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
專欄文章
(200篇)
7 位非洲年輕氣候領袖: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為地球發聲
社企流/編譯:Jenny Yeh
即便處在低碳排的國家,可能是最先面臨氣候變化最明顯的地方。生活在南方國家的人們,對影響氣候變化最小,但卻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反撲。
根據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原碳揭露計畫,CDP)調查報告中指出,整個非洲大陸的碳排放量不到世界碳排量的 4%,卻迎來嚴重的自然災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 年到 2050 年間,每年將有 25 萬多非洲人因氣候變化,面臨乾旱、洪水和極端高溫等風險而失去生命。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在 2021 年的一份報告中表明,自 2012 年以來,非洲營養不良人口已增加 45.6%,2020 年在非洲大陸約有 2.8 億人面臨饑荒。
長期以來,南方國家人民的聲音一直以來在國際中處於被忽視及壓抑。而多半主流媒體所關注的焦點也往往落在北方國家,如歐洲、美國等。但有一群來自非洲大陸年輕氣候領袖,他們正積極地為自己國家發聲、並實踐氣候解決的方案。
曾在 2021 年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的發言令美國總統拜登印象深刻、來自肯亞的氣候領袖 Elizabeth Wathuti 說到:「儘管這些青年生活並工作在氣候危機的前線但往往他們鮮少獲得大眾媒體的關注,在氣候危機中,每一位試圖改變現狀年輕人的發聲機會都應該同等重要。」
來自非洲大陸的 7 名氣候領袖家
1. Abigael Kima
來自肯亞的 Kima,是一名 Podcast 製作人和主持人。在她創辦的 Hali Hewa Podcast 節目上,介紹非洲的氣候行動家(Hali Hewa 是斯瓦希里語中氣候的意思 )。透過邀請非洲的氣候專家、行動倡議者等,談論複雜的氣候議題,例如公平的能源轉型、原住民權利、青年參與政治等話題。自 2022 開播以來,獲得廣受大眾歡迎。
此外,Kima 也擔任 Parvati Foundation 下北極海和平保護區非洲青年負責人,提倡保護北極海冰洋。
2. Hamira Kobusingye
Kobusingye 身為烏干達氣候正義行動家,同時也關注女權,她認為氣候變遷是一個性別和生殖健康的問題,希望可以打造出一個氣候正義與性別正義的世界。
烏干達一般家庭 80% 的收入來源來自農耕,多數勞動者為女性。起初,Kobusingye 在一些貧困的社區中協助婦女在自家空地或小規模農地上種植農作。但她注意到乾季與雨季時,天候產生一些改變,長時間的乾旱及強降雨,讓貧民窟的人們深切地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在貧民窟長大的人有著面對災難中生存的技能。」從小在貧民窟長大的她,帶給她面對困難環境的生存方法,因此,她開始教育這些環境脆弱地區婦女、孩童或年輕族群,對氣候危機和氣候行動的認識,並透過自建的社群媒體平台,觸及更多人並賦予年輕女性,尤其是這些努力的氣候調適實踐者,讓她們有發聲的機會。
「領導人應該牢記,大多數年輕女性都受到氣候危機的影響,每當一位年輕人決定大聲疾呼並要求政府採取行動時,成千上萬的人的生命取決於她的聲音是否被聽到。」Kobusingye 呼籲希望烏干達政府能積極將女性議題納入氣候決策的領域之中,並讓女性也能賦予相同位置且具備同等的發聲、決定權。
3. Akufuna Muyunda
曾在美國接受美國前總統、氣候保護同盟(The Climate Project)創辦人高爾指導的 Muyunda,是尚比亞青年環境保護志工組織(Young Volunteers for the Environment, YVE)以及 MyClimate Smart Actions 組織的共同發起人,同時他也是 2022 年青年氣候變化慈善獎獲獎人。
「未來是屬於青年的,而當前氣候變遷也是青年必須面對的課題」Muyunda 在尚比亞提供可再生能源創業培訓計畫,培育超過 3 千名的社區領導人,讓這些受過培訓的社區領導人,將經驗帶回自己社區,為當地家庭提供協助建置太陽能照明、乾淨烹飪方式及智慧農業等解決方案,造福 10 萬多戶家庭。
此外,他也積極培養下一代年輕的氣候領袖,Muyunda 為 2 萬名年輕人提供氣候領袖培訓及輔導計畫,以及透過經過倡議行動在全球種下已超過 5 千多顆樹木。
4. Ineza Umuhoza Grace
Ineza Umuhoza Grace 是一位來自盧安達的生態女權主義者、研究員和氣候談派代表,也是盧安達青年領袖非營利組織 The Green Protector 創辦人。該組織目的在於促進青年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為地方、社區提供更穩定、更好的生活環境。
同時,她也是 Loss and Damage Youth Coalition(LDYC)聯盟的共同創辦人。面對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嚴重乾旱等氣候影響造成生命、基礎設施或當地經濟損害等,LDYC 聯盟由來自 40 多個國家的 400 多個青年組織組成,發起倡議並採取解決氣候關損失與破壞的行動。
