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鼠年,牛轉乾坤!2020 社企流年度總回顧

揮別鼠年,牛轉乾坤!2020 社企流年度總回顧

終於,我們來到 2021 年。回首去年,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時代雜誌評為「最糟糕的一年」,相信大家都相當有感。疫情蔓延下,亦有不少社會創新解方因而誕生,更促使各界對永續發展高度重視。新的一年,社企流彙整 2020 年社會創新大小事、並精選 10 大熱門文章,讓我們一起揮別鼠年,牛轉乾坤!

專欄文章

10篇)
  • 2020 讀者最愛:回顧 5 大社會議題,掌握社會創新關鍵字!

    2020 讀者最愛:回顧 5 大社會議題,掌握社會創新關鍵字!


    社企流/文:李沂霖
    終於,我們來到 2021 年。回首去年,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時代雜誌評為「最糟糕的一年」,相信大家都相當有感。疫情蔓延下,亦有不少社會創新解方因而誕生,更促使各界對永續發展高度重視。新的一年,社企流彙整 2020 年度社會創新大小事、精選過去一年 10 大熱門文章,讓我們一起揮別鼠年,牛轉乾坤!
    這一次社企流特別與「永訊智庫」合作,針對去年數千篇文章、上萬個字詞,進行文字探勘與內容分析,應用 AI 人工智慧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術,進行資料清理、數據轉換、探勘並萃取資訊,解析所有文章的內容脈絡。
    在永訊智庫的協助下,我們整理出 5 大最常提及字詞、5 大議題字詞、10 篇年度熱門文章、與 5 篇編輯精選的遺珠文章,來看看跟你想的一不一樣:

    5 大最常提及字詞,扣緊社企流精神

    經分析,社企流最常提及的字詞前 5 名為: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社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社會影響力,相當能代表社企流一直以來秉持的精神——關注國內外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發展,盼能發掘並解決社會問題,帶來社會影響力。
    2020 年,台灣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度突破新高,根據《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每 3 個人就有一人認識社會企業。社企流將持續擔任推廣角色,讓社會創新理念傳播地更深更遠。

