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

專欄文章

209篇)
  • 為什麼要有解嚴紀念日?台灣民主轉捩點與普世價值

    為什麼要有解嚴紀念日?台灣民主轉捩點與普世價值

    社企流/文:Wei Ho
    對台灣而言,2025 年是極具指標意義的年份,是台灣解嚴後的民主歷程將邁入第 38 年,首次追平過去那段長達 38 年的戒嚴時期,這也象徵著民主制度已走到與威權歷史對等的分水嶺。
    這道「戒嚴令」曾是全球最長的軍事管制令,最終在 1987 年 7 月 15 日宣告終結。當時,面對日益高漲的民間抗爭與持續的國際壓力,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台灣歷史自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今,這 2 個等長的「38年」在歷史的座標上相遇:一個代表著國家權力的高壓壟斷,另一個則標誌著公民權利的艱難萌發。這個時間上的對稱點,促使我們必須對過去與未來,進行一次深刻的審視。
    本文重點摘要:
    • 解嚴紀念日是什麼?
    • 轉型正義是什麼?
    • 全球人權發展情況
    •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解嚴紀念日是什麼?為何很重要?

    台灣在 2007 年解嚴屆滿 20 週年,台灣政府正式將 7 月 15 日訂為「解嚴紀念日」。但為什麼要特別設立這個紀念日?
    從不同世代來看,當年歷經戒嚴與解嚴時期的人們,是社會上的中堅份子;而年輕世代從小就在自由開放的環境裡長大,「自由」就像是空氣一般自然。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是要不斷地提醒大眾,「民主,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它的發展經常會受到波折、甚至倒退。」如果一個社會忘記了自己是怎麼爭取到自由的,那麼它也就會失去保護自由的警覺與力量。藉由紀念日的形式,讓歷史一次次提醒我們:「自由是寶貴的,但也十分容易失去。」(同場加映:當人權正義亮起紅燈——從疫年回顧,認識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

    「解嚴」的歷史重量

    理解「解嚴」的歷史重量,必須從戒嚴的真實面貌談起。台灣戒嚴時期,始於 1949 年 5 月 20 日。在國共內戰敗退的背景下,國民黨政府以「確保台灣安定」為名,頒布《台灣地區戒嚴令》,將全島置於軍事管制之下。這段漫長的歲月,便是後來人所稱的「白色恐怖時期」,一個國家權力凌駕一切,公民權利被全面凍結的年代。
    在戒嚴體制下,台灣社會被置入一套「準戰時」的法律框架,憲法中關於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在「動員戡亂」的大旗下被一系列特別法令與行政命令實質架空。政治上,「黨禁」確保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地位不容挑戰;思想上,「報禁」與無所不在的出版審查制度,將媒體馴化為政權的喉舌,任何異議的聲音都可能被貼上「為匪宣傳」的標籤而遭查禁,作者甚至身陷囹圄;在司法層面,軍事審判的權力被極端擴張,平民僅因政治言論、組織讀書會、或被指控為匪諜,就可能被送上軍事法庭,在缺乏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下遭致重判,造成無數政治冤案。在這種高度壓抑的制度環境下,社會的自發性與創造力受到極大限制,批判性的公共討論也難以存在。
    1987 年的解嚴,讓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有了回歸正常的機會。軍事管制的結束,代表憲政體制可以重新運作;而陸續解除的「黨禁」與「報禁」,則為政治的多元競爭與媒體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白色恐怖所留下的恐懼和影響,並不會因為一道命令就馬上消失;但同一時間,一個全新的局面也已經出現:人民開始有機會回頭檢視過去的歷史、公開討論過去不敢談的政治話題,許多被壓抑的社會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

    公民社會的萌發與動能

    其實,早在蔣經國宣布解嚴前,已有零星社會運動發生,例如指標性的反杜邦設廠運動與 519 綠色行動等,正是這些不斷衝撞體制的能量,為最終的解嚴積蓄了關鍵的社會動能。解嚴之後,人民重新奪回集會結社的自由,各類型的公民團體便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關注的議題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威權時期被長期忽略的每個角落。(同場加映:上街真的有用!社會運動如何為氣候政策帶來改變?
    從環境保護領域的反核運動、挑戰以開發為導向的價值觀;到勞工組織走上街頭,為爭取合理的工時與勞動條件而抗爭;再到婦女團體(如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性別平權、推動重要立法;以及人權與司法改革團體(如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長期監督政府,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值得信賴的司法體系。這些公民團體透過街頭遊行、公共論壇、政策研究、國會遊說等多樣化的方式,扮演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也成為了監督政府施政、彌補法律不足、並為弱勢者發聲的關鍵力量。它們的存在證明了,民主不僅僅是定期投票,更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對公共事務的持續參與。
    這股「由下而上」的動能,不僅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除了選舉與政黨政治之外,另一股不可或缺的核心驅動力,更與當時席捲全球的「第三波民主化」(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浪潮相互呼應,以此證明了台灣的轉型,並非單純由上而下的政治施予,而是如同當時在南歐、拉丁美洲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一樣,都是由人民自主的覺醒與堅實的社會力量所共同構成的。

    從傷痕中學習——轉型正義是什麼?

    在漫長的戒嚴時期,無數人民受到威權體制的系統性壓迫,失去名譽、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而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是大步向前,也需要回過頭關照歷史的傷痕。而「轉型正義」的工作,正是試圖修復這些創傷,並確保今日的民主社會,能真正從歷史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將「真相」、「正義」、「賠償」、「保證不再發生」及「追憶」列為轉型正義的 5 大核心。最初,政府透過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密政治檔案、撰寫調查報告等方式,系統性地拼湊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圖像,讓這段被掩蓋的歷史得以重見天日;與此同時,受難者的平反工作也在進行。經由撤銷數千件威權時期的不法刑事判決,讓受難者得以回復名譽,也象徵著國家承認自身曾犯下的錯誤,國家也試圖透過金錢賠償作為對於受難者及其家屬的具體彌補,而關於「保證不再發生」則透過移除威權象徵的討論、改革曾為獨裁服務的情治與司法系統,並努力將這段歷史納入國民教育,從而建立起整個社會對威權統治的「集體免疫力」。
    雖然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起步較晚,也偶有不同立場的聲音干涉其中,但這項工作仍持續進行。2022 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階段性任務達成,轉交政府 6 大部會持續推動相關工作;2025 年 6 月行政院的「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中,行政院長也提及未來中正紀念堂將轉型為「民主教育園區」,讓社會大眾能夠更加理解台灣如何從威權走向民主,並強化人權與法治的價值觀念。