5. Olumide Idowu
在社群媒體圈裡被譽為「氣候先生」(Mr. Climate)的 Olumide Idowu來自奈及利亞。他除了是一名氣候行動家、奈及利亞青年氣候聯盟(Nigeri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 NYCC)的共同創辦人,更發起奈及利亞最大的青年環境運動。
Idowu 關注議題包括青年賦權、環境、氣候變化、溝通、監測和評估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擁有多項工作及頭銜的他,除了是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DRR)的非洲青年倡導者、聯合國環保署全球環境展望青年期刊之主筆,更是國際氣候變化發展倡議(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Development Initiative: ICCDI)的聯合創辦人。
ICCDI 組織,目的是希望透過充滿創造性的對話與創新方案,為整個非洲建立氣候智能的世代並與當地社區合作,為非洲青年提全球環境保護所需的知識教育及工具,並且積極與在地青年領導的組織、私營部門、政府和國際組織密切合作。
6. Saustine Lusanzu
身為坦尚尼亞青年權利倡議者與兒童權利捍衛者的 Saustine Lusanzu。擔任聯合國氣候變遷青年第 16 屆會議(COP16)的國家協調員與非洲青年促進發展委員會(African Youth for Development Commission, AYDEC)的國家代表。
在坦尚尼亞面臨的危機除了饑荒、人口壓力以外,更面臨童婚問題。因此,Lusanzu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如 Restless Development Tanzania,或在坦尚尼亞的政府機關決策中,擔任青年代表出席、組織間溝通及政策建議等,期望將性自主的權利交還給到社區與年輕人的手中。同時,他也積極倡議、宣導愛滋病防治及性別平等議題。
7. Anita Soina
出生於 2000 年的 Anita Soina,來自肯亞的馬賽少數族群,是一位氣候正義的提倡者,也是 2022 年肯亞議會選舉中最年輕的候選人。另外,著有《綠色戰爭》(The Green War)談論來自南方國家所面臨的氣候危機情形,以及肯亞目前遭遇的景況。
「對我來說,環境保護不在於下一個世代,而是先於我們這個世代,然後才是下一個世代的事情。」Soina 在 TED 演講中表示,從她 18 歲起,每一年生日都在竭盡所能的種植那些社區曾經擁有過的樹木,目前為止,此倡議行動已在肯亞境內種植超過 5 千棵樹。
「大家都認為解決貧窮是首要任務之一,但我們必須了解到,我們並不是在真空的世界裡消除貧窮,而是在身處的環境中做這件事。理解到了這件事後,環境保護是我所選擇的道路。」從馬賽地區出發,她積極在肯亞參與實踐 SDG 13 氣候變化的行動之中。
Soina 認為,不需要有任何有關於環境背景知識的人,才能從事環境保育工作,只要生活在這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為地球做更多事。因此在 Spice Without Borders 創辦人 Erick Matsanza 指導下,成立 SpiceWarriors,指導年輕人關心環境,培養年輕人可提出保護環境、且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以消除貧窮狀態。
參考資料
- 26 Hamira Kobusingye | Uganda | Ecofriendly Kind World Episode 10 (EcoFriendly KindWorld Youtube)

2022 讀者最關注:10 篇精選文章,回顧年度重要事件
社企流/文:Jenny Yeh
2022 年,全球共同經歷了動盪的一年。英國柯林斯字典選出了 2022 年度代表字—— permacrisis(永久危機),意指長期的不穩定與不安全,準確地形容這個時代。在疫情尚未退去之際,烏俄戰爭爆發震驚全球,無辜生命在戰爭中逝去,更觸發全球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等,此外,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使得極端天氣型態頻發,各地創下破紀錄高溫,以及森林火災、水患等天災事件頻傳。
從 2022 年發佈的文章中,我們也挑選了 10 篇文章,一起回顧 2022 年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1. 烏俄戰爭爆發
2022 年 2 月初,當俄羅斯坦克駛進烏克蘭境內,戰爭一觸即發,讓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襲擊。戰爭帶來的不僅是無辜生命的逝去,更多的是難民安置、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即便我們身在遠方,仍可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影響與衝擊,而你我也能盡一己之力給予相關協助。
代表選文
2. 極端氣候加劇