    5 大議題關鍵字,追蹤時事脈動

    而在最常提及的字詞中,有一些則是議題相關的字詞,顯示出因應時事,社企流編寫的文章主題也有所不同。2020 年 5 大議題關鍵字與相關文章分別是:
    1. 新冠肺炎
    不意外地,新冠肺炎絕對是 2020 年度最具代表性的議題無誤。當疫情在年初蔓延時,社企流率先發起調查,了解新冠肺炎對台灣社會企業的衝擊,並彙整可用之政府資源,伴社會企業渡難關。
    此外,因應疫情影響,許多線下活動轉為線上進行、習以為常的近距離接觸也轉為遠端交流。回應這樣的景況,我們彙整線上進修的 4 大學習資源、以及遠端工作的 5 大原則,供社會創業家參考。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2020 下半年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與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一起談談在疫情中誕生的社會創新解方。亦探討在新冠肺炎衝擊下,商業本質與企業角色的省思。
    2.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是社企流長期關注的議題,在 2018 年我們便透過《碳棄世代》專題,與大家一同認識 1.5℃ 新活命線。2020 年初,澳洲迎來史上數一數二嚴重的大火,極端氣候便是導致災害的主因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2020 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環境問題」為未來 10 年全球面臨的長期風險,其中包含極端氣候、天然災害、氣候行動失敗等層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 2018 年便提出,最晚在 2052 年,地球升溫就會突破 1.5℃,若要改變這個未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必須要在 2050 年歸零。近年來,全球各地對於減碳等氣候行動風起雲湧,許多國際知名大企業,如 Apple、Google、 Microsoft 等公司,皆於 2020 年發布相關的減碳承諾;在台灣,則有逾百家企業於世界地球日 50 週年之際,共同宣告為氣候改變,社企流亦加入這場綠色行動。
    除了越來越多企業自主採取氣候行動外,「撤資運動」也是新興趨勢,意即將資金從高碳排放量的化石燃料產業中抽離。隨著企業越來越重視其社會責任,歐洲便有許多金融機構開始停止放貸給新建的燃煤電廠,從源頭抑制燃煤電廠的興建;並透過資金的融資,影響產業發展的方向。
    而撤資趨勢亦吹進校園中,不少學校發起拒絕投資化石燃料產業的行動,如史丹佛、劍橋等名校都加入參與行列。2020 年,台灣大學則是亞洲第一間撤除高污染、高碳排產業投資之學府,校方更承諾未來將不再投資於相關產業。
    3. 地方創生
    隨著高齡化、都市化發展,城鄉人口分佈不均,青壯人口不足,2020 年,台灣人口首度迎來「死亡交叉」——意即出生數低於死亡數,總人口數出現衰退。在高齡化、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都市等背景下,振興在地、地方創生在近幾年成為熱門的議題,台灣政府更祭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全面啟動創生工作,欲達成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地方均衡發展等目標。
    而加入這一波浪潮的參與者相當多元,諸如師生團隊、返鄉青年、社會創新組織等,透過發起行動、籌措組織或是創業的方式,帶動地方發展。社企流匯集了不同類型的社區案例,看見社區發展的更多可能。
    同時,我們亦攜手於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之組織「Next Commons Lab」開設專欄,分享該組織於日本的經驗以及來台發展的計畫。
    4. 影響力職涯
    2020 下半年,社企流推出年度策展《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分享我們對於「影響力職涯」(Impact Career)的觀察與洞見。
    根據勤業眾信全球調查指出,47% 青年盼能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且多數青年普遍青睞與其價值理念一致的企業。麥肯錫研究調查亦顯示,9 成青年表示,他們更願意效力於能回應並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雇主。
    社企流針對 22-40 歲的台灣青年發起《青年世代X未來職涯大調查》,結果顯示,逾 9 成新世代青年認為企業除了應該以獲利為目標,也應創造對環境與社會的正向影響。更有超過 7 成台灣青年希望透過工作去改變或回饋社會。
    從國際到台灣,社企流察覺到這股「利己也利他」的趨勢——新一代的求職者比起坐著抱怨、更願意起身改變,盼開啟有別以往的影響力職涯。他們不只在乎利己的報酬率、也追求利他的影響力,我們稱這群人為「力世代」。
    除了分享未來職涯的趨勢及洞察,我們亦彙整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與態度、並訪談踏上影響力職涯的從業者,讓有志投身其中的青年更具體認識該領域的工作樣貌。
    2020 年末,我們在力世代系列活動最終場「社會創新嘉年華中」則發布了一項大計畫——全台第一所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School 28」將於 2021 年成立,由現任誠致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均一教育平台等非營利組織董事的李吉仁教授,與社企流做初期策劃,邀請數十家社會創新組織提供業師資源、策畫行動學習專案,培育想投入影響力職涯,卻找不到門路的從業者。
    5. 永續發展
    在極端氣候加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等時代背景下,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認可度與討論度持續上升,從企業到城市,無不以聯合國所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為行動依歸,目標於 2030 年前努力達成減緩氣候變遷、促進人類健全生活與福祉等 17 項目標,回應環境與社會問題。
    在企業層面,回顧 2019 年 8 月,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多達 181 位 CEO 共同發表聲明,重新定義「企業使命」——公司不應再以「為股東牟取最大利益」為經營的唯一依歸,而應一併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環境以及社會。
    2020 年,該聲明屆滿一年之後,我們追蹤後續的企業作為,有人認為多數企業尚需做出更具體的行動、亦有人表示,「股東利益」的內涵正在改變。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企業認同,若希望做長遠的生意獲取利潤,兼顧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絕對是關鍵的經營之道。
    隨著永續發展成為企業經營主軸,關注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力投資」,以及兼顧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ESG 投資」逐漸成為投資人關注焦點。對此,社企流也開啟「影響力投資」新專欄,由《影響力投資的故事——行善致富》作者、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發起人吳道揆執筆,分享相關的趨勢與新知。
    而對城市而言,SDGs 更是城市發展新顯學。2018 年紐約率全球城市之先,將城市施政計畫與 SDGs 結合,自主發布該市的永續政策作為。聚焦台灣,繼台北市、新北市之後,2020 年,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則於一年一度的「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中正式對外發布「桃園市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簡稱 VLR)」,以實際數據及案例,驗證、追蹤轄區內 SDGs 執行成效,期能藉此制定更貼近在地需求的策略及行動方案,引領城市邁向永續發展。

    最受歡迎!10 篇年度熱門文章

    在分析社企流文章中最常提及字詞、回顧年度關鍵議題後,要來揭曉 2020 年度最受歡迎的 10 篇文章,依瀏覽數排名分別是:

    錯過可惜!5 篇精選遺珠文章

    最後,我們也精選了 5 篇內容精彩、但你可能錯過了的遺珠文章,邀請大家一同回顧:
    走過動盪的 2020 年,一路上雖挑戰不斷,但亦累積了豐厚的社會創新能量,也更加凸顯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知名企業家比爾蓋茲提及,新冠肺炎並非地區性的問題,而是全球需齊心解決的危機,正如許多問題,像是氣候變遷、性別不平等、貧窮等,皆與世上所有人密不可分。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每個人都具備能撼動世界的影響力,無論我們的經歷背景為何,都有或大或小的能力,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一同為邁向永續的未來而努力。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閱讀文章
  • 每周更新衣櫥不是夢!潮流品牌新推「服飾訂閱」服務,讓人兼顧永續與時尚