    全球民主浪潮下的人權發展情況

    從 1970 年代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曾讓全球許多國家走向民主,帶來了希望。然而,近年來的趨勢出現了改變。根據美國倡議團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2025 年全球自由報告》,全球自由度已連續 19 年下降,僅在 2024 年,就有 60 個國家的人民在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方面有所倒退。
    這種「民主倒退」的現象並不僅限於近年。歷史上的「布拉格之春」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等事件,都警示著我們:一個自由討論政治、對未來有所期望的社會氣氛,有可能隨時被國家力量所鎮壓和中斷。
    除此之外,以武力鎮壓人民話語權的威權樣貌仍未遠去,但當代威權政體的統治工具變得更加多樣,也更加難以察覺。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發布的《2024 年度人權報告》,我們可以窺見當前全球威權主義的樣貌:
    1. 以武力限制言論自由、結社和和平集會:現今仍有部分國家會任意逮捕、強制失蹤,或以過度武力鎮壓公民行動。如孟加拉當局下令「就地槍決」以鎮壓學生運動,造成上千人死亡;2025 年的土耳其全面禁止抗議,並無差別攻擊和平示威者。
    2. 以法律作為箝制人民聲音的武器:包含阿富汗、中國、德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在 2024 年都曾提出可能打壓言論自由或迫使媒體關閉的法案,而衣索比亞、匈牙利、巴拉圭、泰國等國家,也採取新措施限制結社自由.如解散或暫停非政府組織與政黨。
    3. 以科技工具侵害人民自由:隨著臉部辨識技術的發展,部分國家以無人機等工具監控和平示威者,這個做法不但侵害隱私權,也使得人們畏懼表達自己的聲音。而越來越多國家普遍使用間諜軟體技術,也使得新的數位安全威脅浮現,如部分國家透過應用程式與數位平台監控一般人民。
    當代威權主義的樣貌,不僅存在於單一國家內部,更是一種交織性的全球現象。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其行為也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壓迫,進而造成全球範圍的人權倒退。

    自由的守門人,3 大國際人權組織

    儘管全球人權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但仍有許多組織在為捍衛人類尊嚴,追求一個共存、共好的世界而努力。這些全球性的人權組織,扮演著調查者、倡議者與守望者的多重角色,是國際公民社會的重要支柱。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人權組織之一,其核心工作方法是進行獨立、客觀的實地調查,並發布關於各國人權狀況的研究報告。該組織尤其關注死刑、酷刑、政治犯和言論自由等議題。其最廣為人知的特色是強大的全球會員網絡,透過發起「寫信馬拉松」等公眾運動,動員全球公民寫信或連署,直接向侵犯人權的政府施加道德與輿論壓力。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

    此組織以其發布的深度、嚴謹的調查報告而聞名。其研究員會針對特定國家或特定主題(如童兵、集束彈藥等)的人權侵犯情況進行長期追蹤與詳盡記錄。他們的報告不僅向公眾揭露事實,更重要的工作是直接與各國政府、聯合國及其他國際機構進行政策倡議,試圖從法律和制度層面推動根本性的改變。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以研究和評估為主要工作的美國倡議團體。每年發布的《世界自由度報告》(Freedom in the World)會對全球各國的「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大項進行評分,並將所有國家分為「自由」、「部分自由」和「不自由」 3 種類型。這份報告因其長期的數據積累和系統化的評估方法,已成為各國政府、學者與記者衡量全球民主趨勢的重要指標和風向標。
    除了上述組織,還有許多在特定領域深耕的專業團體。例如,「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專注於監測全球新聞自由狀況,並為受迫害的記者提供支援;「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則致力於實地分析,以預防和解決致命衝突。(同場加映:讓被審查的新聞得以自由——無國界記者打造「Minecraft」虛擬圖書館,收錄官方封鎖的歷史事件

    面對守護人權、自由與民主,我們可以怎麼做?

    解嚴紀念日不僅是要我們謹記歷史的傷痕,它也提醒著我們民主與人權的成果並非一勞永逸,需要世世代代持續行動,才能守護現有的自由。面對當代複雜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為台灣乃至全球的人權進步奉獻心力。

    強化人權教育與歷史記憶

    遺忘歷史可能導致威權復辟,因此透過教育確保社會大眾認識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艱辛歷程,是鞏固民主的第一道防線。現今有許多單位都正為此努力,由政府成立的國家人權博物館,透過展覽、研究與教育活動,使人民能有機會認識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
    民間亦有許多組織深耕人權教育,如鄭南榕基金會舉辦「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使學校教育與人權教育銜接的可能性提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辦理「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帶領年輕學子認識白色恐怖相關歷史。此外,這些組織也會辦理講座、工作坊與出版刊物。透過走讀人權場館,或參與相關團體活動,並支持將這段歷史更完整的納入課綱,才能確保這個社會能夠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建立起對威權統治的集體警覺性。

    積極參與公民社會與國際連結

    一個健全、活躍的公民社會,是抵禦威權的重要防線。台灣幸運地擁有非常蓬勃的非政府組織(NGO)生態,在各個領域監督政府、推動改革。我們不必精通所有議題,但都能從自己關心的領域出發,找到參與的方式。例如,關心人權與司法改革,可以追蹤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倡議;在乎性別及 LGBTQIA +平權,則可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站在一起。同樣地,在環境永續、勞動權益等攸關社會發展的議題上,也都有許多專業的非營利組織正在努力。
    除了關注這些非營利組織,實際的定期捐款,或是投入時間擔任志工,都是為公民社會的永續發展提供最堅實的幫助。而這份來自民間的茁壯力量,不僅深耕台灣,也正透過國際交流與世界連結,共同守護著普世的民主價值。

    健全民主法治與監督機制

    民主的品質,依靠健全的制度與公民的監督。看到其他威權國家以法律和科技為武器,我們更應該檢視自身的民主機制。首先,必須捍衛司法體系的獨立性,使其不受政治干預,保障人民權利。同時,也要注意任何以「效率」或「安全」為名,實際上卻過度擴張行政權、限縮公民權的立法或政策。
    此外,公民的個人實踐也同樣重要。在數位時代,我們應養成查證資訊來源、辨別錯假訊息的習慣,以抵禦認知作戰。而手中的選票與選後的持續監督,更是我們能直接影響政治、最實際的監督工具。 透過每一次投票做出選擇,並在選舉後持續要求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對政策負責,才能確保民主機制為人民服務。

    推動普世價值與多元共融

    人權的終極關懷,是對每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的尊重。這份尊重不應只停留在法律或政治層面,更必須深化為日常生活中擁抱多元、促進共融的文化。 這份文化體現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它要求我們努力消除基於性別、性取向、種族、國籍、身心狀況或宗教信仰等任何形式的歧視。它也意味著學習傾聽不同的意見,即使無法全然同意,也要捍衛對方發言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要保障少數群體的文化權與社會參與權,當我們能在校園、職場、社區等每一個生活場域,都努力實踐相互尊重與包容時,就是在為台灣的民主,打下最溫暖也最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在風暴與戰火中找尋穩定——2025 全球 10 大風險一次看

    在風暴與戰火中找尋穩定——2025 全球 10 大風險一次看

    社企流/文:Jenny Yeh
    從 2024 年底到 2025 年初,在台灣的我們是否感受到有別於以往的「寒冷」?是否也讓你誤以為全球暖化的現象趨於緩解?但根據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卻在 3 月時公布,2025 年的 3 月的氣溫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3 月,而各地區的極端降雨及乾旱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除了氣候問題外,是否大家也關注到區域衝突逐漸升高?自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經過 3 年,仍未看見停戰的休止符;此外,以哈衝突也已即將屆滿 2 週年;5 月 7 日,印巴之間衝突更是一觸即發,區域衝突緊張情勢也越來越緊繃。
    在充滿各種風險的當今,有哪些趨勢是我們應該要特別關注的?
    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 2025 年 2 月發布第 20 版的《2025 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 2025, GRR2025)。以 2024-2025 年 WEF 進行的全球風險認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為基礎,針全球超過 900 位專家學者對當前及未來全球風險進行調查並彙整出 33 種風險、進行分析。此外,報告也提出在不同時間維度下的風險,從 2025 當年度的即期風險、至 2027 年 2 年內短期,以及長期至 2035 年的風險評估,協助全球包含企業、政府等決策者在應對當前最急迫的危機時,也能兼顧長期發展的策略考量。
    以下,將以《2025 年全球風險報告》為核心架構,從即期風險、短期風險到 10 年的長期風險評估探討,透過多時間框架的方式,重新理解目前充滿複雜且挑戰的風險態樣及全球風險的演變趨勢及個別風險間的彼此關聯。