極端氣候日益加劇,熱浪、野火、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層出不窮。2022 年 3 月開始,印度北部便出現罕見的熱浪,逼近 50 度、南非則出現破紀錄的暴雨、洪水頻發;7 月的歐洲則面臨最嚴重的熱浪侵襲,造成千人罹難、上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面對災害頻傳,救災相關的人力、資源、物力等變得十分重要,美國 Resilience Force 組織所組成的救災隊的相當不同,讓災民變成災後復原專家。
代表選文
3. 減碳行動與能源轉型
減緩極端氣候的問題,除了當下救災的協助,必須倚賴各國政府、各家企業落實減少碳排、能源轉型等氣候行動,才有可能有效地趨緩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的影響。
代表選文
4. 高關懷兒少支援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台灣近 5 年中,每年都有超過 2500 名頓失家庭依靠、脫離校園的中輟兒少,被送進安置及教養機構重啟生活。時限一到,這些兒少就必須離開校園、獨自面對現實社會的考驗。看到這樣的情況,北部及南部的社區支持、培育系統相應而生,為高關懷兒少提供協助,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代表選文
5. 永續力實踐
永續概念當道,根據商業與永續發展委員會(BSDC)推估,SDGs 衍伸的商業價值高達 12 兆美金,其中將會有 5 兆美金來自於亞洲。而我國金管會於 2022 年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與 ESG 評鑑制度,希望帶動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社企流觀察到,企業對於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合作需求越來越高,他們紛紛尋找原本就已深耕永續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盼能共創永續新願景。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如何合作、放大影響力?社這是一門全新的領域,也是在永續浪潮下每一位工作者必須不斷思考的核心議題。
代表選文
在如此動盪的一年裡,疫情、戰爭交織的時刻裡,我們仍勇敢前行。盼在新的一年,能與永續同行,期望為社會、世界帶來更好的未來。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核稿編輯:李沂霖

TFT X Google 跨界對談:非營利組織、企業都重視的人才特質是什麼?
社企流/文:簡育柔
「我想爭取某個職缺,可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
「我想成為某領域的佼佼者,可是市場上競爭者好多。」
「我雖然已經成為主管,可是我有足夠的領導力嗎?」
在職場打拚的你,是否曾在職涯路口不斷面對這種「可是型問句」?不過,你並不孤單,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有著相似的煩惱。
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 2022 年度特展「可是再製所」跨界對談——能把「可是」再製成「可以」的領導力。由 TFT 創辦人劉安婷、Google 台灣人資長呂亞樵、TFT 第七屆校友周恬永對談,分享企業、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對於人才、領導力的理解與行動。以及如何將領導力應用於「再製可是,成為可以」。
格格不入、不舒服的感覺,是開啟探索的關鍵
歷經媒體、金融,目前在科技產業服務,呂亞樵回憶,探索的開始,來自疑問。求學時期,來自鄉下的呂亞樵進到城市中,感到格格不入、難以強迫自己融入在地群體。家人曾提出建議,如果覺得不舒服,就回到舒服的地方去吧。困頓之際,當時呂亞樵的老師對她說:「你可以回到舒適圈,可是,這真的是你要的嗎?」這樣的提問,成為契機,呂亞樵開始思考「所以我要什麼?我可以嗎?」
而周恬永的「可以」啟蒙,有些不同。周恬永大學就讀財務金融科系,職涯前景看好且有規則可循,身邊同學大多走在規則內的「光明康莊大道上」,畢業就職、待遇優渥、人生成功。可是,當時的周恬永,卻反而面臨「康莊大道陰影」。她思考著:「可是,要是我能力不足,或是不想走這條既定道路呢?可以有其他選擇嗎?」這樣的自我懷疑,讓她開始探索康莊大道以外的路。之後,她一路嘗試成為機師、企業顧問、TFT 老師,目前即將成為企業全球 ESG 顧問。
領導不是一個頭銜,而是一個開始、真誠的樣子
提到領導力,劉安婷分享改編自史實的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臨危受命的喬治國王,在國家存亡之秋完成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帶領國家走向繁榮。不過,群眾沒看到的是,喬治患有口吃,且其實對於領導群眾束手無策。演講前夕,他甚至崩潰地向妻子哭喊「I can't, I can’t, I can’t…」痛苦之際,喬治意識到自己對國家的熱愛,也知道當下只有他能扛起一切。最終,喬治選擇勇於面對這份痛苦,走向群眾。
領導力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一份經過痛苦的淬鍊。