    每周更新衣櫥不是夢!潮流品牌新推「服飾訂閱」服務,讓人兼顧永續與時尚


    社企流/編譯:郭潔鈴
    每天都在衣櫥裡添加一件復古的 Levi's 牛仔褲,再也不是夢想!「Nuuly」 這個每月訂閱制的衣服品牌,讓消費者能用更永續的方式,用時尚表達自我。
    此為 Urban Outfitters、Free People 等潮流品牌的母公司 URBN 最近推出的以租代買女裝服務。每月付 88 元美金(約 2600 元新台幣),Nuuly 的訂閱者即可向 URBN 旗下品牌及數以百計的其他品牌,一次租借 6 件衣服。
    (Nuuly 服飾訂閱服務,每月可租借 6 件衣服。來源:Nuuly
    Nuuly 得以成真,歸功於一群 URBN 員工出差時,被大雪困在飯店房間而激發出的討論。這群人擠在一起,談論對於進入服飾租賃市場的興趣,由於 URBN 有著獨一無二的品牌個性,Nuuly 將能提供顧客獨特的產品,與市場有所區隔。
    於是,URBN 決心成立 Nuuly,投入服飾租賃這項快速成長中的新興事業,預估在 2018 年至 2023 年之間,服飾租賃市場將成長超過 10%。
    Nuuly 的行銷暨顧客管理總監 Kim Gallagher 表示:「我們品牌的目標族群,是不斷變化風格並走在趨勢前端的消費者。租賃服務使他們能用合理的價格取得更多元的時尚服飾,同時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目前約有 15 人組成 Nuuly 的新興工程團隊,他們從無到有地建置了品牌平台,創造消費者可用的 app,並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建造了全新的物流中心。
    對於像 Nuuly 工程總監 Chirag Dadia 這樣的技術專家,能創建一個新網站是不可錯過的大好機會。「身為一名工程師,這項計畫背後的邏輯設計與挑戰,對我來說很有趣。」
    而 Nuuly 野心勃勃的租賃平台計畫,的確促成了一些有趣的後勤挑戰。Nuuly 不只會經常更新可租賃的商品,還會提供消費者買下服飾的機會。舉例來說,如果有位 Nuuly 訂閱者非常喜歡某件商品,他可以用反映該商品狀況的折扣價買下衣服。這項服務使得 Nuuly 團隊必須即時追蹤每一件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才能確保產品正確定價。
    對細節的關注,是 Nuuly 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透過廣泛分析現有數據及詳細研究,使得團隊能做出具備洞察的決策。例如面對動物花紋、丹寧等單品或最新流行服飾,消費者比起購買,更傾向於租借。
    Nuuly 軟體工程總監 Than Hedman 表示,「我們為顧客提供獨特的視角。與其成為籠統的衣服租賃服務,Nuuly 加入了策展的元素,輕鬆愉快、與眾不同及勇於表達的個性,使我們的品牌有所區別。」
    對於追求前衛時尚的消費者來說, Nuuly 提供雙重好處:穿得體面又感受良好。透過每月服飾訂閱服務,具有永續思維的消費者能夠放心嘗試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品牌,讓衣櫥保持新鮮感,同時還省下了洗衣服的麻煩。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印花樂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這次假期,別再報復性旅行!蒐羅全台 10 大永續旅遊景點,給自己和土地一趟放鬆之旅

    這次假期,別再報復性旅行!蒐羅全台 10 大永續旅遊景點,給自己和土地一趟放鬆之旅

    社企流/文:高捷
    隨著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國內的「報復性出遊」興盛,而隨著人潮淹沒各大景點、垃圾過量、環境超載,「永續旅行」(Sustainable Tourism)也再次被提起與重視。
    根據「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簡稱 GSTC)所制定的準則,永續旅遊共有 4 大面向,分別是永續經營管理、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文化衝擊最小化、環境衝擊最小化。換言之,永續旅遊的核心不只著重在環境保護,也涵蓋了在地經濟發展、經營者本身的永續思維與文化傳承等面向。
    面對接下來的假期,你已經安排好出遊行程了嗎?以下整理北、中、南、東共 10 個符合永續精神的旅遊景點、文末亦分享 GSTC 提供的旅行建議,讓你我在開心出遊的同時,也能共同守護土地,讓美好的體驗得以延續。

    全台首座綠建築——北投圖書館

    被國外旅遊網站選為世界十大最酷綠建築的台北北投圖書館,位於生態密林的北投公院內,是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採用太陽能發電,並透過雨水回收系統來灌溉植物並作為廁所用水。在建材上,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木材與鋼材,同時利用自然採光等方式來減少電力使用。圖書館旁則有樹林與荷花池畔,讓人可以緩緩散步、放鬆心情。

    隱身淡水的綠色秘境——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造訪淡水,多數人想到的或許是老街、漁人碼頭、紅毛城等景點。而就在距離紅毛城走路大約 10 分鐘之處,有一座獲綠建築最高等級標章的「滬尾藝文休閒園區」也相當值得一訪。
    踏入園區之中可見一片草地、綠樹,以及生態池;園區內的建築以低調簡潔的白色設計融入周圍的綠色環境,建築本身則是透過綠化、設置能源管理系統等方式達到節能減碳的功效。
    園區旁則有淡水河支流行經,此溪流過去曾是條臭水溝,經園方整治後如今則成為生態豐富的親水空間。

    奪得「金點設計獎」!創下台灣風景區先例——基隆和平島

    位於基隆的和平島,自 2017 年開始推動為期 10 年的永續轉型計畫,走出有別以往的新路。計畫執行初期,經營團隊採取以美學充實景點內涵的策略,重新設計和平島的品牌識別系統,一舉奪得 2019  年「金點設計獎」,令人眼睛一亮。此外,團隊還替和平島內獨特的岩石地形注入故事,號召居民一同為岩石命名增進認同感。如今,由民眾參與命名的岩石如法老岩、黑鳶岩、金剛岩等已成園區內的熱門打卡點。
    在環境面向上,園區內推廣零廢棄,以共享杯代替一次性紙杯、以天然沐浴鹽取代洗潔精;此外,園區亦融入環境教育,以限量預約的小團導覽方式,在觀光與保育間達到平衡。而在社會經濟面,園區優先支持當地採購、選擇具當地自然、文化特色之產品或服務。在這裡可以買到當地產製的石花凍、還有以海洋廢棄物再製的項鍊、耳環等。