    2025 年當前的全球風險格局:武裝衝突、極端天氣與地緣經濟

    2025 年全球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遷惡化、社會兩極分化和經濟壓力加劇。超過半數受訪者預期未來 2 年將處於不穩定或動盪狀態。環境風險從長期憂慮轉為迫切問題,經濟衰退和不平等風險高度相互關聯。此外,技術風險(特別是生成式 AI)加劇假訊息傳播,社會分裂惡化。全球治理框架難以應對多重危機,決策者面臨平衡當前危機與長期優先事項的挑戰,「危機常態化」正在形成中。

    不斷升溫的地緣政治議題

    根據報告指出,2025 年最有可能引發全球重大危機的首要風險為「國家間的武裝衝突 State-based armed conflict」。將近 1/4 的受訪者表示,這是最迫切、直接的威脅,更反映出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以及現有的國際秩序備受挑戰。國家間的武裝衝突不僅僅是地區性問題,更可能對全球的經濟、社會及安全產生連鎖反應;當區域衝突不斷擴散、升級,連帶影響糧食、能源等供應,讓國家安全成為各國政府當前最重要的議題。

    跨越 1.5°C 環境風險迫在眉睫

    歷經 2024 年被確認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氣溫首次超過 1.5°C 門檻,極端天氣事件包括熱浪、乾旱、洪水、暴風以及野火等仍備受重視,位居即期風險第二名,其強度及發生頻率日益增加。例如 2024 年加拿大與歐洲的熱浪及野火、2025 年 1 月美國洛杉磯野火事件、2025 年 4 月美國美國中西部遭受暴雨狹帶龍捲風襲擊等,都對於人類造成生命威脅、基礎設施損毀、農業與經濟損失嚴重。據研究推估 2025 年氣候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可能達到 1450 億美元 。

    經濟手段成為地緣政治新戰場

    第三名則是「地緣經濟對抗(Geoeconomic confrontation)」,國家透經濟手段,如關稅、產業政策、進出口管制等,來實現地緣政治目標,將會導致貿易爭端、經濟碎片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穩定更為不利,可能引起嚴重通貨膨脹。2025 年 4 月起,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各國股市經濟動盪。另外,川普政府也主張必須透過與美國雙邊談判,此舉跳過 WTO,讓全球多邊經貿體系面臨崩解危機。

    錯誤訊息與假消息為最需關注的新興風險

    另外,位居第 4 大即期風險「錯誤訊息與假消息(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也值得關注。此風險已連續第二年成為首要注意的短期風險,在 2025 年列為第 4 大即期風險。由於生成式 AI 的快速發展,更容易進行大規模製作和傳播極具說服力的虛假內容,例如深偽影像、文字或聲音等,加上大眾普遍對於主流媒體信任度下降,轉往社群平台,使得這些錯誤訊息可能煽動對立、干擾選舉、破壞市場穩定,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加劇地緣政治複雜性和社會兩極化,更可能威脅民主進程與國際信任。儘管歐盟的《人工智慧法》和《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等相關法規正在推進中,但在應對以 AI 生成的虛假資訊策略,以及在全球不同司法管轄區的適用性方面,仍充滿不確定性。
    2025 年的全球風險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相互強化。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農業受損,進而引發非自願遷徙和經濟衰退;而社會兩極分化往往與假訊息脫離不了關係,進而加劇阻礙對氣候變遷和網路安全等風險的有效應對,也可能導致社會持續分裂;地緣政治衝突擾亂全球供應鏈,推高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在缺乏經濟機會下加劇通膨,引起社會不滿和分裂。

    未來 2 年內的 5 大風險

    針對 2 年短期風險,報告指出 2025-2027 年最迫切的 5 大全球風險,包含:錯誤訊息與假消息、極端天氣事件、國家間的武裝衝突、社會兩極分化以及網路間諜與戰爭,而這些 5 大風險將會導致人民對於政府機構的信任,以及加劇社會及地緣政治的分裂情形,阻礙各國間的合作關係。
    報告也顯示因全球局勢在地緣政治、環境、社會、經濟與科技領域中愈趨分裂,導致整體樂觀情緒下滑。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於未來 2 年的全球前景感到擔憂。其中 52% 受訪者認為全球局勢將呈現「動盪不安」、31% 的人預期出現「劇烈震盪」、另外 5% 則認為將掀起猶如「暴風雨來襲般的狂瀾」。這種悲觀的情緒展現也會是全球領導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使得決策者採取更加謹慎、規避風險方式,如減少投資、加劇貿易保護主義、降低國際參與意願等。這也造成負面的回饋循環,不利全球趨勢發展。

    被低估的 AI 技術影響

    連續兩年在短期風險中排名第一的錯誤訊息與假消息,在在凸顯對於社會凝聚力及治理造成威脅。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AI 工具是造成錯誤訊息與假消息風險問題,但「AI 技術的不利結果 (Adverse outcom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卻列為短期風險內第 31 項風險,在 33 項風險排名中排名倒數,更在前一版的報告中下滑兩個排名;但卻在 10 年的長期風險中上升至第六名。在短期風險評估中偏低的問題,意味著「我們是否低估 AI 對於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速度以及間接影響?」又或著這些影響目前仍遙不可及?這可能導致當前社會對於 AI 造成的影響時,無法即時處理而演變成高風險。

    進入高風險警戒的極端天氣

    自 2006 第一版的全球風險報告發布以來,極端天氣事件強度及頻率持續惡化下,正從長期關注問題轉變成一個迫切的風險危機。除此之外,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已明確地歸因於來自氣候變遷加劇,讓極端天氣事件並非獨立發生的自然事件,而是需要立即透過調適及緩解措施來避免產生,非自願性的氣候移民事件發生進而加劇社會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

    武裝衝突下的經濟與人道雙重危機

    國家間的武裝衝突排名從前一版報告中的第 5 名,躍升至第 3 名,顯示當前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正在削弱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註一)及對於國際機構的穩定性及信任度。 此外,國家間的武裝衝突也直接影響經濟,導致人道危機並加劇社會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網路間諜與戰爭」風險有著高度關聯,顯示現在的戰爭、衝突形態已不再局限於過去傳統戰爭型態,而是擴展至數位、資訊層面,戰爭影響更加全面。此外,衝突發生的即時成本也會從其他資源中轉移,如社會福利、氣候行動等,造成惡性循環。

    信任度正在流失的社會

    而社會的兩極分化則表示短期 2 年中社會穩定性將面臨挑戰,造成的主要因素來自於日益加深的意識形態、經濟不平等、地緣政治不穩,以及在因為演算法結果導致社群推播同樣內容,加深同溫層厚度,而忽略了其他不同觀點,使得資訊越來越片面化,缺乏理解事件整體樣貌的機會。除此之外,嚴重消減公民對於機構的公共信任度、共同價值觀減少,進而侵蝕民主體制運作,不僅限讓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升溫,也可能激化國家內部衝突。