呂亞樵體悟領導力的過程,跟喬治有些類似。一場重要的人事會議中,呂亞樵代替主管與會參與投票。當時,她認為自己根本不夠格在場,也害怕做出錯的決定。直到會議接近尾聲,自我懷疑仍然持續著。這時,主持人提醒「呂委員,你該投票了。」讓她意識到,該來的,躲不掉。從此以後,呂亞樵把這樣痛苦的過程,當作領導力的培養練習,並將練習變成一種日常。
相較於戲劇性的臨危受命,周恬永的領導力修煉則屬於探索內在的過程。某一次的機師飛行訓練,周恬永察覺到異常,跟同事討論後決定就近降落、檢查,才發現飛機大量漏油,當時如果沒有即時降落檢查,可能導致飛機失事。這個事件讓周恬永體悟,領導力是一種與未知相處的能力,察覺某種不對勁、冷靜分析現狀,並且採取行動應對。她表示,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整合過去的資訊、判斷當下情況,並且做出最好的決定,便是領導力的展現。
領導力的遷移,企業 x 非營利組織的人才定義
在人力資源領域工作 10 餘年,呂亞樵認為,企業中的領導力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建立在職場位階的「上對下關係」,像是業務彙報、任務交辦。第二個層次則是在團隊中,以無形的方式存在,影響組織內成員。在 Google 有一套行之有年、放諸四海適用的選才標準:
- 與職缺相應的能力
- 溝通表達與問題解決能力
- 團隊驅動、利益關係人管理能力
- 組織文化契合度(Googleyness)
4 項選才標準中,後 3 項幾乎都跟領導力直接或間接相關。呂亞樵表示,團隊中的領導力展現是「如何引領你想要發生的改變。」團隊中的領導者,需要能夠穿針引線、協調組織氣氛,不必然是主管或高位階者。領導者能夠影響團隊成員、發動改變,讓團隊成員有「我也想參與!」的驅動力。呂亞樵說明,Google 鼓勵這種驅力不斷發生,這套特別的選才標準也就逐漸成形。
身為 TFT 校友的周恬永,對於非營利組織人才的定義,聚焦在「破除迷思」。一般大眾對於 TFT 夥伴,常有的第一印象例如「熱血、衝勁、勇往直前」。然而,周恬永卻很害怕這些字眼。她表示,熱血很好,讓人有採取行動的爆發力,但是,要處理教育現場問題,或「教育」本身這個長久議題,更需要的是爆發之後的續航力。
劉安婷接著分享,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努力不會立竿見影,過程中,反而會面對很多質疑的聲音,包含來自組織外部的質疑、學生或家長的質疑、合作學校的質疑,甚至是對自己的質疑。所以,好好地內觀自己,梳理「為什麼而來」的理由,支持行動的信念是什麼,這份信念才能夠續航,作為穩穩前進的能量。
讓我們談談「可是」,當學歷或經歷不被認可時…
不論是 Google 還是 TFT,外界時常用迷思的標籤來討論選才。
「不是教育相關科系的人,很難加入 TFT 吧?」
「xxx 學歷更容易進到 Google 吧?」
這些提問,之所以被歸類為迷思,是因爲,實務上不是如此。以 TFT 為例,教育現場的老師,教學專業之外,跨域能力也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劉安婷補充,曾經有一位應徵者,求學背景是犯罪心理學,雖然不是教育類科,但是應徵者利用其他經驗與能力展演,來向面試官證明,他足夠勝任這份工作。劉安婷形容這位應徵者:「他以比學歷更有力道的佐證,並且用不卑不亢的態度來證明自己夠格這份工作。」同時也鼓勵社會新鮮人,追求職涯,不必被科系設限。
呂亞樵接著提及,近年來,「學歷就是能力」的刻板印象,已經逐漸鬆動,她鼓勵年輕人要有實驗的勇氣,走出自己獨特的職涯。在她應徵 Google 人資長的過程,其實也有很多「標籤式」的自我懷疑,像是「我已經是 40 歲的媽媽,企業會要我嗎?」、「我沒有科技背景,我可以嗎?」、「我沒有千人以上大企業的經驗,沒關係嗎?」呂亞樵表示,她想要爭取職位的動機,終究勝過了種種質疑。
「雖然沒有關於職缺的直接經驗,但我有能力去詮釋我的能力。」呂亞樵認為,這是贏得職缺的關鍵。她也強調,這樣的詮釋,並不是誇飾、炫耀,而是基於事實之上,清楚地說明過往職涯的貢獻、成就、業績,讓面試官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與潛力,進而贏得該有的機會。對於能力的詮釋,可以做到不謙虛、不膨脹。
來自「可以人」的鼓勵,求職者可以這麼做
將「可是」轉化為「可以」,來自不斷地試錯與修煉。呂亞樵提到,轉化的關鍵有二,其一是「實力與心態」,求職者可以勇於失敗再嘗試,要有捲土重來的自信,要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拼圖。其二則是「學習的紀律」,實力若要能撐得起雄心,則必須有紀律、不斷學習,才能往前並獲得更多機會。
對周恬永來說,轉化可以透過「對外」與「對內」兩個視野的反思來練成。對外不斷累積實際體驗,過程中,求職者可以學會換位思考,將一件事情想得更全面;對內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勇於探索、關心內在變化。她將自我探索的過程比喻為山洞探勘,透過手電筒探照漆黑的山洞,每換一個視角,都能發現不同樣貌,藉此發掘自己的各種可能性、不同的面向。
活動尾聲,主持人劉安婷引用了 Tom Cruise 的經典名句作結。有記者曾問他,人生如何達到成功境界?Cruise 答道:「不要選角色,要選好的故事、劇本,加入這個故事就對了,在這個故事裡,你會得到自我實踐。」
領導力的核心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因為各種角色在同一個故事裡互相影響。劉安婷鼓勵所有年輕人、求職者,如果看到一個好故事,或自己有一個好故事,想方設法加入這個故事,讓角色自由發展,那便會是生命最合適的樣子。
QA 精華摘要
Q:尋找起點的方法,如何探索自我?
