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恰口科研粉絲專頁Photo Credit:恰口科研粉絲專頁
恰口科研研發出以碳材為載體的植物性保護與保鮮製劑,一方面能夠在耕作期間預防蔬果的病蟲害,大幅提高作物良率,在採收後亦可利用天然保鮮製劑延長保鮮期,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耗損,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也進而減少了糧食的浪費。
社企流/文:鄭伃倢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統計,每年約有 13 億公噸的糧食損失與浪費,佔全球糧食總量近 15%。除了我們印象中常見在消費者端丟棄食品的浪費外,糧食生產過程中所經歷的「糧食損失」更是不容小覷。
這些因生產過程中氣候、處理不當、人為過失、動物死亡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糧食損失,在蔬果類產品中平均高達 40%,不僅對地球資源利用不利,更讓農夫在經濟與風險控管上承受巨大壓力,使得許多農民不得不使用大量且高毒性的化學農藥來維持收入,造成了環境與農業生產上長期的負面循環。
成立於 2018 年的恰口科研,研發出以碳材為載體的植物性保護與保鮮製劑,一方面能夠在耕作期間預防蔬果的病蟲害,大幅提高作物良率,在採收後亦可利用天然保鮮製劑延長保鮮期,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耗損,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也進而減少了糧食的浪費。
(恰口科研開發以碳材為載體的植物性保護與保鮮製劑,有助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減少糧食浪費。來源:恰口科研粉絲專頁)
(恰口科研開發以碳材為載體的植物性保護與保鮮製劑,有助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減少糧食浪費。來源:恰口科研粉絲專頁

開發天然保護劑,高效讓蔬果無毒且保鮮

創業初期,利用竹炭科技生產吸管與環保杯的恰口科研,因緣際會下遇到芒果小農主動找上門,開啟了植物保護劑的研發之路。近年來面對到極端氣候,農作物田間的嚴重病害增加,越來越多農戶發現大量使用農藥的成效有限,也造成環境與耕作地的破壞,希望可以找到更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恰口科研所開發的碳晶讚植物保護製劑 PRO 與保鮮製劑 FRS,噴灑後在作物上面形成保護膜可防止真菌孢子附著,也能讓碳晶球中含有的精油停留更久以延長殺菌。
耕作期間外,採收後如何加強保鮮也是農民面臨的問題,加上台灣許多蔬果農友都有海外銷售的企圖心,個體戶或小農合作社卻往往沒有開發冷鏈技術的資本。恰口科研產品中含有的碳能吸收促使作物成熟的乙烯,延長保鮮的時間,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鮮方法高度貼合農民們的需求,讓這些高價的蔬果能在運輸中保有價值,亦不浪費,因此這項技術又被稱為「貧窮人的冷鏈」。
在導入自身產品之後,恰口科研的夥伴會投入到農場中進行觀察與輔導,協助農戶們解決第一線遇到的問題,創辦人柯志諭表示每一項作物與農場的條件,包含是溫室還是網室等等細節,都會影響保護劑調配的比例,需要花時間找到最佳的稀釋與噴灑方案,「每一次的導入都是一個學習,也像是一場實驗。」他說道。
恰口科研「以天然植物保護劑取代傳統化學農業」的解決方案,至今為止已經讓使用的農作物良率提升至 90% 以上,在運輸過程中可將耗損降至 5% 以下,產品本身低毒性,無環境傷害危害的特性也已獲得防檢局「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認證。以環境友善的產品技術,大幅減少農作物生產中的耗損,陪伴農民們共同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風險,帶來經濟穩定,恰口科研一步步創造農業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貫徹多面向的永續精神。
(恰口科研進入農場導入天然植物保護劑。來源:恰口科研粉絲專頁)
(恰口科研進入農場導入天然植物保護劑。來源:恰口科研粉絲專頁