    獲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認證——集集兩腳詩集生活旅店

    獲得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認證的集集兩腳詩集生活旅店,透過在地物產與小農食材採購,讓旅宿經營與社區經濟結合。
    在環境面向上,旅館內不提供一次性備品,也使用可分解的清潔用品,節能方面則有手動熱水循環,在使用熱水前預先啟動,避免熱水因為維持不停循環流動而喪失熱能且過度消耗。

    低碳建築聯盟鑽石級肯定——日月潭散步的雲

    同樣位於南投的日月潭生態民宿「散步的雲」,則進一步檢測建築碳足跡,並以超過 20% 的減碳績效獲得低碳建築聯盟( 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 )鑽石級肯定。
    散步的雲座落於頭社盆地,該地生態物種豐富,民宿主人為維持自然景觀樣貌,在建造民宿初期便決定要以友善環境、融入自然為主;在建築座向也做過設計,用以迎接吹過日月潭的涼風,減少空調使用。而民宿內全面採用雨水回收、節能空調與 LED 燈具,並使用小型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來達到減碳目標。
    客房早餐則以在地農民產製的蔬果、茶為主,呈現當地風味;客人也能在此租借單車、農村體驗、生態導覽,讓民宿與社區經濟成為共生關係。

    回收廢紙建造「紙房子」——屏東大茉莉農莊

    位於屏東的大茉莉農莊,園區內房屋都是以紙磚頭建造裝修,希望傳遞認識環保、永續的概念。農莊主人回收廢紙,透過撕碎、弄濕、填入竹製模板固定等步驟,製成紙磚頭,並用些許水泥固定磚塊,層層堆疊造屋,外層則用防水漆保護。
    在此農莊中,除了一探全台第一間紙房子的樣貌外,亦可參與紙磚 DIY 課程,認識廢棄物再製的過程。

    全台唯一梅花鹿復育工作站——恆春社頂部落

    位在屏東恆春的社頂部落,則以提供完整的生態遊程服務來推廣永續。作為全台唯一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社頂部落與專業團隊進行保育任務,並結合生態教育在白天推出梅花鹿尋蹤體驗、晚上則能隨著部落解說員的腳步認識社頂夜間生態。
    社頂部落是排灣族部落,後陸續有漢民族遷入,傳統的農墾、狩獵、採集讓部落有了豐富的生態知識,因該部落範圍涵蓋社頂自然公園、高位珊瑚自然保留區、梅花鹿復育區等,因此生態旅遊不只是遊程,更透過生態巡守、監測來兼具保育與復育的功能。而旅遊收益則回饋部落,將部落的傳統文化、知識保留並傳遞給更多民眾。

    無塑島嶼——小琉球

    每年吸引近百萬名遊客造訪的小琉球,自 2018 年起,由屏東縣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發起「小琉球無塑、低碳島示範計畫」,推動當地居民與遊客共同落實塑膠減量。
    當地餐廳全面禁用免洗餐具、旅宿亦不提供一次性包裝的盥洗用具,鼓勵遊客自備用品與餐具登島。淨灘更被觀光局列為到小琉球「必做」的活動之一,已連續舉辦 5 年的「小琉球愛龜減塑活動」,鼓勵大眾淨灘撿垃圾,參與者可獲得小琉球專屬的「海灘貨幣」至在島上店家消費享折扣優惠。

    無圍牆博物館——台東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保留的豐富生態與自然資源的東部地區,隨著鐵路與公路的建設發展,大量遊客的到訪、財團的投資,也正在改變地方的生態。
    在台東離市區 30 分鐘車程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沒有一般博物館的大門、鋼筋水泥、圍牆,只有自然樹林。這裡保留最原生的環境,不做文宣也不設路標,隱身於山林之間。
    17 年前,在地的布農族居民阿力曼得知有財團要收購該片土地,隨即四處籌錢要保住這片森林。隨後他與族人合作成立基金會,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來管理園區,並希望傳承在地文化。全區沒有電力設施、商店,吃飯要自己生火,訪客被規定要關手機,在導覽時則不使用麥克風,種種要求是為尊重自然、更要讓到此的人與自然共處。

    泰雅族秘境一日遊——宜蘭不老部落

    沿著羅東鎮的溪床往源頭去, 20 分鐘車程就可以來到「BulaBulau 不老部落」。泰雅族人世代居住於此, BulaBulau 在泰雅語中有閒逛的意思,在這片土地上,部落居民延續傳統來生活,從飲食、祭典遵循祖先的古法,也守護這裡的生態與環境。
    不老部落主要提供一日遊程,會依照不同的季節、作物來調整導覽路線,不同時節有不同風貌,而自給自足的生活也讓到訪者學習這裡的烹飪與飲食方式,如上山採藥與摘菇、飼養雞羊等,在這裡過著這裡的生活,就是遊程的主要內容。