    延伸至網路世界的戰爭

    網路間諜與戰爭的風險認知提高,是源自於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緊張局勢升高有關,也被認為國家間的武裝衝突成為 2025 年即時首要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影響範圍包含無形的公共信任外,對於實體基礎設施,如海底電纜攻擊事件等。這也意味著,戰爭型態已跳脫過往的武力侵略,將戰場延伸至數位領域。
    這些風險間的連鎖反應不僅是短期挑戰,更是長期問題,如極端天氣、社會兩極分化和污染等風險,既是 2025 年的短期威脅,也是未來 10 年內的主要風險。意味著應對策略必須兼顧短期緩解與長期根本解決,如既要減少碳排放,又要確保綠能轉型時不引發大規模失業潮。另外,全球治理上也遇到挑戰,像是氣候變遷、網路安全和移民問題需要有進一步的跨國合作,但地緣政治緊張和國內社會分裂卻削弱了國際合作的可行性;此外,假訊息的氾濫進一步侵蝕了各國間的共識與信任,破壞全球協作的基礎。

    未來 10 年全球面臨 10 大風險

    未來 10 年(至 2035 年)環境問題仍佔據前 3 名風險威脅。極端天氣事件的持續且不斷升級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對於全球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構成嚴重且不容忽視的長期威脅。此外,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生態系崩潰問題,更影響人類福祉與健康生態系之間的依存關係。位居第三名的地球系統的關鍵變化,則是反映出自然系統的不可逆的變化,如洋流改變、冰帽或大氣成分等,這些變化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
    在短期風險中,未能看出技術風險帶來的即時性影響,在長期風險中的排名則有顯著上升。這也表示,我們對於新技術在短期時間框架下帶來哪些影響還未能全面被理解,產生「滯後效應 hysteresis」(註二)目前對於 AI 各種實驗性的應用,可能讓我們忽略背後深層的危機。
    報告也提到,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秩序將逐漸衰退,替代權力中心如中國、印度等國家崛起,重塑全球經濟關係;此外,超高齡社會挑戰,帶來人口結構改變,不利的人口趨勢將加劇風險威脅,養老金危機、長照部門勞動力短缺影響普遍,對於全球資本流動、創新及工業鏈都可能產生連鎖反應。

    充滿挑戰的未來仍有機會

    面對如此複雜且相互關聯的風險,在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充滿挑戰,同時也存在機會。例如當短期危機像是通貨膨脹、區域衝突等事件發生時,往往讓人容易忽視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社會信任崩解等長期風險問題。然而,也因此能加深各國政府、企業等對風險的深刻認識,迫使積極加強基礎設施、供應鏈以及社會安全網等具韌性的社會系統建設,因應當前短期風險,也為長期問題奠定可發展基礎。

    區域合作將彌補國際鏈結之不足

    當今國家間的武裝衝突、地緣政治加劇等,嚴重削弱國際合作的意願及可能。讓原本需要透過強而有力的跨國鏈結應對的全球風險,如氣候變遷、移民、網路安全等,缺乏國際間的互信關係,而讓全球性風險難以落實。即便在全球合作上受阻,但卻增加區域及地方合作的可能性,城市間的氣候適應,區域內的國家建立具韌性供應鏈及網絡等,由下而上的的合作模式,彌補國際合作的空缺。例如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由全球近 100 個主要城市市長所組成的,共同開發適應策略。目前有 8 大氣候行動專案網絡,不同城市根據目前城市情況參與在各種專案中,分享知識與應對方式。

    企業將成應對風險的關鍵角色

    處理多重危機時所需的各項資源、財政、人力等將大幅增加,但面對經濟成長放緩趨勢下,各國政府須在不同優先事項中做出抉擇,而導致某些領域的資源匱乏;這時,企業與民間組織就能透過技術創新、動員資源等提出解方,促成有效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像是在網路安全,就能借助企業對於資訊安全的專業能力,搭配政府政策來應對相關風險。在台灣,有台灣資安主管聯盟(Taiwan 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 Alliance, CISO),透過企業組織聯盟,共同推動企業資安、搭建政策溝通平台,也對聯盟會員進行資安推動進展及建議;國際上則有網路威脅聯盟(Cyber Threat Alliance, CTA),由多家國際資安公司組成的非營利組織,組織成員之間即時共享威脅情報,以更快地偵測、預防和應對全球網路攻擊,而企業間合作也間接支援各國政府的網路安全工作。

    用科技打敗科技!AI 可成抗風險有力幫手

    近兩年,生成式 AI 技術突飛猛進,讓假訊息大量出現在社交媒體及數位平台,降低大眾對於事實及風險認知,錯誤資訊也阻礙社會共識的形成、削弱政府應對風險的公信力;同樣地,依然可以反過來利用 AI 科技、大數據及區塊鏈的資訊技術,改善氣候監測、資源配置等問題,讓技術創新科技成為有利的幫手。像是智慧電網應用,來自義大利的能源公司 Enel 利用 AI 預測電力需求和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的發電量,動態調整電網負載,減少能源浪費,並提高電網對突發狀況的韌性;或是來自以色列的新創公司 CropX 藉由數據收集及 AI 分析,為農民提供土壤監測和灌溉優化方案建議。

    沒有人是局外人,公民力量越發重要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下,現有的國家治理結構難以立即、快速地適應新興風險,例如新科技帶來的變革,或是複雜型態的風險危機。這時,公民社會組織變得相當重要,填補國家政府無法即時挹注資源的空白,公民團體、社會創新組織能進行大眾倡議、促進社會對話,更能作為監督政府的角色,舉例來說,如關注氣候及環境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和平等,或是在數位時代下捍衛公民自由的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等,又或是在追求利潤同時也兼顧社會與環境效益的 B 型企業、有著明確社會使命的社會企業,在推動變革上,無疑是重要的關鍵角色,更是面對風險時的力量。
    從《2025 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我們得以窺見當前的世界充滿挑戰及不確定性,而認識風險是採取有效行動的第一步,藉由跨領域的合作,並重建且強化彼此信任,應對潛在挑戰,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更穩健地前行。
    註一: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透過集體合作和制度化途徑來應對共同的挑戰和管理國際事務,當代最顯著的案例為聯合國,是當代多邊主義最重要的實踐平台。
    註二:滯後效應(hysteresis):描述一個系統的狀態不僅取決於當前因素,更受其歷史路徑影響,導致即使原因消失,系統也難以立即或完全恢復原狀的現象。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川普上任反永續?一次看懂 2025 企業實踐永續的挑戰與機會

    川普上任反永續?一次看懂 2025 企業實踐永續的挑戰與機會

    社企流/編譯:Wei Ho
    邁入 2025 年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就任第一週便撤銷永續發展相關資金,並公開反對 DEI——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 等努力,導致整體政治氛圍對企業推動正向行動形成壓力。但對於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CSR)並未消失,而是在轉型。即使面對政治逆風,大眾對企業承擔責任的期待反而更高。消費者、投資者和員工希望企業在政府缺位時挺身而出、採取實際的永續作為。過去的做法已難以奏效,未來需要更深度的整合、更具成效的行動以及可衡量的成果。

