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

專欄文章

292篇)
  • 環保態度高漲,但行動難實現?走進超商裡的創新回收展看見改變

    環保態度高漲,但行動難實現?走進超商裡的創新回收展看見改變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便利商店是台灣日常消費最重要的場域,也是推動全民減塑、回收教育的關鍵平台。RE-THINK 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 RE-THINK)、全家便利商店(以下簡稱「全家」)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連續第二年共同發布《2025 環保素養調查-便利商店篇》,共回收 5805 份有效樣本。調查顯示,雖然多數民眾高度支持便利商店的環保行動(態度平均 4.53 分,滿分 5 分),但在實際行為上卻存在落差,循環杯推廣更僅獲 1.91 分,成為最大挑戰。
    這項調查延續 2024 年 RE-THINK 與「全家」攜手發起的「全民回收新運動——全家一起學回收」3 年公益計畫,支持萬人回收素養調查、擴充「回收大百科」、設計實驗垃圾桶與校園教材,將 4400 間店舖打造成環境教育基地。邁入第二年的零錢捐公益計畫,雙方再結合創新策展-用日常生活中眾多的「這還好吧!?」案例,以實體案例帶動民眾從反思、到行為的真正改變。

    調查:環保態度高漲,行為落差仍大!「拒絕」教育成關鍵

    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普遍對環保議題有高度認同感與積極度,但行為仍未完全跟上。以滿分 5 分評比,民眾自承垃圾分類(4.76 分)、發票存載具(4.80 分)已成為日常習慣,但自帶環保杯(3.91 分)與借用循環杯(1.91 分)仍推廣不易。主要障礙來自「忘記攜帶」、「不便使用」以及「衛生與信任疑慮」。
    同時,調查也指出民眾在環保知識上存在盲點,整體正確率僅 58%。僅 3 成受訪者答對「Refuse(拒絕)」才是環保 5R 原則的首要行動,多數人仍誤以為 Reuse(重複使用)或 Reduce(減少)最重要。顯示大眾雖認同減塑理念,但在源頭減量的優先順序上仍有誤解。

    消費者期待更友善選項 超商與超市為回收教育核心場域

    雖然循環杯推動困難,但調查也呈現民眾對便利商店其他減塑措施的高度期待:
    • 便當包裝:72.2% 受訪者偏好店員使用「廢紙箱製成隔熱墊」來取代一次性包材。
    • 吸管使用:逾 8 成不希望店員主動提供吸管,其中超過 4 成(41.5%)表示希望吸管不要放置櫃台,展現「主動拒用」的趨勢。僅 14.8% 希望店員主動遞吸管。
    • 垃圾分類:便利商店內的垃圾分類認知正確率已較去年提升 2%,顯示設施改善與社群教育正逐步發揮作用。
    整體而言,愈貼近日常消費流程且操作簡便的行為,愈容易被落實;而需要額外準備、改變既有習慣的行為,執行頻率則偏低。
    同時,受訪者最希望加強回收教育的前 3 大場域為:超商與超市(24%)、大眾運輸車站(22.1%)、政府單位(12%)。RE-THINK 指出,這些高人流空間若能加強分類設施與資訊透明,將對全民環保素養提升發揮顯著影響。
    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 吳采樺表示:「全家透過綿密店鋪網絡,將環境教育深入日常生活,發揮通路影響力。針對 Reduce 垃圾源頭減量,全家年減一次性紙杯使用量達 4 千萬個,且於今年推出全國唯一『動口不動手』循環杯借還新制,消費者僅需出示會員條碼即可完成借還,不僅大幅改善便利性,且每個杯子皆後送專業工廠經過 25 道工序清潔,每月 6 號『好咖日』再加碼回饋、優於法規的自帶杯折抵 8 元,積極促動提升自備杯循環杯之民眾使用意願」。