獲綠獎支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此次,恰口科研以「從農廢棄物循環加值到農業永續發展計畫」獲得第八屆聯電綠獎支持,在台灣市場已有諸多耕耘之後,恰口科研決定利用獲獎後的 11 個月輔導育成及獎金資助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創造更多永續商機。
(恰口科研以「從農廢棄物循環加值到農業永續發展計畫」獲第八屆聯電綠獎支持。來源:綠獎提供)
(恰口科研以「從農廢棄物循環加值到農業永續發展計畫」獲第八屆聯電綠獎支持。來源:綠獎提供)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柯志諭帶著團隊造訪包含美國、日本、澳洲、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接觸到的物種也非常多元,尤其以東南亞地區的經驗最深刻,像是泰國及馬來西亞,因位處較為炎熱與潮濕的地區,能夠放置的時間已較其他地區短,相較其他地區受到極端氣候的衝擊也大,受到的病蟲害更加嚴重,廢棄率也隨之升高。產業條件上,東南亞在農業技術上的發展較為弱勢,讓農戶在外銷上碰到許多阻礙,恰口科研的技術導入,將大幅度提昇東南亞產品外銷的可能性,也因為保護劑的使用符合永續的條件與精神,讓農企業能夠看見進軍歐美的商機,這也是當初恰口科研選擇投入東南亞客戶的初衷。
柯志諭以泰國的專案為例,該家農企業有 30 多年的歷史,目前有 500 多位員工,與泰國農民契作,在泰國本土產業鍊上頗具規模代表性,耕地也遍佈泰國各地。跟著客戶坐長程車到各個地方,讓柯志諭可以在第一線觀察到泰國和台灣生產模式的區別,或是農業病態的不同,客戶開放且相互信任的態度,更是讓他印象深刻。「有遇過一些客戶連產品說明都沒看,但他們很高度的配合,這樣即使有些東西沒有成功的,但在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樣大家一起合作下來,其實會蠻有趣的。」也因為這樣精確使用與測試,讓泰國的合作能夠很快看出成效,在蘆筍以及芒果上已經有顯著的良率提升,持續外銷瑞士、英國。
在海外拓展的挑戰上,柯志諭則提到跟台灣小農合作社、個體戶比率高的模式不同,此次客戶中有的作物就超過 100 種,或單一作物施作的面積是台灣的數百倍,不只是產品規模化的導入問題,光是保護劑的運輸就是在台灣從未遇過的情況。透過此次綠獎輔導育成的支持,也讓恰口科研能從商業策略上逐步建構海外的銷售與生產模式,更有效率地與海外的農戶合作。

捨化學農藥、延長兩倍保鮮期,開拓農業永續新可能

在這次綠獎的計畫中,恰口科研利用自身的產品,讓至少 150 公傾以上耕作地從化學農藥轉為使用植物性保護劑,取代了至少 1000 公噸的農藥稀釋液,在各國的生產效率上亦至少提升了 30% 以上的病蟲害防治,延長了兩倍的保鮮期,效果十分顯著。
未來 3 年內,恰口科研預計開始在海外設廠,拓展國際影響力,持續減少農廢棄的產生。同時,也在製程上恰口科研重新思考自身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計畫與企業合作,在包裝與耗材上增加使用再生材料的比率,讓產品與技術導入達到更全面的永續。「我們希望將非化學農藥的技術推廣到全世界,取代各個地方的化學農藥,減少農業廢棄物之外也努力在製程上減少一般廢棄物,達到更高的減碳量。」柯志諭說道。
從 2018 年至今,恰口科研從國內拓展至海外數國,團隊也從 2 人成長到現在的 9 人。柯志諭感謝這期間不同計畫的支持,獲得綠獎更是在國際上提高能見度的好機會,不僅讓環境永續的精神得以展現,外界的支援與輔導更是讓綠色企業能夠永續經營、維運下去的關鍵。「把夢做得大一點,跳脫既有框架去做不同的嘗試,回過頭時會發現自己早已超出當初預想的成就。」這是柯志諭給未來申請綠獎團隊的鼓勵。而恰口科研的行動正印證了這點,將持續在農業永續的道路上開拓全新的可能。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篇文章由聯華電子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