    7 大關鍵趨勢,佈建永續新局

    一、漂綠行銷退燒,永續投資成為主流

    光鮮亮麗的永續行銷活動已走到了盡頭。流於表面、缺乏實際行動支持的行銷手法,只會適得其反,許多企業已經從中汲取了慘痛的教訓。在消費者和投資者日益嚴格的審查下,能夠透明地展示真實影響力並以數據為佐證的企業,將贏得信任和忠誠度。預計 2025 年漂綠行銷活動將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對永續發展計畫的實際投資,進而推動可衡量的改變。(同場加映:認識 3 個關鍵名詞,避免落入打造企業永續品牌的誤區

    二、不再空談 ESG,監管與行動並進

    儘管各國 ESG 報告規範不一,投資者對可靠 ESG 數據的需求卻持續增長。根據 ESG Today 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調查研究,80% 的投資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永續投資。同時,監管要求也在不斷擴大。歐盟的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將強制要求近 5 萬家公司在 2025 年之前提交永續發展報告,而加州等州也在強制執行氣候風險披露。加拿大、英國和日本也正在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 標準接軌。
    台灣金管會也與國際趨勢同步,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並將於 2025 年開始推動多項新規,包含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之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以及所有上市櫃公司揭露其所屬產業別之永續指標資訊等。

    三、實踐 DEI 與社會影響力,企業才能贏得消費者

    儘管面臨來自政治和社會的反對聲浪,但消費者仍重視 DEI,以及企業是否積極投入社會影響力。《2025 Edelman Trust Barometer》顯示,67% 的消費者更傾向於信任那些致力於社會議題的企業。然而,單靠行銷價值觀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將其融入產品和服務之中。例如,一家以永續採購和公平勞動實踐生產肥皂的公司將會蓬勃發展,而一家僅僅行銷多元共融倡議的肥皂公司則無法引起當今精明消費者的共鳴。(同場加映:企業不談 DEI,卻更重視 DEI:從內化開始,打造企業文化 DNA

    四、政治並非一切,夥伴關係才是關鍵

    全球商業領袖們不再只關注短期政治趨勢,而是著眼於未來:氣候與社會公平將是供應鏈與市場健康運作的關鍵。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和 IsoMetrix 的研究,國際合作夥伴日益傾向優先考慮重視永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的企業,即使這些企業目前並未大肆宣傳。如今企業面臨的種種挑戰,包含清潔用水、塑膠、醫療保健的可及性以及教育的可及性等議題,都必須透過夥伴關係來解決,沒有任何單一組織能夠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挑戰的範圍和複雜性。夥伴關係能夠釋放共同利益,並使有限的資源能夠以更有針對性的方式發揮更大的作用。與跨部門合作夥伴、戰略供應鏈組織、通路合作夥伴,甚至是競爭對手合作,以擴大規模和提高效率,確保解決方案具有包容性,並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五、捐款與配對計畫依然重要

    由於政府對社會與環境議題的經費縮減,個人與企業正在挺身而出。即便是最堅定的保守派或自由主義者,也總會有一個關心至深、願意捐款支持的議題。即使政治趨勢轉變,人性不會輕易改變,人們仍會以個人身分支持各種公益事業。經濟衰退的陰影逐漸消散,消費者信心正在回升,也推升了慈善捐贈的意願。能夠讓員工輕鬆捐款並提供配對捐款的企業,將能提高員工忠誠度與參與感。而雇主支持的捐贈計畫,不僅有助於建立正面形象,也能透過與員工凝聚共同價值觀,強化公司內部文化。

    六、輕忽災難應變,後果不堪設想

    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將會意識到,災難正在持續發生,且新興的災難也不斷出現。事先規劃災難應變策略,能幫助企業在災難發生時更主動、更有效率地採取行動,同時為組織建立長遠價值。此外,這也能提升永續部門在企業內部的戰略地位。事先與企業核心策略整合,並取得領導層的共識:針對哪些議題採取行動,以及如何行動。如此一來,當不幸發生災難時,才能迅速調配資源應對。

    七、行動創造價值:技能型志願服務正夯

    員工渴望行動,卻苦無方向?企業可以幫助員工了解,參與公益活動不僅無損職涯,更能促進個人成長。技能型志願服務 (SBV) 是一種高投資報酬率的員工參與和社會影響策略。與傳統的志願服務計畫不同,SBV 讓員工運用自身專業技能來解決緊迫的社會挑戰,從而為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帶來可衡量的利益。這種做法不僅嘉惠員工,更能為企業帶來正面效益:包含改善領導力發展、增強創新能力,以及提高員工的留任率和參與感等。

    踏上挑戰的浪頭! 2025 企業永續行動指南

    面對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要落實 ESG 行動看似面臨嚴峻的考驗,但也是一個創新的機會,以下提供 6 項建議:

    一、適時停下腳步

    近年來,企業的 CSR 與 ESG 工作在多元化發展地浪潮下,也衍生許多令人困惑之處,因此梳理永續策略是否與公司發展業務策略一致十分重要,以避免永續相關行動計畫過於分散或模糊。

    二、審視資源、發揮優勢

    企業應審核自身獨特的資產,找出能獨特貢獻於社會公益的途徑。不僅可發展配合國際地球日或慈善捐款等方式,更應深入探索企業在產品、服務、資源和人才上的獨特優勢,並與企業內部的關鍵意見領袖共同構思,找出獨一無二屬於企業的永續模式。

    三、提出與業務目標一致的永續計畫

    若企業已制定明確的發展策略,永續倡議應與其目標一致,例如科技公司決定將永續行動重點放在支持具有創新性和環境驅動的新創公司上,因為支持這些新創公司可以推進核心業務目標——透過建立未來的客戶、在新市場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提供寶貴的見解來改進公司自身的核心技術。

    四、讓數據說話

    透過數據佐證 ESG 對企業及社會具有雙重價值,展現其在商業模式創新、人才招募、政府關係、策略夥伴關係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效益。

    五、建立跨部門合作

    跨部門合作能強化永續計畫,並爭取更多資源。與行銷、產品開發等部門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永續倡議。

    六、堅定立場、以人為本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企業領導者應保持積極,避免因擔心爭議而放棄行動,並以人為本,關注員工的需求,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脫穎而出,實現永續發展。
    當今的社會充滿挑戰及不確定性,但其中也蘊藏許多機會,如何透過企業策略與永續目標一致並發揮企業獨特資源以及建立跨部門合作,ESG 將可能是企業發揮影響力及創新力量的關鍵機會。如同那些最成功的永續領導者,是以大膽構想、策略性對齊以及對實質改變承諾前進的人。問題不在於是否能擴大 ESG 計畫,而在於我們將如何帶領這場變革。
    2025 年是相當關鍵的一年,不僅迎來川普的「永續逆風」,亦面臨《巴黎協定》 十週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倒數期等國際目標之進程檢核點。凡此種種,都將是檢驗企業堅守社會責任與永續轉型決心的關鍵時刻。

    【名詞解釋】

    CSR 是什麼?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指的是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應對其營運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和環境影響負責。它強調企業應超越法律義務,主動採取行動以促進社會福祉和環境保護。CSR 的核心在於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道德責任和自願性行為,涵蓋了企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ESG 是什麼?

