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明日餐桌(原七喜廚房)粉絲專頁 Photo Credit: 明日餐桌(原七喜廚房)粉絲專頁 

生命力新聞/文:徐菁、林芷妡
菜市場每天賣剩下的蔬果非常的多,這些蔬果都到哪裡去了?原名為七喜廚房的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開了一間剩食餐廳,將剩餘蔬果重新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在餐桌上,供民眾享用。

創辦七喜廚房 後更名為明日餐桌

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畢業於高職工業設計系。她曾換了 20 幾份工作,工作時開始接觸社會議題。「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對這些社會議題有一些經營的想法。」楊七喜希望能藉由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因此她在 28 歲時就製作一些和社會議題相關的紙膠帶販售,並將販賣的款項捐出。過程中,楊七喜曾想將紙膠帶發出去給街友販售,但心中一直存著疑惑:「街友真的需要這個企劃嗎?」若是不需要,那這項企畫根本沒有意義,因此決定去接觸街友。
「成立七喜廚房的過程真的是誤打誤撞。」在接觸街友的過程中,楊七喜透過志工介紹,認識了販售有機蔬果的攤販,她才發現每天市場內剩餘的醜蔬果數量非常多,於是決定將有機蔬菜烹煮成料理,並在粉絲專頁上發出了「共享剩食,自由定價」貼文,大批粉絲誤以為是「台灣第一家剩食餐廳」進而紛紛轉發。楊七喜認為現在是一個資訊媒體的時代,一個人也可以創造很大的影響力來改變世界,同時也覺得剩食餐廳帶來的效益遠大於街友送餐,就毅然決然地做下去了。
她在 29 歲時,創辦了「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實驗所第一個項目是七喜廚房,楊七喜將利用剩食烹飪成的料理,提供給顧客享用,告訴大家「續食是所有人的事情,續食並沒有這麼可怕,大家一起來吃續食吧。」她不希望大家將續食認為是弱勢的事情,雖然會提供剩食給需要被救助的人,但並不認為續食這件事情和弱勢是可以相提並論、畫上等號的,而是可以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七喜廚房就是楊七喜一個人的廚房。」許多人覺得七喜廚房這個名字琅琅上口,但是楊七喜覺得,大家聽到七喜廚房只會想到楊七喜一個人,她認為推廣剩食這件事情需要更多人參與,因此更名為「明日餐桌」,希望大家看到品牌名稱時會想到「明天的餐桌」,了解到每個人的每一餐都會影響到他人。
(楊七喜創立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希望減少剩食與廢棄物的浪費。來源:林芷妡)
(楊七喜創立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希望減少剩食與廢棄物的浪費。來源:林芷妡

剩食從何而來

對楊七喜來說,和菜販溝通收取剩食一點都不困難,因為她曾做過非常多的職業,也在菜市場賣過菜,如果視被菜販拒絕為困難或阻礙,就沒辦法達成解決剩食的目標。明日餐桌員工張嘉哲說,明日餐桌收取的剩食以台中向上市場為主,會到菜市場收取沒販售完,或是外觀較醜的蔬果,一天所收取的剩食約有 30 公斤。
在收取剩食前,明日餐桌都會和菜販說明剩食的用途,有些菜販會很樂意將剩食給明日餐桌,甚至會呼朋引伴一起來做好事。他也表示,「雖然一開始在開拓收取剩食時會給予費用,但現在全部都是穩定的菜販免費給予明日餐桌每日的剩食。」明日餐桌義工麗文姐說:「收取剩食後,我會先清點剩食的數量,看看餐廳需要什麼食材先預留起來,剩下的蔬果就會上傳臉書,有需要的民眾就可領取。」
(明日餐桌員工每天至市場收取剩餘的蔬果。來源:林芷妡)
(明日餐桌員工每天至市場收取剩餘的蔬果。來源:林芷妡

