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整理:李蘇竣、廖禹婷
歲末年終,這一年環境發生哪些變化,人類社會又是如何回應?在重大事件中察覺細微的改變,從環境觀點看見真實,環境資訊中心整理 2021 年 10 大環境新聞回顧,讓我們告別一起走過的 2021 年,迎向嶄新的 2022 年。
【災難】
最熱的一個月
今年 7 月,熱浪接連侵襲多個地方,接連傳出野火、乾旱、熱傷害等災情。觀測報告指出,自人類開始記錄地球溫度以來,2021 年 7 月打破長達 142 年的紀錄,寫下史上最熱的一個月。科學家表示,新紀錄再次印證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的破壞。
台灣百年大旱
2021 上半年台灣陷入「百年大旱」,中部限水 202 天,農業損失超過 80 億。政府透過鑿井、海水淡化、再生水等方面「擰出水來」。然而面對旱災更頻繁的未來,台灣水資源調度勢必面臨嚴峻考驗。
玉山大火求償最高
今年 5 月,玉山國家公園杜鵑營地森林大火,延燒超過 79 公頃,焚燬無數珍貴高山林木,也燒出登山亂象。喬姓登山客等 5 人疑似盜伐林木生火,林務局求償新台幣 2.2 億元,創下森林大火求償最高金額紀錄。然而,這場大火造成的生態浩劫,恐怕遠比求償金額更加嚴重。
【政治】
1218 四大公投
因 COVID-19 疫情延後 4 個月的全國性公民投票,在年底開出結果。由民間發起的「珍愛藻礁」與「重啟核四」,分別要求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以及擁核人士主張核四啟封、商轉發電,最後皆未通過。公投之後的路還很長,重大政策的創制與複決,需要更多公民社會的討論。
歐美氣候新局
「歡迎回歸巴黎協定!」今年 1 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推出一系列氣候變遷行政命令,並帶領這個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重返國際氣候舞台。同時,歐盟在 7 月發布大規模的氣候與能源「55 套案」(Fit for 55),包括碳關稅、禁售燃油車等社會經濟層面措施,以達成 2030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 1990 年減少 55%、2050 年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的目標。
延伸閱讀 1:拜登就職 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倒數 氣候躍升僅次武肺優先議題
延伸閱讀 2:歐盟提氣候變遷大計 Fit for 55 草案: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
延伸閱讀 3:氣候調適峰會 英國籌組新聯盟 美國重返對抗氣候變遷舞台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
被譽為 2015 年後最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也是人類扭轉氣候變遷頹勢的最後機會,COP26 大會 11 月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登場,100 多個國家簽訂甲烷協議、森林保護等承諾,全球升溫則維持限制在 1.5°C 的目標。儘管延後一年舉辦,COP26 仍難以脫離 COVID-19 陰霾,也替步入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敲響面對氣候危機與轉型的一記醒鐘。
【能源】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出爐
在外界聲聲催促下,環保署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納入 2050 年淨零目標,備受關注的「碳費制度」有望在 2023 年上路,相關細節還要留待子法討論。因應淨零轉型,環保署也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由原先「減量」的思維,提高到「因應」與「調適」。
延伸閱讀 1:《溫管法》修法將更名 升級應對氣候變遷 新增碳費與調適專章
延伸閱讀 2:《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出爐 2050 淨零排放入法 環團盼基金用途擴及地方減碳
延伸閱讀 3:因應淨零轉型挑戰 環保署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
2035 中火無煤
中火燃煤除役時程延燒到國會。世界第四大燃煤電廠、我國最大發電廠的減煤計畫全國矚目。立法院 1 月通過主決議,中火將提前在 2035 年無煤化,老舊燃煤機組除役但不拆除。台電表示雖然挑戰很大,將會盡全力達成,改善中部空氣品質。
延伸閱讀 1:中火之爭延燒國會 明將表決 各方無煤期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 2:總預算審竣 立院決議中火 2035 無煤化 在野多個環境提案遭封殺
延伸閱讀 3:中火增建燃氣機組繞過市府 盧秀燕批中央耍特權 漠視台中民意
【科學】
聯合國重磅報告
聯合國重磅報告指出,2040 年全球升溫將破 1.5°C,若想實現《巴黎協定》的 1.5°C 目標,勢必要在 10 年內大幅減碳,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中研院研究則顯示,台灣年均溫已上升 1.6°C,若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很有可能將失去冬天。
亞馬遜雨林成排碳源
大家熟知樹木的吸碳能力,但首次有數據證實,巴西亞馬遜雨林反而已成為碳排來源,背後原因就是大量的森林砍伐。過去一年來,亞馬遜雨林濫伐面積相當於 49 個台北市,且資料顯示,巴西今年的濫伐面積仍將持續飆升。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