旅遊團服務,並且捐贈部分收益予海外為發展中國家兒童提供食物、安置與教育服務的非營利組織。

    5. Iman Jamall、Hasib Malik,巴基斯坦 CreditBook 共同創辦人

    Jamall 和 Malik 夫妻共同經營 CreditBook,以支持巴基斯坦的小型與中型企業透過 app 管理財務與金流。6 個月內已累積 25 萬名註冊用戶。

    6. Madhav Datt,印度 Green the Gene 創辦人

    Datt 在 8 歲時便創辦學生環境社團 Green the Gene,目標是改善印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問題。如今,Green the Gene 已發展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擁有 7 千位學生志工,在 62 個國家設置了 8 千個低成本濾水設備,提供乾淨飲用水給超過 4 萬人 。

    7. Angela Chen、Aurelien Chu,菲律賓 Eskwelabs 共同創辦人

    Eskwelabs 為教育科技公司,提供數據科學與分析線上課程,給當地欲取得更佳工作機會但資源較不足的族群,例如家庭主婦以及不具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自 2019 年以來,Eskwelabs 累計超過 3 千名使用者,其中近 9 成的人在完成課程後 3 個月內,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

    8. Ryan Gersava,菲律賓 Virtualahan 創辦人

    Virtualahan 提供線上工作技能培訓,為身障者、毒癮復原者提升就業機會。自 2015 年創辦以來,Virtualahan 已協助超過 600 人,其中近 8 成參與者在領在數位領域中謀得一職,如​​數位設計、影片剪輯、數位行銷等。

    9. Ankita Gulati,印度 TouchVision 創辦人

    TouchVision 發展了一套結合智慧手機鏡頭、app、感應指環的感官工具,幫助視障兒童從觸覺圖表中學習。自 2018 年成立以來,已有超過一萬名兒童受惠。

    10. Alexia Hilbertidou,紐西蘭 GirlBoss New Zealand 創辦人

    GirlBoss New Zealand 前往中學演講、舉辦工作坊,以鼓勵年輕女學生投身 STEM 領域(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科技、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 數學)。自 2015 年以來,GirlBoss 已在紐西蘭、澳洲以及庫克群島超過一百所學校中進行演講。

    11. Garvita Gulhati,印度 Why Waste? 創辦人

    在印度每年總計有超過一千萬公升的水被留在餐廳水杯中而浪費,當 Gulhati 得知此現象後,便創辦了 Why Waste?組織,透過舉辦工作坊、請願等方式,改變大眾對用水觀念、並促進民眾節約用水。自 2015 年創辦以來,該組織已接觸超過一千萬人與逾 50 萬間餐廳,累計節約近 600 萬公升的水資源。

    12. Sazzad Hossain,新加坡 SDI Academy 創辦人

    Hossain 在 2013 年創辦了 SDI Academy,提供在新加坡的移工英文教學,幫助他們更加適應環境。如今,SDI Academy 也增加了電腦、財務以及創業等課程。在疫情期間, Hossain 更提供食物與基本維生物品予超過 4 萬名移工,並推出一個 app 幫助移工相互聯繫。

    13. Rizvana Hredita、Md Zahin Rohan Razeen,孟加拉 Hydroquo+ 共同創辦人

    Hydroquo+ 透過 AI 技術,偵測水資源品質的異常,以改善水資源管理。該公司亦與政府單位和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諮詢。

    14. Ahmed Imtiaz Jami,孟加拉 Obhizatrik Foundation 創辦人

    Obhizatrik Foundation 在許多領域耕耘,包含貧窮、教育、健康、人權以及環境。10 年來,該組織協助上百萬人,提供兒童免費教育、培力弱勢家庭、提供免費醫療。疫情期間,Obhizatrik Foundation 更提供了免費食物以及生活用品,支持上萬個家庭度過難關。

    15. Hunter Johnson,澳州 The Man Cave 創辦人

    根據政府的調查,每 3 位女性就有一位曾受到男性的性暴力對待。Johnson 在 2014 年創立 The Man Cave 以消彌不健康的男性主義。該組織透過舉辦工作坊、營隊、走訪校園演講等方式,促進男性心理健康以及性別平等。

    16. Skye Kinder,澳洲維多利亞鄉村醫師協會副會長

    居住在澳洲小鎮的 Kinder ,見身體欠佳的父親需長途跋涉兩小時至墨爾本就醫之困境,便致力於改善偏遠地區的醫療問題。如今,身為維多利亞鄉村醫師協會副會長,Kinder 持續為鄉村患者與醫生爭取權益。

    17. Liu Jichen,中國 Clear Plate 創辦人

    Clear Plate 鼓勵使用者用餐後,將空盤子拍照上傳以累積點數,點數可用於兌換禮品或捐贈給社福機構。該平台運用 AI 辨識盤子上的食物是否真的清空。自 2018 年創立以來,Clear Plate 已累積超過一百萬名用戶,有效促進使用者減少食物浪費。