針對剩食問題 提出解決對策

楊七喜說,她背後並沒有任何的家世背景、政府資源或財團可以支撐她去做這件事情。若要將剩食餐廳推廣出去,勢必要做到人人都可做的狀態,因此楊七喜開始做階段性有佈局的安排。先是如何從菜市場拿菜、食材烹煮、推廣宣傳,再到透過 app、網路實體的經營,使明日餐桌邁入成熟化,利用網路散播「只要有心,每一個地區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理念,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剩食。
她表示,明年 app 上線後,除了能使用 app 將客戶串聯、將環保局與各攤菜販的資料收集並資訊化外,還能和菜販合作,將剩食成為菜販的促銷方案進而推廣。再者,透過菜販和個人消耗剩食的數量,能近一步解決因季節性問題而導致的剩食問題。「剩食本身就帶動了水源、空氣、土地甚至是經濟上的損失,除了汙染以外,剩食產生的碳排放量非常可怕。」因此如何從尾端剩食回溯到產地剩食,必須要集結大家的力量。
「我們每天都在創新。」明日餐桌創造品牌貨幣,透過品牌貨幣可以做技能交換,在明日餐桌打工換宿時,只要有勞動就會給予餐卷,這些餐卷就代表著明日餐桌的貨幣,僅限明日餐桌內使用。勞動一個小時就可以換取 3 點,一點等於現金 50 塊,每天工作 4 個小時就可以換取吃、住,也可以換取商品,甚至還可以購買清潔用品。將這些服務集結起來,再利用 app、多方面實體活動經營推廣讓更多人加入,成為在都市的「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
(明日餐桌提供生活用品無包裝商店,販售清潔用品。來源:林芷妡)
(明日餐桌提供生活用品無包裝商店,販售清潔用品。來源:林芷妡

發展明日餐桌計畫 幫助更多弱勢族群

除了剩食問題,環境問題也是楊七喜關注的議題之一,因此發起「明日餐桌計畫」。明日餐桌計畫分為 4 個階段:一、剩食餐廳的穩定營運;二、二手衣交換所;三、免廢教室及免廢物品產出;四、街賣者的串聯。
(明日餐桌計畫服務項目。來源:林芷妡)
(明日餐桌計畫服務項目。來源:林芷妡
楊七喜說:「在環保的路上,可以發現這個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海洋的源頭問題在哪裡?就是在都市。」她認為雖然有許多工廠的汙染排放至海洋,但是民間的汙染源頭就是在都市,越繁華的地方,汙染越嚴重。楊七喜表示,在她去年經歷卵巢癌第二次化療時,就提出免廢市集的概念,想透過解決剩食、剩衣、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構成人跟廢棄物共生的概念,希望透過明日餐桌計畫傳達,有些被救助的人,只要把他們放對位置了,他們一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一昧地被同情的對象。
明日餐桌也打造「廢物再生教室」,舉辦一系列的廢棄禮物製作課程,參與者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或是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重新加工製作成藝術創作品。例如,明日餐桌的天花板上掛著許多捕夢網,捕夢網上面的蕾絲裝飾,是利用蕾絲工廠製作婚禮裝飾剩下來的編料製成的。而餐桌上的聖誕蠟燭,則是利用剩餘的蛋殼製作而成。
社員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也可以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轉化後的手作藝品或生活用品,可以選擇帶回家或捐出,捐出的成品可以讓社員換成點數,或是作為街賣的商品,交由街賣者或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販售,讓他們成為環境議題的推廣者共同回饋社會,不再是被人看輕的對象。雖然這些商品並不是很特別,但楊七喜認為這就是實體生活的呈現。
在訪談前一天,楊七喜參加了一個名叫「Vegan」的餐演,Vegan 就是一種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方式。在餐演中,楊七喜利用蔬果的果肉做成料理,以果皮作為裝盛食物的容器,完全沒有產出任何一次性的東西,達到無塑、零廢棄的呈現。
明日餐桌正以無菜單料理營運當中,採預訂制,每星期一公休,一人大約是 200 至 250 元的費用,何時營業會看每天收取的剩食數量來決定是否開業烹煮料理。此外,收取剩食的攤販也逐漸增加,希望有更多的菜販一起響應。楊七喜認為「人與蔬果都沒有所謂剩餘」,希望藉由這樣的簡單想法,打造一個零廢棄生活空間,一起做環保。

採訪側記

這是我們第二次到台中採訪,雖然訪問的一樣是有關於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但是兩者關注的方向不太一樣,所提供的服務也大不相同。在這次的採訪當中,除了看到了如何將剩食收集而來的過程,也看到了明日餐桌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人廢共生的理念,將老屋和自己的理想結合在一起。明日餐桌還會將收集的剩食,除卻自己餐廳所需的食材,其餘提供給需要的民眾拿取,也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明日餐桌 將醜蔬果變餐桌上佳餚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