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說到海洋,大家認識多少呢?作為海島型國家的台灣,從餐桌上的魚,到從事水上活動等,海洋與我們十分靠近。然而,海洋環境正面臨威脅與改變,身為小島人的我們首當其衝。在即將到來的夏天,除了享受陽光、沙灘、海水外,本月專題帶著大家一起發現,我們還可以為海洋環境多做哪些不一樣的事。
5 月整體永續趨勢
地球 71% 的面積是海洋,同時也是孕育生命的起點。我們間接、直接地依賴著海洋生存著,如食物、醫藥原料、休憩娛樂等。此外,海洋扮演著保護海岸、調節氣候等功能,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持系統。因此,海洋健康與否和人類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連結。
然而,現在海洋環境正面臨威脅——當全球溫度持續上升,海洋暖化導致生態系統混亂、生物行為改變,導致海洋生物繁殖減少、珊瑚礁大規模白化死亡,同時也會造成海水含氧量降低,破壞海洋生態圈的平衡;南北極融冰造成藻類生產下降,造成北極圈的食物鏈鬆動,對北極鱈魚、海豹或鯨魚等物種產生影響。而人類過度捕撈漁獲、深海採礦造成海洋噪音污染、塑膠污染或漏油事件等,也對海洋生態系影響甚大。

綜觀地球海洋區域,扣除各國領海與小部分的公海地區,全球僅不到 8% 的海洋區域受到保護——換句話說,當今只有少部分海域得以完全阻絕人為干擾。2023 年 3 月 7 日迎來歷史性的一刻,醞釀了將近 20 年時間,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承諾在 2030 年保護全球至少 30% 的海洋,明文禁止工業捕撈、採礦等人為干擾,為海洋生態爭取喘息的空間。
此公約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中的「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的保育和永續利用問題,所通過的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
永續方位建議
參與活動,響應世界海洋日
6 月即將迎來不少以海洋為主軸的紀念日,如世界珊瑚礁日、世界海洋日,旨在號召眾人更加關注海洋生態,從國際到台灣,都有不少響應活動,下方簡介幾個台灣的活動,歡迎大家依此永續方位,找到更加親近海、了解海的方式!
- 台灣北方:跟著 RE-THINK去淨灘
- 台灣西方:參與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系列活動
- 台灣東方:跟著多羅滿賞鯨拜訪太平洋
- 線上全方位:瀏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XRE:LAB「海中之森」
宜採取的永續行動
守護海洋,從日常做起!
- 住:減少廢棄物生成,降低垃圾流入海機會
- 育:了解海洋生態與我們的關係,在日常選擇中降低對水下生命的傷害
- 樂:透過志工參與、捐贈資金等方式,支持投入海洋保育的社會創新組織
本月專題,從投入食魚教育的創業家巫佳容、對海龜情有獨鍾水下攝影師蘇淮、以及發起史上第一場水下社運的模里西斯青年 Shaama Sandooyea——這些依海維生的小島人視角,來看看我們如何與海共生,成為海洋保育的造浪者。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 UN World Oceans Day 2023 (United Nations World Oceans Day)
- Good Life Goals Manual p12(Good Life Go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