周恬永:大學生有個絕對優勢,就是「時間」,請採取行動、不斷地探索,尋找各種可能。另外,請不要相信「天命與真愛」,沒有非做什麼不可。黑格爾說,探索自己內在的過程,不是內在兜轉,而是與外在的互動而來。
劉安婷:我對於「沒有真愛」很有感。有些人覺得他必須得找到「天命」來從事某工作,可是沒有,我們就是從一連串的試錯、選擇中,選擇想要繼續下去的。如果你已經有選擇,那麼就挑一個出發吧。錯誤的選擇,就是不做選擇。唯有透過選擇與行動,你會接近「真的想要」的那件事情,而不是「被命定」該做的事情。
Q:到底要專精,還是跨域?
呂亞樵:過去我們談職涯規劃,會以「專精某一個技能、投入 10 年」的維度來談。但是,現今變化快速且充滿未知的世界裡,除了專業能力,還必須保有適應力、彈性。如果沒有嘗試過其它的領域,可能難以面對環境劇變,「只做一件事情就好」的觀念目前已經在鬆動當中。
劉安婷:大家談人才的定義越來越多元了。從「I 型」、「T 型」、「π 型」,現在甚至還有「梳子型」人才。能力是不斷學習、調適累積的,多元的能力是一種穩定面對變化的關鍵要素。例如兩張椅子,一隻 3 隻腳,另一隻 10 隻腳,一定是十隻腳的那張椅子,穩定性更高吧。
Q:除了領導的能力,「被領導力」是否也同等重要?
呂亞樵:其實,領導與被領導的界線應該不用那麼二元切分。實務上,那個界線反而是模糊的。比如在 Google,我們有個新的計畫,團隊內誰具備計畫最迫切需要的智慧、能力、經驗,那麼那個人就會自然而然成為計畫的領導人,且通常都不是管理階層。誰去發起、帶動凝聚的力量,才是重點。我們談的領導,反而比較像是雙向的交流,沒有主動與被動關係。
劉安婷:其實教室現場也是這樣的,雖然看起來是老師(在台上)領導學生(在台下),但是很多時候,學生也驅動著老師、學校的改變,那也是一種領導。領導其實是一股流動、多面向的動態關係。
核稿編輯:李沂霖
延伸閱讀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保護地球,從年輕做起——9 個來自國際氣候行動挑戰賽的青年創新方案
社企流/編譯:高翠敏
1972 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一場環境會議中,首次探討了環境與貧困議題之間的連結,並將其納為重要議程,今年,恰是會議召開後的第五十週年。為了紀念,也為了推動更多應對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Stockholm+50 這場即將於 6 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環境高峰會於焉而生。近期,許多來自全球、關心自然與生態恢復力議題的青年正齊聚於此,為年底即將在埃及舉辦的 COP27 做準備。
在這段準備期間,青年們是否擁有共同的價值語言與使命,能讓創新方案與協作行動被社會大眾充分理解與支持進而發揮影響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鑑此,由世界經濟論壇發起的青年社群 Global Shapers Community (GSC)與美國前總統高爾所創立的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 (CRP),以在地氣候行動與氣候倡議為主題,由來自世界經濟論壇的創新平台 UpLink 主辦,設計了 Youth Climate Action Challenge (青年氣候行動挑戰賽),鼓勵青年參與提出氣候危機的創新解決方案。
根據挑戰賽規定,勝出的參賽者將能獲得 GSC 與 CRP 的廣大資源拓展影響力,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透過大量社群互動以及氣候議題領袖的一對一顧問指導汲取養分,迅速成長,為方案磨礪出更精彩的火花。其中,WEF 與 CRP 更將為優勝者引介傑出的「生態創業家」——意指專注於創造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與服務的創業者,讓優勝者能得到更貼合領域需求的建議與支持。
以創造力(creativity)、積極性(social justice)、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與投入程度(hard work)為標準,歷經將近半年的徵選時間,專家評審團在 108 份的投件中共評選出 9 組青年創新方案:
BluPower:來自印度,提供可靠而有彈性的微型水電方案。該方案的水電設計有別以往,除了結構緊密,更能在不適合電氣化的河流與運河環境上以十分簡易的方式安裝。其使命是在 2030 年以前讓電力年產量達到 8 千 GW(百萬瓩),為 20 億生活於電力不足區域的居民獻上一臂之力。
- Chloride Free Foundation:來自巴西的國際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將二氧化碳封存於土壤中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議題,並嘗試將方案推廣至巴西與美國以外的地區。基金會希望透過倡議土地多元生態的重要性與鼓勵農民實踐無氯農業,為全人類與地球環境創造一個繁榮而公平的未來。