    身為一名旅人,一個微小舉動便會大大影響在地

    如同前述所提,每個旅人、遊客的行為都會對在地有所影響,身為旅行者,我們更可以從小細節中來實踐永續的旅行模式。據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STC)提及,以下有幾個建議供旅人參考:
    旅行前
    1. 補充目的地背景知識:了解在地的歷史背景、傳統文化,讓你與目的地更親近
    2. 學幾句當地語言:像是簡單的「哈囉」、「謝謝」等用語,學會幾句當地語言,能拉近你與當地人間的距離
    3. 選擇友善環境旅宿:挑選具備環保標章、GSTC 認證的旅店
    4. 盡可能地精簡打包:試著簡單打包所需用品、輕裝上路
    5. 探索不同交通方式:盡可能地放大交通效益、降低碳排放
    旅行中
    1. 參與當地文化:品嚐在地美食、在當地市場購物以及參加當地節日或體驗
    2. 支持在地產品及服務:購物前可詢問商品來源,盡可能地支持在地商品,讓商業效益直接進入當地
    3. 避免過於激烈的討價還價:事前了解當地的購物習慣,在殺價前可進一步思考:我省下的一筆小錢,對當地攤販而言是否更有效益?
    4. 僱用當地嚮導:請當地人作為嚮導,可從中獲得更貼近在地的經驗分享
    5. 尊重自然環境:自備餐具、盥洗用品降低垃圾生成;正確處理垃圾、做好分類及回收;減少水資源、電力消耗
    旅行後
    1. 向親友分享永續旅遊的心法:分享旅遊故事、照片,並提供他人實踐永續旅遊的方式
    2. 試著探索更多:將旅行中的收穫、對永續發展的作法融入生活中
    當我們有意識的成為負責任的旅行者,旅行才能讓人真正深入在地、帶來正向影響。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閱讀文章
  • 成為未來人才,開啟影響力職涯!林以涵X李吉仁:社會創新組織是天然的修練場

    成為未來人才,開啟影響力職涯!林以涵X李吉仁:社會創新組織是天然的修練場

    社企流/文:李沂霖
    新世代青年,出生於 1980 年末,生在最好的時代——網路發達、科技便捷,生活條件相對優渥;同時,也身處全球問題最棘手的時代——氣候變遷日益嚴重、2020 剛迎來一場世紀瘟疫,世界變動相當快速。
    在社會問題不斷、永續發展當道的現代,這一代的求職者,對於未來職涯的想像,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期待,一方面他們滿懷抱負,重視企業是否兼顧環境與社會責任,並希望找尋與自己理念相符的企業;另一方面他們也重視自身權益,薪資福利、成長空間,都是求職時的考量。
    剛步出大學、準備投身職場的青年們,若你期待能從事一個對社會有益、同時不犧牲薪資條件、且能有所學習成長的工作,那麼,進入「社會創新組織」、開啟「影響力職涯」(Impact Career)或許是個合適的選項。
    長年耕耘社會創新領域的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觀察到,青年世代越來越重視「giving back」的精神,在她所接觸到的青年中,多數人都熱衷公益、盼為社會做出改變。然而,現實是,當詢問這群青年是否願意從事相關工作,常常都是搖搖頭表示:「我怕無法餵飽自己。」對於薪資的刻板印象,是青年進入社會創新組織的第一個阻礙。
    「除了薪資,在組織中的專業發展、經歷累積亦是讓青年持有疑慮的原因。」曾任職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專任教職逾 25 年,現任台大 EMBA 兼任教授,與誠致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均一教育平台等非營利組織董事的李吉仁教授說道。
    根據李吉仁多年來於學界及業界的觀察,他表示,年輕人通常希望可以進入有專業成長的地方,若是進入非營利組織,不少人抱有「不需要專業」的迷思,因而擔心這樣的經歷會不會不利於接下來的職涯發展。

    破除迷思!在社會創新組織工作比想像中學得更多、前景更廣

    面對這些迷思,李吉仁指出,第一,關於學習成長,在社會創新組織反而擁有更多機會,能面對困難、複雜的情境,長出相應的能力,是一座「天然的修練場」。
    李吉仁以知名的「70-20-10 員工學習發展法則」說明,一個人在職場上的成長,70% 是透過多元的工作經驗、20% 透過他人指導、10% 是藉由企業中的教育訓練課程。以進入社會企業工作為例,社會企業在處理具挑戰性的社會問題,同時亦要發展商業模式,本身就是處在一個複雜的位置,面對這樣的情境,身在其中的工作者,常常得親上戰場、面對問題,靠自己打出一條生路來——也就是說,在社會企業有超過 70% 的機會可以累積多元經驗,這就是天然的養分,得以讓人於職場中成長。
    再來,針對薪資的部分,李吉仁則以心理學中的「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解釋,工作內容方面,像是工作中的挑戰性、成長性等,被稱作「激勵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而有關工作環境,如薪資、福利等,則稱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簡單來說,對於初踏入職場的青年而言,真正驅使他們工作的動力,並非只是更高的薪資或福利等因素,更多的是來自於是否有工作挑戰與成長性的激勵因素,對於高成長期望的青年,若能選擇能提供對標市場平均薪資,但工作具有高影響力與意義的社會企業或非營利事業機構服務,應該也是很不錯的職場進入策略。
    因此,只要能破除多數人針對上述的兩大迷思,便能發現,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等場域,是相對有吸引力的。

