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Phoebe Chao
聯華電子多年來秉持對環境的承諾,運用台灣第一筆環保署認可的碳權交易所得,於 2016 年推動「綠獎」,從最初以促進環境生物多樣性與物種復育為目標,到 2022 年邀請社企流一同策動「綠色創新獎」,將影響力擴大到氣候變遷及循環經濟議題。截至目前,綠獎已支持 81 件生態保育與綠色創新計劃,成為促進環境永續的堅實後盾。
2024 年 11 月,聯華電子舉辦第九屆綠獎頒獎典禮,表彰在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方面表現卓越的 13 家得獎團體與學生。聯華電子共同總經理暨永續長簡山傑提及,「生態挑戰日益嚴峻,對人類與環境均造成重大影響,而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是需要長期的資源和堅持。聯電多年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像是增加機器設備汰舊換新的預算、每個月檢視用電情形等等。」簡山傑補充,聯電希望 2030 年綠電採用率達到 50%,他也感謝供應鏈夥伴的支持,並期許能長遠的陪伴綠獎走向未來。
助力永續農業,綠獎得主擴大綠色影響力
在頒獎典禮中,邀請到 2023 年第八屆「綠色創新獎」的兩獲獎團隊——恰口科研與元沛農坊,分享他們的執行成果以及影響力。
恰口科研專案經理陳浩軒表示,全球每年因病蟲害、氣候變遷等因素,約有價值達 2380 億美元的農產品被廢棄。洽口科研的團隊為此致力於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開發環保植保劑及保鮮劑,助力農業永續發展,並已將產品拓展至全球多個國家。
至今,超過 50 個農產品項、100 個中大型產銷班,每個月有超過 50 公頃農地在使用洽口科研的產品。他們也協助台灣的農民外銷芒果,同時降低農藥使用、降低農產品損耗,以及提升整體外銷品級。未來,洽口科研更是計畫將技術應用規模擴大,並進軍歐洲市場,持續推動農業減廢與食品保鮮創新。
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則分享,極端氣候影響農業生產日益顯著,台灣每年豐水與枯水之間的變化趨於極端,加劇天然資源分配的挑戰,以埔里鎮茭白筍產業為例,因農地需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枯水期供應壓力加劇。元沛農坊透過 人工智慧物聯網 (AIoT)技術,提升埔里茭白筍田的水資源與能源效率;運用智能感測器與自動化設備,能監控田間水溫、用電量,並優化灌溉策略,達成每 0.5 公頃土地每月節省約 800 度電,減碳 4 公噸之成效。同時,與學界、聯電等企業合作,建立碳排放基線,支持淨零轉型,這不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也開創支持農民與綠色採購的社會共好模式,為未來永續農業鋪路。
從衣物到雨傘,兩大新創打造永續生活新風潮
接下來的分享者,則是 2024 年第九屆「綠色創新獎」得主加減數位「3R 衣循環生活圈」以及樂眾科技「AIoT 城市共享傘」。
加減數位致力於時尚產業的循環經濟,團隊結合數位科技與創新服務,推動衣物零廢棄的目標,並串聯品牌與供應鏈,共創可持續時尚未來。「我們想要解決衣物浪費的問題,希望讓每一件衣物都可以延長它的價值或是創造新價值。」創辦人黃瑾茹表示,因為綠獎,讓她看見跨產業共同推動永續的可能性,並期許未來有更多夥伴參與循環時尚,加入讓這個以衣服為起點的倡議行動,留下一個美好的環境給下一代。
樂眾科技的「AIoT 城市共享傘」計畫則透過「raingo pass」系統實現了共享傘服務。通過 AIoT 租借站,將其建成城市基礎設施,讓人們無需擔心忘記帶傘或雨傘損壞等問題。樂眾科技執行長余季堯表示,「每把雨傘的製造會產生約 10 公斤碳排放,而全球每年約有 6 至 10 億把傘被廢棄,造成巨大的碳排浪費,Raingo 就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目前,雨傘租借服務已覆蓋台北捷運與機場捷運各站,並與連鎖超市、百貨公司等合作,設置超過 500 個站點,吸引 15 萬以上會員。由於 raingo 租借站占地小且無需插電,便於放置在民眾容易取用的地方,讓雨傘透過系統高效循環利用。
綠獎讓社會看見企業如何以行動實現永續承諾。從支持農業創新到循環生活,綠獎每年持續擴大影響力,啟發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面對氣候挑戰。透過綠獎累積多年的基礎、每年不斷地再進化,將持續支持更多團隊為氣候變遷、綠色創新與循環經濟找到解方。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篇文章由聯華電子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