    創新策展翻玩回收議題!零錢捐支持全民教育

    面對「態度與行為落差」的挑戰,2025 年 RE-THINK 將持續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展開新一期的零錢捐計畫,讓消費者透過小額捐款參與環保教育。這筆資源將支持更多回收教育創新,包括:延續回收大百科升級、設計校園教材包,並拓展到環境教育的實體展覽。(同場加映:把海廢垃圾變教材,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回扣調查中民眾在「態度與行為」中的落差,本次策展的主題特別定為:「這還好吧!?」,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日常生活中眾多「還好的平凡之惡」,例如:「每天買一杯咖啡但都不自備杯子/用循環杯,還好吧?」、「大家不都這樣沒回收也還好吧?」、「網購買來試穿再退掉還好吧?」等,透過幽默互動與體驗,讓民眾更能換位思考、改變態度,並進一步直觀理解「拒絕、減量、分類」的日常實踐。
    展場亮點之一就是以菸蒂為例,台灣每年銷售 362 億支香菸,25% 被隨意棄置,相當於一分鐘就有 1 萬 7100 根被隨意丟棄,RE-THINK 在展場中以大型壓克力錶框的方式呈現驚人現況,喚起民眾反思。環境部長彭啟明更到場支持:「展場中提及許多環境議題,也都呼應環境部長期致力推動的政策方向,如:亂丟菸蒂是一般廢棄物中裁罰案件數最多的,環境部積極推動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各地方政府可自行協調或鼓勵企 業商家、里鄰評估於菸蒂熱區之適當地點設置菸蒂桶,以收集菸蒂、減少亂丟菸蒂行為,維護街道乾淨。這次也看到展場中將亂丟菸蒂具象化,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很樂見企業與 NGO 攜手,共同提升大眾環境意識、帶動行為改變。這次全家與 RE-THINK 這次的合作就是很棒的典範。」
    展區亮點之二,則是以回收數千支超商咖啡業務用牛奶瓶所打造出的巨型裝置藝術牆面,不僅源頭減少一次性展板木作使用,更呈現出「全家」自 2024 年起所建立起的規模化回收體系:4 千餘店每年牛奶瓶回收量高達 864 噸,並內循環再製為日用商品瓶器、店舖垃圾袋等,為廢棄物賦予「第三生命」與新經濟價值。此次展覽限定商品「堂堂正正的塑膠環保袋」,看似一般塑膠袋,即是 100% 由全家咖啡業務用牛奶空瓶回收再製而成,邀請民眾前往觀展時將這份永續行動一併帶回家、重複使用。(同場加映:到便利商店看展覽、借購物袋?全家化身實驗場域,讓便利永續人人+1
    RE-THINK 執行長黃之揚進一步表示:「便利商店是全民最常接觸的消費場域,每個垃圾桶、每一份包裝,都是教育的契機。我們希望透過零錢捐與策展,把調查洞察轉化為行動,縮短態度與行為的落差,讓環保真正走進生活。」全家便利商店亦承諾,超過 4400 間店舖將持續扮演推廣環保教育的據點,結合企業、民眾與校園的力量,將環保教育推向全齡層與全場域,讓「態度與行為落差」不再是阻礙,而是全民環保新運動的推進力量。

    「這還好吧!?」生活觀察環境展

    • 時間:2025/10/1(三) - 10/12(日)10:00 - 20:00(10/1 12:00 開展)
    • 地點:華山 1914 文創產業園區 中 2 館
    • 主辦單位:RE-THINK 重新思考、全家便利商店
    • 參與方式|免費入場
    • 本展覽由全家零錢捐計劃支持,即日起至 11/11,到全台全家店舖投下零錢或透過全家 FamiPort、APP 捐款支持 RE-THINK 推動 #全民回收新運動 計畫
    閱讀文章
  • 地方能成為一所學校嗎?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在南投「開學」

    地方能成為一所學校嗎?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在南投「開學」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創生一年一度最大盛事「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於 10 月 15 至 18 日在南投登場!2025 年第六屆來到台灣中心,為期 4 天的年會邀集全台灣的地方創生實踐者、產官學研各界,與來自馬來西亞、日本一共 6 位講者跨海來台一同探討,以《地方・開學》為理念描繪台灣地方未來想像。本次的主題見學,匯集了中央與地方單位,一同規劃了 9 條主題路線,並邀請海外講師參與,讓南投地方創生團隊的努力被世界看見,號召各界一起「開學」。

    「地方・開學」:把地方當作一所學校

    今年的年會,以「入學典禮」作為記者會設計概念,將南投比喻為一所「地方學校」。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都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一同迎來這場象徵性的「開學」。
    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何立德指出,今年的年會展現了 3 個「不一樣」:年會不一樣、團隊不一樣、地方創生不一樣。8 場「創生接力賽」串連南投各地,讓地方故事與議題逐一被看見;籌備過程落實世代傳承與年輕世代授權,讓年會與地域振興大賞更顯多元與創新;同時,在公私協力的支持下,本次更吸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市公所,共同編織 9 條見學路線,開創跨域合作的新典範。副主委張立亞補充,今年特別邀請 6 位國際講師,來自日本與馬來西亞,把海外創生經驗帶進台灣,與在地團隊共同交流,「讓地方成為更值得留下的所在」。(同場加映:複製日本的經驗可行嗎,台灣地方創生路該怎麼走?