    社會創新組織有 5 類,業態、環境各不同

    林以涵進一步提及,所謂具備社會影響力的「社會創新組織」,可分為以下 5 大類別:
    在服務型非營利組織中的從業者,如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中前往偏鄉教學的老師,是屬於要站上第一線接觸受益者、推動創新服務的角色;而在贊助型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如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中的核心成員,則是屬於居於幕後,分配資金與資源支持第一線做服務者、有如神助攻一般的角色。
    而同時要創造社會影響與財務價值的社會企業,目前多為 20 人以下規模的組織,亦有 20 人以上規模較大的組織。前者因組織規模小,身處其中的從業者便如三頭六臂般,能全面且高效地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並以創新思維提供有別於市場既有的產品或服務。而後者發展至一定的規模,組織相對地具有成熟度,其工作者應更懂得善用工具提升任務執行效率。
    此外,還有一類是落實永續發展之大企業。在越來越多企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與永續發展的趨勢下,企業中 CSR 部門、永續長等角色隨之而生,負責相關工作者,要能突破企業既定框架,以宏觀思考提出創新方法,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林以涵表示,這些組織業態不盡相同,青年可初步認識不同的組織樣貌,找到符合志趣的領域投入。

    欲進入社會創新領域工作,應具備哪些能力?

    綜合多年來於社會創新領域的觀察、以及近期國內外人才趨勢研究報告等資料,社企流歸納出 5 大必備能力,分別為:創新力、領導力、利他力、解決力與數位力。
    創新力,能突破既有思維、積極解決問題並帶來價值。包含具積極學習之「主動力」;可宏觀思考之「思考力」;以及用獨特方式理解資訊、連結資源並加以實踐之「原創力」。
    領導力,具倡議精神,能夠引導、鼓舞眾人達成共同目標。包含可激勵並啟發他人之「影響力」;能清楚傳遞訊息且具說服力,並熟悉人際關係、擅長與團隊合作之「溝通力」;懂得自我覺察與反思,並能理解他人感受之「情商力」。
    利他力,具無私精神與使命感、能察覺社會問題並勇於解決。包含擁有能發覺社會問題、理解社會創新之「覺察力」;由內心驅動自我達成大於自己的理想之「使命感」;以及懂得傾聽且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之「同理心」。
    解決力,面對複雜情境,積極採取行動,尋求解方並執行。包含具備遇到問題可梳理事件成因、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之「分析力」;掌握並管理任務進度、並有效實踐行動方案之「執行力」;具備彈性,可處理複雜與混沌的情況之「適應力」。
    數位力,運用科技找到最佳解方、帶來更好的生活。包含能使用網路獲取資訊、創造內容、分享訊息之「識讀力」;能夠解讀資料與數字,加以分析並做出更好的決策之「數據力」;熟悉科技並能加以運用於生活中之「應用力」。
    其中,李吉仁提及,領導力是青年較為缺乏的;而根據今年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發起的《青年世代X未來職涯大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青年亦表示自己缺乏領導力。
    「領導力在學校沒有教、也很難教,需要以困難的環境去淬鍊。」李吉仁強調,「領導力的發展不單是教出來的,而是淬煉出來的,因此,需要有發展的情境脈絡,亦即需要具挑戰性的任務情境,畢竟,平庸安逸的地方是養不出優秀的領導者的,因此,我認為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都是非常適合發展領導力的場域。」

    社會創新組織吸引人才 3 關鍵:合理的薪資、清晰的目標、可學習成長的環境

    而對雇主端而言,面對這群重視理念亦追求報酬的青年,該如何吸引並留下人才?林以涵指出,第一是合理的薪資報酬、第二則是清楚溝通組織目標。「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免要處理各種細瑣的事情,若創辦人未清楚溝通、落實組織使命,便會讓工作夥伴有見樹不見林之感,無法感受到他的工作項目與組織想改善的社會問題有何關聯。」
    李吉仁回應,社會創新組織的內部治理相當重要,「以非營利組織為例,資訊的透明度要以高於市場的標準來檢視,讓夥伴清楚地知道組織目標與方向,才能彼此建立信任、降低溝通障礙。這與一般企業是相當不一樣的,在一般企業中,資訊不對等常是刻意為之,以維持上面層級的權威感。」
    此外,營造可成長的空間、讓工作者有學習的對象也是關鍵,李吉仁提及,從事社會創新相關工作,不只是能「做好事」、更是能「好好做事」——做事的能力、方法都是專業所在。
    綜上所述,社會創新組織吸引人才的關鍵有 3 項:合理的薪資報酬、清晰的組織目標以及可學習成長的環境。