    相較之下,ESG—— 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一個更具體的框架和一套評估指標,用於衡量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3 個關鍵領域的績效和風險。ESG 強調將永續發展因素融入企業的營運決策和風險管理中,透過具體的指標和報告,投資者和利害關係人可以更客觀地評估企業的永續發展績效和潛在風險。ESG 的發展受到投資界和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被視為評估企業長期價值和風險的重要工具。
    簡言之,CSR 是企業應負起社會責任的廣泛理念,而 ESG 則是實踐和衡量這一理念的具體框架和工具。CSR 側重於企業的道德承諾和自願性行為,而 ESG 更側重於績效的可量化衡量和風險管理。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國際海洋十年計畫倒數中!如何打造我們想要的海洋?

    國際海洋十年計畫倒數中!如何打造我們想要的海洋?

    社企流/文:繆葶
    佔據地球超過 70% 的面積,海洋作為調節氣溫的要角,是水循環、氮循環的起源,同時擁有多元廣袤的生物多樣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生態系,不僅對於人類的經濟活動影響深遠,對於亟欲邁向永續的我們更是至關重要。但海洋系統的破壞日益嚴重——全球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漁業活動中的濫捕、非法洗魚,以及嚴重海洋汙染等現狀,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然而,海洋的知識與人才匱乏,也讓我們無法有效找出因應之道。
    除了被列於 SDGs 14 「水下生命」目標之外,2017 年經聯合國會員大會宣告,於 2021 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 (Intergovernme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簡稱 IOC)推出為期 10 年的「海洋十年 ( Ocean Decades )」計畫,為求達成海洋永續,致力於發展相關科學知識,除了更進一步了解海洋系統之外,提供支持永續海洋的技術、擬定不同的計畫,並讓人們得以更了解這片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蔚藍,進而採取更多友善海洋的行為。(同場加映:認識 SDG 14 水下生命,掌握永續海洋的關鍵目標

    海可以更好!實踐永續海洋的 10 大挑戰

    海洋十年計畫透過鑑別優先需求、建立相關基礎設施,並連結此計畫中的利害關係人——包含因為海洋樣態變遷招致損害的開發中國家、海洋學家、政府、NGOs 以及私人企業等,-交流彼此的實務經驗,穩固資源及夥伴關係,以持續培養並推進關於管理海洋的科技技術。為設定目標,海洋十年計畫列出永續海洋的 10 大挑戰,同時由 IOC 為核心,針對這些挑戰一一設立工作小組,期下更有 400 餘組織團體對應挑戰,推出超過 500 個相應專案。種種目標設定,均為求 2030 年得以達成目標,「讓海洋從目前的樣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From ocean we have, to ocean we want )」。海洋十年的 10 大挑戰為:

    由於海洋汙染主要源自陸地,但對於污染源頭所知甚少,且過往研究多半限於北半球海岸線。本挑戰目標為識別、減少與減緩汙染源,進而保護水下生態。

    佔據地球超過 7 成以上的面積,海洋系統對於人類存續至關重要,包含氣候調適、糧食等重要資源。本挑戰目標為開發相關工具,了解海域生態臨界閾值,進而保護並建立有效的管理框架。

    數十億人口依賴海洋做為營養來源,此外,漁業及水產經濟的發展,也帶來工作機會。本挑戰目標為在氣候變遷、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持續維持並優化海洋環境。

    每年海洋經濟價值約為 30-60 兆美元,更影響超過 30 億人口的生計。本挑戰目標為透過生態管理,進而推展政策,確保資訊、技術及利益分配的透明性及公平性。

    海洋不只能吸收熱能及二氧化碳,紅樹林及珊瑚礁也具有優異的吸碳能力;海洋能也是減少碳排重要的再生能源。本挑戰目標為透過海洋科學進而了解海洋與氣候間關聯,以數據以預測並回應未來發展。

    全球有超過 1/3 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 100 公里範圍內,面對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要如何增加這些地區對於海洋風險的韌性是重點。本挑戰目標為社區賦能,以提升面對氣候、海洋、地質以及人為等危害風險的韌性。

    全球共享同一個海洋,而透明且公開的觀測系統對於海洋健康及海洋經濟至關重要。由於現階段海洋觀測系統缺乏資源與資金,同時存有斷層,本挑戰目標為由各國政府、科學家、NGO 組織等建立透明公開的海洋觀測系統,同時確保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同等的存取權利。

    打造公開、平等的數據資料庫,是保護、管理並永續海洋資源的關鍵。本挑戰目標為開發開放資料庫,並數位化歷史資料,建立透明的海洋觀測平台。

    人人均有近用海洋資訊與知識的權力,然而如今卻於年齡及性別上存有顯著差異。本挑戰目標為填補海洋知識落差,以及資源分配的差距。

    無論是環境面或是社會面,人類永續發展與海洋的關係日益複雜且迫切。本挑戰目標為建立一個對海洋有更深理解、重視及關懷的社會。

    海洋十年計畫下一步,將加速動員所有利害關係人

    海洋十年計畫已邁入第四年期,今年 4 月甫於巴塞隆納完成年度會議 ( 2024 Ocean Decade Conference),各項挑戰也推出進程白皮書。內容提到,海洋十年計畫目前在全球利害關係人的共同驅動下正快速成長;然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連結網絡也是影響計畫成敗的關鍵。同時,這些被研發出的知識與科技,是否能被最需要的人群接觸並使用,也存在有一定風險。
    巴塞隆納為期一周的會議中,有超過 120 場次的座談與論壇會議,主題橫跨海洋清潔、海洋健康與韌性、永續海洋經濟等。會議中也發表了《巴塞隆納聲明 ( Barcelona Statement )》,以原有計畫維框架,確立海洋十年計畫在未來的重點優先順序,透過利害關係人跨部門共同推進、深化現存海洋科學與知識,進一步了解海洋汙染的全球分布,以及之於人類健康與生態系的影響。同時,強化永續水產生產以及具備氣候韌性的海洋經濟專案,將認知化為具體行動。聲明中也呼籲各國政府、企業、NGO 等各個組織,能夠大幅增加資源投注,包含政策面及資金面,以確保海洋十年計畫旗下各個專案的可持續性。
    海洋十年計畫的研究結果,也將成為 2025 年法國尼斯聯合國海洋大會的討論議題,該會將以「加速行動並動員所有關係者以保護及永續海洋」為題,強調海洋系統風險的緊急性,朝向 SDG 14 繼續努力。
    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 Elinor Ostrom 曾說:「人類世 ( Anthropocene) 正在改變我們與地球間的關係,我們必須決定該如何承擔這個責任。」自 19 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無成本的概念,對於自然資源的取用與掠奪,代價已在 21 世紀的今天逐漸浮現。該如何面對並尋求永續發展,是現今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做為生命之母的海洋,更是我們的不二責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全球永續當道,企業如何轉型?4 大關鍵議題、16 個創新解方一次掌握