    地方創生的第六課:一場世代傳承的長期旅程

    地域振興大賞劉克襄評審團長分享:「地域振興大賞是在寫創生,創生是守護我們的家園。」今年大賞報名組數高達 91 組,創下歷屆新高。劉克襄指出,最可貴的不是勝負,而是團隊在過程中的互相學習,並能在年會現場延續交流。在定義地方創生的旅途中,我們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這次也做出不少突破,本屆記者會特別以「入學典禮」的形式,延伸「地方開學」的概念到每位與會者——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皆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南投將化身為一所「地方學校」,讓我們一同迎來開學,著眼下一代的培育與地方創生的多樣未來。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陳雪玉署長分享,青發署持續與地方創生年會、在青年培力上與地方同行,成為推動下一代人才培育的關鍵夥伴。
    南投縣副王瑞德縣長表示,南投為學習型城市,在學習的旅途上,創生不能缺席。這是南投長期奮鬥的方向。此外,南投縣議員沈夙崢、林儒暘接力轉學生身分驚喜亮相,分享對於地方創生年會的期待。

    從南投出發:9 條見學路線走進真實場域

    記者會現場也巧妙安排,將場地設在中興新村,充滿象徵意義,更以「入學典禮」概念設計,邀請在地「資優生」代表——入圍第五屆台灣地域振興大賞的南投團隊:台灣山水教育永續發展協會、阡陌游 Agri Dive、南投戲院、OneLife 玩生活等團隊亮相展出;規劃一系列年會南投主題「校外教學」的視覺呈現,「青出於籃」、「青縷山茶」、「戲說南投」、「竹徑漫遊」、「水沙連船騎」、「愚人魚人」、「糧知新生」、「窯想林道」、「蜓飛蝶舞」9 條特色路線,邀請年會籌備委員會與南投縣縣長及來賓還有媒體互動,讓各界看見南投,「不一樣」。
    自 2019 年國發會宣示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地方創生已邁入新階段。台灣地域振興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年皆有民間自發、與地方政府協力舉辦「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足跡走過花蓮、桃園、嘉義等地,今年來到南投,聚焦「地方學 2.0」、「教育創生」、「公私協力」3 大議題。
    在台灣中心,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不只是盛會,更是一場學習旅途的啟動,號召社會各界一起「開學」,共同孕育下一個「創生世代」。
    閱讀文章
  • 餐桌上「不可能的任務」——全球餐廳、政府如何加入食物零浪費戰局?

    餐桌上「不可能的任務」——全球餐廳、政府如何加入食物零浪費戰局?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氣候危機與糧食浪費壓力日益升高的當下,廚餘問題不只是廚房裡的小事,而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結構性挑戰。台灣每年約產生近百萬噸廚餘,其中相當比例未被妥善回收,最終進入焚化廠,不僅浪費資源,也加重碳排放壓力。

    「廚餘去化革命」不只是餐廳的事

    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表示:「一份綠色的菜單,不只是對味蕾的承諾,更是對環境的責任。」綠色餐飲指南長期推動「綠食宣言」,鼓勵使用有機、友善食材、全食物利用,並與餐廳合作進行減廢流程優化。但他也坦言:「即使是通過綠色認證的餐廳,也難免產生廢料。這正是我們倡議——餐廳也要參與廚餘末端處理,把浪費變資源。」
    黃俊誠提出「從餐廳開始的廚餘去化革命」,主張政府應透過政策支持,協助餐廳導入廚餘去化設備,並與社區建立合作機制。他呼籲,讓末端處理不再只是政府責任,而是全民共創的永續行動。
    立委吳沛憶指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SDG 12)其中一項指標便是「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呼籲全球減少食物浪費,她表示,「食物銀行」等食物再分配網絡不應只從社會救助視角出發,也應納入糧食政策體系,發展出真正永續的食物共享平台。
    綠色餐飲指南則補充,要實現食物循環,就要從田間到餐桌、從菜單到廚餘處理環節都同步轉型。這不只是餐廳的事,也是消費者的選擇、政府的責任、產業的方向、民間組織的倡議。