    從認識到行動,開啟有別以往的影響力職涯

    如今,隨著大眾對社會創新的認知度提高,李吉仁也觀察到,近幾年來,會主動找他詢問有關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問題的學生比例有逐年提升的趨勢,而這些大約一成五左右的學生當中,後續進入社會創新領域工作者大概有 1/3 。
    「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是可以被啟發、被發展的。」李吉仁觀察,這些後續投身於社會創新領域工作的學生,除了本身較具備人文關懷的特質,另外就是他們通常是透過書籍、課程或相關活動等機會,認識了社會創新領域,啟發了他們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
    透過此次「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策展,便是希望讓更多青年認識社會創新領域、開啟他們對於職涯的不同想像。
    「透過工作發揮影響力這件事情,不只是口號,其實已經是很多人在日常中的實踐。」林以涵期許,希望能讓更多青年認識社會創新組織、以及在其中的工作者,讓更多目前還在觀望的人們了解到,發揮影響力可以即刻即行。
    而林以涵也呼籲,希望能開發各組織之間「打群架的可能」,為不管是在非營利組織、企業的從業者們,建造更寬廣、多元的職業路徑(career path)。
    展望未來,林以涵期待:「目前正在閱讀專題的青年們,在 2、30 年後,也就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是手中握有資源者,或許還會多了爸媽的身份。屆時,期待這些人們已經可以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社會創新組織,更能鼓勵、支持自己或是下一代投入影響力職涯。」
    李吉仁則回應,對於社會創新組織人才發展的期許,是希望促進人才流動,讓工作者可順暢的流動於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 3 大部門,達到均衡發展。
    綜觀青年對於職涯的期待與目前的限制,接下來,李吉仁與社企流正在規劃一所非典型的「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開創更多機會讓潛力人才能運用專業能力去挑戰複雜的社會議題,啟發個人改變、更促進永續發展。(如欲了解更多或參與其中,歡迎填寫表格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策展夥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新一代求職者跟你想得不一樣?解析青年世代X未來職涯大調查

    新一代求職者跟你想得不一樣?解析青年世代X未來職涯大調查

    社企流/文:蘇郁晴
    為了解台灣青年對未來職涯的想像與期待,同時深入探索青年在不同層面中的利他程度與對影響力職涯的態度、並分析青年對未來職涯培力的需求,社企流攜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製作《青年世代 X 未來職涯大調查》,於今年 5 月以電話進行隨機採訪,5 天內蒐集到共 1068 位 22-40 歲青年的回饋。

    青年職涯想像:不只要「利己」亦重視「利他」

    每個人對於人生中「成功」的定義略有不同,根據調查顯示,在家庭美滿、財富自由、事業有成、改善社會問題或對社會有益等選項中,有 25.7% 的青年認為「改善社會問題或對社會有益」為成功的定義之一。
    有些人也會將進入理想公司,視為評估成功的要素,而青年認為理想的公司通常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在可複選兩項的情形下,「跟個人價值相契合」、「產業前景看好」和「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是青年最重視的理想公司要素。
    而對於理想工作組織的職涯期待,在可複選的情形下,青年世代最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良好的薪資福利」,而有 18.5% 的新世代青年認為「工作本身能對社會有貢獻」亦是考量對工作滿意度的要件之一。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新世代青年在挑選未來職涯方向、與評估對未來工作的期待中,除了考量薪資、福利等「利己」條件外,能對社會有貢獻、發揮影響力的「利他」要素,同樣是他們對未來職涯的想像之一。

    逾 9 成青年認為企業應對社會有正面影響

    隨著青年世代對環境、社會問題等意識抬頭,調查亦指出,高達 96.5% 的青年認為,企業除了應以獲利為目標,也要創造對環境與社會的正面影響。在可複選的情形下,青年普遍認為「公司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公司應該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公司應該給社會帶來正能量及好的影響」。

    過半數青年從生活、工作中身體力行,盼對社會更好

    不僅期待企業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青年更挽起袖子,支持、參與公益相關活動,盼能同樣為帶來正面影響。據調查顯示,在可複選的情形下,有達 79% 的青年曾經捐款給有需求者、47.9% 的青年曾購買環保或公平貿易產品、43.9% 的青年曾有擔任志工的經驗。
    除了在生活中發揮社會影響力,青年也希望能透過工作改變社會。在參與調查的民眾中,有 10.6% 的青年目前於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工作,而其中有 78.8% 的青年表示滿意目前的工作。在可複選的情形下,他們普遍對「薪酬福利」、「組織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和「工作氛圍」感到滿意,並有 61.5% 的青年表示,他們會繼續留在公益相關組織工作。
    而未在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工作的青年中,有 32.3% 的青年參與過公司舉辦的公益活動,更有 74.3% 的青年表示,希望可以透過工作去改變或回饋社會。青年普遍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希望能做好事幫助他人,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及好的影響。
    綜上所述,投身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社會創新領域者,對於自身工作的滿意度高,且有超過一半的青年願意持續在此領域工作。而尚未進入此領域工作者,亦希望能透過工作發揮影響力。