Eco Smart Farming (Eco Warriors):來自迦納的數位農業解決方案,以當地語言提供農民「氣候智能農業」的實踐方法(climate-smart agricultural practice)。這種新技術利於複製,是特別為了 Fodoa 地區的農民而研發的。該地區因為氣候變遷導致水稻歉收,農民需要學習氣候智能農法這類新式的水稻種植方式以改善生活。
HamsaRecycling:來自亞塞拜然,是一家以紡織品與塑膠廢棄物製作衣服鞋物的社會創新組織,目標是以可再生資源設計適用於障礙者的產品。障礙者對時尚的需求過往鮮少被市場考慮在內,HamsaRecycling 希望能夠以此為永續與包容做出貢獻。
MAA’VA™ :來自美國的組織,正在開發一種碳封存建築材料,將塑膠與非塑廢棄物轉化為可用於傳統與 3D 列印建築的生態混凝土(eco-concrete)。透過對 3D 列印技術的優化,MAA’VA 能以生態混凝土在短短一天之內打造出環保友善且成本低廉的住宅物,其建築成本不僅只有過去的 1/10,更能節約將近 50% 的建築廢棄物。
Mudatuga:來自葡萄牙的一間新創公司,目標在開發家庭與社區堆肥解決方案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防止有機廢棄物濫棄於垃圾掩埋場的問題。Compostuga 是他們的標竿產品,一種由軟木殘渣製成的環保堆肥桶,能讓消費者在家堆肥任何東西。透過這個產品,Mudatuga 大幅減輕了葡萄牙日益嚴重的城市垃圾問題,更立志成為改善伊比利半島廢棄物循環管理的催化劑。
Nossa Horta:一項來自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草根運動,針對低收入社區,以社區花園的形式推廣城市農業文化。在這項運動中,每個花園都以滿足當地社區需求為目標,並提供居民關於氣候變遷、藥用植物、與非傳統食物的相關教育。
Subjee-Cooler:來自印度,是一種便攜式的冷卻裝置,可以在零耗能的情況下讓蔬菜保鮮 5 天。這個設計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有效地改善農民收入,並減少了食物浪費的問題。
Tree Square:來自菲律賓,是一項由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門支持的城市造林模式,計畫透過團體與個人,以「一次一平方公尺」的速度,改善氣候變遷,重新綠化城市。由於方案利於規模化,Tree Square 期待能在菲律賓的 100 個城市裡實現一萬平方公尺的城市樹植面積,並將模式推廣到其他東南亞國家。
核稿編輯:李沂霖

讓永續降落異溫層!看他們如何培養永續接班人
社企流/文:蘇郁晴
21 世紀是最好的世代,也是最壞的世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許多病痛也能仰賴醫學的進步解決;然而,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烏俄戰爭等社會與環境問題席捲而來,給了人們沈重的一擊,需要眾人長期與之奮戰,才能有效改善。
為此,台灣 12 家關注永續議題的社會企業、媒體、企業以及政府組織,共同發起「RA100 地球解方|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期待能共創平台,促進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在高峰會一場論壇中,以「永續接班人,創育與倡議」為題,由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擔任主持人,邀請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 RE-THINK 重新思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之揚、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以及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副校長林妍希,從議題啟發到能力培養,談這些前輩們如何推動永續、為這世界培養更多的永續接班人。
設計啟發性的體驗活動,助青年發掘自己的使命感
城市浪人透過啟發性的體驗活動,帶領青年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忱,進而發掘自己的社會使命感。「『為什麼要讀書?』是許多人在求學階段都會詢問的問題,但他們很少找到解答,以至於出社會後,他們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點出問題。