    全球永續當道,企業如何轉型?4 大關鍵議題、16 個創新解方一次掌握

    社企流/文:蘇郁晴
    對企業而言,2024 年是邁向永續轉型的關鍵時刻,不只各國政府開始要求企業揭露永續資訊,員工與消費者也對企業的永續作為有更深的期許。
    看見這樣的趨勢,星展銀行(台灣)以「2024 邁向永續——企業的必行之路」為題、舉辦「星展基金會影響力共好圈論壇暨晚宴」,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黃思翰提及,星展對永續非常重視,也希望讓更多夥伴一同關注永續。此次辦理這場活動,期盼能邀請企業與組織一同掌握當代關鍵議題、認識創新解方,探索永續轉型的下一步。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致詞表示:「企業欲回應永續不能只是單打獨鬥,而是要思考如何與其他組織、消費者一同展開合作,將夥伴關係納入企業治理中,進一步放大影響力。」

    企業永續轉型必知的 4 大關鍵議題

    議題一:綠色金融

    近幾年,各國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透過推出以友善環境為目標的金融產品或服務,鼓勵個人和企業投入永續發展行動。具體而言,金融機構該如何創造對地球更好的行動?星展銀行(台灣)訂定回應永續的 3 大主軸「負責任的銀行」、「負責任的企業營運」和「創造超越銀行業的影響力」,從銀行內部業務開始落實淨零碳排、鼓勵客戶一同加入永續行列,同時也支持社會企業的發展。
    舉例來說,星展銀行(台灣)整理出 9 大高碳排產業的淨零碳排路線圖,在授信時便會將這些企業的實際碳排量與此做比對,來決定授信額度多寡。星展銀行(台灣)企業及機構銀行負責人暨永續委員會主席羅綸有表示:「各產業都需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業務內推動永續。而銀行是資金的提供者,因此我們藉此來幫助客戶達成淨零碳排。」

    議題二:淨零碳排

    參與 11 次聯合國氣候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 COP)的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以淨零碳排為軸,分享國際現況與趨勢。他表示,目前全球氣候政治問題已達成共識,包括將升溫控制在 1.5°C、化石燃料盡快結束、以及訂定損失損害賠償機制,接下來各國將積極關注碳定價、綠色金融和能源轉型 3 個議題。
    彭啟明分享,2023 年美國總統拜登推出「氣候人才庫」計畫(American Climate Corps),預計培育兩萬名綠色能源和氣候韌性人才,未來將與科技業工作一樣成為高薪工作之一,鼓勵青年投入相關工作。最後他也點出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台灣的氣候作為遠落後於國際,需進一步強化整體氣候戰略、氣候科技投資、綠色金融與碳市場機制,並與國際做連結。」

    議題三:DEI 友善職場

    DEI 包含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3 大面向,是每個企業都需重視的議題。深耕東南亞移工議題的 One-Forty 創辦人陳凱翔從 2023 年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發布的報告中點出目前的趨勢:「國際對 DEI 的關注從性別平權、LGBTQI+、身心障礙,到現在更重視多元族群共融。」
    該如何達成多元族群共融對台灣而言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有超過 75 萬名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再加上新住民與新二代,共有 160 萬人,「如果這是一個城市,它將是除了六都以外,人口數第七多的城市。」陳凱翔說,尤其目前政府對移工政策越來越開放,包括開放更多的國籍、人數、可從事產業、停留時間,「我相信移工將是解決企業目前面臨缺工等問題的最佳解答之一。」(同場加映:DEI 為什麼重要?未來發展關鍵是什麼?One-Forty 陳凱翔:將由性別平等走向多元族群共融

    議題四:智慧運用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結合數位與永續的「雙軸轉型」,科技巨擘之一的微軟(Microsoft)如何祭出相關行動?微軟亞太區永續雲副總經理張恩言分享,2023 年,他們將自家生成式 AI 工具 Copilot 導入協助企業監控內部行動對環境帶來影響的平台 Microsoft Sustainability Manager 中,有助企業快速取得所需資訊、自動生成如《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的報告書、建立碳排放的計算模型等。
    2023 年底,台灣微軟也攜手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協進會、PwC Taiwan 資誠推出給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的 ESG 數位共享平台「智慧零碳平台 iCX(Intelligent Carbon Exchange)」,協助他們追蹤國際相關趨勢與政策、生成碳查報告,並一步步實踐淨零目標。

    16 家社會創新組織,助大眾吃喝玩樂都永續

    為了提供企業更多永續轉型的靈感、並創造更多合作共創的機會,星展基金會影響力共好圈論壇暨晚宴上也邀請 16 間在不同領域深耕的社會創新組織來到現場擺攤,讓更多人近距離地認識各組織提供的永續好點子。參展單位包含:
    1. 玩轉學校:結合創新教育與永續教育,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關心社會與環境議題、並培養關鍵素養能力,期望打破傳統重視成績、缺乏關鍵素養的教育現象。
    2.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使用市場上僅含 0.01% 的台灣國產大豆製作與販售相關產品,以支持當地農民落實友善耕作,並減少進口黃豆在運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3. 三小市集:從雲林出發的友善食農平台,串連超過 120 家守護環境的農漁牧生產者,為企業夥伴提供綠色採購服務;同時也與企業共創 ESG 永續食農行動方案。
    4. 印花樂:與 NGO 合作、攜手在地社區工坊製作融入社會與環境共好理念的印花設計商品。此外,他們也為企業提供客製化商品開發、品牌授權服務。
    5. 2021 社會企業:為高雄原民梅農提供契作輔導、無息貸款,再協助製造相關產品、行銷推廣,在向大眾分享無毒梅產品的同時,也助當地梅農有更穩定的收入。
    6. 島內散步:設計在地小旅行、導覽、兒童活動等服務,滿足企業員工旅遊、Teambuilding、ESG、外賓接待等需求,也引領不同人群認識台灣文化意涵。
    7. 優織隆:推出永續時尚品牌 EVOPURE+,使用台灣在地紡織原料,落實減碳目標。
    8. 直接跟農夫買:與全台超過一千名友善環境生產者合作販售本土農產品,並為企業提供永續禮盒客製化服務、以及 ESG/SDGs 計畫。
    9. LAB22 馳綠 22 製夢所:透過 XpreSole®、GreenPlax® 的獨家專利技術,用咖啡渣、寶特瓶等廢棄物再製成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機能的鞋子,落實循環經濟理念。
    10. 茶籽堂:致力復興台灣苦茶油文化,提升台灣苦茶籽自給率,降低對進口的依賴。目前在台灣建立三大契作產區,以苦茶籽等在地原料研發洗、沐相關產品。
    11. PackAge+ 配客嘉:以綠色創新科技解決環境、經濟與社會議題,其中包括設計串連企業、通路與消費者的永續循環包裝。
    12. 鮮乳坊:支持在地農民成立自有品牌,並提供給消費者「獸醫把關」、「單一乳源」、「無成分調整」、「公平交易」的高品質鮮乳與相關產品。
    13. 淨毒五郎:堅持開發兼顧環境友善、人體安全及效力良好的產品,以取代市面上以石化來源成分製成的清潔用品,並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與地球共好。
    14. One-Forty:致力推動東南亞移工教育,協助移工在台灣適應生活、學習語言、培養工作技能,促進與雇主的正向互動與信任、打造良好的跨國體驗。
    15. 鉅田潔淨:將農業剩餘資材轉化為符合淨零需求的材料,製成家庭可堆肥餐具與包材,並外銷至全球。
    16. 綠藤生機:台灣純淨保養品牌,堅持減去非必要程序、減去超過 2900 種非必要成分,加上必要的透明,讓保養能兼顧肌膚的需要與環境的永續。