    從多元減廢創新行動,思考食物零浪費未來

    面對日益嚴峻的食物浪費挑戰,全球各地已發展出多元創新的解決方案,涵蓋科技應用到消費行為改變,再到政策推動的各個層面,或許可為台灣的未來提供更多靈感參考。

    科技與數據賦能減廢

    國際上,有新創公司如荷蘭的 Orbisk 運用人工智慧識別餐廳被丟棄的食物種類,協助業者找出浪費根源,有效減少廚餘高達一半。美國的 LeanPath 則透過智慧磅秤追蹤廚房剩食,協助餐飲業從源頭進行管理,顯示數據分析在廚餘減量中的重要性。

    剩食再分配與共享

    為避免食物進入垃圾桶,許多地區積極推動食物再分配。美國的 Food Recovery Network 則在大學校園內建立機制,將餐廳剩餘食物捐贈給弱勢團體。香港則出現了第一家專賣剩食的社企超市 GreenPrice,以折扣價販售仍在「最佳食用日期」內但即將被丟棄的食物,實踐食物零浪費的理念。台灣本土也有 Tasteme,串聯餐飲店家與消費者,讓即期餐點以銅板價售出,實現惜食互惠。

    食物升級再造與價值創新

    除了直接分配,許多案例更將剩食「升級再造」,賦予其新生命。荷蘭的 Kromkommer 專注於將「醜蔬果」製成各式湯品,傳遞惜食理念。此外,荷蘭的 Fooditive 成功從醜蔬果中提煉出天然代糖,而英國的 Toast Ale 則利用剩餘麵包釀造啤酒,展現廚餘的無限潛力。在台灣,台中的「明日餐桌」也將市場收集來的醜蔬果轉化為創意料理,並鼓勵隨喜付費,推廣「用肚皮救地球」的概念。

    政策引導與消費習慣養成

    除了民間力量,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也至關重要。丹麥推動全國性的「Stop Spild Af Mad」運動, 5 年內成功減少 25% 的食物浪費,並促使大型超市調整促銷策略。日本的「食品回收法」透過明確規範,促使企業積極回收利用食物廢棄物。英國部分超市甚至取消牛奶的「賞味期限」標示,鼓勵消費者自行判斷食物是否仍可食用,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丟棄習慣。
    這些豐富的國際與在地經驗顯示,減少食物浪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企業創新實踐、民間組織倡議,以及消費者改變習慣的共同參與。台灣未來在推動廚餘去化與食物循環的過程中,可借鏡這些成功案例,持續發展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食物系統。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發掘地方創生的創新實踐者!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開跑

    發掘地方創生的創新實踐者!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開跑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臺灣地方創生邁入新階段,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徵選正式啟動,即日起至 6 月 18 日開放報名,7 月 17 日公布初選入圍名單,並將於 10 月 16 日至 17 日於南投舉辦的「第六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中揭曉最終得主,與全台創生夥伴共築策略交流平台。
    地域振興聯盟籌辦大賞獎項邁入第五年,激勵許多地方創生人才,2024 年開始攜手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打造更具備觀點的評選,並獨立於籌備執行委員會,邀請各界專家組建評審團,除了提升公信力以外更希望打造具備多元視角的獎項。
    立基於這幾年在地方創生領域的觀察與大賞的更迭,今年不僅延續「地域振興大賞獎」、「新秀獎」等核心獎項,更升級 6 項特色大賞,並首度增設「地方空間活化獎」與「創生教育獎」,強化跨領域行動的連結與可持續價值。不論是來自公部門、民間企業或社會組織,只要有實質推動地方創生的行動者,皆可報名參與。
    除了對國內參獎團隊的期許,今年也持續辦理「海外地域振興大賞」,從去年首次以示範獎形式辦理的經驗中持續完善國際交流的鏈結,盼台灣團隊與公部門、企業看見不同國情下的創生案例,共同打造跨國青年互動交流的平台。名也表示對海外團隊報名的熱烈歡迎。
    為協助報名者掌握徵件重點,聯盟亦於 5 月 20 日舉辦線上說明會,邀請評審團團長劉克襄、籌備召集人謝昇佑與副召集人李佩書分享評選觀察與期待,相關影片將上架至官方網站與 YouTube 頻道。期待透過本屆大賞,激發更多創新動能,讓各地實踐故事被更多人看見,共同打造永續、有韌性的地方未來。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當「粉紅超跑」遇上綠色浪潮——跟著白沙屯媽祖來場無塑進香!