為了使每一位青年都能因追尋自己相信的事情而發光,城市浪人設計不同體驗活動,有助青年向外探索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如透過「零元旅行」,邀請青年在當地找尋資源換取一趟不花一毛錢的旅行,藉此與人互動,看見不同的生命樣貌;又或是邀請青年撰寫墓誌銘,向內開啟自我對話,思考自己這一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留下什麼。(延伸閱讀:流浪,是找回自己的途徑——城市浪人開辦挑戰賽,帶青年探索生活熱忱所在)
用創新設計把環保變好玩,讓人人都有興趣參與
RE-THINK 重新思考透過社群與設計的方式,與大眾溝通早已存在的環境議題,進而產生行動。「我們想要改善一個痛點——關心環保的人很關心環保、但不關心的人完全漠不關心。我們希望透過環保同溫層的力量,去感染異溫層。」RE-THIN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之揚分享。
一直以來,RE-THINK 透過創新設計與社群,推出活潑生動的教材,讓大眾能透過輕鬆好玩的方式,正視環保議題,舉凡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等皆是 RE-THINK 過去獲得高討論度的作品。此外,RE-THINK 也與外送平台 Foodpanda 合作,透過商業的誘因,吸引店家實踐環保行動,如減少剩食、菜單內容物透明化等。
推動線上與實體倡議活動,邀請青年關注氣候變遷
台灣第一個由青年自主成立、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在台灣分享國際最新的氣候變遷行動與政策,並透過線上倡議與實體活動,邀請大眾ㄧ同響應。
「我們希望能幫助台灣青年認識氣候變遷、以及氣候變遷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表示。為了促使人們關注議題,他們還邀請氣象達人彭啟明與其他網紅共同分享與響應,更發起眾人皆能參與的氣候遊行。
整合跨域知識與永續創新,助學生成為永續人才
針對大專院校教育的調整,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表示:「過去,我們都只著重在經濟面,教學生如何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現在,我們需要教導他們如何在經濟、社會與環境 3 面向取得平衡。」
為此,今年文化大學成立「永續創新學院」,結合跨域知識與永續創新課程,盼能為學生培養關鍵 6 力,包括人文素養力、探索創新力、溝通領導力、勇敢實踐力、賦能關懷力、應變堅韌力,在幫助自己變得更好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與環境的發展。(延伸閱讀:從老師到學生一起推永續!文化大學將 SDGs 化為校園日常)
匯集社會創新領域前輩,培育具社會使命型的人才
2021 年,台灣第一個培育社會使命型人才的計畫「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正式成立,副校長林妍希提及:「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青年希望可以透過工作改變社會,但台灣目前沒有專注在社會創新的教育。」他們希望透過 School 28 給予青年真實體驗、接觸該領域工作的機會,有助判斷自己是否有興趣成為一份子。
在半年的時間裡,參與計畫的青年可以透過社會創新與影響力職涯、策略思考與問題解決、領導力發展 3 大課程,裝備好所需的能力;藉由行動專案的參與,與自己嚮往的社會創新組織一同解決組織正面臨的問題;職涯導師與同儕間的陪伴,能為青年指點迷津;今年還新增「全兼職短期專案合作」,讓青年有機會實際走入社會創新組織工作。(延伸閱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School 28 校長李吉仁X第一屆學員:用半年時間,放大對職涯的想像)
透過跨界合作,讓永續在台灣遍地開花
該如何促使青年關注永續議題,進而成為推動永續的一份子?參與論壇的講者皆認為讓永續成為主流,提升社會創新相關工作的福利與發展等,有機會吸引青年加入行列。「比如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引進企業思維,定時檢視薪水的合理性。」林妍希表示。
此外,如何將永續包裝成人人皆感興趣的議題,也是值得思考的課題。「我們需思考如何把老生常談的議題用創新的方式呈現,像是善用最近很紅的九天玄女,觸及到異溫層,讓他們開始對永續議題感興趣。」楊御廷分享。
永續教育不只與青年有關,它與所有人皆息息相關。若政府、產業、學校能齊心齊力推動永續,使之成為具有吸引力的選項,才有助人們放心展開永續新生活。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地方治理如何接軌永續?北北桃副市長談城市發展
社企流/文:黃維萱
無論是因為出生在此,或是為了就學、工作而遷徙,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是台灣許多人的落腳處。3 市合計約有 880 萬人口,佔據台灣總人口的 37%。這 3 座城市如何為市民打造安居樂業的永續家園?