    18.  Nashin Mahtani,印尼 Disaster Map Foundation 執行長

    非營利組織 ​YAYASAN PETA BENCANA​ 推出一款名為「災難地圖」的軟體,運用 AI 技術偵測受災地區居民的社群平台訊息,以彙整並提供地震、火災、水災等即時資訊,便於救災工作。該軟體亦會向當居民發送緊急警報。

    19. Keita Matsumoto,澳州 Colman 基金會合作夥伴經理

    Matsumoto 為一項名為「Our Place」計畫的經理,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合作,透過教育及醫療服務支持早期兒童發展。Matsumoto 亦是 Teach For Australia 最年輕的董事會成員。

    20. Shubham Choudhary,印度 Safe Access 創辦人

    印度在 2018 年同性戀除罪化,但同性戀者仍然可能受到不平等的對待。Chudhary 在 2019 年創立 Safe Access,致力提供平等的醫療健康服務給印度的 LGBTQ+ 族群(註一)。

    21. Yaseen Khalid、M.Saquib Malik、Nabeel Siddiqui,巴基斯坦 ModulusTech 共同創辦人

    Siddiqui、Malik 和 Khalid 共同創辦了 ModulusTech,他們提供一項創新的「組合屋」,可由 3 個人運用簡單的工具、在一天內搭建完成。與傳統的混凝土建築相比,這款組合屋可減少 50 倍的溫室氣體排放。ModulusTech 盼將此居住方案提供給貧窮者與無家者。

    22. Ifandi Khainur Rahim,印尼 Satu Persen 創辦人

    Satu Persen 以「幫助每個人過充實生活」為使命,致力於促進印尼年輕人自我發展與提升心理健康。作為一座線上的人生學校,Satu Persen 目前除了線上課程,亦提供導師、諮詢、研討會等服務。截至今日,Satu Persen 於社群媒體已有一百萬名追蹤者。

    23. Saloni Sacheti,印度 Baansuli 創辦人

    Baansuli 位於印度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Gujarat,而該地區主要人口為部落原住民。Sacheti利用由當地竹子製作手工飾品,培力地居民獲得謀生技能。

    24. Shubham Sharma,印度 Nyaykarta 創辦人

    Nyaykarta 致力協助人們取得快速方便且可負擔的法律服務。自 2020 年 3 月成立以來,Nyaykarta 已協助解決超過 4 萬起家庭暴力、不當終止案件和公眾投訴。

    25. Akshya Shree、Dhwani Shree,印度 Silpakarman 共同創辦人

    Spree 姊妹在 2016 年共同創辦 Silpakarman,與超過 250 位北印度鄉村地區的藝術家合作,製作環保的竹製品如咖啡杯、啤酒杯和家具。

    26. Tharma Pillai、Qyira Yusri,馬來西亞 Undi18 共同創辦人

    2016 年, Pillai 和 Yusri 共同創辦 Undi18,旨在讓 18 歲的年輕人擁有投票權。 3 年後,這項倡議獲得成功,政府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將投票年齡從 21 歲降至 18 歲,創造了 800 萬新選民,約佔馬來西亞 1/4 的人口。2020 年,Undi18 組織了 Parlimen Digital ,由青年主導虛擬議會會議,探討馬來西亞的經濟和 Covid-19 紓困,吸引了 500 萬直播觀看數。

    27. Antaraa Vasudev,印度 Civis 創辦人

    來自印度孟買的 Civis,致力協助印度人民參與公共生活。Civis 的網站提供法律的草稿,讓人民更容易理解各項議題和潛在影響,也提供論壇讓公民針對政策進行討論、辯論及反饋。同時也將人民回饋提供給政府單位參考。

    28. Anbita Nadine Siregar、Tania Soerianto,印尼 Generation Girl 共同創辦人

    Siregar 和 Soerianto 創辦 Generation Girl,目標是啟發高中女學生未來投身科技領域工作。Generation Girl 與科技巨頭如 Tokopedia、Google 和微軟合作,提供程式和網頁設計課程,目前已累積超過兩萬名學生參與假日計畫。

    29.Edward Yee,新加坡 Givfunds 共同創辦人

    Givfunds 與聯合國發展計畫和政府智庫 NITI Aayog 共同合作,投資南亞被忽視的社會企業。自 2017 年創立以來,Givfunds 已投資 48 間社會企業。

    30. Rijve Arefin、Shomy Chowdhury,孟加拉 Awareness 360 共同創辦人

    Awareness 360 總部位於吉隆坡,現在在 23 個國家擁有 1500 名志願者。該組織致力透過講座、研討會等倡議活動,向大眾推廣清潔水、環境與個人衛生相關知識與技能。截至今日,他們的活動已觸及逾 15 萬人參與。
    註一:LGBTQ+ 意指多元性別的社群。「L」 指「Lesbian」女同性戀者、「G」代表「Gay」男同性戀者、「B」代表「Bisexual」雙性戀者、「T」代表「Transgender」跨性別者、「Q」代表「Queer」酷兒或「Questioning」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則代表其他多元性別認同者。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全世界都在談永續,但它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0 分鐘測測看你的永續素養等級,還能免費兌換多項好禮! >>> 前往測驗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