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透過紀錄片《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的鏡頭,我們可以看見,日本奈良鹿不再被動等待遊客餵食,而是主動尋找食物,回歸原本的生存法則;南非企鵝在無人大街上漫步、更因海灘遊客減少而提高了捕魚機會;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龜也終於能在不被打擾的海灘上下蛋。
在台灣,也能發現少了人潮的森林遊樂區,多了野生動物的身影,如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可看見山羌、台灣獼猴、酒紅朱雀等動物,隨意穿梭於園區內。
在疫情於台灣逐漸趨緩之際,社企流邀請你一同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五項「陸域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Life On Land),一起保護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改善土地劣化的狀況,並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讓自然環境生生不息。
以下透過 9 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SDG 15 的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15.1 永續利用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
根據聯合國統計,20 年來,全球森林面積佔總土地面積下降 0.7%,相當於損失近一公頃的森林;雖然森林逐漸減少,但各國正竭力終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2020 年,全球物種及其棲息地最豐富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Key Biodiversity Area),包括陸地、淡水和山林等,相較過往,已平均增加 14% 被納入保護區,禁止人類破壞。
為了提高森林面積、維護淡水生態系統,聯合國呼籲各國保護及永續利用森林、沼澤、山脈、旱地,及其相關服務。在歐洲,便流行於都市中種植面積小、但密度高的迷你森林,它的生長速度是傳統森林的 10 倍、生物多樣性是傳統森林的 100 倍。(延伸閱讀:在都市中種下一座座迷你森林!風靡歐洲的造林運動,市民齊心找回綠意)
SDG 15.2 終止森林伐木,並恢復退化森林
由於人們不斷擴張農耕地,導致林木快速減少,每一年至少會有一千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為此,聯合國希望各國能落實永續森林管理(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確保經營者在以林木獲取利潤時,能不犧牲森林資源、生態系統或影響社區。
擁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森林,其自然保護區緊鄰開墾區,因此常有保護區的樹木遭到砍伐。為此,創意公司「AKQA」推出程式碼「Code of Conscience」,只要它追蹤到伐木者進入自然保護區,便會自動停止砍伐機運轉,讓樹木不受破壞。(延伸閱讀:在伐木機裡安裝「良心」,防止亞馬遜森林遭濫砍)
SDG 15.3 防止沙漠化問題,並恢復退化土地
據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基金「全球環境基金」指出,全球有 1/4 的土地正在退化中,若情況越來越嚴重,屆時人們可能無法再透過土地取得充足的糧食、乾淨的水源及清新的空氣,因此,防止沙漠化現象、恢復退化的土地,包括受乾旱與洪水影響的地區,是各國政府共同面對的關鍵問題。
身為農業大國之一的印尼,欲恢復 1400 萬公傾的退化土地,他們在一種名為「水黃皮」的植物中發現機會。水黃皮可適應乾旱與潮濕的土地,若將它種植在退化土地上,其固氮的功用,有助於提高土地質量。(延伸閱讀:從海濱到山丘都能生長的神奇植物——「水黃皮」使土地恢復生機,還能用來發電)
SDG 15.4 保護山區生態系統,並維護其生物多樣性
截至 2020 年,全球仍沒有停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為此,聯合國呼籲各國應保護山區林木、並維持生物多樣性,包括規劃保護區、停止非法森林砍伐等行動,並提升其永續發展的能力。
英國新創公司設計一套無人機工具組,它有土地資訊蒐集、育種、土地監測的功能,不但能種樹、改善氣候變遷問題,還能協助提升生物多樣性,復育自然系統。(延伸閱讀:土地復育一機搞定?英國新創用無人機灑種,開啟生態修復之路)
SDG 15.5 保護及預防瀕危物種滅絕、減少棲地破壞,終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生物正面臨滅絕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已有超過 3 萬種瀕危物種。
為了追蹤每一個瀕危物種個體,微軟攜手致力於對抗物種滅絕的非營利組織「Wild Me」,協助他們進行開源專案「Wildbook」,了解動物的遷徙習性,並建立稀有生物資料庫,致力保護稀有生物。(延伸閱讀:人類有 Facebook、動物有「Wildbook」!Wild Me 攜手微軟,用 AI 和社交媒體建立稀有動物資料庫)