在「RA100 地球解方|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中,其中一場論壇以「城市意識廳」為題,邀請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以及桃園市副市長高安邦與談,分享 3 個縣市的永續治理政策。
「城市雖然佔陸域的面積小,但其創造的價值、消耗的資源,卻造成社會、經濟、環境面的巨大影響。」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林以涵擔綱主持人開場表示,城市是未來全球發展的關鍵,現今許多城市不只專注經濟成長,也將社會與環境面納入考量,思考何種地方治理模式可促進在地發展,同時接軌國際。
邀請市民共同參與,完成台北市 2050 淨零願景
「目前全球共有 1049 個城市宣示 2050 年要達成淨零。」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回顧,在 2021 年世界地球日之際,台北市長柯文哲亦宣示,台北市將回應國際潮流,加入 2050 淨零的行列。
目前台北市由幾個面向著手淨零,包含:推動公有建築深度減碳、公有住宅採用再生循環建材、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公務車採用電動發電等等。廢棄物部分,2030 將禁用一次性塑膠和籌劃焚化爐轉型為綠能發電廠,也是台北市正在推動的政策。
彭振聲特別提及台北市推出的「EOD 計畫」——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註一),將有效利用因少子化而產生的閒置學校空間,用以推動托老、托幼、托嬰等服務。
最後,彭振聲呼籲:「台北市正朝著 2050 淨零的方向努力,這也是每個市民的責任。」邀請每一位台北市民共同參與 2050 的淨零願景。(同場加映:從限塑到淨零、從 0 歲照顧到 100 歲——柯文哲談台北市永續大計 )
以 SDGs 為共同語言,新北市攜手企業緩和氣候變遷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分享:「以城市為單位、以 SDGs 為共同語言談永續發展,是新北市秉持的理念與方法。」他觀察到,「環保」是 21 世紀的年輕人最重視的價值前三名,因此劉和然對於未來感到相當有希望。
回顧新北市在排碳上的努力,劉和然表示,自 2005 年以來,新北市已經減少 6.6% 的總排碳量;而新北市從 2019 年開始致力讓所有企業燃煤鍋爐退出新北市,數年來的溝通與努力下來,2023 年新北市將能成功讓企業燃煤鍋爐電廠退役(僅限新北市管轄的電廠)。
劉和然接著表示,新北市企圖比國家的 2050 淨零計畫更積極,目標在 2030 達成淨零。其中,八里被選為淨零示範區,將進行能源結構轉型、車輛與設備電氣化等方案。總地來說,新北市共提出了 80 項的淨零計畫,投入了 200 億的資金,積極參與永續發展。
生質能技術有成,桃園市展開跨縣市交流合作
桃園市副市長高安邦表示,桃園市人口 7 年內人口增加 22 萬,為六都之冠。2020 年起,桃園市積極推動永續計畫,也提出地方自願檢視報告(地方自願檢視報告 Voluntary Local Review,簡稱 VLR)、更於 2021 年參與 COP26 分享桃園市的永續經營方針,與其他國際城市交流經驗。
高安邦接著分享,桃園市引進了生質能技術,可在 3 小時內將廚餘製成有機肥料,可更高效地處理廚餘,不過在垃圾處理上,則是桃園市目前較頭痛的問題,在與新北市商談下,由新北市協助桃園市處理垃圾、而桃園市協助新北市處理廚餘,成為一項成功的跨縣市合作。「在永續的路上,地方城市的合作是相當重要的。」高安邦說道。
另一項永續行動亮點,則是桃園市正積極朝國際生態物流示範城市發展,建立了數個物流樞紐,也特別在大溪老街附近的溪洲設置低碳轉運站,期望帶動老街的生命力。
兼顧社會面向、攜手跨界單位,齊心打造宜居的永續城市
在講者交流階段,林以涵分享,2021 年社企流在年度倡議永續素養大調查中發現,許多公民對於永續理解僅限於環保層面、而忽略了社會面向也是永續的一環,,因此,她邀請 3 位副市長分享所服務的縣市,在社會議題面向的發展。
彭振聲率先表示,台北市透過教育政策積極回應社會議題,例如疫情期間透過的酷課雲線上平台讓學生不停學;劉安邦則分享新北市的糧食政策,包含與民間企業家樂福合作推動惜食,建設「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推動待用餐,也有學校師長讓弱勢學生打包營養午餐回家等等,都讓市民得以飽餐且減少食物的浪費;高安邦回應,桃園市的「333」生育補助政策——每胎 3 萬元、3 歲以前育兒津貼每月 3 千元,減少許多年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 SDGs 中,最後一項「SDG17 夥伴關係」是決定永續發展落實與否的重要因素,林以涵最後邀請 3 位副市長,分享 3 個縣市在推動永續發展上的夥伴合作經驗。
彭振聲表示,台北市曾與外送平台 foodpanda 合作,共同推動使用循環杯,減少垃圾的產生;劉和然分享,新北市在編撰 VLR 報告書的過程,與許多局處跨單位合作,也讓社會各界青年朋友跨域參與,把環保從政策轉化為一個潮流;高安邦回應,桃園市的永續發展,像是低碳社區的認證,都是由下而上的政策參與方式。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3 個北台灣縣市提出了由上而下的永續政策,也邀請民間企業與團體由下而上參與,找出最適切的實踐方法,讓城市的永續發展落地,打造出未來城市的理想樣貌。
註一:「EOD 計畫」,是以 5E 為原則的都市發展計畫,5E 意指:「教育 Education——教育設施」、「經濟 Economy——土地有效利用」、「生態 Ecology——環境友善」、「公平 Equity——市民需求」和「進化 Evolution——都市的持續發展」。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