    新世代青年最注重「解決力」、較缺乏「領導力」

    為能了解新一代青年對未來職涯培力的需求,社企流觀察與統整未來人才應該具備的 5 種核心能力——解決力、利他力、創新力、領導力和數位力,並調查青年對於這 5 力的看法。
    根據調查,青年普遍認為解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其次為利他力與創新力。而問及青年是否有信心具備上述 5 大能力,結果顯示,他們最有信心具備的為解決力、而覺得較缺乏的則是領導力。
    綜覽《青年世代 X 未來職涯大調查》可發現,這批新一代的求職者相較於過往,更重視企業是否為社會與環境負起責任、也更注重自己是否具備能改善社會問題的影響力。此刻的他們,正懷著抱負、盼投入有別於以往的工作領域,通往兼具「利己」與「利他」的嶄新未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
  • 減法飲食學——全球吹起「少或無添加」風潮,食品成分越單純、越健康

    減法飲食學——全球吹起「少或無添加」風潮,食品成分越單純、越健康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時存在著細微的隱形健康疑慮——早餐吃的超商飯團、午餐喝的罐裝飲料,細看成分才發現標有超過 5 種以上陌生的化學成分。這些添加物究竟是什麼?它又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在食品製造規模化的前提下,食品製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減緩食品腐敗速度、同時又想滿足消費者對於食物色香味俱全的感受,食品添加物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遍使用於現代的食品中。
    儘管食品製造商所使用的個別添加物都在政府的規定標準內,但曾任衛福部食藥署技正的文長安表示,若長期過度食用這些化學添加物所製成的食品,可能會有慢性疾病與癌症的風險。

    少或無添加飲食風潮:全球 2/3 消費者希望食品的成分單純

    為了吃得更健康、更安心,消費者越來越傾向選擇天然、真實、少或無添加的食品。
    飲食媒體《FoodIngredientsFirst》於 2019 年統計,全球約有 2/3 的消費者希望食品中避免添加複雜、且難以理解的添加物。全球市場研究公司「Mintel」則根據歐洲市場調查指出,73% 的西班牙消費者與 65% 的法國消費者,都認為包裝上有清楚說明成分來源的食品或飲料比較能夠安心購買。
    這樣的飲食需求轉變,儼然成為食品製造業者的新標竿,為了符合市場需求與期待,通路與食品製造業者紛紛採取行動。
    如美國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德國的超市「奧樂齊」(ALDI)等通路,皆自行訂定相關規範,名列禁止使用的添加物清單。
    而據美國策略諮詢公司「L.E.K」報導,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瑞士飲食跨國公司「Nestlé」,即於官網中申明:「為了確保健康和營養,我們重新調配了旗下約 6500 項產品的成分。」美國暢銷的罐頭湯製造商「Campbells’s」、以及生產穀物、零食製造商「Kellogg’s」,也表示會在 2018 年前停止使用所有人工色素和人工香料。
    全球規模最大市調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估算,截至 2018 年止,少添加、無添加的食品在市場上的價值約為 388 億美元,預估將在 2026 年會達到約 641 億美元。由此可見,少或無添加飲食風潮已然逐步擴大、不容忽視。

    台灣的無添加市場先行者

    而台灣市場,大約 20 年前,也有少數生機業者陸續開始了純天然食物的追求。其中,以推廣蔬食著稱的有機通路「里仁」,觀察到一小群消費者注重健康的需求,便有了開發少化學添加物、少加工層次食品的想法,以高於政府法規的「里仁加工食品規範」,訂定了「能不添加就不添加」的原則,包括防腐劑、人工香料色素等皆在禁用之列,就此開啟了國內少添加食品加工的先河。
    當時,在無添加市場尚未成形的年代,要尋找願意減用添加物的協力廠商並非易事。絕大多數廠商都滿懷疑慮——拿掉增添色香味的添加物,食品的長相、口味便不是消費者習以為常的,他們真的會買單嗎?而減去防腐劑、人工香料色素等的輔助,純粹以食材本身的真實味道來製作食品,其口感、香氣、顏色、成本、保存期限都將成為額外的挑戰。
    為了鼓勵食品廠嘗試加入無添加食品開發的行列,里仁除了分攤廠商配方調整的開發成本、協助突破製程挑戰;更會買下開發過程中的失敗品。一路走來,已在台灣市場中培養出超過 300 家具有無添加食品開發能力的加工廠。
    此外,長期為里仁進行商品上架審定評鑑的「慈悅國際公司」,便以里仁的加工食品規範及評鑑經驗為基礎,於 2016 年底推出「潔淨標章」(clean label)評鑑制度,成為台灣市場第一個推動無添加的評鑑機構。有望進一步帶動更多廠商發展無添加食品,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如今,各類通路架上的少或無添加食品越來越多,品項涵蓋牛奶、巧克力、果乾、鮮食、飲料等類別,許多品牌廣告也以無添加為號召。根據《2019 台灣飲食行為調查》顯示,台灣 92% 的消費者重視食品少添加/無添加、80% 的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少添加/無添加食品。顯見台灣民眾在飲食消費上,比以往更加留意食品的成分、也更願意花錢追求健康的飲食。
    當越來越多人支持少或無添加產品,便能使食品製造商更有信心、能持續開發出更多健康的好產品。下次當你要決定這一餐吃什麼時,不妨留意天然、少或無添加的食品,唯有從日常中嚴謹篩選吃進肚的食物,才能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