    當「粉紅超跑」遇上綠色浪潮——跟著白沙屯媽祖來場無塑進香!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為響應環境永續,通霄鎮農會與綠色餐飲指南攜手於 2025 年白沙屯媽祖「粉紅超跑」進香前,推動「無塑進香」行動,呼籲香燈腳自備環保餐具,並鼓勵沿路提供飯擔的善心人士採桶裝供應、減少一次性用品,共同落實信仰與環境並行的精神。

    為進香文化注入永續可能

    白沙屯媽祖進香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宗教盛事,不僅展現信仰,更蘊含深厚人情與共善文化。沿途居民自發供應飯擔的傳統,展現台灣人樂於分享與相互照顧的精神。
    這次「無塑進香」倡議行動不只希望改變香燈腳的用餐方式,也希望影響沿途提供飯擔的店家與信眾。「香燈腳」是對媽祖進香活動參與者的普遍稱呼,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指出,當今台灣各地宮廟多將信徒稱為「進香客」,白沙屯媽祖進香仍沿襲傳統用語,以香燈腳稱呼其參與者。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表示,今年「無塑進香」行動特別設計「彩虹玉米仙貝飯糰」作為綠色飯擔代表,由通霄鎮農會協同綠色餐飲指南 3 位主廚──Tupang 地坊張皓福、阿霞飯店吳健豪、糧心聚落陳可為聯手製作,採用通霄在地越光米、彩虹玉米製成可食米仙貝作為餐具搭配飯糰,不僅美味,亦實踐無塑理念。

    自備餐具減浪費,做一個永續香燈腳

    綠色餐飲指南表示,預估 2025 年白沙屯媽祖香燈腳人數將突破 50 萬人,若能影響其中 20%自備環保餐具,就有 10 萬人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每人只要減少用 5 件以上,可減少 50 萬件一次性餐具的消耗。根據環保署資料,一組一次性紙碗與塑膠湯匙的碳排放約 50 克,整個無塑進香將可減少 30 噸碳排放,大約 3.75 公頃的森林吸收量,相當於 5 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希望提醒大家,自備環保餐具不只是個人行動,而是讓進香文化走向更永續的重要一步。也誠摯呼籲所有參與進香的信徒,主動攜帶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同時,也在能力範圍內,盡量以桶裝方式提供食物與飲水,並適量準備餐點,避免食物浪費,共同為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環境。「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抽獎活動,鼓勵更多香燈腳養成自備餐具的習慣,從自身做起,減少環境負擔。同時,也期待能藉此與更多沿路提供飲食的店家攜手,共同改變餐食的提供方式。」
    閱讀文章
  • 綠獎十年擴大徵集環境解方!總獎金 400 萬,號召永續變革者共創綠色未來

    綠獎十年擴大徵集環境解方!總獎金 400 萬,號召永續變革者共創綠色未來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深耕環境永續,鼓勵多元創新,邁入第十年的聯華電子「綠獎」即日起至 2025 年 8 月 31 日止,盛大展開徵件。本屆綠獎展現全新氣象,不僅首度開放國內大專院校碩博士生團隊及學術研究單位,更著重徵集具備未來發展潛力與長期影響力的環境解決方案,期能匯聚學術界的尖端研究與新創的靈活創意,一同回應地球環境課題。本屆綠獎總獎金高達 400 萬元,期待各界踴躍參與,共同促進大眾積極行動、發揮正向影響力,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改變。

    綠獎十年深化,聚焦環境永續 3 大面向

    邁入第十年,聯電綠獎持續聚焦氣候行動、生態保育與循環經濟 3 大關鍵途徑。面對氣候變遷,鼓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與方案;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徵集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的創新方法;針對廢棄污染,尋求從源頭減量到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綠獎期盼透過這 3 大途徑,匯聚多元智慧,推動實質的環境解決方案,共創永續未來。

    廣納多元創新,徵集解方引領長期變革

    本屆綠獎分為「創新解方獎」與「青年行動獎」——「創新解方獎」開放成立滿兩年的法人機構投件、亦首度納入學研單位,提供總獎金新台幣 380 萬元,並提供培訓輔導等育成資源,更有機會與聯電建立深度合作。「青年行動獎」則持續鼓勵高中職、五專及大學生發揮創意,以實際行動倡議環境議題,總獎金新台幣 20 萬元。
    聯電強調,面對複雜的環境挑戰,需要更多元的創新思維與行動力量。今年綠獎特別擴大議題途徑及參與對象,並著重徵集具備未來發展潛力的環境解方,期盼能支持更多能引領長期變革、規模效益的創新方案,共同為社會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第十屆聯電綠獎即日起開放線上報名,誠摯邀請各界踴躍參與! ► 免費報名實體說明會 了解詳細徵件辦法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