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李沂霖
你曾想過吃下肚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嗎?位於雲林的三小市集,是一個重視飲食、致力搭建資訊透明溝通平台的農夫市集,在這裡,我們能夠近距離與生產者接觸,了解日常食材是從哪裡來、又是如何被耕種出來的。而原本為銷售而苦惱的農夫,也因此擴大了能見度,讓辛辛苦苦以友善耕作方式產製的農產品,被更多人認識、支持,形成正向循環。
從一份學生作業開始推廣友善耕作,縮短消費者與產地的距離
三小市集,意即「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創辦人李宜倩期待,從自己開始做起,慢慢吸引大眾關注,小人物也能創造改變,促進永續富饒的土地、並獲得微小而深刻的滿足。「我們都很小,但只要聚在一起,力量就會變大!」
三小市集的誕生,源自於李宜倩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當時的她,看見農民耕種的辛勞、以及產製符合友善耕作精神的農產品之不易,便發起「三小棟計畫」專案,運用 3 棟閒置空間,經營起推廣在地物產的平台,協助農民做產品銷售。 10 年過去,當時的畢製成為一生的志業,三小棟計畫搖身變為三小市集,每個週末在雲林舉辦,聚集當地農家,傳遞友善農產品理念。
定期辦理市集的重要性,在於拉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對生產者而言,可以更了解消費者需求;而對消費者來說,則能更加認識生產過程的辛苦,雙方因而能建立更深厚的互信關係。
曾有一位柳丁農友,在停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轉型為友善耕作後,曾數次對於果樹不施肥難以成長感到灰心,也常面臨因不噴農藥導致蟲咬問題、農作物外觀不如以往漂亮的壓力。所幸,每每在市集面對消費者時,又能因眾人的支持與回饋,找到堅持友善農耕的動力。
除了為農民開創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三小市集也是支持農友從事友善農耕的強力後盾。如柳丁農友產出外觀不夠漂亮、較不符主流市場規格的作物,三小市集便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後製成如可可橙片等加工品,重新於市場亮相,拓展多元的銷售方式,一方面保障農民的收入、一方面也降低外觀不佳、但營養價值依舊的格外品,被丟棄浪費的命運。(同場加映:台灣每人每天約浪費 3 個超商飯糰! 即刻參與「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救剩食、拿好禮)
每週一次的市集之外,李宜倩也發展出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的電商服務「三小市集網路商店」、以及常設的實體店面「三小市集食育基地」,擴大民眾可以買到優良農產品的機會。「有些自外縣市來的消費者在市集認識三小之後,就會透過網路商店持續購買農民的產品。」李宜倩分享,支持三小市集理念的消費者已從雲林本地,慢慢擴散至全台各地。
號召企業認養土地,創造員工與農友多贏
不只開拓面對消費者的曝光管道,三小市集更將目光放到企業身上。李宜倩表示,隨著永續 ESG 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企業願意投入心力照顧員工、友善環境,而企業認養土地,將友善農耕製成的作物與員工分享,便是一項實踐永續多贏的做法。於是,三小市集推出「企業好田計畫」,號召企業認養土地、以預購支持農夫實踐友善耕作。
對農友而言,有了企業的支持相當於部分收入獲得保障,可無後顧之憂地專心耕作。而對企業而言,透過好田計畫,能夠讓員工吃到栽種過程透明、栽種方式無毒安心的農產品,亦能透過拜訪產地,讓大家更加認識友善耕作的重要性。李宜倩分享,有些因公司參與好田計畫而認識友善農耕理念的員工,在計畫結束後仍持續向三小市集的農友購買作物,正是推動此計畫最期待看見的影響力。
在生活中選擇永續,過健康安心的日子
今年,三小市集與由星展銀行(台灣)及社企流共同策動的「星展永續好時光」串聯,自 11 月 26 起,連續 3 個週日在雲林舉辦永續生活體驗。活動包含手作工作坊、市集、展覽等內容,旨在透過體驗,提供大眾於生活中更輕鬆落實永續的選擇。
在一場「柑橘大變身」工作坊中,便帶領大家學習全果利用方法、製作柑橘清潔劑,參與者表示學到了零廚餘的應用、也期待未來能參與更多類似的活動。
而在永續市集中,則聚集了台中、雲林、彰化、嘉義等在地好食好物,如真巧巧克力、ENEH 怡然自得有機棉等,讓眾人可認識更多對環境、社會更好的永續選品。
「要支持友善耕作的農民,需要一群人的力量。」李宜倩期待,持續透過推廣良善供應鏈,落實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攜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力量,共同實踐健康安心的生活、邁向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