    星展整合集團資源,助力社會創新發展

    社會企業能提出回應問題的行動,卻往往因為缺乏資源而難以擴大影響力。為此,星展銀行自 2010 年起運用職能專業、整合集團資源,以實際行動為社會企業搭建平台與橋樑,支持有意發展永續的中小企業成長與轉型。
    近年來,星展基金會開辦「亞洲商業影響力大獎」投入近 4 億台幣獎勵金,幫助亞洲社會企業和中小企業拓展業務、擴大影響力。2023 年獲得此獎項的台灣組織分別是:純淨保養品牌「綠藤生機」、以及以農業廢棄物再製成生活用品的「鉅田潔淨」。
    除了提供獎勵金外,星展也透過與在地組織合作,為地方多元的社會議題盡一份力。像是 2023 年底星展銀行(台灣)攜手致力創新永續教育的「玩轉學校」、培育玉山山麓各部落原住民孩童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以及為長期照顧者提供知識與服務的平台「愛長照」,透過專案合作與志工活動的方式,共同改善地方的教育與長照問題。

    永續轉型,是企業長久經營的解方

    在全民拿著放大鏡檢視企業永續行動的時代,企業相較過往更需要關注綠色金融、淨零碳排、DEI 友善職場、智慧運用 4 大議題,並進一步提出回應問題的解方。若企業尚未想到永續轉型的路徑,不妨參考 16 間社會創新組織的行動,或與他們展開跨界合作、放大影響力。當一間企業能由內而外實踐永續,才有機會長久地經營下去。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篇文章由星展銀行(台灣)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閱讀文章
  • 這一年你過得好嗎?從 12 篇精選文章,看 2023 關鍵議題

    這一年你過得好嗎?從 12 篇精選文章,看 2023 關鍵議題

    社企流/文:Jenny Yeh
    2023 年,屬於台灣的代表字——缺,看見台灣過去一整年我們面臨的風險和問題,從 2023 年農曆年過後的缺蛋問題,到夏季缺水、缺電,「缺工」也台灣各行各業一直以來的問題。這些「短缺」背後反映出的其實是更大全球景況,如糧食危機、氣候異常、能源危機、貧困等各式永續議題。這意味著,我們面對的未來是一個有著「多重危機」(polycrisis)的世界。
    「多重危機」(polycrisis)一詞由世界經濟論壇(WEF)在 2023 年所造新字,居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NPR)公布 2023 年 9 大全球流行語排序第一。在 《2023 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正同時併發、碰撞各種相牽連的災情與危機,這些危機包含極端氣候、能源危機、區域衝突、通膨危機、糧食危機等,而這些都將大幅增加人們的生活成本。
    從 2023 年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及社企流發佈的文章中,我們精選 5 大熱門議題,選出 12 篇文章,一起回顧 2023 年中那些會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不可不知的重要事件。

    1. 極端氣候頻傳——當氣溫越來越高,地球邁入全球沸騰的時代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宣布,2023 年 7 月是人類史上有紀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此外, 2023 年也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以全球沸騰時代(the era of global boiling)形容問題的迫切性。目前地球溫度上升 1.48 °C ,逼近 2015 年巴黎協議訂下的 1.5°C 目標。除此之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災害,也造成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傳,如 8 月夏威夷茂宜島的罕見野火,燒毀當地 878 公頃的土地面積、近百人死亡;9 月利比亞暴雨造成水壩潰堤,導致逾 6 千人喪命等。這些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影響的不只是經濟損失,更是直接造成生命威脅。
    造成高溫最大原因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不斷增加,而這些氣體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及使用。因此,一年一度的氣候大會 COP28 中,減碳議題、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害等問題,更是會議中討論的重要項目。
    代表選文
    氣候大會 COP28 的減碳議題,是各國關注、討論的重中之重!根據台大風險中心指出,台灣每年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的 2 倍以上。因此,除了藉由政府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個人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更是改善全球碳排放的重要關鍵。
    代表選文
    根據台灣環境部統計,碳排放最大來源以能源排放最高,占整體碳排放量的 9 成!能源轉型與革新成為台灣重要議題,尤其是台灣夏季更是用電高峰!以夏季大家經常使用的冷氣來說,冷氣不只能耗驚人,碳排量是全球飛機碳排量加總起來的 2 倍。因此,選擇低耗能的冷氣或是直接使用綠能,都可以實踐個人的減碳行動。
    代表選文

    2. 區域戰爭、衝突加劇——難民、糧食、人權問題持續惡化

    自 2022 年爆發俄烏戰爭直至 2023 年仍未停歇,烏克蘭平民持續為這場戰爭付出慘痛代價,生命財產損害、人權侵害、無數家庭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等。2023 年,戰火連連,在 10 月初以哈戰爭爆發,在短短的兩個月中,兩萬多名巴勒斯坦人喪命,在加薩走廊人道救援受阻、衛生系統癱瘓,甚至世界糧食計劃署更發布大範圍飢荒警告。戰爭不僅影響當地,也更會造成全球供應鏈受阻;難民、糧食問題等議題,持續在 2023 年備受關注。
    代表選文

    3. 台灣遲來的 #Metoo 運動——重視性別平等與多元共融

    還記得 5 月底,台灣吹起 #Me Too 運動的號角聲嗎?從政治圈、媒體圈,擴及至影視圈、音樂圈、藝文圈、校園等領域。這也引發大眾對於性騷擾、性侵犯等性別意識的關注,反思我們對於性別歧視,以及重新認識並尊重性別的重要,更進一步推動修法與性別政策的改變。此外,在企業裡,也越來越重視 DEI——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的職場領域,讓性別平等有實際落地的可能。
    代表選文

    4. 實踐 SDG 3 健康福祉——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

    根據聯合國研究發現,全球約有 1/8 人口罹患精神疾病,也是青少年自殺 3 大主因之一;台灣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也顯示,15-24 歲的年輕族群大約每 10 萬人就有 10 人自殺,15-30 歲的年齡族群中,更有高達 29.2 萬人有精神科相關就醫診斷紀錄。在 2023 年 8 月衛福部推出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年輕族群每年 3 次免費心理諮商。但不僅是年輕族群,人人都可能面臨心理健康的困擾,已然全球公共衛生健康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特別提倡將心理健康相關醫療政策納入全民健保之中,真正實踐 SDG 3 健康福祉的永續目標。
    代表選文

    5. 迎接人工智慧時代——科技革命下的變革與風險

    2023 年最大的科技進展莫過於「人工智慧」(AI)的科技革命。美國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將「AI」選為 2023 年度代表字,英國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則選擇以「Hallucinate」(產生幻覺)為年度代表字,反應 ChatGPT 橫空出世後,AI 技術從遙不可及的科技研發夢,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技的好壞,取決於使用者如何使用,可以用來實踐永續,但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在面對新時代裡,我們更需要有意識地使用、及思考帶來的影響。
    代表選文
    回顧 2023 年,我們看見部分議題仍持續延燒,例如氣候危機、戰爭衝突等,尚待解決;同時,也看見有新議題出現,包括多元共融、心理健康或是科技帶來改變。永續,是當代新的價值,也是當前社會最急迫需要實踐的行動。期望在新的一年,能持續實踐永續,為世界帶來嶄新的未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