SDG 15.6 確保基因資源公平分享,促進適當的使用管道
聯合國呼籲,各國應公平公正地分享、使用生物的基因資源及其產生的利益。
國際半乾旱熱帶研究所建立樹豆的基因資料庫,並選育一批新品種樹豆在許多國家推廣應用,因它營養價值高與耐乾旱的特性,成為亞洲、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糧食之一。(延伸閱讀:大豆接班人?未來作物「樹豆」耐旱又營養,台大開發農產品為部落點亮新商機)
SDG 15.7 消除受保護的物種遭盜獵及走私
根據 2020 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發布的《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World Wildlife Crime Report)指出,當野生動物自棲地被偷獵、屠宰和非法販售,不僅造成生物的生存危機,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情形,更影響人類健康。
非法販運的物種,顧名思義是未經任何檢驗等衛生控制,將增加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意即由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增加。報告指出,位居野生哺乳動物走私之冠的穿山甲,被確定為冠狀病毒的潛在來源。
該報告指出,在 1999-2019 年間,緝獲了近 6 千種物種,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珊瑚、鳥類和魚類。常見盜獵物種包含紅木、象牙、犀牛角、穿山甲鱗片等。
「在此報告中,有不少壞消息,但也有些好消息。」UNODC 研究主任 Angela Me 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象牙與犀牛角的交易量逐步下降,然而,仍有其他物種如穿山甲、紅木、歐洲鰻魚等,非法販運的情況持續發生。」
曾經飽受盜獵者所苦的肯亞,正逐步地遏止偷獵行為,他們開發一款手機 app「SMART」,讓巡護員可以此追蹤與記錄野生動物的地理位置、狀態、及周遭的可疑人物,並協助檢察官拼湊犯罪現場,有效逮捕盜獵者。(延伸閱讀:這款 app 成保護大象的功臣!肯亞研究中心:盜獵行為幾乎消失)
SDG 15.8 防止外來入侵種影響生態系統
若是外來入侵種在一處停留下來,便會與當地的原生物種搶奪食物、棲息地等,甚至直接消滅原生種,擾亂原有的生態系統。因此,各國需採取措施以防止引入外來入侵種、大幅降低它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台灣,一旦發現外來種入侵,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便會依據「是否危害主要糧食物種、經濟作物」與「是否傷害人類」兩因素判斷,若是對農作物與人類的危害嚴重,便會由發生地的縣市進行監測與防治。而最重要的仍是做到事前預防,不任意將外來動植物攜帶入境、棄養或放生,降低入侵種進入自然生態的機會。
而面對外來種議題,美國一名日籍廚師則突發奇想,選擇將外來入侵種入菜,將其變成一道道美味料理,掀起一場另類的飲食潮流,有望降低外來種帶來的環境影響。(延伸閱讀:把外來種變成美味佳餚!日籍廚師用特色料理守護生態)
SDG 15.9 將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國家及地方發展規畫
聯合國建議各國,應整合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價值,並納入國家與地方規畫及發展進程中。
台灣為了回應此細項目標,除了計劃在 2030 年前,將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專注於記錄自然環境保護的「綠色國民所得帳報告」中,也將生物多樣性評核,納入公共建設計畫審查機制、及中央對地方政府環境領域補助計畫的評核要項,盼能有效達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為了鼓勵生產者與在地居民友善管理土地,農委會林務局於今年開始給付「生態薪水」給符合條件者,盼能攜手全民一同愛護自然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延伸閱讀:「生態薪水」2021 年上路!農民務農兼保育,代替全民良善管理土地)
採取 5 項行動,讓陸域生命皆能生生不息
當人類都待在家,讓野外動物獲得短暫的喘息,然而此舉並非達成 SDG 15 目標的根本解方,我們應從日常生活的選擇與習慣做起,守護地球豐沛的陸域生命。
1. 減少紙張浪費,並選擇具永續認證的木製品,例如,購買具有永續森林管理(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簡稱 FSC)認證的產品
2. 優先選擇友善土地的農產品,不讓土地因為過度利用而退化,例如,選購不使用化學農藥的蔬果
3. 不購買違法的野生動物製品,避免瀕危物種絕跡
4. 維護在地環境,給予野外的動植物一個乾淨的棲息地,例如,爬山、露營時妥善處理自己製造的垃圾、主動發起或參與淨山活動
5. 支持關注友善土地、生物多樣性議題的組織,讓他們有足夠的資源維護陸域生命,例如,擔任志工、捐款給相關團隊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